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时空的思维是展开历史学习、进行历史推理的基础能力。只有建立一个对历史年代——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清晰认识,才能有条理地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只有建立一个空间格局,才能基于地缘了解历史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缺乏时间的敏感度和空间的格局观,也就缺乏认识和思考历史的基点,无从考证史事和解释史实。可以说,时空的思维能力为其他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础框架。一次偶然的调查发现,我校学生基本的时间和空间意识非常欠缺,找不到史料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历史思维能力可想而知。故本文以高三复习课的教学实践为主要途径,以“时空观念”的时序意识、空间意识、图表意识、关联意识四个层次为突破口,引领学生选择解决历史问题的破解方法,实现历史思维的突破与自我完善。
【关键词】歷史教学;时空观念;历史问题;历史思维
一、“时空观念”的选择——为何?
(一)“时空观念”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在时空观念培养上,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知道划分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建构历史事件、人物……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历史研究必须遵循历史发展的横向规律和纵向规律。由此析之,“时空观念”的培养运用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合理选取史料进行历史解释、揭示历史本质的基本手段。
(二)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需要
一次偶然的问卷调查,发现我校学生基本的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非常欠缺,对史料文本解读经常找不到切入点,历史思维能力可想而知。
二、“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
在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基础上,依托调查,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笔者以“时空观念”的培养为突破口,摸索出提升学生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一点有效方法。
(一)重视时序,在“时间意识”基础上培养“时序意识”
笔者认为,历史关注的是时间中的人和事,我们必须把人和事在时间的流逝产生的变易置于时代背景中进行理解——确认时间,对历史活动进行准确定位;辨别时间,按时间顺序区别历史活动;分析时间,根据历史活动发生的背景时间判断历史活动发生的根源;估量该历史活动的持续影响力。
案例1:在人民版必修一第4页出现了“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的表述,必修二80页出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农业革命’,……”的表述,这两个时间表述包含了公元纪年和世纪的相关知识。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进行:介绍公元纪年来源与划分依据——耶稣诞生为公元元年;介绍世纪的概念和划分方法——世纪是一个年代单位,100年为一世纪,分为世纪上半叶下半叶两个阶段或世纪初期中期末期三个阶段;通过时间轴制成一个年代尺(如图1);熟悉时间轴后,通过训练以巩固强化。如请在时间轴中标示出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和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的时间(意在强化认识世纪之初还是世纪末),并以“公元+世纪”的方式表达公元前509年。
案例2: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辛亥革命》教材中指出“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对这一环节进行了如下设计:对中国在此之前的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帝王名号纪年法、年号纪年、谥号等)作简单介绍,更多地让学生主动参阅《现代汉语词典》附录《我国历代纪元表》;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换算演练,只要理清1912年作为民国元年,如何算出民国1年——1912-1911=1即知公元换算成民国,只要减去1911即可,反过来民国换算成公元加上1911即可。
案例3:在必修二《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专题教学中,对资本主义发展史的时间脉络掌握是判断历史重大事件的基础。于是做了图2所示,以便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演变史。
从案例1、2、3中可以发现,在学生具备时间意识基础上,发现并思考历史问题时能够认识到某一历史活动所存在的客观时间性,并据此将历史活动置于一定的历史时空中,作出正确的时序判断,为深度剖析历史活动奠基。
(二)善于运用适当的历史地图,文字与地图相结合,培养空间意识
空间本就是一部历史,经历着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化。历史地图是教学实践中最容易获取的教学素材,且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最直观形象的载体。陈志刚教授曾说:“这种空间(社会空间)是一定历史时间中的场所,它不是简单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堆积,必然包含着一定时间下该场所内的民众活动所依赖的政治制度、生活习俗、宗教思想、文化习惯、经济因素等,是人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基础上不断活动、不断建构的结果,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该历史场所引发历史事件、出现历史现象的社会空间。”笔者将历史的空间性分割成两个层次理解:历史活动发生的具体的自然地理空间范围;历史活动是“人”在客观发展进程中创造的,因而活动范围始终在“人”所生活的社会空间中发生,其社会性可包括政治空间、经济空间、文化空间等。
案例4:为了加深学生对战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不仅教会学生如何读图析图,也让学生绘制一些历史地图,在重建地图过程中尽量将复杂的历史简单化,这样既能解决历史问题,又能拓宽学生的世界视野。例:图3《一战时的欧洲战场形势》、图4《二战前德国的侵略与扩张》,学生以不同颜色线条区别不同区域,层次感强,对知识点的巩固深化和地理方位的定位都很明晰。而且当学生绘完后建议他们绘图可与历史前后阶段发生的大事密切结合,突破单纯的地理空间,上升到社会空间。如对图4建议与一战后《凡尔赛和约》的相关规定与约束联结,紧密战争进程,深化空间感的同时强化时间观念。 (三)善于通过时间图表、历史年表等方式培养“图表意识”,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思考
时间轴和历史年表是梳理时空信息最常用的手段,因而在此次复习过程中笔者较多地运用了这两种方式。
案例5:《近代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之英国近代化历程》设计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如下环节(图6、图7)。
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梳理首先以时间图表为载体,罗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认真观察比较前后事件之间的联系→发现国王在革命中产生的变化,把握英国革命特点;其次,以历史年表为载体,填充历史年表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历史活动信息→顺着时间轴整理国王与议会权力之间的交替变化→从大跨度的时空中归纳总结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特点。在这两个环节中,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还间接告诉学生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制作时间图表、历史年表,快速便捷地解决历史问题,从而锻炼学生分析图表的思维技巧。
(四)使用历史思维导图,培养“关联意识”,重构历史时空
我校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常遇到“刚记的知识没过多久又忘”的现象,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但又不能只注重基础而忽略对其他能力的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拓展深化知识呢?笔者认为,历史思维导图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历史的发展进程纵横交错,时间与空间不可分割,历史事件不可能孤立存在。历史思维导图是通过联想、推理等方法,使知识之间建构起联系,形成与主题要素相互联系的各层级知识(或概念)基本的思维网络。这正好可以再现琐碎的历史基础知识,并将其置于某些历史时空框架下,重构历史时空体系。案例5中,通过前面时间图表、历史年表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奠基,加上从政治空间、经济空间、思想空间、制度空间几方面以时间轴、大事年表的形式在广度和深度上对英国工业革命相关内容的落实,将时间、空间上升到社会性,把握时空联系,学生能选择合适的时空尺度综合分析历史现实问题,清楚认识到历史自身纵横发展、多领域共同发展的关联性。如下表:
三、“时空观念”养成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时间判断并进行排序训练、绘制分析历史地图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进而采取思维导图的建构将历史活动置于一定的历史时空中进行纵横交叉综合分析,提炼本质信息。这可以扎实的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增强其历史意识。
聂幼犁教授曾指出:“(历)史的特征在于其有‘厚’度、有穿透力,一曰‘探源’,二曰‘探流’,三曰‘探变’,四曰‘探因’,五曰‘探义’,六曰‘探势’,七曰‘探异’,八曰‘探思’。”观其八探,无一不以客观的历史时空为基础,在特定的时空引领中,判断分析历史事实的存在,贯通历史事实的变迁,在纵横捭阖中评判历史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靖,羅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J].历史教学,2019.01上半月刊
[2]赵士祥.历史教学中思维可视化形态路径的深度建构[J].历史教学,2017年第10期
[3]陈与刚,覃玉兰.历史空间的内涵与空间观念素养的培养[J].历史教学,2018年第3期
[4]朱汉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关键词】歷史教学;时空观念;历史问题;历史思维
一、“时空观念”的选择——为何?
(一)“时空观念”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在时空观念培养上,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知道划分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建构历史事件、人物……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历史研究必须遵循历史发展的横向规律和纵向规律。由此析之,“时空观念”的培养运用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合理选取史料进行历史解释、揭示历史本质的基本手段。
(二)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需要
一次偶然的问卷调查,发现我校学生基本的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非常欠缺,对史料文本解读经常找不到切入点,历史思维能力可想而知。
二、“时空观念”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
在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基础上,依托调查,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笔者以“时空观念”的培养为突破口,摸索出提升学生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一点有效方法。
(一)重视时序,在“时间意识”基础上培养“时序意识”
笔者认为,历史关注的是时间中的人和事,我们必须把人和事在时间的流逝产生的变易置于时代背景中进行理解——确认时间,对历史活动进行准确定位;辨别时间,按时间顺序区别历史活动;分析时间,根据历史活动发生的背景时间判断历史活动发生的根源;估量该历史活动的持续影响力。
案例1:在人民版必修一第4页出现了“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的表述,必修二80页出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农业革命’,……”的表述,这两个时间表述包含了公元纪年和世纪的相关知识。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进行:介绍公元纪年来源与划分依据——耶稣诞生为公元元年;介绍世纪的概念和划分方法——世纪是一个年代单位,100年为一世纪,分为世纪上半叶下半叶两个阶段或世纪初期中期末期三个阶段;通过时间轴制成一个年代尺(如图1);熟悉时间轴后,通过训练以巩固强化。如请在时间轴中标示出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和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的时间(意在强化认识世纪之初还是世纪末),并以“公元+世纪”的方式表达公元前509年。
案例2: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辛亥革命》教材中指出“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对这一环节进行了如下设计:对中国在此之前的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帝王名号纪年法、年号纪年、谥号等)作简单介绍,更多地让学生主动参阅《现代汉语词典》附录《我国历代纪元表》;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换算演练,只要理清1912年作为民国元年,如何算出民国1年——1912-1911=1即知公元换算成民国,只要减去1911即可,反过来民国换算成公元加上1911即可。
案例3:在必修二《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专题教学中,对资本主义发展史的时间脉络掌握是判断历史重大事件的基础。于是做了图2所示,以便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演变史。
从案例1、2、3中可以发现,在学生具备时间意识基础上,发现并思考历史问题时能够认识到某一历史活动所存在的客观时间性,并据此将历史活动置于一定的历史时空中,作出正确的时序判断,为深度剖析历史活动奠基。
(二)善于运用适当的历史地图,文字与地图相结合,培养空间意识
空间本就是一部历史,经历着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化。历史地图是教学实践中最容易获取的教学素材,且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最直观形象的载体。陈志刚教授曾说:“这种空间(社会空间)是一定历史时间中的场所,它不是简单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堆积,必然包含着一定时间下该场所内的民众活动所依赖的政治制度、生活习俗、宗教思想、文化习惯、经济因素等,是人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基础上不断活动、不断建构的结果,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该历史场所引发历史事件、出现历史现象的社会空间。”笔者将历史的空间性分割成两个层次理解:历史活动发生的具体的自然地理空间范围;历史活动是“人”在客观发展进程中创造的,因而活动范围始终在“人”所生活的社会空间中发生,其社会性可包括政治空间、经济空间、文化空间等。
案例4:为了加深学生对战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不仅教会学生如何读图析图,也让学生绘制一些历史地图,在重建地图过程中尽量将复杂的历史简单化,这样既能解决历史问题,又能拓宽学生的世界视野。例:图3《一战时的欧洲战场形势》、图4《二战前德国的侵略与扩张》,学生以不同颜色线条区别不同区域,层次感强,对知识点的巩固深化和地理方位的定位都很明晰。而且当学生绘完后建议他们绘图可与历史前后阶段发生的大事密切结合,突破单纯的地理空间,上升到社会空间。如对图4建议与一战后《凡尔赛和约》的相关规定与约束联结,紧密战争进程,深化空间感的同时强化时间观念。 (三)善于通过时间图表、历史年表等方式培养“图表意识”,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思考
时间轴和历史年表是梳理时空信息最常用的手段,因而在此次复习过程中笔者较多地运用了这两种方式。
案例5:《近代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之英国近代化历程》设计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如下环节(图6、图7)。
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梳理首先以时间图表为载体,罗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认真观察比较前后事件之间的联系→发现国王在革命中产生的变化,把握英国革命特点;其次,以历史年表为载体,填充历史年表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历史活动信息→顺着时间轴整理国王与议会权力之间的交替变化→从大跨度的时空中归纳总结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特点。在这两个环节中,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还间接告诉学生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制作时间图表、历史年表,快速便捷地解决历史问题,从而锻炼学生分析图表的思维技巧。
(四)使用历史思维导图,培养“关联意识”,重构历史时空
我校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常遇到“刚记的知识没过多久又忘”的现象,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但又不能只注重基础而忽略对其他能力的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拓展深化知识呢?笔者认为,历史思维导图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历史的发展进程纵横交错,时间与空间不可分割,历史事件不可能孤立存在。历史思维导图是通过联想、推理等方法,使知识之间建构起联系,形成与主题要素相互联系的各层级知识(或概念)基本的思维网络。这正好可以再现琐碎的历史基础知识,并将其置于某些历史时空框架下,重构历史时空体系。案例5中,通过前面时间图表、历史年表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奠基,加上从政治空间、经济空间、思想空间、制度空间几方面以时间轴、大事年表的形式在广度和深度上对英国工业革命相关内容的落实,将时间、空间上升到社会性,把握时空联系,学生能选择合适的时空尺度综合分析历史现实问题,清楚认识到历史自身纵横发展、多领域共同发展的关联性。如下表:
三、“时空观念”养成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时间判断并进行排序训练、绘制分析历史地图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进而采取思维导图的建构将历史活动置于一定的历史时空中进行纵横交叉综合分析,提炼本质信息。这可以扎实的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增强其历史意识。
聂幼犁教授曾指出:“(历)史的特征在于其有‘厚’度、有穿透力,一曰‘探源’,二曰‘探流’,三曰‘探变’,四曰‘探因’,五曰‘探义’,六曰‘探势’,七曰‘探异’,八曰‘探思’。”观其八探,无一不以客观的历史时空为基础,在特定的时空引领中,判断分析历史事实的存在,贯通历史事实的变迁,在纵横捭阖中评判历史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靖,羅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J].历史教学,2019.01上半月刊
[2]赵士祥.历史教学中思维可视化形态路径的深度建构[J].历史教学,2017年第10期
[3]陈与刚,覃玉兰.历史空间的内涵与空间观念素养的培养[J].历史教学,2018年第3期
[4]朱汉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