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传统彩陶纹样再设计

来源 :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chengwa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彩陶艺术是新石器时代最为重要的文化遗存,与原始先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设计来源于日常生活,并高于生活.本次设计作品对原始彩陶纹样元素进行再设计,将其分解重构,在保留传统纹样意蕴和内涵的基础上,将元素符号化繁为简,使其更具现代美感,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取向,真正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其他文献
唐代长沙窑海棠形高足杯造型精巧新颖,装饰清新典丽,蕴含浓厚的外域色彩.其造型与装饰明显仿制于金银器中的多曲长杯.笔者通过对唐代长沙窑海棠形高足杯的形制进行分类,并将多曲长杯与其装饰造型进行对比研究,进而探析金银器多曲长杯对长沙窑海棠形高足杯造型与装饰的影响.
唐三彩将唐人自信、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时代氛围注入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三彩陶塑上,它见证了那个歌舞升平、夜不闭户的“黄金时代”.而众多唐墓中出土的三彩马,尤以骨骼健壮、肌肉隆起、腿长尾短、形神兼备的形象,或昂首嘶鸣、或勾首回盼、或低头沉思,显得唐韵十足.
当今社会国民经济蒸蒸日上的同时,我国珠宝首饰市场的规模也快速增长.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而首饰则是其中一种展示精神层面的标志.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就将手工捏制而成不同颜色花纹的陶珠穿戴在身上作为装饰,用来彰显社会地位以及身份的象征.渐渐地陶瓷首饰发展成为了首饰设计中的一个分支.陶瓷首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被不断赋予新的精神内涵.现如今,大多数的陶瓷首饰设计是将手工编绳结合不同釉料效果的瓷珠,或将古瓷片进行简单镶嵌以及打孔进行编织佩戴,缺乏新颖的设计也不能体现出首饰的身份象征
元代青花瓷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而真正系统认识和研究这类珍贵文物只有近几十年.其主要原因在于,元代青花瓷器从生产开始就作为外销瓷远播海外,在国内留存的数量有限,再加上几乎很少的元青花瓷器有纪年文字,为认识元青花增加了困难.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元代与各国文化交流频繁,制瓷原料的改变和大量钴料、工匠的输入,种类繁多、制作精良的元青花开始大量输往海外.
笔者主要基于考古发掘简报,浅析建窑兴盛的考古学表征及原因,认为建窑的兴盛期仅为北宋中晚期至北宋末,而南宋时期只是延烧,并非兴盛期.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烧制工艺技术先进是建窑兴盛的基础,斗茶之风影响下的国内市场需求是其主要依据;而南宋时期之所以延烧则主要依靠海外市场.北宋建窑兴盛与南宋延续烧造的原因并非一致,而是市场需求由国内转到海外的动态变化的过程.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民族.中国传统雕塑历史悠久,早期可以追溯到文字产生之前.汉代陶俑很有特色,可以从中汲取很多优点.到目前为止陶瓷雕塑依然受传统雕塑的影响,在传统雕塑的艺术思维下,传承古代雕塑的精华并加以创新,以开放性、多元化的陶瓷雕塑创作和审美标准来面向世界.陶瓷雕塑成形有很多种方法,泥片成形是其中之一,用泥片成形的方法完成的作品具有独特的东方韵味.在众多泥片成形的作品中,既能看到传统雕塑的缩影,又能展现当代雕塑作品的创造性、多元化的别样风采.
“建盏”属于一种特殊的高温窑变天目釉,成品率很低(<70%),产生了大量废渣.笔者巧妙地将工厂的建盏废品与废弃的匣钵残片引入泥坯料中,成功试制出了兔毫、油滴、鹧鸪斑等再生建盏制品.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持现有生产工艺与釉色品种不变的前提下,坯料中建盏废渣的含量可高达30%,随着泥料中废渣用量的增加,坯体的收缩率与变形度则相应减少,成品率明显提高.本研究将为建盏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开创了一条新路.
乳钉纹是青铜器的常见装饰纹饰之一,后逐渐作为装饰纹样运用到陶瓷器皿上,在陶瓷装饰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笔者从乳钉纹在不同种类陶瓷上的运用,从装饰技法、视觉效果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陶瓷乳钉纹装饰特征.
瓷胎画珐琅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笔者通过对瓷胎画珐琅的兴起与衰落,在康乾盛世的背景下,探究清三代珐琅彩瓷的背景因素和演变规律,力求反映清代的彩瓷乃至社会发展状况.瓷胎画珐琅的出现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中国传统陶瓷,借用西方的技术而得到升华的一种彩瓷,是技术西来的产物,并影响到了中国其它彩瓷的发展.
“千峰翠色”的青瓷在“温润似玉”中糅合了中华儒道精神的“仁”与“道”,成为中华主体文化精神的象征符号.“清水芙蓉”唯美绽放的莲花纹饰蕴含着中华民族原生的审美意识,并融入了“缘起性空”的佛教丰富内涵.“千峰翠色”与“清水芙蓉”的相遇结合,成就了彼此成为最美“相遇”,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融合发展的绝佳“场域”,展现出“佛教中国化”的另一个侧面,显现出中华文化坚毅的韧性与博大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