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读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不禁感叹:似乎冥冥之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周树人——一个原本平常的名字,居然预示了鲁迅先生一生“立人”的不懈追求。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其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他本着一个真正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大爱和大恨,多次把睿智的目光,投向 “非人”社会违背人性的种种病态。面对国人生存的痛苦和灾难,他痛心疾首,拿起笔来,揭开这个社会的疮疤和人们愚弱的灵魂,以期国民的“觉醒”和“解放”,从而建立起一个“人”的世界。
先生最为痛恨的首先是一切以压迫、剥削和奴役为手段的不合理的社会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在这种统治下,人们没有生存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夏瑜因为认识到“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就逆情悖理,被杀害在“古轩亭口”;祥林嫂想凭自己最勤苦的劳动获取一分最微渺的生存,但由于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双重压迫,惨死在“祝福”声中;阿Q尽管“真能干”,但除了被赵太爷勒令不许姓“赵”之外,还不许恋爱,不许打工,不许革命,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刘和珍等手无寸铁的学生出于爱国而游行请愿,触犯了“圣心”,喋血执政府前;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因为一支不合时宜的“笔”,被秘密杀戮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从满清到国民党,从反动的政府到各种社会势力,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对人的奴役、践踏、压制、迫害,甚至杀戮!“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从政治领域到道德领域,从物质到精神,人们又何曾争得过做人的尊严和权利!“存天理,灭人欲”,尽忠尽孝,绝对服从,人们又何曾享受过思想自由和个性的张扬!
鲁迅先生对违背人性的奴隶式的专制统治深恶痛绝,对由这种统治而形成的奴隶性等国民的劣根性,也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揭露和鞭挞。在这方面,鲁迅先生最为痛心的就是国人思想上的愚昧和不觉悟。在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被封建科举制度害得无以安身立命,依然执迷不悟;闰土被生活的重担压得“辛苦而麻木”,在逆来顺受中泯灭了自我;华老栓夫妇把儿子康复的希望寄托在沾满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上,对革命既不关心,也不理解;祥林嫂被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压得走投无路,却只能用封建思维方式进行无力的反抗;阿Q处于被奴役、被欺凌的社会最底层,不知道不幸的根源是什么,只会用欺凌弱小和“精神胜利法”来麻醉自己可怜的自尊,却有不知从哪里来的观念,认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跟他为难”,而自觉地维护封建统治……诸多不争的事实,反映了鲁迅先生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思考:社会对个体实现的愚化和毒化教育,长期的社会化的统一思想和强化规范,已经在中国民众的内心深处形成无形的枷锁,造成了思想的僵化和生命的萎缩。这样的国民,这样根深蒂固的奴隶性,他们的处境只能是“暂时做稳了奴隶”或“想做奴隶而不得”,何以自立,何以建立一个“人”的国度!即使偶尔有幸而改变了奴隶的命运,也难以成为真正的人,只能成为新的奴隶主,造就新的奴隶社会。
鲁迅先生还把他批判的笔触指向这个病态社会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畸形的关系,人情的冷漠。在鲁迅先生笔下,咸亨酒店无情的笑声,鲁镇民众冷冷的嘲笑的目光,未庄民众的趋炎附势、恃强凌弱、无聊寡情无不揭示了中国社会一个可悲的现实:人与人之间缺少理解和同情。大众的冷漠往往成了无形的杀手,与强大的封建势力共同构成了绞杀进步的绳索,完成了“吃人”的罪恶。
从鲁迅先生的作品所折射出来的思想光芒可以看出,先生已经认识到传统制度的种种罪恶,归根到底是剥夺人权和践踏人权。因而先生一方面向奴隶主发出愤怒的断喝,另一方面也向奴隶发出“站起来”的呼声。他以自己的呐喊,既做大众的代言人,又做大众的医生和良师,引导大众反抗压迫以改变奴隶的地位,也引导大众改变奴隶的思想和习惯,改变可悲的精神状态,以成为真正的人。否定是为了肯定,那么,先生所提倡的“人本主义”到底是怎样的呢?
换个角度解读先生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先生的良苦用心:首先,为了立人,必须首先推翻这“吃人的筵席”。我们需要建立的是一个“人国”,而不是“帝国”、“王国”或“奴隶的国度”。所谓“人国”,应该是一种在个人自由基础上产生的联合体,是由解放了的自由人结成的联盟。其显著特征是人的自由和权利受到应有的保障,摆脱了被压迫、被奴役、被愚弄的悲惨命运。无论是满清政府、段祺瑞政府还是国民党反动政府都不应该钳制人们思想的自由,任意杀戮;无论是举人老爷、鲁四老爷还是赵太爷都无权剥夺孔乙己、祥林嫂和阿Q生存的权力。一句话,是以“民主”代替“专制”,在这样一个国度,国民意识到作为国家公民应有的一切权利和责任,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精神上摆脱了奴隶状态,有了健全的公民意识,主张个性自由,张扬人格独立和个性的尊严。人们不再因思想的愚弱而听从所谓“圣贤”的愚弄,也不再因为迷信而自造心的牢狱。解放自由的“我”,生存并追求个人幸福和快乐是每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孔乙己可以脱下长衫,凭一分劳动生活;祥林嫂守寡也好,改嫁也罢,都可以自主选择,不关别人事,自己也大可不必自惭形秽;阿Q不再受别人欺侮,也不去欺侮别人,懂得自尊自爱。总之,把人本来的权利还给人,尊重自己,并尊重他人。 在这样一个国度里,人们给予弱者以一定的同情和帮助,而不是麻木的冷漠和无情的嘲笑;对于他人的不幸,洒一掬真诚的泪,并伸出援助的手,建立一个人与人相爱的世界。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带领学生去准确解读语文课本,深刻感悟先生那一颗伟大的灵魂:对专制统治,他切齿痛恨;对大众,他因爱而恨,又爱又恨。他以一支犀利的笔向不公正的社会宣战,向不符合人性的旧道德宣战;他始终以“立人”为出发点和归属点,以一颗燃烧的赤子之心指引人们走向“人”的境地。先生早就离我们远去了,然而,先生的光辉思想,伟大作品,却让我们仰之弥高,常读常新。
(尹秀莲,江苏省扬州市西湖中学)
先生最为痛恨的首先是一切以压迫、剥削和奴役为手段的不合理的社会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在这种统治下,人们没有生存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夏瑜因为认识到“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就逆情悖理,被杀害在“古轩亭口”;祥林嫂想凭自己最勤苦的劳动获取一分最微渺的生存,但由于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双重压迫,惨死在“祝福”声中;阿Q尽管“真能干”,但除了被赵太爷勒令不许姓“赵”之外,还不许恋爱,不许打工,不许革命,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刘和珍等手无寸铁的学生出于爱国而游行请愿,触犯了“圣心”,喋血执政府前;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因为一支不合时宜的“笔”,被秘密杀戮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从满清到国民党,从反动的政府到各种社会势力,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对人的奴役、践踏、压制、迫害,甚至杀戮!“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从政治领域到道德领域,从物质到精神,人们又何曾争得过做人的尊严和权利!“存天理,灭人欲”,尽忠尽孝,绝对服从,人们又何曾享受过思想自由和个性的张扬!
鲁迅先生对违背人性的奴隶式的专制统治深恶痛绝,对由这种统治而形成的奴隶性等国民的劣根性,也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揭露和鞭挞。在这方面,鲁迅先生最为痛心的就是国人思想上的愚昧和不觉悟。在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被封建科举制度害得无以安身立命,依然执迷不悟;闰土被生活的重担压得“辛苦而麻木”,在逆来顺受中泯灭了自我;华老栓夫妇把儿子康复的希望寄托在沾满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上,对革命既不关心,也不理解;祥林嫂被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压得走投无路,却只能用封建思维方式进行无力的反抗;阿Q处于被奴役、被欺凌的社会最底层,不知道不幸的根源是什么,只会用欺凌弱小和“精神胜利法”来麻醉自己可怜的自尊,却有不知从哪里来的观念,认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跟他为难”,而自觉地维护封建统治……诸多不争的事实,反映了鲁迅先生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思考:社会对个体实现的愚化和毒化教育,长期的社会化的统一思想和强化规范,已经在中国民众的内心深处形成无形的枷锁,造成了思想的僵化和生命的萎缩。这样的国民,这样根深蒂固的奴隶性,他们的处境只能是“暂时做稳了奴隶”或“想做奴隶而不得”,何以自立,何以建立一个“人”的国度!即使偶尔有幸而改变了奴隶的命运,也难以成为真正的人,只能成为新的奴隶主,造就新的奴隶社会。
鲁迅先生还把他批判的笔触指向这个病态社会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畸形的关系,人情的冷漠。在鲁迅先生笔下,咸亨酒店无情的笑声,鲁镇民众冷冷的嘲笑的目光,未庄民众的趋炎附势、恃强凌弱、无聊寡情无不揭示了中国社会一个可悲的现实:人与人之间缺少理解和同情。大众的冷漠往往成了无形的杀手,与强大的封建势力共同构成了绞杀进步的绳索,完成了“吃人”的罪恶。
从鲁迅先生的作品所折射出来的思想光芒可以看出,先生已经认识到传统制度的种种罪恶,归根到底是剥夺人权和践踏人权。因而先生一方面向奴隶主发出愤怒的断喝,另一方面也向奴隶发出“站起来”的呼声。他以自己的呐喊,既做大众的代言人,又做大众的医生和良师,引导大众反抗压迫以改变奴隶的地位,也引导大众改变奴隶的思想和习惯,改变可悲的精神状态,以成为真正的人。否定是为了肯定,那么,先生所提倡的“人本主义”到底是怎样的呢?
换个角度解读先生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先生的良苦用心:首先,为了立人,必须首先推翻这“吃人的筵席”。我们需要建立的是一个“人国”,而不是“帝国”、“王国”或“奴隶的国度”。所谓“人国”,应该是一种在个人自由基础上产生的联合体,是由解放了的自由人结成的联盟。其显著特征是人的自由和权利受到应有的保障,摆脱了被压迫、被奴役、被愚弄的悲惨命运。无论是满清政府、段祺瑞政府还是国民党反动政府都不应该钳制人们思想的自由,任意杀戮;无论是举人老爷、鲁四老爷还是赵太爷都无权剥夺孔乙己、祥林嫂和阿Q生存的权力。一句话,是以“民主”代替“专制”,在这样一个国度,国民意识到作为国家公民应有的一切权利和责任,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精神上摆脱了奴隶状态,有了健全的公民意识,主张个性自由,张扬人格独立和个性的尊严。人们不再因思想的愚弱而听从所谓“圣贤”的愚弄,也不再因为迷信而自造心的牢狱。解放自由的“我”,生存并追求个人幸福和快乐是每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孔乙己可以脱下长衫,凭一分劳动生活;祥林嫂守寡也好,改嫁也罢,都可以自主选择,不关别人事,自己也大可不必自惭形秽;阿Q不再受别人欺侮,也不去欺侮别人,懂得自尊自爱。总之,把人本来的权利还给人,尊重自己,并尊重他人。 在这样一个国度里,人们给予弱者以一定的同情和帮助,而不是麻木的冷漠和无情的嘲笑;对于他人的不幸,洒一掬真诚的泪,并伸出援助的手,建立一个人与人相爱的世界。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带领学生去准确解读语文课本,深刻感悟先生那一颗伟大的灵魂:对专制统治,他切齿痛恨;对大众,他因爱而恨,又爱又恨。他以一支犀利的笔向不公正的社会宣战,向不符合人性的旧道德宣战;他始终以“立人”为出发点和归属点,以一颗燃烧的赤子之心指引人们走向“人”的境地。先生早就离我们远去了,然而,先生的光辉思想,伟大作品,却让我们仰之弥高,常读常新。
(尹秀莲,江苏省扬州市西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