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记者弗里德曼在谈起全球化的胜景时,像一个摆弄玩具的孩子一样兴致勃勃,同时又如同一个糊涂的老者般不厌其烦,啰里啰嗦。他大概是激动坏了,再也不复当年面对中东问题时的冷静与敏锐。不过,行文叙事倒还利落晓畅,保留着美式新闻体的优点。
苛刻点说,同那本名叫《帝国》的书一样,《世界是平的》非常肤浅,偏激。只不过从外表上看,描绘所谓新帝国主义时代的左派著作《帝国》显得阴郁,愤慨,不安。而《世界是平的》,光滑,灿烂,洋溢着正午阳光般的乐观和温情。当然,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两本书的观点相反,前者认为全球化进程导致的几乎是1984式的恐怖,政治/经济/文化霸权的巨兽将借全球化的东风而空前强大,难以捉摸,不可战胜,从而引发的是更进一步的不公。而后者说的是这股浪潮酿造的果实与希望。它认为技术进步能构建一个更加民主的、机会均等的平台,世界的繁荣和发展也因此充满希望,充满多种可能性,《帝国》的思想水准优劣且不论,但凭它的学术腔就注定了小众的命运。而《世界是平的》出自名记者、著名演说家之手,无论是文体和思想强度,都平易,通俗,不超过大众传媒的边界。所以在市场效益方面,后者占据绝对的优势。曲折,艰涩的忧思,怎么能比直接,壮美的蓝图更赢得人心?
只不过,读了这本书之后,你就会发现书中的那个“全球”是残缺的,那个世界看似平坦,实则充满遮蔽和扭曲的峰峦沟壑。柏林墙倒了,信息光缆通了,纽约的工程可以被孟买的人包了,这一切值得兴奋,但远非世界的全部。还有更多严酷的,令人沮丧的真相,尚在晦暗中继续。
据说,弗里德曼已经在近期的一些文章中修正自己关于中国,印度那些可笑的观点。这也不奇怪,读过他文章的人,应该不会觉得他是个固执,不明事理的二把刀。但他后来在其他地方的补充和改正,并不妨碍我们对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下判断:它在事理方面的探究,实在是平坦、简单,缺乏有价值的、纵深的发现。
平坦是世界的表象,也是好卖的法门。而它在西方世界里的热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描述了“世界”的生机,但没有完全沉浸在一片欢欣鼓舞之中。廉价的乐观主义,在世界上大多数地方还是吃不开的。弗里德曼不忘给“西方世界”/美国发出警告 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正在迎头赶上,如果美国不能很好的应对,有可能在未来衰落。此外,全球化是比尔盖茨的全球化,也是本拉登的全球化,基地组织可以把平坦的世界当作好帮手。互联网搞恐怖和非理性的串联也容易……总之,他在高歌猛进的同时,还会扣住西方人最切身相关的问题。《世界是平的》一书最合适的读者,是广大的美国民众。
它在中国也好卖。毕竟,书里那个虚幻的中国不是重点,我们可以一笑了之,自己心里明白就算。但它描绘的画卷之壮阔,着实能激动来自四面八方的心。况且,这一切与我们的生活又休戚相关,而且联系的愈发错综和紧密。啰嗦不是大问题,那些技术进步带来的穿越时空的振奋,让啰嗦能够被原谅。想象看,印刷机刚刚诞生的时候,蒸汽火车第一次启动的时候,那些开心的记录者,也会像弗里德曼一样喋喋不休吧。
《世界是平的》倍受商界人士追捧。最新消息是,某直辖市的领导也要求广大公务员认真阅读(或者说学习更恰当?)它。对于占有大量资源的政经群体来说,全球化的所谓“机遇与挑战”(这个温吞水的词组早被说滥了)迫在眉睫,不管祸福,不管是迎接、应战还是转嫁,都是近在咫尺的事,需要他们不带丝毫怠慢的作出决断。
但是。一本美国视角的简装教材能帮上多少忙,不好说。
紧接着《长尾理论》的中译本也热起来。它的内容也与《世界》有关联,因为它的核心就是一种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法则。两本书最大的相同点就是简单和片面。《世界》的论断只谈机会均等,忽视实力差别和利益均等的考量。《长尾理论》里的法则离开网络/新媒体,离开数字化的产品就捉襟见肘,难以自圆其说。所以《长尾理论》在中文世界里的推崇者往往是IT行业的人士。很多其他领域的商人,肯定也不会太把“长尾”当回事。
《长尾理论》的中文翻译远不如《世界》译文显得流利。有些涉及到经济和技术的名词,也不遵循惯例的译法,而是另造出一个生硬的称谓。但这些细节不会阻挡它的畅销。在这个重商的时代精神气候里,每年总会有几本财经类图书出风头,倒也司空见惯。但这回《长尾》热的背后,不仅仅是网络经济带来的挑战和应对方式,而且还有在比特海里格外凸现的文化多元性的问题。因为“长尾”的核心就是聚积广大非热门的,小众的需求,从而达到成功。遗憾的是,关于此书在商业上的适用范围,我们能看到富有启示性的争论,而涉及这种“丰饶经济学”相关的多元文化、个体/小众文化发展的主题。却还没有出现多少有洞察力的考察分析。
但《长尾理论》还是得到了一些文艺青年、媒体从业人员。特别是文娱类媒体工作者的特别关注。爱读它的群体,多半在文化壁垒中受惠于网络良多,或者说,网络畅通已成为他们生活畅通的重要前提。关于世界的无限,世界的平坦,他们有着最强烈的体会。对这些自觉,自发的参与者而言,美丽世界的描绘大可省略。倒是打破巨头垄断,着眼多元文化的小书不妨一读。网络如此开阔,而国内主流文化又进入僵死与虚浮扭结的、空前恶浊的境地。这时候,一本宣称小众文化不可忽视的《长尾理论》,即使不能作为实战手册,也可聊以慰藉。将操作性、适用性的难题留给大、中号的寡头和老板吧。长尾巴的本质,还是属于灵活的游击战士,自由的个人的。
当然,相当多的人与跟它所描述的现象密切相关,但不读这本书。比如一个做独立音乐厂牌的朋友实在不想看,他觉得里面的阐述太枯燥,而且那些商业法则,虽然关乎少数派,但分明又是说给大老板听的。
读就读,不读也好得很。因为两本书最适合的还是浇块垒和抱佛脚。这两样东西,历来不会受到冷遇。但无可否认的是,契合中国语境,足以让更多人明了问题要害,达成有效共识的公共知识产品,我们非常需要,但迟迟没有出现。
讨论的开始终归是好事。比如目前音乐产业的新动向和各方向的探讨,就是一例。我宁愿相信两本书引发的不仅仅是虚热,而是能够形成契机,形成足够的触动。毕竟我们已经有过太多次错位的,杂芜的,甚至搞笑的拿来引进。那种 “世界性”的知识,只有在本土语境中得到激发与反思,才能化作平川,生长果实。否则的话,收获的无非又是一点快餐式的“新知”。一堆转瞬即逝的文化泡沫。
而真正的世界,在一旁飞驰,并在适当的时候,给我们亮出帐单。
苛刻点说,同那本名叫《帝国》的书一样,《世界是平的》非常肤浅,偏激。只不过从外表上看,描绘所谓新帝国主义时代的左派著作《帝国》显得阴郁,愤慨,不安。而《世界是平的》,光滑,灿烂,洋溢着正午阳光般的乐观和温情。当然,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两本书的观点相反,前者认为全球化进程导致的几乎是1984式的恐怖,政治/经济/文化霸权的巨兽将借全球化的东风而空前强大,难以捉摸,不可战胜,从而引发的是更进一步的不公。而后者说的是这股浪潮酿造的果实与希望。它认为技术进步能构建一个更加民主的、机会均等的平台,世界的繁荣和发展也因此充满希望,充满多种可能性,《帝国》的思想水准优劣且不论,但凭它的学术腔就注定了小众的命运。而《世界是平的》出自名记者、著名演说家之手,无论是文体和思想强度,都平易,通俗,不超过大众传媒的边界。所以在市场效益方面,后者占据绝对的优势。曲折,艰涩的忧思,怎么能比直接,壮美的蓝图更赢得人心?
只不过,读了这本书之后,你就会发现书中的那个“全球”是残缺的,那个世界看似平坦,实则充满遮蔽和扭曲的峰峦沟壑。柏林墙倒了,信息光缆通了,纽约的工程可以被孟买的人包了,这一切值得兴奋,但远非世界的全部。还有更多严酷的,令人沮丧的真相,尚在晦暗中继续。
据说,弗里德曼已经在近期的一些文章中修正自己关于中国,印度那些可笑的观点。这也不奇怪,读过他文章的人,应该不会觉得他是个固执,不明事理的二把刀。但他后来在其他地方的补充和改正,并不妨碍我们对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下判断:它在事理方面的探究,实在是平坦、简单,缺乏有价值的、纵深的发现。
平坦是世界的表象,也是好卖的法门。而它在西方世界里的热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描述了“世界”的生机,但没有完全沉浸在一片欢欣鼓舞之中。廉价的乐观主义,在世界上大多数地方还是吃不开的。弗里德曼不忘给“西方世界”/美国发出警告 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正在迎头赶上,如果美国不能很好的应对,有可能在未来衰落。此外,全球化是比尔盖茨的全球化,也是本拉登的全球化,基地组织可以把平坦的世界当作好帮手。互联网搞恐怖和非理性的串联也容易……总之,他在高歌猛进的同时,还会扣住西方人最切身相关的问题。《世界是平的》一书最合适的读者,是广大的美国民众。
它在中国也好卖。毕竟,书里那个虚幻的中国不是重点,我们可以一笑了之,自己心里明白就算。但它描绘的画卷之壮阔,着实能激动来自四面八方的心。况且,这一切与我们的生活又休戚相关,而且联系的愈发错综和紧密。啰嗦不是大问题,那些技术进步带来的穿越时空的振奋,让啰嗦能够被原谅。想象看,印刷机刚刚诞生的时候,蒸汽火车第一次启动的时候,那些开心的记录者,也会像弗里德曼一样喋喋不休吧。
《世界是平的》倍受商界人士追捧。最新消息是,某直辖市的领导也要求广大公务员认真阅读(或者说学习更恰当?)它。对于占有大量资源的政经群体来说,全球化的所谓“机遇与挑战”(这个温吞水的词组早被说滥了)迫在眉睫,不管祸福,不管是迎接、应战还是转嫁,都是近在咫尺的事,需要他们不带丝毫怠慢的作出决断。
但是。一本美国视角的简装教材能帮上多少忙,不好说。
紧接着《长尾理论》的中译本也热起来。它的内容也与《世界》有关联,因为它的核心就是一种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法则。两本书最大的相同点就是简单和片面。《世界》的论断只谈机会均等,忽视实力差别和利益均等的考量。《长尾理论》里的法则离开网络/新媒体,离开数字化的产品就捉襟见肘,难以自圆其说。所以《长尾理论》在中文世界里的推崇者往往是IT行业的人士。很多其他领域的商人,肯定也不会太把“长尾”当回事。
《长尾理论》的中文翻译远不如《世界》译文显得流利。有些涉及到经济和技术的名词,也不遵循惯例的译法,而是另造出一个生硬的称谓。但这些细节不会阻挡它的畅销。在这个重商的时代精神气候里,每年总会有几本财经类图书出风头,倒也司空见惯。但这回《长尾》热的背后,不仅仅是网络经济带来的挑战和应对方式,而且还有在比特海里格外凸现的文化多元性的问题。因为“长尾”的核心就是聚积广大非热门的,小众的需求,从而达到成功。遗憾的是,关于此书在商业上的适用范围,我们能看到富有启示性的争论,而涉及这种“丰饶经济学”相关的多元文化、个体/小众文化发展的主题。却还没有出现多少有洞察力的考察分析。
但《长尾理论》还是得到了一些文艺青年、媒体从业人员。特别是文娱类媒体工作者的特别关注。爱读它的群体,多半在文化壁垒中受惠于网络良多,或者说,网络畅通已成为他们生活畅通的重要前提。关于世界的无限,世界的平坦,他们有着最强烈的体会。对这些自觉,自发的参与者而言,美丽世界的描绘大可省略。倒是打破巨头垄断,着眼多元文化的小书不妨一读。网络如此开阔,而国内主流文化又进入僵死与虚浮扭结的、空前恶浊的境地。这时候,一本宣称小众文化不可忽视的《长尾理论》,即使不能作为实战手册,也可聊以慰藉。将操作性、适用性的难题留给大、中号的寡头和老板吧。长尾巴的本质,还是属于灵活的游击战士,自由的个人的。
当然,相当多的人与跟它所描述的现象密切相关,但不读这本书。比如一个做独立音乐厂牌的朋友实在不想看,他觉得里面的阐述太枯燥,而且那些商业法则,虽然关乎少数派,但分明又是说给大老板听的。
读就读,不读也好得很。因为两本书最适合的还是浇块垒和抱佛脚。这两样东西,历来不会受到冷遇。但无可否认的是,契合中国语境,足以让更多人明了问题要害,达成有效共识的公共知识产品,我们非常需要,但迟迟没有出现。
讨论的开始终归是好事。比如目前音乐产业的新动向和各方向的探讨,就是一例。我宁愿相信两本书引发的不仅仅是虚热,而是能够形成契机,形成足够的触动。毕竟我们已经有过太多次错位的,杂芜的,甚至搞笑的拿来引进。那种 “世界性”的知识,只有在本土语境中得到激发与反思,才能化作平川,生长果实。否则的话,收获的无非又是一点快餐式的“新知”。一堆转瞬即逝的文化泡沫。
而真正的世界,在一旁飞驰,并在适当的时候,给我们亮出帐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