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法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56例肺部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吸痰法,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法,比较研究传统吸痰法和密闭式吸痰法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作用。结果:对照组28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在观察期发生肺部感染,其中有4例患者肺部感染在一周内发生;观察组28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在观察期发生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均在一周后发生。结论:在预防院内感染中,密闭式吸痰法预防效果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密闭式吸痰法;传统吸痰法;预防感染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65-02
呼吸道通气障碍作为呼吸道常见疾病之一,传统的气管内吸痰法在治疗肺部感染和预防院内感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传统吸痰法对呼吸道造成损害的几率比较高,密闭式吸痰法则能很好地保护了患者的呼吸道。本次研究对密闭式吸痰法在预防院内感染的作用进行分析,并与传统吸痰法进行比较。现研究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呼吸道通气障碍患者56例。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19~83岁,平均年龄(41.5±12.8)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调查研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吸痰法。按照普通无菌吸痰法,采用传统硅胶吸痰管进行吸痰。首先,撕开吸痰管外包装,将末端连接到吸引管上,操作者需要戴无菌手套,根据无菌操作步骤取出吸痰管,打开吸引器。护理人员将呼吸机脱开,轻轻插入吸痰管于呼吸道,按压负压器开关,开始吸痰。在这种开放式吸痰法下,由于呼吸机无法正常工作,导致吸痰时间和次数受到很大的限制,可将稀释液注入气道实现对痰液的稀释。对于痰液较为粘稠的患者,滴入湿化液后再进行吸痰,吸痰完毕后需要舍弃一次性吸痰管,并对吸引器橡皮管末端进行消毒。
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法。密闭式吸痰装置是由太平洋医材有限公司生产,主要包括吸痰管、袖套、蛇形管、负压控制手柄等多个组件[1]。密闭式吸痰法能够有效防止外界病原菌对患者呼吸道造成感染。连接好密闭式吸痰装置后,再连接固定患者人工气道、呼吸机、负压吸引器等。连接完毕后开始吸痰,打开负压吸引器,沿袖套插入吸痰管于气道,达到预定深度后按压负压控制手柄,同时向外提拉吸痰管,从而达到吸出痰液的效果。在吸痰完毕后,密闭式吸痰管自动形成密闭状态,使用20ml生理盐水对吸痰管进行冲洗[2]。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一周内感染和一周后感染例数以及预防有效率。
1.3 统计学依据
采用SPSS17.0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以x?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目前,在对呼吸道障碍患者进行治疗时,主要是针对院内易感因素进行预防,从而达到预防院内感染效果。尽管呼吸道疾病易感因素具有很强的传播性,无法做到完全避免,但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起到很好的控制效果,很大程度上预防了院内感染。
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呼吸道通气障碍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研究结果发现:对照组28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在观察期发生肺部感染,其中有4例患者肺部感染在一周内发生;观察组28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在观察期发生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均在一周后发生。使用传统吸痰法,在吸痰过程中,气管暴露在空气之中,无菌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应用,通过一次性吸痰管和无菌手套进行吸痰,从而更容易导致院内感染。在对痰液进行稀释的时候,可能引起患者呛咳,导致痰液喷出,对医护人员以及环境产生较大的危害[3]。
密闭式吸痰法有专门的湿化装置,能够长时间保证起到处于均匀湿化状态,有效降低了气道中痰液的粘稠度,方便痰液咳出,减少了痰液长时间停留对气道黏膜造成的损害,防止气道内细菌的滋生。
综上所述,密闭式吸痰法在吸痰时,能够有效阻断患者气道与外界的联系,为气道提供一个完整无菌的密闭空间,有效降低了肺部感染率,也对肺部感染发生时间具有延迟效果,为治疗提供更多机会。密闭式吸痰法不会发生由于操作不慎导致痰液喷出的情况,减少了痰液对医护人员的伤害以及对环境的污染,为医护人员提供安全保障。在预防院内感染中,密闭式吸痰法预防效果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惠娴.重症监护室患者机械通气时两种吸痰方法的疗效对比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9):119.
[2] 邹磊,杨戎,刘子娜,等.不同吸痰管在心外科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3):1551-1553.
[3] 朱徐英,杨燕红,徐剑美,等.密闭式吸痰管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2014,36(14):1276-1278.
【关键词】密闭式吸痰法;传统吸痰法;预防感染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65-02
呼吸道通气障碍作为呼吸道常见疾病之一,传统的气管内吸痰法在治疗肺部感染和预防院内感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传统吸痰法对呼吸道造成损害的几率比较高,密闭式吸痰法则能很好地保护了患者的呼吸道。本次研究对密闭式吸痰法在预防院内感染的作用进行分析,并与传统吸痰法进行比较。现研究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呼吸道通气障碍患者56例。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19~83岁,平均年龄(41.5±12.8)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调查研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吸痰法。按照普通无菌吸痰法,采用传统硅胶吸痰管进行吸痰。首先,撕开吸痰管外包装,将末端连接到吸引管上,操作者需要戴无菌手套,根据无菌操作步骤取出吸痰管,打开吸引器。护理人员将呼吸机脱开,轻轻插入吸痰管于呼吸道,按压负压器开关,开始吸痰。在这种开放式吸痰法下,由于呼吸机无法正常工作,导致吸痰时间和次数受到很大的限制,可将稀释液注入气道实现对痰液的稀释。对于痰液较为粘稠的患者,滴入湿化液后再进行吸痰,吸痰完毕后需要舍弃一次性吸痰管,并对吸引器橡皮管末端进行消毒。
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法。密闭式吸痰装置是由太平洋医材有限公司生产,主要包括吸痰管、袖套、蛇形管、负压控制手柄等多个组件[1]。密闭式吸痰法能够有效防止外界病原菌对患者呼吸道造成感染。连接好密闭式吸痰装置后,再连接固定患者人工气道、呼吸机、负压吸引器等。连接完毕后开始吸痰,打开负压吸引器,沿袖套插入吸痰管于气道,达到预定深度后按压负压控制手柄,同时向外提拉吸痰管,从而达到吸出痰液的效果。在吸痰完毕后,密闭式吸痰管自动形成密闭状态,使用20ml生理盐水对吸痰管进行冲洗[2]。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一周内感染和一周后感染例数以及预防有效率。
1.3 统计学依据
采用SPSS17.0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以x?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目前,在对呼吸道障碍患者进行治疗时,主要是针对院内易感因素进行预防,从而达到预防院内感染效果。尽管呼吸道疾病易感因素具有很强的传播性,无法做到完全避免,但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起到很好的控制效果,很大程度上预防了院内感染。
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呼吸道通气障碍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研究结果发现:对照组28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在观察期发生肺部感染,其中有4例患者肺部感染在一周内发生;观察组28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在观察期发生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均在一周后发生。使用传统吸痰法,在吸痰过程中,气管暴露在空气之中,无菌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应用,通过一次性吸痰管和无菌手套进行吸痰,从而更容易导致院内感染。在对痰液进行稀释的时候,可能引起患者呛咳,导致痰液喷出,对医护人员以及环境产生较大的危害[3]。
密闭式吸痰法有专门的湿化装置,能够长时间保证起到处于均匀湿化状态,有效降低了气道中痰液的粘稠度,方便痰液咳出,减少了痰液长时间停留对气道黏膜造成的损害,防止气道内细菌的滋生。
综上所述,密闭式吸痰法在吸痰时,能够有效阻断患者气道与外界的联系,为气道提供一个完整无菌的密闭空间,有效降低了肺部感染率,也对肺部感染发生时间具有延迟效果,为治疗提供更多机会。密闭式吸痰法不会发生由于操作不慎导致痰液喷出的情况,减少了痰液对医护人员的伤害以及对环境的污染,为医护人员提供安全保障。在预防院内感染中,密闭式吸痰法预防效果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惠娴.重症监护室患者机械通气时两种吸痰方法的疗效对比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9):119.
[2] 邹磊,杨戎,刘子娜,等.不同吸痰管在心外科ICU术后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3):1551-1553.
[3] 朱徐英,杨燕红,徐剑美,等.密闭式吸痰管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2014,36(14):1276-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