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基因被贴上优劣标签

来源 :启迪·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bin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正在追求一位美丽的姑娘,却无意中看见她的基因报告,得知她患严重抑郁症的几率是80%,而且有很高的自杀倾向,你还会继续与其约会吗?
  如果你是某所著名大学的招生主管,在入学新生的基因检测表中发现一位各方面都十分优秀的学生携带暴力/冲动基因,其暴力倾向高出一般人3倍,对这样一个校园暴力的潜在危险者,你会不会考虑将其拒之门外?
  如果你自己经营一个公司,在招募职员时给应聘者做基因评估,其中一位应聘者的控制自私/冷漠行为的基因水平很高,你还会考虑雇用他么?
  这些情形未必是遥遥无期的科学幻想,事实上,正在悄然发生。
  当基因成为判断和评价一个人的新标准,并给每个人贴上“优”与“劣”的标签时,这会不会带来新的歧视与不平等?
  在科幻电影Gattaca中就描绘了这样一个以基因划分阶级的未来世界。主人公Vincent一出生就被基因评估报告宣判了命运: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近视,心血管疾病,早衰,只能活32岁。幼儿园和学校拒绝收Vincent,因为保险公司不给他提供医疗保险;大公司拒绝雇用和培训他从事高技术含量的工作。Vincent和其他一些同样有基因缺陷的人只能去做清洁工,他自述道:我被归属于一个不再以社会地位和种族来划分的新下层阶级。
  这部电影拍摄于1997年,但其中描述的“基因歧视”却不再是科学幻想—— 去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反“基因歧视”法案。这部法案并非是国会议员的心血来潮,更不是杞人忧天,因为“基因歧视”就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2003年,一篇发表于《欧洲人类遗传学杂志》的来自美国人权组织的调查报告列举了几个典型案例。例如,一个小男孩因为有学习障碍,医生安排其做基因检测,结果发现男孩有与精神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保险公司收到医生的报告后,很快终止了男孩的医疗保险。还有一位家族有乳腺癌病史的女性,虽然基因检测有助于其早预防早治疗,但她担心一旦结果证明她携带突变基因,保险公司会取消她的医疗保险,因而始终拒绝做基因检测。
  电影中Vincent的父母为了再生育一个基因优秀的孩子,求助于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对Vincent的父母侃侃而谈,为他们挑选了四个体外受精而来的健康胚胎,制定了褐色眼睛、黑头发、白皮肤的特性,剔除了遗传疾病、癌症、秃顶、近视、酗酒、吸毒、暴力倾向、肥胖等不良基因。
  Vincent的父母表现出有点不适应,他们希望给孩子保留一些自然的属性。然而科学家面带优雅、自信的微笑说:相信我,我们已有太多的不完美,没必要遗传给孩子,成为孩子的负担;自然受孕上千次也难以形成如此完美的基因组合。
  事实上,影片中这位科学家所说的也并非幻想,现在已有“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技术。今年年初在英国出生的“无癌宝宝”就是该技术的成果。虽然该技术目前还只能筛选性别、筛查遗传疾病和癌症等相关基因,但是谁能预料若干年后,就无法筛查控制秃顶、近视、酗酒、吸毒、暴力倾向、肥胖等性状的基因?如果技术上没有阻碍,你是愿意自然孕育一个有缺陷的孩子,还是愿意“挑选”和“制造”一个完美的孩子?
  在一个以基因划分阶级的未来世界中,做父母的恐怕也不得不选择基因工程技术来制造完美孩子,就好比现在的很多父母不遗余力地在教育上为孩子投资一样……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凡·高(癫痫、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纳什(精神分裂症)、霍金(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这类天才人物,他们都出生在这些技术出现之前。
其他文献
前几天读过这样一则故事。唐朝的慧宗禅师因讲经弘法而云游四海,一次临行前,他特别嘱咐他的弟子要好好照顾那几盆未开的兰花。弟子知道师父酷爱兰花,所以每天都特别殷勤地照顾。但在一个狂风大作、暴雨如注的晚上,弟子们因大意未把花搬进屋,第二天看着棵棵兰花憔悴不堪,狼藉满地,弟子后悔不迭。师父回来后,他们忐忑不安地迎接师父。师父知道这件事后,只说了句“我不是为绝望而种兰花”。弟子们肃然起敬之余,更是如醍醐灌顶
期刊
我看见万匹马儿入夜恣意奔跑  听到它们疯狂的嘶鸣  风里逸得很长很长的鬃毛  三月啊,是赏花儿的时节    芦席上的皱褶和晨光在对抗  花瓶上隐约有白马奔过  树根通过秘密的路缠住月亮  收拾光明的残局    石头拾掇着它们的剧痛  马群在春天一意孤行  什么样的艳丽和古旧跨上马匹  丝绸在马蹄的挥舞和杂沓下    乱纷纷的像青翠的火焰  草原在渴望里多么刺眼  树上的密叶因为愤怒而苍老  我们因
期刊
17岁的高一男生叶某在女同学家中玩,为躲避突然回家来的女生母亲,而从5楼窗台处坠楼,导致颅脑损伤,骨盆、前臂等多处骨折。躺在医院的叶某说当时他们正在补习功课,因为女生母亲一直不喜欢他们独处,当时只想躲一下……  1楼:此地无银三百两!这回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2楼:这男生真笨——应该说:阿姨你听我解释,我们在补习功课……  3楼:他们什么关系?  4楼:什么关系能怎样?这个世界上,17岁还介意被
期刊
“高级农艺师”(1人):“菜园子”张青,早年承包了孟州道光明寺的菜园子,种菜栽花,侍弄园圃。张青精于花草,收入颇丰,光明寺的和尚便眼红了,百般刁难,争吵中,张青误杀了和尚。要搁在今天,就凭张青的本事,无论是“蔬菜专业”还是“花卉专业”,张青都是名副其实的“高级农艺师”。  “中学高级教师”(1人):“智多星”吴用,熟读万卷经书,上梁山前是个私塾先生,教书育人很有一套,后来“误入歧途”,和晁盖、阮氏
期刊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一首《观书有感》,寥寥数语便道破了读书的底蕴和美妙,说出了阅读中那份难以言表的收获和快乐。我乃凡夫俗子,无他嗜好,唯闲暇捧读并乐在其中。  读书之乐,乐在读之。小学时,在灶台边借着微弱的火光读过《西游记》,在旷野中幕天席地朗读过唐诗宋词;中学时,在课堂上躲避老师的火眼金睛偷看过《红与黑》,在夏夜里冒着蚊虫的叮咬默诵过泰戈尔;
期刊
关于周杰伦和母亲叶惠美的亲情故事,很多人都熟悉,尤其是周杰伦的那首《听妈妈的话》,不知让多少家庭主妇成为他的“粉丝”,也让他的母亲,成为许多妈妈们羡慕的对象。   只是从没有听他提起过自己的父亲,似乎那是他的一个禁忌。直到他的导演处女作《不能说的秘密》上映时,我们惊讶地发现,他竟然邀请自己的父亲周耀中在里面扮演了一个角色。   漫长的日子里,这对父子,经历过怎样的爱恨纠结,又经历过内心怎样的挣扎起
期刊
今年冬天来得早,十月已经一片萧条的景象。以前喜欢冬天,看鲜花败去,杨柳无色,总觉得于光秃秃中可洞悉世界本质,灰乎乎的色彩倒也有种坚强味道。但今年冬天却怕了寒冷,中午落入房间的阳光也少了往年的力量,远处锅炉房偶尔传来的铁器碰撞声远没了以前的空灵感觉。   这是空虚的一年,我让自己停止了工作,整整一年没有拍一寸画格。事实上我突然失去了倾诉的对象,生活变得茫然,电影变得无力,少年时有过的颓废感又袭上心头
期刊
★一句话救人   大侦探马可在没成名之前是一名治安警察,他在工作期间曾利用幽默解决了许多棘手的问题。有一次,一名男子试图制造一个轰动全国的新闻,便爬上全市最高的楼顶,做出要跳下去的架式。很快楼下围满了人,警察、医生、记者轮番喊话劝阻,那男子故作疯狂地叫道:“谁要是上来,我就跳下去!”   僵持了一阵后,马可带着一名医生爬上了楼顶,只说了一句话,那男子便默默地走下楼去。马可说:“我们不是来救你的,是
期刊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会积极对待与自己有微妙联系的事物。例如,有证据显示,当陌生人与自己生日相同时,我们更容易去认同他。   但名字能左右我们做出影响一生的决定吗,比如我们对职业、对居住地的选择?心理学家布雷特·佩勒姆(Brett Pelham),对此表示赞同。    名字与职业    这就是为何苏夕(Susie)会以在海滩上卖贝壳为业(海滩与贝壳的英语说法分别是seashore和seashell,这
期刊
猴子的另类生活    Robin Schwartz是纽约一名热衷于动物题材的摄影师。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她先后花了5年时间走遍大半个美国去拜访收养猴子的人家,并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她试图通过这些图片向人们展示猴子的另类生活,以唤起人们对动物生存状态的更多关注。  “我儿时就很喜欢猴子。我有很多猴子玩具。我从来没幻想过自己会有一只猴子,因为在家养一只猫对我父亲来说都比登天还难。我曾见过很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