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农民工培训力度是解决其非农就业困境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利用武汉市422名农民工的调研数据,从农民工个人角度出发,了解农民工自身的就业培训需求状况,从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和培训投资力度等方面出发分析农民工就业培训动力不足的原因,最终提出促进农民工就业培训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 就业培训 培训需求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在城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农民工。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工自身综合素质偏低,政府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不重视、激励政策和培训资金缺乏、培训方式和内容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农民工培训工作仍然进展缓慢。国家统计局2006年10月公布的《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三成的农民工拥有专业技术证书;尽管有一半的被调查农民工参加过职业技能的培训,但大多也只是临时的、短期的岗前培训;农民工提高职业技能的主要方式是参加短期职业培训,快速上岗。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力度。本文根据武汉市422名农民工培训需求状况的实地调研,从农民工个人角度出发,了解农民工自身对培训的需求,分析农民工自身培训动力不足的原因,提出相关对策。
一、农民工就业培训需求调查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07年课题组对武汉市外来农民工的实地调研数据。该项调研的对象“农民工”界定为户籍在农村,来武汉市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劳动者。本次调研采取随机抽样调查,以面对面访谈与问卷填写相结合的方式,涉及加工制造、机电维修、餐饮、运输、建筑、学校后勤、彩印等多个行业,共取得492名农民工培训需求状况的资料。
被调查农民工的性别主要为男性,占样本数的76.78%:年龄以青壮年为主,20岁及以下占11.14%,21-30岁占33.41%,31-40岁占27.01%,41-50岁占25.83%,51岁及以上占2.61%;教育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为主,小学及以下占9.48%,初中占47.16%,高中占28.2%,中专技校占8.29%,大专及以上占2.84%,其余为缺省值。
随着农民工进城规模的扩大,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表现出明显的二元性特征,形成了对农民工开放的城镇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和不对农民工开放的城镇不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属于非技能劳动力市场,具有工资较低、工作条件较差、工作不稳定和暂时性等特点。农民工要想摆脱目前非农就业的困境,需要通过培训提高自身技能,从而进入技能劳动力市场,获取较高的工资收入。调查显示,农民工表现出较强的培训意愿,有3/5的农民工希望接受培训。说明农民工期望提高自身技能,在城市实现稳定就业。
农民工期望参加的培训主要是以低技能培训为主。农民工愿意参加的培训依次是:建筑装修、计算机、餐饮酒店、制造业、家政服务、美容美发、印刷报纸、按摩、商业、保健和文秘。这反映出建筑装修、制造等第二产业部门以及餐饮酒店、家政服务、美容美发等服务业部门比较适应农民工,正好与武汉市目前的产业结构相适应。
农民工意识到培训对其非农就业的重要性。农民工愿意参加培训的目的主要包括“以后用得着”、“不参加就招不上工”和“不参加就要被淘汰”;其余依次是“不参加就不能涨工资”、“随大家一起参加”、“纯属个人爱好”等。
农民工期望培训内容的侧重实用性。农民工愿意参加培训的形式主要是现场实习和面对面授课,约占总样本数的1/2;其次是其他培训方式,如电视、VCD、广播等。农民工愿意参加培训的时间主要在6个月以内,比较倾向于短期培训。同时,在脱产与不脱产培训的选择中,他们比较倾向于选择不脱产培训,说明农民工培训方式考虑经济和时间成本,希望培训和工作两不误。
农民工期望政府和社会在培训方面提供帮助。从农民工参加培训需要的帮助来看,“可以靠自己自学”和“政府部门帮助”成为他们的首选;其余依次是“专业技术协会”、“靠亲戚朋友”、“向社会寻求帮助”等等。
二、农民工就业培训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
农民工在城市非农就业转移过程中,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而在参加培训中处于被动地位,是需要提供培训帮助的弱势群体。因此,农民工较低的受教育程度成为制约他们实现非农就业转移的“瓶颈”。
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参加培训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在我国现有的二元经济格局下,农民工在受教育和培训方面与城市人口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低,他们在参加培训过程中可能要付出更大的直接成本,主要表现在他们难以接受相关的职业培训。调查显示,农民工的教育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为主,有21.14%的农民工在培训中听不懂培训的内容。由于农民工总体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在接受培训方面与城市人口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当他们进入城市实现非农就业时,不具有与城市人口竞争的能力,难以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另外,农民工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从事工作所获得收入相对较低。本次调查显示,农民工在武汉的月收入主要集中在400-2000元,收入差距比较大。其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34.6%,说明农民工的总体收入水平较低,只能维持他们基本的生活水平,从而拿出资金进行培训的机会就相对较少,无形中就增加了农民工参加培训的间接成本。
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参加培训的质量。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是具有高技能的员工,而具有较高技能的基础在于拥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农民工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的限制,难以适应市场对高层次技工人员的需要。现有针对农民工的培训主要是技术含量低、从业人员多的手工技能培训,具有培训时间短、内容简单、见效快的特点,能够帮助农民工快速实现非农就业。但是,这些低层次的技能培训无法真正提高农民工的技能,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培训农民工投资力度不足
农民工的文化水平较低,拥有的劳动技能也比较低,难以适应城市就业的需要,只有参加一定的培训才能够适应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而目前劳动力培训市场上,培训机构所收取的培训费用较高。如根据湖北省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计划,培训机构收取费用的均值为600元。而农民工由于收入水平较低,在参加培训方面很难拿出足够的资金。调查显示:有约113的农民工因为学费贵而不愿意参加培训,有70%的农民工愿意出资的金额在500元以下,这一方面反映出他们由于就业观念落后,很难适应非农就业角色的转变,对培训的重视不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们生活比较贫困,收入水平较低,缺乏足够的经济来源来参加培训。同时,培训费用支付问题的调查显示,有1/3的农民工认为培训费用 应该由政府和企业承担;有3/10的农民工认为培训费用应该由政府、企业和自己一起承担;有1/5的农民工认为培训费用应该由自己承担;有1/10和1/20的农民工认为培训费用应该由企业和自己、政府和自己承担;其余为缺省值。这充分反映出农民工对政府或企业出资进行培训的依赖很大。
三、促进农民工培训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
要想真正解决农民工培训困境,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普及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综合素质。农民工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降低他们参加培训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提高他们参加培训的质量,从而促进农村人口的非农就业转移,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普及农村基础教育。农民工主要来自农村,需要从农村的基础教育做起,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来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为非农就业转移培训提供基本保障。在国家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逐步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形成政府教育投资为主,家庭、社会、企业等多方面筹资作为补充的投资结构,保证农村基础教育开展。
整合农村各类教育资源,形成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并行的农村教育体系,注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逐步扩大农村职业高中的数量和规模,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要。农村劳动力经过义务教育后所具备的知识在生产过程中并不实用,真正能发挥作用的还是通过职业教育所获得的劳动技能。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非专业技能,增强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可雇用性。我国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难以满足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需求,而城市中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等大量闲置,不能提供培训的有效供给。因此,应该鼓励实行城乡联合办学方式,把城市中的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往农村转移,在农村开展各种各样的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培训。
(二)加大培训的投资力度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当一个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收益性时,可以通过培训提高生产能力,扩大就业空间,使其年龄-收入曲线变得更倾斜、更凹,达到提高个人收入的目的。因此,个人可以成为培训的投资主体。贝克尔认为,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个人独享培训的收益,应该承担培训成本。因此,作为培训投资的主体,劳动者个人应该承担相应的就业培训成本,并取得相应的收益。
农民工是参加培训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应该积极出资培训。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重要途径,较高的人力资本会带来较高的收益。通过培训,农民工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扩大自身就业空间,提高自身就业能力,顺利实现非农就业转移。因此,农民工应该根据自身工作需要,积攒资金用于培训费用的支付,以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提升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竞争能力。
(三)根据农民工个人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
对受教育程度较低且年龄偏大的农民工而言,应该以“一般培训”为主,这些技能的学习难度较小,容易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如装修、家政、建筑等;而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农民工而言,应该加强技能培训力度,实行“特殊培训”,这些技能的学习难度较大,对培训者自身素质的要求较高,需要经过专门培训,如驾驶、电脑、电器维修等。
关键词:农民工 就业培训 培训需求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在城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农民工。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工自身综合素质偏低,政府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不重视、激励政策和培训资金缺乏、培训方式和内容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农民工培训工作仍然进展缓慢。国家统计局2006年10月公布的《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三成的农民工拥有专业技术证书;尽管有一半的被调查农民工参加过职业技能的培训,但大多也只是临时的、短期的岗前培训;农民工提高职业技能的主要方式是参加短期职业培训,快速上岗。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力度。本文根据武汉市422名农民工培训需求状况的实地调研,从农民工个人角度出发,了解农民工自身对培训的需求,分析农民工自身培训动力不足的原因,提出相关对策。
一、农民工就业培训需求调查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07年课题组对武汉市外来农民工的实地调研数据。该项调研的对象“农民工”界定为户籍在农村,来武汉市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劳动者。本次调研采取随机抽样调查,以面对面访谈与问卷填写相结合的方式,涉及加工制造、机电维修、餐饮、运输、建筑、学校后勤、彩印等多个行业,共取得492名农民工培训需求状况的资料。
被调查农民工的性别主要为男性,占样本数的76.78%:年龄以青壮年为主,20岁及以下占11.14%,21-30岁占33.41%,31-40岁占27.01%,41-50岁占25.83%,51岁及以上占2.61%;教育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为主,小学及以下占9.48%,初中占47.16%,高中占28.2%,中专技校占8.29%,大专及以上占2.84%,其余为缺省值。
随着农民工进城规模的扩大,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表现出明显的二元性特征,形成了对农民工开放的城镇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和不对农民工开放的城镇不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属于非技能劳动力市场,具有工资较低、工作条件较差、工作不稳定和暂时性等特点。农民工要想摆脱目前非农就业的困境,需要通过培训提高自身技能,从而进入技能劳动力市场,获取较高的工资收入。调查显示,农民工表现出较强的培训意愿,有3/5的农民工希望接受培训。说明农民工期望提高自身技能,在城市实现稳定就业。
农民工期望参加的培训主要是以低技能培训为主。农民工愿意参加的培训依次是:建筑装修、计算机、餐饮酒店、制造业、家政服务、美容美发、印刷报纸、按摩、商业、保健和文秘。这反映出建筑装修、制造等第二产业部门以及餐饮酒店、家政服务、美容美发等服务业部门比较适应农民工,正好与武汉市目前的产业结构相适应。
农民工意识到培训对其非农就业的重要性。农民工愿意参加培训的目的主要包括“以后用得着”、“不参加就招不上工”和“不参加就要被淘汰”;其余依次是“不参加就不能涨工资”、“随大家一起参加”、“纯属个人爱好”等。
农民工期望培训内容的侧重实用性。农民工愿意参加培训的形式主要是现场实习和面对面授课,约占总样本数的1/2;其次是其他培训方式,如电视、VCD、广播等。农民工愿意参加培训的时间主要在6个月以内,比较倾向于短期培训。同时,在脱产与不脱产培训的选择中,他们比较倾向于选择不脱产培训,说明农民工培训方式考虑经济和时间成本,希望培训和工作两不误。
农民工期望政府和社会在培训方面提供帮助。从农民工参加培训需要的帮助来看,“可以靠自己自学”和“政府部门帮助”成为他们的首选;其余依次是“专业技术协会”、“靠亲戚朋友”、“向社会寻求帮助”等等。
二、农民工就业培训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
农民工在城市非农就业转移过程中,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而在参加培训中处于被动地位,是需要提供培训帮助的弱势群体。因此,农民工较低的受教育程度成为制约他们实现非农就业转移的“瓶颈”。
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参加培训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在我国现有的二元经济格局下,农民工在受教育和培训方面与城市人口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低,他们在参加培训过程中可能要付出更大的直接成本,主要表现在他们难以接受相关的职业培训。调查显示,农民工的教育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为主,有21.14%的农民工在培训中听不懂培训的内容。由于农民工总体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在接受培训方面与城市人口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当他们进入城市实现非农就业时,不具有与城市人口竞争的能力,难以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另外,农民工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从事工作所获得收入相对较低。本次调查显示,农民工在武汉的月收入主要集中在400-2000元,收入差距比较大。其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34.6%,说明农民工的总体收入水平较低,只能维持他们基本的生活水平,从而拿出资金进行培训的机会就相对较少,无形中就增加了农民工参加培训的间接成本。
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参加培训的质量。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是具有高技能的员工,而具有较高技能的基础在于拥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农民工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的限制,难以适应市场对高层次技工人员的需要。现有针对农民工的培训主要是技术含量低、从业人员多的手工技能培训,具有培训时间短、内容简单、见效快的特点,能够帮助农民工快速实现非农就业。但是,这些低层次的技能培训无法真正提高农民工的技能,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培训农民工投资力度不足
农民工的文化水平较低,拥有的劳动技能也比较低,难以适应城市就业的需要,只有参加一定的培训才能够适应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而目前劳动力培训市场上,培训机构所收取的培训费用较高。如根据湖北省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计划,培训机构收取费用的均值为600元。而农民工由于收入水平较低,在参加培训方面很难拿出足够的资金。调查显示:有约113的农民工因为学费贵而不愿意参加培训,有70%的农民工愿意出资的金额在500元以下,这一方面反映出他们由于就业观念落后,很难适应非农就业角色的转变,对培训的重视不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们生活比较贫困,收入水平较低,缺乏足够的经济来源来参加培训。同时,培训费用支付问题的调查显示,有1/3的农民工认为培训费用 应该由政府和企业承担;有3/10的农民工认为培训费用应该由政府、企业和自己一起承担;有1/5的农民工认为培训费用应该由自己承担;有1/10和1/20的农民工认为培训费用应该由企业和自己、政府和自己承担;其余为缺省值。这充分反映出农民工对政府或企业出资进行培训的依赖很大。
三、促进农民工培训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
要想真正解决农民工培训困境,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普及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综合素质。农民工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降低他们参加培训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提高他们参加培训的质量,从而促进农村人口的非农就业转移,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普及农村基础教育。农民工主要来自农村,需要从农村的基础教育做起,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来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为非农就业转移培训提供基本保障。在国家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逐步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形成政府教育投资为主,家庭、社会、企业等多方面筹资作为补充的投资结构,保证农村基础教育开展。
整合农村各类教育资源,形成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并行的农村教育体系,注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逐步扩大农村职业高中的数量和规模,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要。农村劳动力经过义务教育后所具备的知识在生产过程中并不实用,真正能发挥作用的还是通过职业教育所获得的劳动技能。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非专业技能,增强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可雇用性。我国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难以满足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需求,而城市中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等大量闲置,不能提供培训的有效供给。因此,应该鼓励实行城乡联合办学方式,把城市中的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往农村转移,在农村开展各种各样的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培训。
(二)加大培训的投资力度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当一个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收益性时,可以通过培训提高生产能力,扩大就业空间,使其年龄-收入曲线变得更倾斜、更凹,达到提高个人收入的目的。因此,个人可以成为培训的投资主体。贝克尔认为,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个人独享培训的收益,应该承担培训成本。因此,作为培训投资的主体,劳动者个人应该承担相应的就业培训成本,并取得相应的收益。
农民工是参加培训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应该积极出资培训。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重要途径,较高的人力资本会带来较高的收益。通过培训,农民工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扩大自身就业空间,提高自身就业能力,顺利实现非农就业转移。因此,农民工应该根据自身工作需要,积攒资金用于培训费用的支付,以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提升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竞争能力。
(三)根据农民工个人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
对受教育程度较低且年龄偏大的农民工而言,应该以“一般培训”为主,这些技能的学习难度较小,容易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如装修、家政、建筑等;而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农民工而言,应该加强技能培训力度,实行“特殊培训”,这些技能的学习难度较大,对培训者自身素质的要求较高,需要经过专门培训,如驾驶、电脑、电器维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