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遥感”,就像它本身这两个字一样,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可要让说个三两句的,却不知从何谈起。有一个地方却能让人对它的印象清晰起来,这就是北京一号小卫星地面测控接收站。
“两只眼睛”看天下
走进小卫星地面测控接收站,墙上一幅幅清晰的遥感影像图绝对是视线的第一落点。当往往需要通过地图呈现的景象以高清照片的形式出现时,有一种说不出的震撼。
“北京一号小卫星上有两台照相机,一个是4米高分辨率全色相机,拍出的照片是黑白的,另一个是32米中分辨率多光谱相机,可以拍彩照。”地面测控接收站讲解人员一边带记者参观一边介绍。
不同的分辨率也对应着拍摄范围不同的幅宽。“多光谱相机幅宽能达到600公里,以这些条状的素材为基础,便能拼出完整的全国遥感影像图。现在我们每半年就做出这么一张图。”站在全国遥感影像图前,河湖、植被的变化,海水的深浅,海冰的范围等一览无遗。
城市变迁尽在心
既然叫做“北京一号”,它和北京又有哪些联系呢?“每次让大家看这张北京市区全图,我们都特别提一下景山。你看,它整体是不是一个佛像?”也许同样的话说过很多遍了,解说人员话语中却仍有期待。
果然,在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从高空拍摄的照片上,整座景山的山体、植被、建筑巧妙地组成了一尊形象具体的佛像。
难以想象,进行景山园林设计的古人,在缺乏必要技术手段辅助的情况下,怎样绘就了这样一幅巨型的图画。而今,那个缔造它的王朝已经灰飞烟灭,它却再一次让数百年之后的人们惊叹不已。
留驻的是佛像,而北京城却在变迁。在一组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典型城市的对比影像图中,1978年、1992年、2001年、2007年4张图逐次排列,非常直观地反映出北京城区面积的迅速扩大。一个在1978年时貌不惊人的城市,当下却已经成为无法小觑的世界级大都市。
现在,小卫星仍对北京区域进行着大视角、全方位、不间断的动态监测。“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它不仅可以为土地批后监管提供影像资料,还可以根据反射光谱的不同,判断土地上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播种面积。”讲解人员举例说。
重要时刻不缺席
在顶层的测控中心,记者看到了北京一号小卫星1:1实物模型。这颗神通广大的小卫星确实“小”得有些出人意料:据了解,卫星重量166.4公斤,研制周期仅2年,卫星、地面系统、发射和保险共计造价2.1亿元人民币。
小巧灵活的北京一号100多分钟就能绕地球一圈,一天能绕地球14圈。这样高密度的“巡逻”,保证了它在很多重要时刻不缺席。
2008年,北京一号为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青岛奥帆赛海域浒苔灾害等抗灾救灾提供了重要的遥感数据和信息支持;200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期间,小卫星对北京的重点水系、公园、工地等进行监测,及时“举报”了面积在600平方米以上的非法垃圾填埋点;目前,它还关注着渤海海冰的发展情况……
截止到去年10月27日,小卫星已顺利完成5年设计寿命期内的各项任务,进入了超期服役期的北京一号小卫星,仍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实用而神奇的像……
中国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天地图”正式上线
为了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提高测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改变传统离线提供地图和测绘成果数据的服务方式,更好满足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方便社会公众的工作和生活,2010年初,国家测绘局做出了建设“天地图”的决策部署。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资料收集、技术攻关和系统集成,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国测绘系统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10月21日,“天地图”测试版开通试运行。几个月来,“天地图”测试版试运行效果良好。目前,建设单位根据试运行期间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对“天地图”信息内容进行了充实,功能进行了完善,运行环境进行了优化,于1月18日正式上线运行。
“天地图”是基于互联网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网站,集成了海量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总数据量约30TB,处理后的电子地图总瓦片数近30亿。主要包括:全球范围的1:100万矢量地形数据和250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全国范围的1:25万公众版地图数据、导航电子地图数据、15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2.5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全国319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0个县级市建成区的0.6米分辨率遥感影像,部分城市三维街景数据。“天地图”具备二维与三维地图浏览、地名分类搜索定位、距离和面积量算、兴趣点标注、驾车路线规划、中英文地名切换、屏幕截图打印等功能,以门户网站和服务接口两种形式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一站式”地图服务,满足公众对地理位置查询、出行、旅游、教育学习等方面的需求。服务接口包括10类标准服务接口和超过1000个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所有单位和个人用户都可以利用标准服务接口调用“天地图”的地理信息服务,并利用编程接口将“天地图”的服务资源嵌入到已有系统中或搭建一个新的应用系统。此外,用户还可通过“天地图”直接访问全国测绘成果目录服务系统、相关专题地理信息服务网站以及全国省级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网站。
“天地图”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面向公众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可为用户提供全国地理信息“一站式”协同服务。“天地图”的推出,为一大批企业进行地理信息资源的增值服务提供了开发环境,有效解决了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技术难度大、建设成本高、动态更新难等突出问题,将有力推动中国地理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带动产业链上游(数据生产)、中游(产品开发)和下游(增值服务)相关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满足政府、企业、公众对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
(科技日报)
“两只眼睛”看天下
走进小卫星地面测控接收站,墙上一幅幅清晰的遥感影像图绝对是视线的第一落点。当往往需要通过地图呈现的景象以高清照片的形式出现时,有一种说不出的震撼。
“北京一号小卫星上有两台照相机,一个是4米高分辨率全色相机,拍出的照片是黑白的,另一个是32米中分辨率多光谱相机,可以拍彩照。”地面测控接收站讲解人员一边带记者参观一边介绍。
不同的分辨率也对应着拍摄范围不同的幅宽。“多光谱相机幅宽能达到600公里,以这些条状的素材为基础,便能拼出完整的全国遥感影像图。现在我们每半年就做出这么一张图。”站在全国遥感影像图前,河湖、植被的变化,海水的深浅,海冰的范围等一览无遗。
城市变迁尽在心
既然叫做“北京一号”,它和北京又有哪些联系呢?“每次让大家看这张北京市区全图,我们都特别提一下景山。你看,它整体是不是一个佛像?”也许同样的话说过很多遍了,解说人员话语中却仍有期待。
果然,在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从高空拍摄的照片上,整座景山的山体、植被、建筑巧妙地组成了一尊形象具体的佛像。
难以想象,进行景山园林设计的古人,在缺乏必要技术手段辅助的情况下,怎样绘就了这样一幅巨型的图画。而今,那个缔造它的王朝已经灰飞烟灭,它却再一次让数百年之后的人们惊叹不已。
留驻的是佛像,而北京城却在变迁。在一组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典型城市的对比影像图中,1978年、1992年、2001年、2007年4张图逐次排列,非常直观地反映出北京城区面积的迅速扩大。一个在1978年时貌不惊人的城市,当下却已经成为无法小觑的世界级大都市。
现在,小卫星仍对北京区域进行着大视角、全方位、不间断的动态监测。“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它不仅可以为土地批后监管提供影像资料,还可以根据反射光谱的不同,判断土地上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播种面积。”讲解人员举例说。
重要时刻不缺席
在顶层的测控中心,记者看到了北京一号小卫星1:1实物模型。这颗神通广大的小卫星确实“小”得有些出人意料:据了解,卫星重量166.4公斤,研制周期仅2年,卫星、地面系统、发射和保险共计造价2.1亿元人民币。
小巧灵活的北京一号100多分钟就能绕地球一圈,一天能绕地球14圈。这样高密度的“巡逻”,保证了它在很多重要时刻不缺席。
2008年,北京一号为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青岛奥帆赛海域浒苔灾害等抗灾救灾提供了重要的遥感数据和信息支持;200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期间,小卫星对北京的重点水系、公园、工地等进行监测,及时“举报”了面积在600平方米以上的非法垃圾填埋点;目前,它还关注着渤海海冰的发展情况……
截止到去年10月27日,小卫星已顺利完成5年设计寿命期内的各项任务,进入了超期服役期的北京一号小卫星,仍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实用而神奇的像……
中国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天地图”正式上线
为了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提高测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改变传统离线提供地图和测绘成果数据的服务方式,更好满足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方便社会公众的工作和生活,2010年初,国家测绘局做出了建设“天地图”的决策部署。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资料收集、技术攻关和系统集成,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国测绘系统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10月21日,“天地图”测试版开通试运行。几个月来,“天地图”测试版试运行效果良好。目前,建设单位根据试运行期间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对“天地图”信息内容进行了充实,功能进行了完善,运行环境进行了优化,于1月18日正式上线运行。
“天地图”是基于互联网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网站,集成了海量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总数据量约30TB,处理后的电子地图总瓦片数近30亿。主要包括:全球范围的1:100万矢量地形数据和250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全国范围的1:25万公众版地图数据、导航电子地图数据、15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2.5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全国319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0个县级市建成区的0.6米分辨率遥感影像,部分城市三维街景数据。“天地图”具备二维与三维地图浏览、地名分类搜索定位、距离和面积量算、兴趣点标注、驾车路线规划、中英文地名切换、屏幕截图打印等功能,以门户网站和服务接口两种形式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一站式”地图服务,满足公众对地理位置查询、出行、旅游、教育学习等方面的需求。服务接口包括10类标准服务接口和超过1000个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所有单位和个人用户都可以利用标准服务接口调用“天地图”的地理信息服务,并利用编程接口将“天地图”的服务资源嵌入到已有系统中或搭建一个新的应用系统。此外,用户还可通过“天地图”直接访问全国测绘成果目录服务系统、相关专题地理信息服务网站以及全国省级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网站。
“天地图”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面向公众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可为用户提供全国地理信息“一站式”协同服务。“天地图”的推出,为一大批企业进行地理信息资源的增值服务提供了开发环境,有效解决了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技术难度大、建设成本高、动态更新难等突出问题,将有力推动中国地理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带动产业链上游(数据生产)、中游(产品开发)和下游(增值服务)相关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满足政府、企业、公众对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