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教师是教育资源中重要的一环,是教育发展的基石。2005年我调入吴江高级中学担任校长,学校遇到了许多困难,特别是师资力量薄弱,年龄结构过于年轻化。当时社会对我们学校的评价是:“一流硬件、二流校长、三流教师”。尽快地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成为学校发展的当务之急。
如今,经过了近十年的努力,我校建立了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全方位、多举措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学校的名、特、优教师不断衍生。2005年以来,学校连续培养了4名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学术带头人7人,吴江区学科、学术带头人22人,吴江区能手、新秀54人,有4人入选省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库。名、特、优教师占全校教师的比例达到了75%。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举措和成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整体分析,个例剖析——提出教师发展愿景
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充分的摸底调查,通过整体分析,对每位教师的个性特点、风格特长、成长道路、发展瓶颈有了全面的了解。我们发现教师的成长动力来自于教师对自身职业价值的认知,获得尊重、得到认可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个例剖析,学校了解到每个教师的起点基础不尽相同,对发展的需求也存在差异,但不同阶段的教师有着各自不同的梦想和追求。刚踏上讲台的教师们更多的是追求站稳讲台,3—10年的教师们则追求站好讲台,那些高年资的老师们则更多的希望自己能突破职业怠倦的樊篱,寻找追求卓越发展的路径。通过对教师结构及需求的全面思考,我提出了“让每一个教师彰显个性风格”“让每一个教师体验成功快乐”“让每一个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三位一体的教师发展理念,归纳蕴养了“大气生动,卓尔不群,学养精深”的教师发展愿景,形成了“基于学校——自我培养”“基于教师——自觉发展”、“基于学校、教师、学生发展共同体——自能创新”的教师成长之路。
二、完善制度,规划发展——奠定教师发展基石
三年来,我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层次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成长需要,先后出台了《教师规划成长方案》《骨干教师考核及奖励条例》《师徒结对成长方案》等一系列旨在促进教师成长的规章制度,定期召开骨干教师专业成长推进会、三年满师拜师会、青年教师成长报告会等直接链接教师专业发展的务实会议,为我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保驾护航。
1.骨干教师规划发展
根据教育局各级骨干教师的评选条件,我们引导骨干教师分析自身情况,制定新的三年成长规划,并细化为学年计划;与教育局带头人考核接轨,学校实行骨干教师两级考核制。
2.师徒结对科学发展
为了完善教师梯队发展,确保一批有潜力的骨干教师,通过名师的传帮带,再上台阶、快速成长,学校充分开掘校内名优教师资源,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推行两个层面的结对帮带,不仅为新上岗教师配备资深教师进行学科上岗带培,还通过“名师高徒”活动为各级新秀、能手配备名特教师,推动各层面教师科学发展。
3.名特教师高位发展
我们把好骨干教师业务申评关,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鼓励各级带头人对照名特教师的条件积极准备,通过预申报、材料培训和个别辅导等实实在在的措施,掌握每位教师的情况和意向,为他们开出个性化处方,及时发现并帮助其弥补缺口。
4.锤炼师德内涵发展
“讲良心、负责任、增本领”是我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通过聆听师德师风报告会、亮出创先争优公开承诺、建立党员教师先锋岗、倾听校园名师的成长故事,引导教师从精神、文化层面提升修养,努力使“讲良心、负责任、增本领”成为我校教师的自觉行动。
三、项目研修,全程发展——提升教师发展实效
1.项目学习提升素养
项目学习是一种发展式的教师教育,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我校制定了菜单式的项目学习计划,“课堂观察”“命题技术”“竞赛辅导”“课例研究”“课程开发”“教师发展”等成为教师的选修项目。每个教研组重点选择其中一个方向进行深度研究,学校则从研修计划、研修专题、研修方式、研修过程、研修时间、教师参与以及研修成果等方面对教师的项目研修进行评价,定期根据教师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
2.两会一课提高实效
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教研组活动是我校开展校本培训的主要载体。我对传统的备课组、教研组活动进行改革,对活动的形式、内容作进一步要求,按照规范化、主题化、研究化的要求,通过组织编写《征鸿·教研通讯》“课例研究”“课堂观察”等专题材料,开展以学论教、课堂观察、课例研究等学科活动,积极推进项目学习的深入开展,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探索适合本校的校本教研模式。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也得到了教育局的高度肯定,被授予“首届创新校本教研先进学校”称号。
3.专家培训提速发展
我校在实施教师规划化发展的同时,立足于教师发展需求,采用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通过“把专家请进来、让交流动起来”的方式,实现校本培训效果的最优化。三年里,我们邀请了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省教科院彭钢主任、《江苏教育研究》社长金连平先生、南通教科院冯卫东老师、教育名家王永元老师等一批省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教学专家来校传经送宝,指点迷津。与专家面对面地交流互动,使我校老师开阔了专业视野、提升了专业学养,专业成长也驶入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
四、活动推进,主动发展——构建教师发展常态
以活动推动研修,以研修提速成长,在活动中提升学养,在活动中快速发展。抱着这样一种理念,我们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内研讨、校际交流活动,并依托于学科研究中心基地学校的优势,使教师专业成长在常态中发酵壮大。
1.校内研学增强内功
结合教育局“以学论教: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标准,我校开展了“青年教师把握教材能力、把握学科能力比赛”“青年教师教学思辨、教学设计大赛”“好课说出来——青年教师说课比赛”等“微课堂”活动,通过十分钟、二十分钟、一个点、一条线式的碎片化、微课堂比赛,把教学的常规落实在教学的基本要素中,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发展;结合教育局有效课堂研究节,我校开展了“特级教师示范课”“骨干教师研讨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以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为载体的教师研讨活动,实施了“课堂教学水平评估”“校A级优质课评比”“校基本功大赛”等以课堂教学技能为主的评比活动,推动教师向“实力教师”“活力教师”“魅力教师”转变;结合教育局“课堂转型大家谈”活动,我校与震泽中学联袂举行“聚焦‘生’态,转‘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推动课堂教学向“精彩灵动、生态悦动、优效生动”转型。 2.校际交流拓宽视野
“请进来、走出去”一直是我校教师开阔眼界、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三年来,我校努力创设条件,按照“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目标,积极构建校际交流的新格局。
在学校层面,每年的九校教学联谊是推进学校教学研究的一次盛会,也是相互学习、促进提高的一个契机,经验互补,资源共享,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教师在专业成长上有所突破和作为。
在教研组层面,浙江省茅盾中学、上海青浦高级中学、宜兴张渚高级中学、江苏省昆山中学等一大批省内外名校留下了我们交流的身影,太湖高级中学英语组、扬州市历史中心组、常州中学物理组来到我校开展教研组建设对口交流。在备课组层面,我校和太湖高级中学高二、高三英语备课组,吴江中学高二数学组,黄埭中学高一历史组进行了互访交流活动。
在教师层面,我们充分利用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将优秀的渴望成长的年轻教师、骨干教师送出去,三年里,我校累计外派听课达到了四百多人次;我校还非常重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组织他们到浙江长兴中学等一流名校学习交流。
3.学科研究催生自主
作为吴江区高中物理、英语课程研发中心的基地学校,我校的优势可谓得天独厚。我们依托学科中心在推动学科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优势,积极承办和参加学科中心的各种活动,激活并推出了一批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使他们迅速成长为学科骨干。三年来,以“课例研究、以学论教”“探究型课堂、合作式学习”“高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与优化”“以学论教,同课异构”等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为我校教师搭建了成长的平台。陆良荣、曹莉、季芳、杨春华等一批青年教师在学科中心的带动下,现都成长为教学骨干。
五、名师引领,个性发展——凝炼教师发展风格
1.名师带培提携引路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对优秀教师的有效培养。学校在2010年1月开展了首轮“名师高徒”带培活动。活动中,师徒们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在原有台阶基础上,拔尖提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师傅钱海荣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师傅顾爱勤、朱永元老师被评为“苏州市名教师”,徒弟赵芳老师被评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徒弟唐彩琴、季芳、杨春华老师被评为“吴江区学科带头人”,另有杨慧莲、杨苇、梁宇飞、石晓健4位徒弟被评为“吴江区教学能手”。同时,我校的“高徒”在全市各级各类比赛中,佳绩频传,2013年我校五位代表苏州市参加省级基本功、评优课比赛的老师中,有4位来自于名师的高徒。同时,我校还积极参与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活动,瞄准“研究的平台,成长的示范,凝聚的核心”的目标定位,科学规划成员发展,合理构建成长平台,三年中名师工作室为我校培养了3名吴江区学科带头人,在《教学月刊》《物理教师》《历史教学》《教学与管理》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名师的品牌效应正不断地得到彰显。
2.风格塑造彰显个性
新时代的教师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应该给予学生什么样的教育?我校的部分教师从自己性格出发,寻找切入口,再自我定位,想方设法归纳自己的教学风格。其实,风格教师推广的不是性格,而是性格背后的理念与价值,这才是真正影响学生的东西。因为只有具有时代感的优秀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时代感的优秀学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以“性格课堂中的教师风格展示”为主题,结合“聚焦生态,转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全体学科带头人重构课堂教学模式,梳理教学特色,归纳教学风格,在此基础上,开展学科带头人教学风格展示活动,课堂教学风格的凝练,一方面展示我校骨干教师个人学养和个性特点,同时,也带动我校的教师发展走向内涵化、个性化。
六、课题推进,深度发展——升华教师发展的品质
1.读书反思积淀学识
对于教师来讲,专业成长读书必不可少。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能够使教师不断地增长职业智慧。正是缘于对读书重要性的充分认识,我校把读书作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丰厚教师个人学养的必要途径。《致青年教师》《剥开教育的责任》《走在研究的引桥》等一批优秀书籍摆上教师的案头,成为老师们茶余饭后的休闲娱乐;《教师博览》《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江苏教育研究》等一批教育报刊争相借阅,成为老师们草根研究的参考文献……读书已成为我校教师教育生活的常态。
2.课题论文走向学术
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转变教师的角色,使教师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从“教书匠”转向“学者型”,这是新时期教师发展的大趋势。为此,我校提出了“让教师充满学术思想,做一个幸福的教育人”的科研理念,扎实求真地开展基于课堂的校本研究。通过摸底调查,对照骨干教师评选条件,我们积极鼓励科研短板的老师参与教育科研,在课题申报、论文发表等方面指导帮助,对于停滞在教学能手阶段发展后劲不足的老师,我们采取“定任务、压担子”的方式,主动指导老师去写,积极推动老师去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教育科研成果不断,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石。我校部分教师“缺课题”“缺文章”的现象得到了根本扭转。规范、适切、有特色的教育科研,也生成了学校文化,催生了文化场力,我校“学术型教师”的尝试与实践不断走向理性和成熟。
在我校师资队伍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我校名特优教师高位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实现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将名特优教师的品牌效应的发挥和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统一起来、如何实现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统一、如何优化每门学科的名特优教师比例……这些都是今后一个阶段,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无法回避的课题。我们的思路是把教师发展纳入到教育教学的常规活动中,通过行动推进研修;把项目学习整合到教育教研的实践探索中,通过项目落实学习;把名特教师的引领作用辐射到不同层次的教师群体,通过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凸现名师效应。当然,这还需要我们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让教育成为事业,更让教育成为教师成就自我的事业。因为,教师的成功,连接着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营造学校文化生态,让学生快乐成长、让教师享受成功、让学校成就卓越,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李雪林,吴江高级中学,215200)
责任编辑:颜莹
如今,经过了近十年的努力,我校建立了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全方位、多举措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学校的名、特、优教师不断衍生。2005年以来,学校连续培养了4名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学术带头人7人,吴江区学科、学术带头人22人,吴江区能手、新秀54人,有4人入选省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库。名、特、优教师占全校教师的比例达到了75%。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举措和成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整体分析,个例剖析——提出教师发展愿景
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充分的摸底调查,通过整体分析,对每位教师的个性特点、风格特长、成长道路、发展瓶颈有了全面的了解。我们发现教师的成长动力来自于教师对自身职业价值的认知,获得尊重、得到认可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个例剖析,学校了解到每个教师的起点基础不尽相同,对发展的需求也存在差异,但不同阶段的教师有着各自不同的梦想和追求。刚踏上讲台的教师们更多的是追求站稳讲台,3—10年的教师们则追求站好讲台,那些高年资的老师们则更多的希望自己能突破职业怠倦的樊篱,寻找追求卓越发展的路径。通过对教师结构及需求的全面思考,我提出了“让每一个教师彰显个性风格”“让每一个教师体验成功快乐”“让每一个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三位一体的教师发展理念,归纳蕴养了“大气生动,卓尔不群,学养精深”的教师发展愿景,形成了“基于学校——自我培养”“基于教师——自觉发展”、“基于学校、教师、学生发展共同体——自能创新”的教师成长之路。
二、完善制度,规划发展——奠定教师发展基石
三年来,我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层次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成长需要,先后出台了《教师规划成长方案》《骨干教师考核及奖励条例》《师徒结对成长方案》等一系列旨在促进教师成长的规章制度,定期召开骨干教师专业成长推进会、三年满师拜师会、青年教师成长报告会等直接链接教师专业发展的务实会议,为我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保驾护航。
1.骨干教师规划发展
根据教育局各级骨干教师的评选条件,我们引导骨干教师分析自身情况,制定新的三年成长规划,并细化为学年计划;与教育局带头人考核接轨,学校实行骨干教师两级考核制。
2.师徒结对科学发展
为了完善教师梯队发展,确保一批有潜力的骨干教师,通过名师的传帮带,再上台阶、快速成长,学校充分开掘校内名优教师资源,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推行两个层面的结对帮带,不仅为新上岗教师配备资深教师进行学科上岗带培,还通过“名师高徒”活动为各级新秀、能手配备名特教师,推动各层面教师科学发展。
3.名特教师高位发展
我们把好骨干教师业务申评关,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鼓励各级带头人对照名特教师的条件积极准备,通过预申报、材料培训和个别辅导等实实在在的措施,掌握每位教师的情况和意向,为他们开出个性化处方,及时发现并帮助其弥补缺口。
4.锤炼师德内涵发展
“讲良心、负责任、增本领”是我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通过聆听师德师风报告会、亮出创先争优公开承诺、建立党员教师先锋岗、倾听校园名师的成长故事,引导教师从精神、文化层面提升修养,努力使“讲良心、负责任、增本领”成为我校教师的自觉行动。
三、项目研修,全程发展——提升教师发展实效
1.项目学习提升素养
项目学习是一种发展式的教师教育,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我校制定了菜单式的项目学习计划,“课堂观察”“命题技术”“竞赛辅导”“课例研究”“课程开发”“教师发展”等成为教师的选修项目。每个教研组重点选择其中一个方向进行深度研究,学校则从研修计划、研修专题、研修方式、研修过程、研修时间、教师参与以及研修成果等方面对教师的项目研修进行评价,定期根据教师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
2.两会一课提高实效
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教研组活动是我校开展校本培训的主要载体。我对传统的备课组、教研组活动进行改革,对活动的形式、内容作进一步要求,按照规范化、主题化、研究化的要求,通过组织编写《征鸿·教研通讯》“课例研究”“课堂观察”等专题材料,开展以学论教、课堂观察、课例研究等学科活动,积极推进项目学习的深入开展,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探索适合本校的校本教研模式。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也得到了教育局的高度肯定,被授予“首届创新校本教研先进学校”称号。
3.专家培训提速发展
我校在实施教师规划化发展的同时,立足于教师发展需求,采用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通过“把专家请进来、让交流动起来”的方式,实现校本培训效果的最优化。三年里,我们邀请了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省教科院彭钢主任、《江苏教育研究》社长金连平先生、南通教科院冯卫东老师、教育名家王永元老师等一批省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教学专家来校传经送宝,指点迷津。与专家面对面地交流互动,使我校老师开阔了专业视野、提升了专业学养,专业成长也驶入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
四、活动推进,主动发展——构建教师发展常态
以活动推动研修,以研修提速成长,在活动中提升学养,在活动中快速发展。抱着这样一种理念,我们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内研讨、校际交流活动,并依托于学科研究中心基地学校的优势,使教师专业成长在常态中发酵壮大。
1.校内研学增强内功
结合教育局“以学论教: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标准,我校开展了“青年教师把握教材能力、把握学科能力比赛”“青年教师教学思辨、教学设计大赛”“好课说出来——青年教师说课比赛”等“微课堂”活动,通过十分钟、二十分钟、一个点、一条线式的碎片化、微课堂比赛,把教学的常规落实在教学的基本要素中,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发展;结合教育局有效课堂研究节,我校开展了“特级教师示范课”“骨干教师研讨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以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为载体的教师研讨活动,实施了“课堂教学水平评估”“校A级优质课评比”“校基本功大赛”等以课堂教学技能为主的评比活动,推动教师向“实力教师”“活力教师”“魅力教师”转变;结合教育局“课堂转型大家谈”活动,我校与震泽中学联袂举行“聚焦‘生’态,转‘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推动课堂教学向“精彩灵动、生态悦动、优效生动”转型。 2.校际交流拓宽视野
“请进来、走出去”一直是我校教师开阔眼界、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三年来,我校努力创设条件,按照“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目标,积极构建校际交流的新格局。
在学校层面,每年的九校教学联谊是推进学校教学研究的一次盛会,也是相互学习、促进提高的一个契机,经验互补,资源共享,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教师在专业成长上有所突破和作为。
在教研组层面,浙江省茅盾中学、上海青浦高级中学、宜兴张渚高级中学、江苏省昆山中学等一大批省内外名校留下了我们交流的身影,太湖高级中学英语组、扬州市历史中心组、常州中学物理组来到我校开展教研组建设对口交流。在备课组层面,我校和太湖高级中学高二、高三英语备课组,吴江中学高二数学组,黄埭中学高一历史组进行了互访交流活动。
在教师层面,我们充分利用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将优秀的渴望成长的年轻教师、骨干教师送出去,三年里,我校累计外派听课达到了四百多人次;我校还非常重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组织他们到浙江长兴中学等一流名校学习交流。
3.学科研究催生自主
作为吴江区高中物理、英语课程研发中心的基地学校,我校的优势可谓得天独厚。我们依托学科中心在推动学科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优势,积极承办和参加学科中心的各种活动,激活并推出了一批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使他们迅速成长为学科骨干。三年来,以“课例研究、以学论教”“探究型课堂、合作式学习”“高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与优化”“以学论教,同课异构”等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为我校教师搭建了成长的平台。陆良荣、曹莉、季芳、杨春华等一批青年教师在学科中心的带动下,现都成长为教学骨干。
五、名师引领,个性发展——凝炼教师发展风格
1.名师带培提携引路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对优秀教师的有效培养。学校在2010年1月开展了首轮“名师高徒”带培活动。活动中,师徒们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在原有台阶基础上,拔尖提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师傅钱海荣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师傅顾爱勤、朱永元老师被评为“苏州市名教师”,徒弟赵芳老师被评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徒弟唐彩琴、季芳、杨春华老师被评为“吴江区学科带头人”,另有杨慧莲、杨苇、梁宇飞、石晓健4位徒弟被评为“吴江区教学能手”。同时,我校的“高徒”在全市各级各类比赛中,佳绩频传,2013年我校五位代表苏州市参加省级基本功、评优课比赛的老师中,有4位来自于名师的高徒。同时,我校还积极参与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活动,瞄准“研究的平台,成长的示范,凝聚的核心”的目标定位,科学规划成员发展,合理构建成长平台,三年中名师工作室为我校培养了3名吴江区学科带头人,在《教学月刊》《物理教师》《历史教学》《教学与管理》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名师的品牌效应正不断地得到彰显。
2.风格塑造彰显个性
新时代的教师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应该给予学生什么样的教育?我校的部分教师从自己性格出发,寻找切入口,再自我定位,想方设法归纳自己的教学风格。其实,风格教师推广的不是性格,而是性格背后的理念与价值,这才是真正影响学生的东西。因为只有具有时代感的优秀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时代感的优秀学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以“性格课堂中的教师风格展示”为主题,结合“聚焦生态,转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全体学科带头人重构课堂教学模式,梳理教学特色,归纳教学风格,在此基础上,开展学科带头人教学风格展示活动,课堂教学风格的凝练,一方面展示我校骨干教师个人学养和个性特点,同时,也带动我校的教师发展走向内涵化、个性化。
六、课题推进,深度发展——升华教师发展的品质
1.读书反思积淀学识
对于教师来讲,专业成长读书必不可少。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能够使教师不断地增长职业智慧。正是缘于对读书重要性的充分认识,我校把读书作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丰厚教师个人学养的必要途径。《致青年教师》《剥开教育的责任》《走在研究的引桥》等一批优秀书籍摆上教师的案头,成为老师们茶余饭后的休闲娱乐;《教师博览》《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江苏教育研究》等一批教育报刊争相借阅,成为老师们草根研究的参考文献……读书已成为我校教师教育生活的常态。
2.课题论文走向学术
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转变教师的角色,使教师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从“教书匠”转向“学者型”,这是新时期教师发展的大趋势。为此,我校提出了“让教师充满学术思想,做一个幸福的教育人”的科研理念,扎实求真地开展基于课堂的校本研究。通过摸底调查,对照骨干教师评选条件,我们积极鼓励科研短板的老师参与教育科研,在课题申报、论文发表等方面指导帮助,对于停滞在教学能手阶段发展后劲不足的老师,我们采取“定任务、压担子”的方式,主动指导老师去写,积极推动老师去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教育科研成果不断,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石。我校部分教师“缺课题”“缺文章”的现象得到了根本扭转。规范、适切、有特色的教育科研,也生成了学校文化,催生了文化场力,我校“学术型教师”的尝试与实践不断走向理性和成熟。
在我校师资队伍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我校名特优教师高位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实现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将名特优教师的品牌效应的发挥和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统一起来、如何实现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统一、如何优化每门学科的名特优教师比例……这些都是今后一个阶段,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无法回避的课题。我们的思路是把教师发展纳入到教育教学的常规活动中,通过行动推进研修;把项目学习整合到教育教研的实践探索中,通过项目落实学习;把名特教师的引领作用辐射到不同层次的教师群体,通过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凸现名师效应。当然,这还需要我们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让教育成为事业,更让教育成为教师成就自我的事业。因为,教师的成功,连接着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营造学校文化生态,让学生快乐成长、让教师享受成功、让学校成就卓越,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李雪林,吴江高级中学,215200)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