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备课要抓住的“七个点”

来源 :教育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boy13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益显得非常重要。要想上好一节思想品德课,课前的准备是很重要的环节,首先要备好课,这样才能为上好课打下基础,为提高课堂效率做铺垫。作者以备课时紧紧扣住“七个点”为中心,即教学的重点、难点、教材的知识点,学生中关注的热点、疑点,教学活泼点,有关内容的联系点。把静态的备课和动态的备课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把课备得非常充分,为上好课做好准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备课 “七个点”
  
  
  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益显得非常重要。要想上好一节课,课前的准备是很重要的环节,首先要先备好课,这样才能为上好课打下基础,为提高课堂效率做铺垫。那么怎样备好一节课?我以备课时紧紧扣住“七个点”为中心,即教学的重点、难点、教材的知识点,学生关注的热点、疑点,有关内容的联系点。把静态的备课和动态的备课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把课备得非常充分,为上好课做好准备。
  一、掌握重点
  什么是重点?所谓重点就是在教材中属于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重点是由教材中的内容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因此,备课一定要研究教材中的重点和非重点。力气花在重点上,弄清重点内容的涵义及实际运用的价值,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正确掌握,在着眼于重点的同时又不忽视其他知识点,这样更有利于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二、分析难点
  一般情况下,难点也就是重点,但不是绝对的,难点往往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和认识能力的差异造成的。因此,难点也因不同的教学对象而有所不同,在备课中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的难点,通过文字材料、图片、视频等其他辅助手段分解难点,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地化难为易,分解难点知识。
  三、掌握教材知识点
  知识点是教材知识结构中包含的概念、观点、原理、理论等教学内容,在备课中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材料,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寻找每课、每框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掌握每个知识点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学生不能掌握知识点,学习就会陷入盲目性,教学质量就没有保证,如果学生连起码的知识点都不能理解和掌握,教学就会显得软弱无力,就很难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影响对知识系统性的掌握。
  四、研究社会的“热点”在学生中的反映
  所谓热点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们关注的问题和焦点,社会在发展变化,社会的热点在发生变化,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筛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热点内容,特别是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以此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热点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脱离实际。
  五、学生的疑点
  学贵有疑,教学贵在设疑,在备课时教师要摸清学生的疑点,帮助学生解除疑惑。所谓疑惑点就是学生对有些教学内容的不懂、困惑。要使学生“明理、导行”就要做好释疑工作,要使学生从认知到内化,就要细心帮助学生质疑解惑,备课是为了摸清学生的疑惑,要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结合学生的体会,用耳闻目睹的事实进行充分的说理,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到信。比如:对于辉煌的历史篇章中,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我在备课的时候,充分准备材料,运用图片、视频让学生对比新旧社会的变化,这样上课的时候就能够使学生充分感知,从而真正从心理上更加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
  六、确定诱发点
  在教学中要通过诱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点的一般来源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困惑点、教材中学生感兴趣而又不理解的矛盾点、学生关心的热点。抓住诱发点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学习感到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了解学生有哪些感兴趣的内容,有哪些困惑点,在这个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七、注重知识间的联系点
  作为一个知识体系,概念原理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讲清楚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比如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个人与集体、权利和义务、道德与法律、个人与社会、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和平与发展等都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备课中要认真钻研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揭示内在的联系使学生从已知向未知过渡,并在联系中加深理论的理解。在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的同时,也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区别点就是对立、原理、观点在相互联系中的差异和不同点。特别是相近、相对易混淆的,如:公民与人民、道德与法律等,在分析联系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分清之间的区别,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总之,备课时要注意这些要点,形成一个精心准备的教案,为上好一节课打下基础,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被人称为“百科之母”的语文课,在现在中学生的心目中常遭“冷遇”。他们认为:语文课可听可不听,脱几节无所谓。他们偏重于数理化这些见效快的学科上,因而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为此,无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教学任务来看,身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像蜜一样牢牢粘住学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笔者想在此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薄的见解。  一、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
期刊
【摘要】有效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本文以实际教学为例,从有效备课、有效课堂和课后反思三个方面对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有效教学进行探析。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有效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动中学”,这是当代的职教理念。怎样达到这个目标,有效地教学是基础。怎样的教学才是
期刊
【摘要】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教师就是这么多学生的家长。把学生当做“家人”,当做自己的孩子,那就不能让自己的坏情绪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但教师也是一个平凡人,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忧虑,恼怒,悲伤,怨恨等坏情绪随之而至。本文探讨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让坏情绪远离课堂,面带着微笑走进课堂。  【关键词】坏情绪 远离 课堂       最近读了《爱与智慧》这本书,里面有一个观念是要把学生
期刊
学生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今天积极主动的学习学习态度,就是明天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思想品德课的难教和难学,是各位教师的共识。过分注重接受性学习、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反映的是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和学生观,其最终目的是知识传授,很难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起不到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有的效果,也不符合新课改下对教学模式的要求。  当今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
期刊
【摘要】 教师话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既是主要的语言输入,也是主要的教学媒介。本文分析了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的现状,进而提出了提高教师课堂话语的策略,以改善课堂教师话语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  【关键词】教师话语 英语课堂 语言教学       一、引言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语言交流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控制学生情感因素、协调学生、学习行为,使学生获得主要
期刊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阅读也是人们重要的生命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身心愉悦。每一个有时代感、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那么,怎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愿不愿意阅读,能
期刊
当今世界的知识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随之加速向前发展。如何使培养出来的人能适应未来时代的要求呢?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要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学习,怎样去应用。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就可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去适应和改变所处的环境,而立于不败之地。这些要求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必须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思想品德》课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小学生语文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提出了关于提高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些拙见,主要是提高学生对实践的兴趣和主动参加实践活动的意识。  【关键词】语文 实践 兴趣 主动意识       随着新课程教育在我国的全面推广和实施,语文教育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也逐渐由以往的“应试教育” 向“素质教育”转变。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应用意识,使他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今的小学数学课堂与以往沉闷的课堂相比,学生动口、动手的机会显然多了,课堂热闹起来了,但很少给学生静思默想的空间。我认为,这种缺少了一份宁静的数学教学课堂并不一定算得上是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是需要一份宁静的。只有在宁静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产生独特的、有价值的体验。因此,数学课堂上应该留给学生多一份善听善思的“静”界,多一份和谐平等的交流。
期刊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孔子的“仁爱”到墨子的“兼爱”说明了爱的重要,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思想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我们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的情感魅力。所以师爱不是抽象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情动于中而形之于外──由观念转化为外细无声的春雨,点滴渗透,沁人心脾:有时该在行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