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善终

来源 :祝您健康·文摘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su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善终是个什么状态呢?无疾而终,寿终正寝。民国时有个叫汪逢春的名医,提前一年告诉家人,这是跟你们过的最后一个年了;提前一个月处理家产;提前一周把一些老朋友聚在一块儿,告诉他们,一周之后,你们就见不着我了。在说到的那个时间,他沐浴更衣,躺在床上走了。这叫善终,能够给生命当家做主。
  寿终正寝是指无疾而终,而且去世在自己家里。医院不是家,就不叫正寝。现在的人大多是在医院抢救过程中去世的,那个过程可以说就是炼狱,病人是在完全被动的情况下离开人世的,做不了主,任人摆布,一点生命的尊严都没有。
  传统印度人的观念里,理想的一生要经历四个阶段:
  梵行期,5~8岁开始,到25岁。这个时期主要是学习期,是体力和精神的养成期。家居期,25~50岁。学业完成后,回到家里,开始家庭生活,结婚生子,以一定的职业养活家人,履行属于自己的社会职责。林栖期,50~75岁。离開家庭,到森林里去居住。不再注重衣着,只捡些别人丢弃的褴褛披在身上,四方流浪,行无定踪,在断绝一切世俗的欲望之后,专心致力于经典的钻研和思考。遁世期,75岁以后。把感官的感受力限制到最低的程度,摒绝一切爱和恨的冲动,既不关心自己的生死,更无喜怒哀乐之情。
  对于现在的人来讲,走这样的人生路线,恐怕不现实,但一个清醒的生命,应该以此为精神性参考,为生命当家做主,至少可以降低终极归属焦虑,减少临终时的痛苦和无奈。
  纵观那些善终的人,多数是在一种非常真诚的人生态度下度过一生的。人的一生都要问,我自己能够做到真诚吗?能够坦荡荡吗?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将死的时候,学生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王阳明说:“此心光明,夫复何言。”活到怎样才值得?死时坦然。无论什么人到最后还是要问,你的心可以放得下吗?
  庄子讲:“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对于生命和死亡,我们也应该有这个态度。
  人有善终的问题,情感、精神、思想也有善终的问题。怎么样的情感、精神、思想可以善终,很简单,符合天地精神的。
  (摘自《新民晚报》)
其他文献
近日,《国人膳食营养健康大数据报告》显示,国人每日摄入的食物种类普遍不足5类,相对比较单一。而且,12类食物中,水产品、奶类、薯类和杂粮摄入不足。  从性别来说,女性平均吃4.89类食物,高于男性的4.75类。而从年龄来说,“越老越会吃”,18~29岁平均每天吃的食物种类达4.61类,30~45岁的人平均吃4.82类,45岁以上的人平均吃5.04类。  膳食模式对健康非常重要 “我们做过中国高血压
期刊
嘉靖年间,京师有个姓周的裁缝,技艺娴熟,颇有声名。凡是经他手裁制的衣物,穿在身上,无论长短、宽窄,均不差分毫。有个御史慕名前往,让他做一件圆角领(明代官员的一种礼服),周裁缝跪在地上,问御使的任职年限。御史不解,问:“做衣服为何要问这个呢?”周裁缝回答说:“小人问这个,正是为了裁剪衣物的需要。如果是初任官职,定会意气风发,身体就会微微后仰,做衣服時就要后短前长;等在职一段时间之后,心态稍微平静了,
期刊
吴晗有一子一女,但都不是亲生。吴晗的妻子袁震不能生育,1956年,康克清帮他们从孤儿院领养了一个女孩,就是小彦。小彦4岁时,吴晗的秘书郭新华抱来一个几个月大的男婴。从此,小彦有了弟弟小双。  1965年,吴晗创作的京剧《海瑞罢官》被定性为“大毒草”。1966年5月的一天,老师布置学生写批判吴晗的稿子,特别点名要小双写。小双幼小的心里塞满了疑团:爸爸怎么会是坏蛋呢?小彦那时读小学五年级,从学校回来,
期刊
1922年,17岁的丁玲和比她大一点儿的湖南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校友王剑虹来到上海,后来去了南京。这年秋天,瞿秋白等一批年轻的共产党人来南京开会。很快,瞿秋白以渊博的学识、传奇的经历、俊逸的气质与卓越的口才,打动了这两个迷惘中的女孩。在瞿秋白的劝说下,丁玲与王剑虹在中共主导的上海大学就读。  上海大学对丁玲影响最大的老师,是社会学系的主任瞿秋白。课余时间,他给丁、王讲俄罗斯文学,教她们学俄语。丁玲
期刊
杨湾是个不知名的小村落,离著名的莫干山风景区(浙江德清县境内)只有17千米路。举目四望,周围都是连绵的小山。这里风景秀丽,云雾氤氲,恍若仙境。漫山遍野的翠竹染绿了山坡,连绵起伏的山峰演绎着动人的神话故事。我想,如果把群山比作手掌,那么杨湾就是掌上的明珠。  杨湾村还有一条与之同名的溪流。它从莫干山顶出发,把那些散落在石缝里、竹叶下甚至树根下纯净的水珠凝聚起来,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一路逶迤而来,流经
期刊
汉女穿上满人旗袍,是20世纪20年代初的事。那时的旗袍,全然不是今人所熟悉的模样。袍子绝非紧身裁剪,虽然袖口和衣裾镶边装饰,但它是宽肥的,是不开衩的,袖口是平大的,衣长可盖住脚踝。  1926年創刊的《良友》画报,每期封面均是名利场中时髦人。封面女郎的衣着和精神气质传递着美丽、摩登、魅力的信息,无疑成为时尚的模本。  1929年伊始,令人惊诧的一幕出现了。女人们“呼”地一下,把旗袍从小腿提升到了膝
期刊
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集政治家、美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唯独何香凝(1878-1972)。何香凝,广东南海(今广州市芳村区)人,出生在香港一个富商家庭,从小性格刚毅有主见,特别爱听太平天国女兵的故事。何香凝反对父母要她缠足,并买书本自学,遇到不懂的字就请教哥哥,她的学问就是从自学开始的。  廖仲恺的父亲侨居旧金山多年,曾留下遗嘱:儿子必须娶个大脚妇女作媳妇。但在19世纪末,中国见不到多少大脚妇女
期刊
对于人的死亡感受、死亡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那些早早经历过生死的人,对死亡的感受和认识,是超过一般人的;而对一般人来讲,往往是经历了亲人病故死亡之后,才有了对死亡的心理感受;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有这种感受是进入中老年之后,而且,随着岁月的更迭,这种心理和情感越发强烈。作家贾平凹说,依他的经验,三十岁以前,从来是不思考到死的,人到了中年,下一辈的人拔节似的往上長,老一茬的人接二连三地死去,死的概
期刊
北京天安门广场西边的人民大会堂,是党和国家召开最重要会议的场所。但是,它是由谁起名而叫“人民大会堂”的呢?  一个流传甚广的错误  流传甚广的,说起名者是时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的茅以升,有文章这样描写:  1959年9月24日当“万人礼堂”落成、巍然屹立在天安门广场后,周恩来总理特地邀请国内一批专家进行参观视察,深情地提议大家给其起个名字。周总理发给大家每人一张白纸、一支毛笔。只见茅以升斟酌
期刊
八十年前,鲁迅先生过世。  “先生逝于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写信的人叫许广平,收信的人叫朱安。按现在的话说,就是鲁迅当时的“现任”与“前任”。  世人多谈论鲁迅先生与许广平的忘年之恋,她是他的“小刺猬”,他把写给她的情书刊登见报,公之于众。  世人不知道的是,有一个女人,拔掉全身的刺,挥霍所有的时间与希望,却连鲁迅先生一句“再见”都没等到。她就是鲁迅的第一任妻子——朱安。  她嫁错了门,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