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之后:我们应该做什么?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lvia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废墟中站起来的幸存者,需要的不仅仅是温暖的住处和饱足的饮食,他们备受创伤的心灵更是我们救助的目标。一个人只有真正燃起了生存的欲望,才能摆脱灾难带给他们的阴影,勇敢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灾难后,可能会出现什么心理问题?
  现实不是童话,在煎熬了数日之后,当人们发现救援工作永远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时,就产生了一种幻灭的感觉。持续的心理压力导致一些“创伤后应激失调”(PTSD)。脑海中时常“闪回”那些可怕的场景、声音或者味道,反复想到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失眠,噩梦,易惊醒;没有安全感,对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神经过敏”,等等。
  大多数人几个月甚至几年后这些症状就自动消失了,也有些人几个月后才突然出现了这些症状。而尽管现在已经有大量的心理工作者和志愿者深入到赈灾一线,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及时得到心理上的疏导,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调节知识进行自我调节,就能减少自己的痛苦和罹患心理疾病的可能。
  有些人认为在灾难面前表现得越冷静就说明心态越好,所以他们可以压制自己和他人的感情。沉着冷静在危急时刻的确是难得的品质,可以帮助人们理性地求生,获得更大的生存可能。但是,灾难过后表现出恐惧、担心、悲伤、愤怒等等情绪都是正常的,人们在灾难时积累的情绪需要释放。对自己说 “不能再这样想了”,那是在压抑自己的情绪,对别人说“我没事,挺好的”,那是在自欺欺人,劝别人“别哭了”,那是不近人情。这个时候,尽情的哭泣往往能充分释放自己的情绪,起到缓解痛苦的作用。
  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常常是相关的,身体上的不适会带来心理问题,而心理上的问题也常常引起身体的不适。越是在这样的危急关头越是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生活还要继续,饭还要吃,觉还要睡。不要让身体上的不适为本来已经疲惫不堪的心增加任何负担。找到自己的亲人朋友聊聊天,不要隐瞒自己的感觉,有什么说出来大家共同分担。
  宣泄之后,生活依然要继续,这时要尝试着开始为自己的生活理出个头绪。想想接下来最关心的是什么?未来的一两天有些什么计划?
  内疚感、受挫感和悲伤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地淡化,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伤口渐渐自愈,但也有些时候总是好不了,那就要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指导了。美国心理学会的报告指出,灾难过后一般而言,50%的人能够在3个月内基本恢复,其中30%的人一段时间以后可以完全恢复,但也有相当部分人还会存在轻微症状。越是在这样一个慌乱的时候,就越不能忘了“少数”,老人、孩子、残疾人平时就属于弱势群体,在灾难面前更需要更多的关爱。
  关于救援人员
  灾难发生后的短短数日内,在政府的号召下,大批官兵和医务人员奔赴灾区,很多志愿者也自发地从祖国乃至世界的四面八方赶来,同时,也有不少救援人员本身就生活在灾区,因而在灾后第一时间就投入到灾难救援中去,成为了救援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许多人心中,救援者是强大的、阳光的、有力量的、给灾区带来新鲜活力的一群人。但是,从灾难心理学的角度,他们却是需要得到心理援助的第二级人群,受创伤程度仅次于直接卷入灾难事件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尽管他们大多数都没有直接经历巨大的灾难,但在救援过程中却极有可能目睹大量坍塌的房屋,血肉模糊、肢体残缺的躯体,聆听悲惨的故事,因而成了“替代性创伤”的受害者。甚至于,他们在听受灾群众哭诉时会流更多的眼泪,在夜晚会失眠,或者一次又一次地梦见那些触目惊心的场面。
  此外,由于受灾面广、受灾群众多、专业救援人员少,因此救援者的工作压力非常大,日以继夜的持续工作不免给他们带去情绪和精力的巨大消耗。对于那些承担着受灾者和救援者双重身份的人则更是如此。
  对于救援者来说,团队是力量的源泉。无论对于哪种救援团队(武警官兵、医疗救护、心理援助),如果团队内部能有定期的分享、讨论制度,对于缓解救援者的心理压力极有帮助。
  需要记住的是,救援者,也只是普通人。
  关于孩子
  孩子,总是灾难发生后最受关注的一个群体。本该是无忧无虑唱儿歌、玩游戏的年龄,却目睹、甚至是亲身承受许多人一辈子都不可能体会到的惨痛。
  和成年人比起来,孩子们由于生理机能和心理机制都还没有发育完全,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尚在建立之中,因而在自然灾难中更容易遭受到身体伤害,无法保护自己,无法理解发生的灾难,也更难应对灾难后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
  在灾难发生后的最初,人们的主要情绪反应是强烈的恐惧和害怕。孩子们恐惧和害怕的感觉则会更强烈,因为他们最需要依赖他人。因此,恢复基本的安全生活状态,是促进儿童心理恢复的必要条件。提供足够的水和食物,提供安全的过渡性住房,提供令孩子感觉亲近、温暖的肢体接触(如拥抱、牵手、亲吻),尽量让孩子和家人呆在一起,都是使孩子们重新获得安全感的有效措施。在基本生活安全得到保障之后,让孩子尽快重新开始常规的学习也是重要的,不但能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让他们与同龄人在一起,分享感受,共渡难关。
  当生活慢慢进入正轨之后,孩子的悲伤情绪会慢慢显露出来。他们会怀念逝去的亲人、朋友或是充满童年回忆的住所。但是孩子们表达悲伤的方式可能会有很大不同。年龄较大的孩子可能会在值得信赖的人面前放声大哭,也可能偷偷一个人不断地啜泣;可能长时间地处于情绪低落的抑郁状态,没有食欲,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也可能将这种悲伤转换成愤怒的情绪,觉得上天怎么这么不公平,夺取自己的亲人,或是觉得自己被亲人抛弃而对过世的亲人感到生气;也可能心存内疚,觉得自己当时没有做出足够的努力救出死者,或者是认为是由于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才导致家人遭到了上天的惩罚。而年纪较小的儿童因为缺乏足够的情绪自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多表现为退行现象,即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退步,原来已经学会的技能再次丧失,重新开始恢复幼年时的行为习惯,如吮吸手指、尿床等。   面对孩子的悲伤情绪,我们能做的就是倾听、理解和支持。事实上,孩子的情绪状态最容易受到照顾者的影响,父母亲和教师的情绪和应对灾难的策略对孩子有示范作用。
  孩子的恢复能力极强,比大人更容易进入重建期,反而是大人应该注意自己的反应,因为大人对待事物的反应会影响到孩子,比如大人恐慌,孩子认为大人都是对的,跟着大人恐慌。所以大人情绪稳定对孩子帮助很大。如果可以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小孩子也会被这种乐观的态度所感染。
  关于普通人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媒体上反复呈现的关于9.11恐怖袭击的大量图片、声音造成了远在灾难千里之外的人们大脑结构发生了与亲历灾难的人们一样的非常危险的改变,这种改变使人们变得更加敏感和脆弱。
  大部分人从没有到过灾区,也没有亲人朋友在灾区受伤遇难,但那些滚动播放的、沾染着鲜血的照片、文字和准时响起的哀笛,让他们清清楚楚地感觉到,“你的伤痛,就是我的伤痛。” 这种了解与回应他人独特经验的能力,就是心理学中所谓的同理心。
  同理心被认为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亲社会的心理机制,能有助于人类作为一个种族更好地繁衍与生存。因为具有同理心,我们才会在他人因感到痛苦或恐惧而悲伤哭泣时,给予他们温柔的安慰、真诚的陪伴和不计回报的支持。
  这种源自人性的同理心是人们内心中最深厚、最善良、也最令人感动的力量。但是,如果人们对灾区的情况过于关注,每天花大量的时间阅读相关的报道,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就有可能发生和救援人员一样的替代性创伤。
  除了为灾区同胞所受的苦难感到悲伤,许多不在灾区的人们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体接触了大量有关灾害的恐怖信息,可能也会产生恐惧和焦虑的感觉,担心同样的灾难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对身边的细小事件和自然现象都表现出过度的惊吓反应,长时间处于高度警觉的状态。
  近几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关于灾难、世界末日的谣言也传播得尤其迅速。根据法国社会学家勒庞的“群众心理统一律”,在灾难之后形成的临时群体之中,个体的理智常常下降,情绪成分和无意识成分占优势,而不再客观、细致地分析,容易不加考虑地接受某些看似有理的谣传;并且会表现出将思想和情感立即付诸行动的倾向,这种倾向还特别容易在群体中相互传染。一般来说,对灾情也不甚了解、阅历浅、经验不足、自信度低和易受暗示的人群最容易发生这种现象。
  研究认为,对事件的认知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灾难会导致什么样的心理反应。因此,灾区之外的人们从自己的角度对灾难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做出的评估,决定了他们是继续正常地生活工作,还是恐慌焦虑惶惶不可终日。恐慌往往是由于对威胁缺少了解,缺乏准备,觉得自己不能处理、控制或摆脱。焦虑则是因为由于担心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产生的忧虑、紧张、不安的情绪。
  实际上,对于普通人来说,首先需要做的是先接受自己的悲伤、恐惧和慌乱的情绪,要明白这些体验都是人之常情,没有类似的体验倒是不正常的。如果可能,找个安静的地方,找一两个好友互相分享自己的感觉,接受它、体会它、反思它,甚至把这种感觉当成是自己的宝贵财富,因为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很少能停下脚步来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情绪稳定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考虑一下是否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是否能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有益的贡献。当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行动上去的时候,自然会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大多数的人也都能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重新投入常规的生活。
  值得注意的一种情况是,关于灾难的恐怖画面也可能激发人们内心的恐怖记忆。几乎每个人都会依据自己的个人经历对灾难做出反应,如果人们在自己的早年生活中经历过创伤性事件,那么那些已被埋藏在记忆深处的创伤体验可能又经由灾难体验得到加强,并在脑海中反复回放。如果这种状况持续很长的时间(1个月以上)并且没有改善的趋势,那么,是时候去寻求专业的帮助了。那些创伤只是被暂时遗忘,但它一直存在,等待治愈和拯救。
其他文献
数年来,我们在讲授人体循环系统的解剖、生理学时,由于缺乏必要的设备,很难把问题讲清楚,学员总有抽象之感。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较好的直观教学方法。我们发现在显微镜下金
2015年6月11-13日,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在浙江省湖州市召开,这次大会是与浙江省康复医学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老年精神障碍学组三家学术组织联合召开的学术盛会。来自浙江省各大医院及其他省市医院的近400位代表参加了大会,其中,既有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又有来自临床一线的医生护士、研究者和高校学生。  大会共举办专家讲座23个,收到
Brooks和Lu在关于窦房结(SA结)机制的全面评论中,根据一些新的线索,认为心脏起搏机制可能是儿茶酚胺(CA)的作用。起搏细胞贮存与分泌CA,而CA在此具有同等重要的突触前与突触
许多物质能作为引起动物和人类速发型或迟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或变应原。由特异性IgE抗体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叫做特应性变应原。作者根据这一描述综述一些已知的特应性
1、本文报告用巴拉巴按蚊感染猪尾猴疟原虫广西株获得十分满意的结果,胃感染率为100%,感染度极重,64.90%的阳性蚊胃卵囊数达500个以上。腺感染率为100%,且均为3~4度,尤以4度为多,
人生犹如不断行进的车,每个人的位置与车速都不相同。有人追求车头的位置,哪怕是马车也好;有人则追求火车的速度,哪怕只是车上的一颗尘埃。    1983年12月,美国总统里根在国会荣誉勋章协会上发表演说。他说,他要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此前他已经讲过很多遍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架B-17轰炸机受到了地面防空炮火的重创。它下面的炮塔已经被击中,里面的炮兵受伤了,炮塔的门也被卡死了,
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is a well established electrophysiological treatment initially applied to treat medication-refractory motor symptoms in Parkinson’s
美国神话学家乔瑟夫坎贝尔曾经说过:“你最不敢踏足的洞穴中,就藏着你所寻找的宝藏。”透过这个心理测验,就让我们来找寻你心中的能量吧!请在上面的4个图里,选出一个你最害怕的入口:  1.冰洞   你害怕孤独、不幸,以及任何会降临到你身上的挫败。这个冰洞深处就是你寻寻觅觅的宝藏──爱。如果你是单身,表示已经准备好要谈一场认真的恋爱;如果已经有伴侣,表示你寻找的可能是来自家人或朋友甚至是宠物的爱。  2
机体的免疫反应多是由 T 细胞、B 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协同作用完成的。T 细胞按其功能又分为几个亚组:1)辅助 T 细胞,能帮助 B 细胞产生抗体。2)抑制 T 细胞,能抑制 B 细胞产
目的:探讨麻疹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麻疹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高峰集中在3~4月份,共28例(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