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计算教学目标单一,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使学生们觉得计算课实在是枯燥而乏味。目前,我们大多摒弃了以往的计算教学模式,改进了一些教学方法、手段。比较新旧两种计算教学的流程,我们不难看到其优劣。当前计算教学的一般流程为:教师情景创设—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算法—反馈交流算法—自主选择算法。一节课下来,一部分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探索能力提高了不少,学习内容也能轻松地掌握与运用。但是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头脑里经常还是一片模糊,面对众多算法不知所措或互相混淆。传统的计算教学,一般按照“复习铺垫—讲解算理—尝试练习—巩固强化”的过程进行教学,它目标相对集中,内容也比较单一,训练比较集中,一堂课下来,几乎没有不会的学生。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方法各有千秋,对新旧教法教师可以借鉴和参考。因此,我认为,在接受课改新理念的同时,教师可以适度秉承传统计算教学中的优点,整合传统与现代计算教学的精华,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
那么,我们站在新理念的视野下来看传统的计算教学,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使计算教学既扎实又不失灵活呢?下面针对这方面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计算教学中的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创设情景与适度铺垫的完美融合
传统的计算课,比较注重复习一些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这样的知识铺垫可以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同化新知识,从而降低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难度,由此看来,适量的知识铺垫是必要的。但是,如果知识铺垫过多,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扼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理解新知,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很难引发学生的创新。新课程则注重情境创设,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丰富的、开放的信息资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但由于没有旧知的铺垫,有些新知的探究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因此,我认为,情境创设与适度铺垫可以和谐统一。
二、直观算理演示与抽象算法表述的相得益彰
传统的计算教学课堂,有些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计算技能,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方法之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计算正确、熟练的要求了。于是,“精讲多练”成为传统计算教学的特点。千篇一律的方法,程式化的计算过程,计算教学给学生的感觉就是“机械运动”。结果学生只会按部就班地进行计算,虽然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提高了,但面对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学生还是无能为力。
现在的课堂,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让学生通过看图、动手操作等活动自主探究算理,致使有些计算教学转到了另一个极端,过于强调“你是怎么算的”、“还可以怎样算”,而缺少计算方法的提炼,导致算理很突出,但算法不扎实,学生计算技能不够熟练。这样的教学,虽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但由于偏重探究算理,抽象的算法得不到落实,致使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大打折扣。
算理是算法的基础,算法是算理的抽象概括。因而,我们在计算教学中,必须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建立“运算”意识,自主发现计算法则,在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逐步完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
三、提倡算法多样化与把握算法优化的和谐统一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和鼓励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个难题。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可以矫正过去“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倾向。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发现、创造不同的算法。但是,新课改以来,一些教师对算法多样化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课上尽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40分钟的课堂教学,经常都是你说我说,减少了很多必要的练习。一个阶段后,学生的思维好像活跃起来了,课堂上也显得热热闹闹,但学生过早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优等生用自己探究出的方法很快便能完成练习;而学困生面对众多的算法不知所措,一节课下来,甚至连最基本的算法都没有掌握。而且,学生讨论交流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课堂上缺乏必要的练习,有不少学生对算理一知半解,结果计算错误率偏高,不少学生的计算速度也大大降低,这显然不是新课程改革的本意。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算法多样化呢?我认为,只有将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多样化与教师引领算法优化巧妙结合,在诸多算法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及时组织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并及时对自己所选择的方法作出积极的反思和必要的改进,从而让学生选择最优化的计算方法。
四、技能训练与实际运用的有机结合
数学计算教学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练习。这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有力措施,同时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品尝成功的喜悦,提高练习的兴趣,能够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提高练习的效果。
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是在讲解算理后,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往往只追求量不考虑形式,学生在枯燥的练习中熟练计算技能。这样的教学,把计算与实践应用割裂开来,造成学生只会算不会用的后果,即算、用严重脱节。
现在的计算教学,非常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新知教学后,一般都要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许多教师面对教材中的“算用结合”,究竟该重“算”还是重“用”难以定夺,有的干脆平均用力,致使学生新学的计算方法不能及时得到巩固,削弱了学生的计算技能。
其实,从心理学上分析,任何一项基本技能的达成都需要一定量的积累,也就是需要反复操练才能正确掌握。计算课应该重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即当学生理解算理与掌握算法后,教师要通过一定时间和数量的训练使学生形成技能,使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计算教学的练习包括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巩固性练习是基本练习,是例题的模仿练习,主要目的是巩固所获得的新知。综合性练习指的是综合性、灵活性较强并有一定变化发展的题目,包括一些估算的练习,其目的是脱离模仿,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智力高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认为,学生计算的学习,不仅是对话的、交流的,也应该是有练习的、有比较的。有时计算课会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这时教师应尊重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起点,把握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适当进行取舍和调整,这样才能收到计算教学的良好效果。
总之,《新课标》下的计算教学,教师不但应赋予其生活的气息,给学生以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而且应秉承传统计算教学中的长处,使计算课堂不但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而且不失扎实有效与脚踏实地。
那么,我们站在新理念的视野下来看传统的计算教学,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使计算教学既扎实又不失灵活呢?下面针对这方面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计算教学中的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创设情景与适度铺垫的完美融合
传统的计算课,比较注重复习一些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这样的知识铺垫可以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同化新知识,从而降低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难度,由此看来,适量的知识铺垫是必要的。但是,如果知识铺垫过多,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扼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理解新知,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很难引发学生的创新。新课程则注重情境创设,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丰富的、开放的信息资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但由于没有旧知的铺垫,有些新知的探究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因此,我认为,情境创设与适度铺垫可以和谐统一。
二、直观算理演示与抽象算法表述的相得益彰
传统的计算教学课堂,有些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计算技能,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方法之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计算正确、熟练的要求了。于是,“精讲多练”成为传统计算教学的特点。千篇一律的方法,程式化的计算过程,计算教学给学生的感觉就是“机械运动”。结果学生只会按部就班地进行计算,虽然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提高了,但面对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学生还是无能为力。
现在的课堂,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让学生通过看图、动手操作等活动自主探究算理,致使有些计算教学转到了另一个极端,过于强调“你是怎么算的”、“还可以怎样算”,而缺少计算方法的提炼,导致算理很突出,但算法不扎实,学生计算技能不够熟练。这样的教学,虽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但由于偏重探究算理,抽象的算法得不到落实,致使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大打折扣。
算理是算法的基础,算法是算理的抽象概括。因而,我们在计算教学中,必须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建立“运算”意识,自主发现计算法则,在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逐步完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
三、提倡算法多样化与把握算法优化的和谐统一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和鼓励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个难题。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可以矫正过去“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倾向。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发现、创造不同的算法。但是,新课改以来,一些教师对算法多样化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课上尽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40分钟的课堂教学,经常都是你说我说,减少了很多必要的练习。一个阶段后,学生的思维好像活跃起来了,课堂上也显得热热闹闹,但学生过早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优等生用自己探究出的方法很快便能完成练习;而学困生面对众多的算法不知所措,一节课下来,甚至连最基本的算法都没有掌握。而且,学生讨论交流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课堂上缺乏必要的练习,有不少学生对算理一知半解,结果计算错误率偏高,不少学生的计算速度也大大降低,这显然不是新课程改革的本意。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算法多样化呢?我认为,只有将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多样化与教师引领算法优化巧妙结合,在诸多算法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及时组织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并及时对自己所选择的方法作出积极的反思和必要的改进,从而让学生选择最优化的计算方法。
四、技能训练与实际运用的有机结合
数学计算教学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练习。这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有力措施,同时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品尝成功的喜悦,提高练习的兴趣,能够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提高练习的效果。
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是在讲解算理后,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往往只追求量不考虑形式,学生在枯燥的练习中熟练计算技能。这样的教学,把计算与实践应用割裂开来,造成学生只会算不会用的后果,即算、用严重脱节。
现在的计算教学,非常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新知教学后,一般都要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许多教师面对教材中的“算用结合”,究竟该重“算”还是重“用”难以定夺,有的干脆平均用力,致使学生新学的计算方法不能及时得到巩固,削弱了学生的计算技能。
其实,从心理学上分析,任何一项基本技能的达成都需要一定量的积累,也就是需要反复操练才能正确掌握。计算课应该重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即当学生理解算理与掌握算法后,教师要通过一定时间和数量的训练使学生形成技能,使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计算教学的练习包括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巩固性练习是基本练习,是例题的模仿练习,主要目的是巩固所获得的新知。综合性练习指的是综合性、灵活性较强并有一定变化发展的题目,包括一些估算的练习,其目的是脱离模仿,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智力高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认为,学生计算的学习,不仅是对话的、交流的,也应该是有练习的、有比较的。有时计算课会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这时教师应尊重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起点,把握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适当进行取舍和调整,这样才能收到计算教学的良好效果。
总之,《新课标》下的计算教学,教师不但应赋予其生活的气息,给学生以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而且应秉承传统计算教学中的长处,使计算课堂不但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而且不失扎实有效与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