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应充分理解设计的实践性特点和市场的人才需求,灵活运用学校和市场资源,优化课堂,合理设置习作,将课堂实施于项目实践。本文提出设置课堂转移和加强实践性课堂教学来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非艺术院校 艺术设计 课堂 转移 实践
市场需求有设计实践经验的人才
纵观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伴随着设计市场的增长,社会对于设计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对于设计人才的艺术理论和专业素养、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市场分析表明,企业要的是能直接给他们创造利润的设计人才,设计公司招聘人员,大都要求能立刻能投入工作,具有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这也是设计艺术学科的特点和艺术设计经济属性的必然要求,是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为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就应该具备企业岗位所需要的设计实践能力和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
非艺术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经济增长和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变化,艺术设计教育在其带动下迅速发展,各大院校加大了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非艺术院校在全国所占数量多、比例大,成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其教育状况无论是对学生,还是中国的设计发展前景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随着生源的膨胀和市场需求的灵动,给设计教育带来活力的同时,更多的是质量上的竞争。伴随而来的也有了在综合性传统教学体制下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问题的出现。处于非艺术设计院校当中,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其实一直受其综合教学体制和传统模式的影响和约束,其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的能力标准有较大差距,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发展,甚至很多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候感觉迷茫。
一方面,非艺术院校中艺术设计教学内容更多的还是处于脱离实践的“理念设计”。理念设计往往是从理论而非实践出发,是对作品完善的一种理想化状态,带有明显的主观性。看似琼楼玉宇,实为空中阁楼。最终仅仅流为个人的诉求与表达。究其原因,除了学生重设计轻技艺的意识问题外,更在于知识甚至是常识即实际设计实践经验的不足。处于多学科交叉边缘的艺术设计,因应用而生,经济及设计本身的发展要求学科知识纵横联系日益密切,各种知识包括实践性知识与经验的补充迫在眉睫。无论是课程还是具体的课堂设置都应用其综合性来实现学生的完整性,达到专业课堂的生态化与学生自我完善的良性发展。
另一方面,受非艺术院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管制和约束,其艺术设计专业课堂的教学无法走入实践。艺术的实用性作为设计的目的与目标之一而存在,学不足以致用,目标的不明确从根本上致使学生迷失方向,不知所以然,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设计而设计。当艺术院校已从课堂中进一步解放出来,进一步促进“产教研”一体化的探索时,非艺术院校却仍然重复着并束缚于“传授知识”的常规模式,课堂仍是主要或是唯一不变的教学场地。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受到限制,致使课堂毫无生气与教学的无法展开。设计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及社会性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给予。
构建具有实践意义的设计专业课堂
设计的实践性特点和社会发展对教学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召唤。课堂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心和关键环节,人才的培养关键靠课堂。非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应符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和灵动市场的人才需求,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设置课堂转移和加强实践性教学活动成为必然。
1、设置项目习作,习作应用实践,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参与和学习积极性。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习作效果。习作是学生设计能力培养的手段,是艺术设计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体现。设置实践性项目习作具有可观性、可操作性及实战性等特点,习作项目的来源,一是提倡的模拟设计,如学生个人或合伙创办企业的设计项目,老师命题的项目设计等等;二是加强实际项目设计,主要来于教师和社会课题等实际设计项目的设计。
社会本身便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存在体。学校与课堂能提供给学生的环境毕竟是人为和有限的,学校和社会的丰富资源为开放式教学活动提供了土壤和营养。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走出课堂,参与企业的改良,参与教师的实践项目,参与各类设计大赛等实战演练,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环境和机遇,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丰富学生的设计实践经验。
2、转移设计课堂,丰富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设计能力。课堂的转移主要是在形式上突破非艺术院校的体制束缚,为教学活动,尤其是项目习作的设置、展开与进行提供了可能,同习作设置与展开及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由原来的“方寸课堂”转向可操作性的电脑设计机房及至广阔的社会市场,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转移的设置:一是,转入市场。当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教师对课程基本内容的讲述和分析,对理论知识、概念及方法等有初步了解和认识后,课堂应该转入市场,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市场考察和习作项目的确立。市场调查在于选题的定位和确立、与商家的洽谈和资料的收集等,重点为资料、信息的分析整理及围绕课题展开的社会项目的确立。项目习作的考察、定位和开展,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设计实践的可能性和操作性,展现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特征。二是,转入设计机房。随着设计构思的不断深入,通过筛选与论证确立可行性方案,电脑的辅助设计为构思的表达提供了新的手段和角度,也是学生利用新技术将蓝图转化为现实的一步,对学生电脑操作技能提出了要求,课堂应该转入设计机房,教师进行直观的教学辅导,学生将作品通过电脑制作转为设计正稿。
3、设计陈述,转变教师和学生角色,提高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设计实践中,设计作品是否能于实施,除了作品高超的设计水平和突出效果外,设计人对其作品的全面陈述和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乃至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设计称述运用于设计专业课堂中,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课堂习作的选题意义和目的、考察内容及其分析、设计定位和创意、设计手法和设计过程、设计特色和设计价值等方面向老师和全班同学进行全面的陈述。其目的是通过称述训练,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素养,让学生不仅能设计作品,而且也善于设计表达。课堂中,这时候的教师和同学的角色就转换成了设计陈述者的客户和评价者,对其作品共同进行评价;同时也为全班同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洽谈和交流的机会,相互学习,互勉共进。这种因实践模拟内容的导人使设计课堂也就变得生动而丰富起来。在有了实践载体后,设计的陈述起到了思维碰撞、思路启迪和艺术升华的作用。
在教育面向社会的今天,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是艺术设计的根本目标。以课堂讲授为指南针,以实践教学为主干,非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应充分理解设计的实践性特点和市场的人才需求,灵活运用学校和市场资源,优化课堂,合理设置习作,将课堂实施于项目实践,设置合理的课堂转移和加强实践性课堂教学来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非艺术院校 艺术设计 课堂 转移 实践
市场需求有设计实践经验的人才
纵观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伴随着设计市场的增长,社会对于设计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对于设计人才的艺术理论和专业素养、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市场分析表明,企业要的是能直接给他们创造利润的设计人才,设计公司招聘人员,大都要求能立刻能投入工作,具有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这也是设计艺术学科的特点和艺术设计经济属性的必然要求,是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为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就应该具备企业岗位所需要的设计实践能力和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
非艺术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经济增长和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变化,艺术设计教育在其带动下迅速发展,各大院校加大了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非艺术院校在全国所占数量多、比例大,成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其教育状况无论是对学生,还是中国的设计发展前景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随着生源的膨胀和市场需求的灵动,给设计教育带来活力的同时,更多的是质量上的竞争。伴随而来的也有了在综合性传统教学体制下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问题的出现。处于非艺术设计院校当中,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其实一直受其综合教学体制和传统模式的影响和约束,其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的能力标准有较大差距,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发展,甚至很多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候感觉迷茫。
一方面,非艺术院校中艺术设计教学内容更多的还是处于脱离实践的“理念设计”。理念设计往往是从理论而非实践出发,是对作品完善的一种理想化状态,带有明显的主观性。看似琼楼玉宇,实为空中阁楼。最终仅仅流为个人的诉求与表达。究其原因,除了学生重设计轻技艺的意识问题外,更在于知识甚至是常识即实际设计实践经验的不足。处于多学科交叉边缘的艺术设计,因应用而生,经济及设计本身的发展要求学科知识纵横联系日益密切,各种知识包括实践性知识与经验的补充迫在眉睫。无论是课程还是具体的课堂设置都应用其综合性来实现学生的完整性,达到专业课堂的生态化与学生自我完善的良性发展。
另一方面,受非艺术院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管制和约束,其艺术设计专业课堂的教学无法走入实践。艺术的实用性作为设计的目的与目标之一而存在,学不足以致用,目标的不明确从根本上致使学生迷失方向,不知所以然,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设计而设计。当艺术院校已从课堂中进一步解放出来,进一步促进“产教研”一体化的探索时,非艺术院校却仍然重复着并束缚于“传授知识”的常规模式,课堂仍是主要或是唯一不变的教学场地。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受到限制,致使课堂毫无生气与教学的无法展开。设计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及社会性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给予。
构建具有实践意义的设计专业课堂
设计的实践性特点和社会发展对教学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召唤。课堂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心和关键环节,人才的培养关键靠课堂。非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应符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和灵动市场的人才需求,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设置课堂转移和加强实践性教学活动成为必然。
1、设置项目习作,习作应用实践,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参与和学习积极性。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习作效果。习作是学生设计能力培养的手段,是艺术设计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体现。设置实践性项目习作具有可观性、可操作性及实战性等特点,习作项目的来源,一是提倡的模拟设计,如学生个人或合伙创办企业的设计项目,老师命题的项目设计等等;二是加强实际项目设计,主要来于教师和社会课题等实际设计项目的设计。
社会本身便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存在体。学校与课堂能提供给学生的环境毕竟是人为和有限的,学校和社会的丰富资源为开放式教学活动提供了土壤和营养。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走出课堂,参与企业的改良,参与教师的实践项目,参与各类设计大赛等实战演练,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环境和机遇,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丰富学生的设计实践经验。
2、转移设计课堂,丰富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设计能力。课堂的转移主要是在形式上突破非艺术院校的体制束缚,为教学活动,尤其是项目习作的设置、展开与进行提供了可能,同习作设置与展开及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由原来的“方寸课堂”转向可操作性的电脑设计机房及至广阔的社会市场,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转移的设置:一是,转入市场。当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教师对课程基本内容的讲述和分析,对理论知识、概念及方法等有初步了解和认识后,课堂应该转入市场,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市场考察和习作项目的确立。市场调查在于选题的定位和确立、与商家的洽谈和资料的收集等,重点为资料、信息的分析整理及围绕课题展开的社会项目的确立。项目习作的考察、定位和开展,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设计实践的可能性和操作性,展现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特征。二是,转入设计机房。随着设计构思的不断深入,通过筛选与论证确立可行性方案,电脑的辅助设计为构思的表达提供了新的手段和角度,也是学生利用新技术将蓝图转化为现实的一步,对学生电脑操作技能提出了要求,课堂应该转入设计机房,教师进行直观的教学辅导,学生将作品通过电脑制作转为设计正稿。
3、设计陈述,转变教师和学生角色,提高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设计实践中,设计作品是否能于实施,除了作品高超的设计水平和突出效果外,设计人对其作品的全面陈述和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乃至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设计称述运用于设计专业课堂中,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课堂习作的选题意义和目的、考察内容及其分析、设计定位和创意、设计手法和设计过程、设计特色和设计价值等方面向老师和全班同学进行全面的陈述。其目的是通过称述训练,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素养,让学生不仅能设计作品,而且也善于设计表达。课堂中,这时候的教师和同学的角色就转换成了设计陈述者的客户和评价者,对其作品共同进行评价;同时也为全班同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洽谈和交流的机会,相互学习,互勉共进。这种因实践模拟内容的导人使设计课堂也就变得生动而丰富起来。在有了实践载体后,设计的陈述起到了思维碰撞、思路启迪和艺术升华的作用。
在教育面向社会的今天,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是艺术设计的根本目标。以课堂讲授为指南针,以实践教学为主干,非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应充分理解设计的实践性特点和市场的人才需求,灵活运用学校和市场资源,优化课堂,合理设置习作,将课堂实施于项目实践,设置合理的课堂转移和加强实践性课堂教学来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