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吕祖谦认为:文章“换头佳处”乃是文章优劣的关键之一。我们知道,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构成的,从一个段落到另一个段落,也常常是从一层意思转到另一层意思。吕祖谦所说的“换头”,就是指层次与层次或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连接處,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衔接。文章的段落间衔接好了,才能前后连贯,构成整体。而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虽然做到了把每个段落的意思写清楚,但却忽略了这些衔接之处,使所写的段落孤立存在,让人有突兀之感。整篇文章看起来就好像一串断了线的珠子,虽然单个儿的珠子很圆润,却不完整、不连贯,也就无从谈其美。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文章的衔接自然、过渡巧妙呢?
首先,要对各部分内容清楚明了。写文章前要明确打算写哪几个部分的内容。比如一位小作者写《游泰山》,内容大致包括缆车观景、登天街南天门、下十八盘等。但对这几部分内容要强调什么,如何从这件事引出另一件事,要多思考,这样才能恰当过渡。他在写完缆车观景后过渡到登天街南天门时,是这样写的:
到了半山腰,下了缆车,我忍不住又往下看。脚下十分陡峭,我不禁发起抖来。沿着一条很窄的石梯,我们开始往上爬,一会儿就到了天街。
正是对上下文做到了心中有数,所以才能够恰当地搭出过渡的“桥”。
其次,要讲求过渡的自然和承上启下。俗话说,上楼要搭梯,过河要架桥。文章更是如此,在过渡中要讲究暗中转折的方法。比如刚才看到的《游泰山》,小作者就是通过过渡的语句,先用“下了缆车”作为承上;接着用“沿着一条很窄的石梯,我们开始往上爬,一会儿就到了天街”作为启下,使人一读就知道下面要写的内容是介绍天街了。这样的衔接使文章浑然一体,内容更加清晰。
再次,要讲求段落间的似断实连,做到吻合妥帖。文章的每个段落都有其独立性,但为了整篇文章的完整性,又必然是关联着的,所以要做到表断而里不断。比如《长城》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前面写在长城上的所见,后面写在长城上的所思所想,时间跨越古今,内容既有现实又有联想,但是作者通过这一句便将上下文很自然地衔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
最后,要根据不同内容的文章搭建不同的过渡“桥梁”。小学生所写的文章不外乎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这些作文在过渡衔接上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写人物类,常以对话或心理描写作为过渡。比如:“看着眼前的他那副不知所以的样子,我心里一阵阵高兴,十分钟前的恶作剧场景再次浮现在脑海里……”将对人物的神态描写过渡到记叙有关人物所作所为的事情上来。记事类,可以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写,一般以时间、地点作为过渡。写景类,可以以地点的变换、景物的分类来过渡。状物类,则可以用表示时间或空间的词语过渡等。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文章的衔接自然、过渡巧妙呢?
首先,要对各部分内容清楚明了。写文章前要明确打算写哪几个部分的内容。比如一位小作者写《游泰山》,内容大致包括缆车观景、登天街南天门、下十八盘等。但对这几部分内容要强调什么,如何从这件事引出另一件事,要多思考,这样才能恰当过渡。他在写完缆车观景后过渡到登天街南天门时,是这样写的:
到了半山腰,下了缆车,我忍不住又往下看。脚下十分陡峭,我不禁发起抖来。沿着一条很窄的石梯,我们开始往上爬,一会儿就到了天街。
正是对上下文做到了心中有数,所以才能够恰当地搭出过渡的“桥”。
其次,要讲求过渡的自然和承上启下。俗话说,上楼要搭梯,过河要架桥。文章更是如此,在过渡中要讲究暗中转折的方法。比如刚才看到的《游泰山》,小作者就是通过过渡的语句,先用“下了缆车”作为承上;接着用“沿着一条很窄的石梯,我们开始往上爬,一会儿就到了天街”作为启下,使人一读就知道下面要写的内容是介绍天街了。这样的衔接使文章浑然一体,内容更加清晰。
再次,要讲求段落间的似断实连,做到吻合妥帖。文章的每个段落都有其独立性,但为了整篇文章的完整性,又必然是关联着的,所以要做到表断而里不断。比如《长城》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前面写在长城上的所见,后面写在长城上的所思所想,时间跨越古今,内容既有现实又有联想,但是作者通过这一句便将上下文很自然地衔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
最后,要根据不同内容的文章搭建不同的过渡“桥梁”。小学生所写的文章不外乎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这些作文在过渡衔接上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写人物类,常以对话或心理描写作为过渡。比如:“看着眼前的他那副不知所以的样子,我心里一阵阵高兴,十分钟前的恶作剧场景再次浮现在脑海里……”将对人物的神态描写过渡到记叙有关人物所作所为的事情上来。记事类,可以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写,一般以时间、地点作为过渡。写景类,可以以地点的变换、景物的分类来过渡。状物类,则可以用表示时间或空间的词语过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