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师》:最近有一些中小学生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自杀。比如,前一段山东有一个14岁的女孩因为不愿意剪头发而跳楼。请问您对这些这类事件怎么看?
李红延:第一,这些是很悲剧的事情。无论对于教师、家长还是社会来说,这些事情都很让人痛心。第二,这件事情是个案,不能过分地渲染,好像学生自杀是很普遍的事情,这样会引起社会的恐慌。第三,我们要去考察这些出问题的孩子的成长背景。孩子出了问题,不管是大事小事,教师都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问题的原因:一是孩子的生长环境;二是孩子的抚养背景;三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重大事件。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一句话:“一个孩子往前走,他遇到的事情就会成为他的一部分。”对这位跳楼的小女孩,我们要往前探究她的成长历程:什么东西成为了她的一部分,什么成长经历把她塑造成这样。这些才是我们真正要探究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中吸取教训,尽量避免这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我们不能只盯着孩子自杀的事情,去大肆地宣传报道,这样是很不负责任的,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既不能不负责任地指责教育,也不能以偏概全地论断孩子的品格,而应该理性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积极地寻求对策。
《中国教师》:您在工作中有没有遇到这样自杀倾向明显或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呢?您觉得他们想自杀的原因是什么呢?
李红延:有这样的学生,但没有到真的自杀那么严重。那些成天嚷嚷着要自杀的人,一般都不会真的自杀。我觉得有自杀的想法很正常,绝大部分人都有过瞬间不想活的冲动,这很正常。但真正自杀的人不多。这也和自杀学生的脾气和秉性有关。学生选择自杀,说明他们缺少社会支持系统或者说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也就是说,他们有话不知道跟谁说,或者别人不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想要的无法实现,于是就选择极端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当然,这也和我们生命教育做得不够有关,使得我们的孩子缺少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他们往往不太考虑身边人的感受。如果成年人想自杀,会想得比较多,比如我的父母怎么办,我的孩子怎么办等。但是这些孩子就不会考虑那么多。有些孩子也是任性,在家里常用自杀来威胁大人。还有就是青春期的孩子由于激素的分泌或别的一些原因,情绪特别不稳定。总体看来,这些孩子的自杀多是冲动型的,他们当时的情绪比他们实际上遇到的问题在自杀中的作用更大。所以我们会觉得他们不值。这也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等,让他们自己能够调节情绪,排解苦闷等。
《中国教师》:梁老师,清华附小是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以什么形式?包括哪些内容?
梁营章:“健康、阳光、乐学”是清华附小的学生培养目标。我们可以看出健康是放在首位的,我们除了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展。因为这些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板块:情绪管理,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讲座的形式,针对大范围的听众,帮助他们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有团队心理辅导的形式,十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在老师的带领下玩游戏、分享心得体会等;还有正规上课、拓展训练、摆沙盘等。
《中国教师》:您能不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跟我们说说你们是怎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
梁营章:我们曾经在小学高年级的男生中进行力量教育。高年级的男孩子开始长个了,有些发育得早,个儿长得很高;有些发育得晚,个儿长得很矮。个儿矮的孩子对力量很痴迷,会崇拜力量。孩子们对力量的认识很重要。如果他们把力量单纯理解成力气,那么就容易打架斗殴。我们要帮助孩子们建立一个正确的力量观。什么是真正的力量?武,止戈为武。能打架斗殴,不叫真正有力量。能够抑制住错误的念头和行为的力量才是内心中真正的力量。我们告诉孩子们这些之后,对他们帮助很大。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孩子的公开日记,记录了这么一件事:有一天,他正在玩儿的时候被另一个孩子打了一拳,很疼。他很生气,很想打回去。但是想到老师讲的真正的力量,他就说算了,不打了。还有一个孩子上课玩玩具,玩具被老师没收了,放在老师的休息室里。有一次孩子看到老师没在休息室,就想偷偷地把玩具拿走,突然想起老师说过的真正的力量,就捏了玩具两下,放下了。教育就是关键时刻选择正确。这些悲剧孩子,如果前期教育够的话,应该是可以避免。
《中国教师》:李老师,您作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是怎样及时关注到学生的需要并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呢?
李红延:最接近学生的老师是班主任。清华附小一直很重视班主任工作,把班主任看做学校最崇高的岗位。学校要求班主任要从心灵深处关心学生,不仅要给学生学习上的帮助,还要带给学生心灵的抚慰和温暖。我们学校的每个班主任都是半个心理老师。我们的班主任和学生生活在一起,跟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比跟家人都长。我们的老师都很负责任。中小学生都是一些未成年人,很少能够把情绪很深地藏在心里,一般有一些什么异常的情况,我们都能看得出来,很少出现学生已经有很大的问题但我们还不知道的情况。我还在班里放了一个心理咨询箱,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写成小纸条,放在箱子里。我定期会去看,发现有什么问题就找当事的学生聊一聊。大多数学生写纸条是为了发泄对某些老师的不满。等我找到这些学生的时候,他们都说已经没有什么了。他们需要的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其实说出来就已经解决问题了。这也就是我刚才说的,孩子需要一个社会支持系统,当他们有情绪的时候,有一个发泄或诉说的渠道。所以,我们作为老师,要帮助孩子们建立这样一个比较健康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
《中国教师》:李老师,您会不会特别地关注家庭条件特殊的孩子,比如父母离异、家庭贫困的孩子?
李红延:首先,我们要扭转一个刻板印象,父母离异、家庭贫困的孩子就一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其实我们看到许多离异家庭的孩子,只要父母关系处理得好,他们的心理还是很健康的。而一些正常家庭的孩子,也不见得没有问题。我们当然要关注这些比较特殊的孩子,但要避免悲悯性的关注。不要让学生觉得自己很可怜,不断想从别人那里索取。我们要教会这些孩子坚强,虽然他们面对的困难比别人多,但他们也能够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中国教师》:张老师,我们了解到,一些孩子自杀是由于学校和家长没有配合好,清华附小是怎么进行家校合作的呢?
张华毓:清华附小“十二五规划”办学行动纲领中明确指出,“班主任要以真诚的心与家长沟通,视家长为教育的同行人,和家长做定期与不定期的交流”。同时,清华附小家校合作的渠道也很多样化。一是网站、校报。在网站和校报上,有专门的板块供家长和老师沟通。二是每学期一次的家长开放周。在这一周里,家长可以自由来学校参观,可以进入到课堂中听课,可以自由地与老师沟通,掌握孩子在学校的第一手资料。三是定期的家长会。我们还会定期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家长会。在开家长会之前,学年组长先开一个碰头会。班主任在开家长会之前,要统一备课,家长会既要讲出学校的共性,又要讲出班级的个性。四是定期召开家长培训会。我们会请专家或老师们自己来讲一些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案例。家长委员会分为班级家长委员会、校级家长委员会两种。家长委员会的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学校的工作中来。每学期我们都会对校级家长委员会进行两到三次培训。培训主要涉及家长关心的问题和学校出现的问题。我们还会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专题培训,以解答家长的困惑,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我们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已经成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桥梁,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个桥梁作用具体来说有三点:一是监督作用。家长可以监督老师和学校的工作,帮助老师们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沟通作用。学生出现什么情况,家长和老师都可以反映给家长委员会,由家长委员会自行沟通解决。三是参与作用。学校有什么重大的活动,我们都积极地邀请家长参加。一方面让家长看到老师的辛苦,从而理解老师的工作;另一方面转变家长的身份和立场,让家长从外围的观看者变成内部的参与者,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例如,我们这一期举行的家长委员会培训的主题是——怎样进行有效的家校沟通。我们之所以想到这个主题,是因为有些班主任老师现在的工作很棘手。有的班主任很细心,学生的事情事无巨细都跟家长沟通,可是家长反而认为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有些家长则认为班主任应该经常与家长沟通,因为小学生各方面发育都不是很成熟,需要经常督促,这样的老师才有责任心。所以我们就想零距离地听听家长的心声,家长们也借此机会听听老师的苦衷。双方协调,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家校合作是学校的理念问题,也表现出了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关注与重视。学校不是学生教育的全部,家庭也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委员会就是希望能引起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让家长明白,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非常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教师》:您如果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不愿意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怎样与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沟通呢?
李红延:我们在制定学校规章制度的时候,充分发挥了民主精神,草案通过家长委员会发布到网上,由家长投票决定。大部分家长同意,我们才会实行。比如,学生要不要统一穿校服的问题,我们就在网上发起投票,最后绝大多数家长同意学生穿校服,那么我们就执行了。这样工作就好做了,因为是家长们自己决定的。再比如要不要加餐的问题,我们也用同样的方式投票,结果大多数家长不同意,那么我们就不加餐了。如果有个别学生不遵守学校的规定,如一些女生不愿意穿校服,总爱在校服上搞一些小动作,自己修改校服,这时我们就对孩子进行引导,告诉她们张扬个性是对的,但不能只用外在来证明自己,而要用内在的修养来使自己与众不同。如果孩子只注重外表的个性,到了高年级就可能出现分心、早恋等问题。另外,我们会告诉孩子:“集体的生活都需要一定的规则,即使你不太满意,也得去遵守,这也是你们进入社会必要的素质。”至于和家长沟通,我们本着为孩子好的立场,耐心细致地跟家长说明情况,以寻求他们的认同和配合。比如,有些孩子在体育课上穿了不合适的鞋子,那么我们就找到家长,跟他们说:“孩子上体育课的时候,穿这种鞋子,会不方便运动,一不小心可能会崴脚、摔跤等,很不安全。下回是不是请您留意一下,督促孩子穿运动鞋来上体育课。”我们和家长沟通时,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原则,这样家长就比较容易接受。为孩子好的事情,家长一般都不会反对的。
(责任编辑:刘梦真)
李红延:第一,这些是很悲剧的事情。无论对于教师、家长还是社会来说,这些事情都很让人痛心。第二,这件事情是个案,不能过分地渲染,好像学生自杀是很普遍的事情,这样会引起社会的恐慌。第三,我们要去考察这些出问题的孩子的成长背景。孩子出了问题,不管是大事小事,教师都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问题的原因:一是孩子的生长环境;二是孩子的抚养背景;三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重大事件。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一句话:“一个孩子往前走,他遇到的事情就会成为他的一部分。”对这位跳楼的小女孩,我们要往前探究她的成长历程:什么东西成为了她的一部分,什么成长经历把她塑造成这样。这些才是我们真正要探究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中吸取教训,尽量避免这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我们不能只盯着孩子自杀的事情,去大肆地宣传报道,这样是很不负责任的,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既不能不负责任地指责教育,也不能以偏概全地论断孩子的品格,而应该理性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积极地寻求对策。
《中国教师》:您在工作中有没有遇到这样自杀倾向明显或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呢?您觉得他们想自杀的原因是什么呢?
李红延:有这样的学生,但没有到真的自杀那么严重。那些成天嚷嚷着要自杀的人,一般都不会真的自杀。我觉得有自杀的想法很正常,绝大部分人都有过瞬间不想活的冲动,这很正常。但真正自杀的人不多。这也和自杀学生的脾气和秉性有关。学生选择自杀,说明他们缺少社会支持系统或者说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也就是说,他们有话不知道跟谁说,或者别人不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想要的无法实现,于是就选择极端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当然,这也和我们生命教育做得不够有关,使得我们的孩子缺少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他们往往不太考虑身边人的感受。如果成年人想自杀,会想得比较多,比如我的父母怎么办,我的孩子怎么办等。但是这些孩子就不会考虑那么多。有些孩子也是任性,在家里常用自杀来威胁大人。还有就是青春期的孩子由于激素的分泌或别的一些原因,情绪特别不稳定。总体看来,这些孩子的自杀多是冲动型的,他们当时的情绪比他们实际上遇到的问题在自杀中的作用更大。所以我们会觉得他们不值。这也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等,让他们自己能够调节情绪,排解苦闷等。
《中国教师》:梁老师,清华附小是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以什么形式?包括哪些内容?
梁营章:“健康、阳光、乐学”是清华附小的学生培养目标。我们可以看出健康是放在首位的,我们除了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展。因为这些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板块:情绪管理,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讲座的形式,针对大范围的听众,帮助他们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有团队心理辅导的形式,十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在老师的带领下玩游戏、分享心得体会等;还有正规上课、拓展训练、摆沙盘等。
《中国教师》:您能不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跟我们说说你们是怎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
梁营章:我们曾经在小学高年级的男生中进行力量教育。高年级的男孩子开始长个了,有些发育得早,个儿长得很高;有些发育得晚,个儿长得很矮。个儿矮的孩子对力量很痴迷,会崇拜力量。孩子们对力量的认识很重要。如果他们把力量单纯理解成力气,那么就容易打架斗殴。我们要帮助孩子们建立一个正确的力量观。什么是真正的力量?武,止戈为武。能打架斗殴,不叫真正有力量。能够抑制住错误的念头和行为的力量才是内心中真正的力量。我们告诉孩子们这些之后,对他们帮助很大。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孩子的公开日记,记录了这么一件事:有一天,他正在玩儿的时候被另一个孩子打了一拳,很疼。他很生气,很想打回去。但是想到老师讲的真正的力量,他就说算了,不打了。还有一个孩子上课玩玩具,玩具被老师没收了,放在老师的休息室里。有一次孩子看到老师没在休息室,就想偷偷地把玩具拿走,突然想起老师说过的真正的力量,就捏了玩具两下,放下了。教育就是关键时刻选择正确。这些悲剧孩子,如果前期教育够的话,应该是可以避免。
《中国教师》:李老师,您作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是怎样及时关注到学生的需要并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呢?
李红延:最接近学生的老师是班主任。清华附小一直很重视班主任工作,把班主任看做学校最崇高的岗位。学校要求班主任要从心灵深处关心学生,不仅要给学生学习上的帮助,还要带给学生心灵的抚慰和温暖。我们学校的每个班主任都是半个心理老师。我们的班主任和学生生活在一起,跟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比跟家人都长。我们的老师都很负责任。中小学生都是一些未成年人,很少能够把情绪很深地藏在心里,一般有一些什么异常的情况,我们都能看得出来,很少出现学生已经有很大的问题但我们还不知道的情况。我还在班里放了一个心理咨询箱,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写成小纸条,放在箱子里。我定期会去看,发现有什么问题就找当事的学生聊一聊。大多数学生写纸条是为了发泄对某些老师的不满。等我找到这些学生的时候,他们都说已经没有什么了。他们需要的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其实说出来就已经解决问题了。这也就是我刚才说的,孩子需要一个社会支持系统,当他们有情绪的时候,有一个发泄或诉说的渠道。所以,我们作为老师,要帮助孩子们建立这样一个比较健康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
《中国教师》:李老师,您会不会特别地关注家庭条件特殊的孩子,比如父母离异、家庭贫困的孩子?
李红延:首先,我们要扭转一个刻板印象,父母离异、家庭贫困的孩子就一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其实我们看到许多离异家庭的孩子,只要父母关系处理得好,他们的心理还是很健康的。而一些正常家庭的孩子,也不见得没有问题。我们当然要关注这些比较特殊的孩子,但要避免悲悯性的关注。不要让学生觉得自己很可怜,不断想从别人那里索取。我们要教会这些孩子坚强,虽然他们面对的困难比别人多,但他们也能够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中国教师》:张老师,我们了解到,一些孩子自杀是由于学校和家长没有配合好,清华附小是怎么进行家校合作的呢?
张华毓:清华附小“十二五规划”办学行动纲领中明确指出,“班主任要以真诚的心与家长沟通,视家长为教育的同行人,和家长做定期与不定期的交流”。同时,清华附小家校合作的渠道也很多样化。一是网站、校报。在网站和校报上,有专门的板块供家长和老师沟通。二是每学期一次的家长开放周。在这一周里,家长可以自由来学校参观,可以进入到课堂中听课,可以自由地与老师沟通,掌握孩子在学校的第一手资料。三是定期的家长会。我们还会定期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家长会。在开家长会之前,学年组长先开一个碰头会。班主任在开家长会之前,要统一备课,家长会既要讲出学校的共性,又要讲出班级的个性。四是定期召开家长培训会。我们会请专家或老师们自己来讲一些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案例。家长委员会分为班级家长委员会、校级家长委员会两种。家长委员会的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学校的工作中来。每学期我们都会对校级家长委员会进行两到三次培训。培训主要涉及家长关心的问题和学校出现的问题。我们还会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专题培训,以解答家长的困惑,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我们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已经成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桥梁,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个桥梁作用具体来说有三点:一是监督作用。家长可以监督老师和学校的工作,帮助老师们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沟通作用。学生出现什么情况,家长和老师都可以反映给家长委员会,由家长委员会自行沟通解决。三是参与作用。学校有什么重大的活动,我们都积极地邀请家长参加。一方面让家长看到老师的辛苦,从而理解老师的工作;另一方面转变家长的身份和立场,让家长从外围的观看者变成内部的参与者,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例如,我们这一期举行的家长委员会培训的主题是——怎样进行有效的家校沟通。我们之所以想到这个主题,是因为有些班主任老师现在的工作很棘手。有的班主任很细心,学生的事情事无巨细都跟家长沟通,可是家长反而认为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有些家长则认为班主任应该经常与家长沟通,因为小学生各方面发育都不是很成熟,需要经常督促,这样的老师才有责任心。所以我们就想零距离地听听家长的心声,家长们也借此机会听听老师的苦衷。双方协调,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家校合作是学校的理念问题,也表现出了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关注与重视。学校不是学生教育的全部,家庭也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委员会就是希望能引起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让家长明白,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非常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教师》:您如果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不愿意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怎样与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沟通呢?
李红延:我们在制定学校规章制度的时候,充分发挥了民主精神,草案通过家长委员会发布到网上,由家长投票决定。大部分家长同意,我们才会实行。比如,学生要不要统一穿校服的问题,我们就在网上发起投票,最后绝大多数家长同意学生穿校服,那么我们就执行了。这样工作就好做了,因为是家长们自己决定的。再比如要不要加餐的问题,我们也用同样的方式投票,结果大多数家长不同意,那么我们就不加餐了。如果有个别学生不遵守学校的规定,如一些女生不愿意穿校服,总爱在校服上搞一些小动作,自己修改校服,这时我们就对孩子进行引导,告诉她们张扬个性是对的,但不能只用外在来证明自己,而要用内在的修养来使自己与众不同。如果孩子只注重外表的个性,到了高年级就可能出现分心、早恋等问题。另外,我们会告诉孩子:“集体的生活都需要一定的规则,即使你不太满意,也得去遵守,这也是你们进入社会必要的素质。”至于和家长沟通,我们本着为孩子好的立场,耐心细致地跟家长说明情况,以寻求他们的认同和配合。比如,有些孩子在体育课上穿了不合适的鞋子,那么我们就找到家长,跟他们说:“孩子上体育课的时候,穿这种鞋子,会不方便运动,一不小心可能会崴脚、摔跤等,很不安全。下回是不是请您留意一下,督促孩子穿运动鞋来上体育课。”我们和家长沟通时,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原则,这样家长就比较容易接受。为孩子好的事情,家长一般都不会反对的。
(责任编辑:刘梦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