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象二月的春风迎面扑来,给我们的教学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旧的教育体制重新焕发新的生机,可谓是“旧貌换新颜”,令人兴奋不已。新课程教师怎样才能更好的成长,不断“充电”,促进专业发展等等问题让我思考,在日常的教学中我认为 ,新高一历史教学应该从下面几点抓起:
一、整合知识,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新课程以模块为构架,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体系,在知识的处理上较为灵活,选择性较为明显,便于探究活动的展开。这种课程体系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高一学生而言,存在理解上的困难。所以我在《抗日战争》一课的处理上,首先注意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问题,如关于30年代日本侵华事实,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在这些基础上我又补充了“华北事变”,因为这是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标志,在社会矛盾变化的前提下,中共开始调整策略,倡导国共两党合作,共赴国难。使学生认识到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必要性。
同时根据《历史课程标准》,为了使学生掌握本课各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对本课知识点有一个清晰的线索,我对《抗日战争》一课知识进行了整合,设计为三大环节。第一个环节:狼烟四起——回顾日本侵华史,揭开历史的伤疤;第二个环节:众志成城——抵抗暴力“亮剑”精神;第三个环节:以史为鉴——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从中体现新课程的人文精神、教育功能和为现实服务的宗旨。
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和进行知识整合,这样做既可以使前后知识形成一个整体,又可突出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同时,渗透教育功能,使知识结构更加紧凑、完整,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更多地体现人文色彩
尊重学生、尊重个性是衡量课程人文色彩程度的主要标志。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育新理念。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所以本课我创设具体情境,递进设疑,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课内与课外探究相结合。例如:《抗日战争》一课第一环节中关于日本侵华问题,课内探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日本为何能在20世纪30年代对中国发动一系列的侵略活动?(2)为什么日本侵略中国后从人性变为反人类的兽性?这两个问题我充分相信学生,他们的智慧是无穷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动脑、动手等具体行为参与到学习中来,得出“野蛮的侵略战争扭曲了人的灵魂”这一结论,做到论从史出,情从感悟出。课外探究已安排在课前,学生搜集资料,有关日本侵华的史实,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这样既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培养了合作学习精神,还拓宽了学生视野。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源泉,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特别是用具有史实或理念冲突的问题创设情境,有助于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唤起学生的思维冲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抗日战争》一课我以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新闻调查“九一八”事变,我们怎能忘记”。情境引入能快速激活课堂,以当前很多青年人对历史的淡忘为例,突出学习本课的重要性。
另外,在创设历史情境时,我注意选择和使用材料的多样性,使学生尽可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力争再现鲜活的历史。在《抗日战争》一课使用的材料有平型关战役中中国军队与日军近身肉搏,有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士兵抛掉手中的赏金,高呼“杀敌报国”奔赴前线的场面,也有慷慨激昂的抗战歌曲,如《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这些材料既为学生构建相对完整、客观的全民族抗战图景,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直观的声像材料营造出的真实氛围,冲击着每一位学生的内心世界,吸引着他们的精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一、整合知识,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新课程以模块为构架,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体系,在知识的处理上较为灵活,选择性较为明显,便于探究活动的展开。这种课程体系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高一学生而言,存在理解上的困难。所以我在《抗日战争》一课的处理上,首先注意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问题,如关于30年代日本侵华事实,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在这些基础上我又补充了“华北事变”,因为这是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标志,在社会矛盾变化的前提下,中共开始调整策略,倡导国共两党合作,共赴国难。使学生认识到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必要性。
同时根据《历史课程标准》,为了使学生掌握本课各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对本课知识点有一个清晰的线索,我对《抗日战争》一课知识进行了整合,设计为三大环节。第一个环节:狼烟四起——回顾日本侵华史,揭开历史的伤疤;第二个环节:众志成城——抵抗暴力“亮剑”精神;第三个环节:以史为鉴——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从中体现新课程的人文精神、教育功能和为现实服务的宗旨。
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和进行知识整合,这样做既可以使前后知识形成一个整体,又可突出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同时,渗透教育功能,使知识结构更加紧凑、完整,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更多地体现人文色彩
尊重学生、尊重个性是衡量课程人文色彩程度的主要标志。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育新理念。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所以本课我创设具体情境,递进设疑,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课内与课外探究相结合。例如:《抗日战争》一课第一环节中关于日本侵华问题,课内探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日本为何能在20世纪30年代对中国发动一系列的侵略活动?(2)为什么日本侵略中国后从人性变为反人类的兽性?这两个问题我充分相信学生,他们的智慧是无穷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动脑、动手等具体行为参与到学习中来,得出“野蛮的侵略战争扭曲了人的灵魂”这一结论,做到论从史出,情从感悟出。课外探究已安排在课前,学生搜集资料,有关日本侵华的史实,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这样既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培养了合作学习精神,还拓宽了学生视野。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源泉,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特别是用具有史实或理念冲突的问题创设情境,有助于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唤起学生的思维冲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抗日战争》一课我以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新闻调查“九一八”事变,我们怎能忘记”。情境引入能快速激活课堂,以当前很多青年人对历史的淡忘为例,突出学习本课的重要性。
另外,在创设历史情境时,我注意选择和使用材料的多样性,使学生尽可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力争再现鲜活的历史。在《抗日战争》一课使用的材料有平型关战役中中国军队与日军近身肉搏,有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士兵抛掉手中的赏金,高呼“杀敌报国”奔赴前线的场面,也有慷慨激昂的抗战歌曲,如《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这些材料既为学生构建相对完整、客观的全民族抗战图景,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直观的声像材料营造出的真实氛围,冲击着每一位学生的内心世界,吸引着他们的精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