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园林艺术 丰富语言意蕴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demon8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园林之美,妙不可言。然而,学生在写作中通常对园林之美存在言不尽意的表达局限。针对学生的这一学习难点,笔者组织学生总结并运用《苏州园林》中的园林鉴赏方法,自主游览鉴赏南京以及周边城市的园林,开展审美性的园林鉴赏活动,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并做出具体的写作指导,以突破学生在描绘园林的过程中辞不尽意的表达困境。
  一、欣赏园林艺术,学习鉴赏方法和观察角度
  1.体察园林艺术构思的精妙
  在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中,我们能够学习到不少园林艺术的鉴赏知识。如果我们把从书本获得的鉴赏知识娴熟地运用到实践中,便会理解这些传统园林艺术的精妙所在,从而有方向地观察和描摹。
  学生在读过《苏州园林》,理解了部分园林艺术的设计构想后,再游瞻园,眼前的景物顿时明朗而鲜活起来。此时便可引导学生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揣其意,品其美,形之成文。
  (1)园林艺术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点缀着白墙黑瓦,游瞻园,便可以鉴赏亭台轩榭布局的巧妙。如:
  瞻园的布局巧夺天工、精致典雅。四面假山环绕拥簇。大门前“金陵第一园”的遒劲大字后是长长的幽静走廊,竹林掩映下是象征长寿的青瓦黛砖走道,极富“欲扬先抑”之美;艳美的牡丹旁是凹凸不平的斑斓门石,表达对平步青云的向往;小小的水榭點缀在湖边,流露出对比之美;低垂的婉转走廊边是镂空花纹的小窗,为园林平添了一份静美。想必徐达在这里漫步时,一定会惊叹自家园林之惬意明净。
  ——学生习作《游瞻园》
  (2)园林艺术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追求图画之美。园林中有许多山石与溪流的搭配设计渗透着园林设计者对山水相映之美的热爱与崇尚。游览瞻园,便可以细致探究假山与池沼的布局,感受山水相映的趣味和意蕴。如:
  瞻园的假山池沼全是由太湖石堆砌而成。山头山踵都悬挂着钟乳石和石笋,瀑布倾泻而下激起万丈雪白的浪花,如群群小鹅扑腾着莹白的羽毛。苍松翠柏在隐隐冲刷下仿佛洗净铅华,清净丰满。一端以湖石驳岸,一端与清流相接,灵动的活水在广阔的湖面上四溢。湖水澄澈明亮,宛若明镜,与四周奇石相呼应,常有锦鲤在其间盈盈游动,平添一份生机。历代人皆以此为绝。
  ——学生习作《游瞻园》
  (3)园林艺术讲究层次之美。我们游览园林,要具体去感受景致因层次而达到的幽深意境,体会“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妙处。如:
  顺着碑廊继续前行,透过碑廊镂空的精致小窗,隐约看见背后的绿波荡漾与碧柳摇曳,转身钻过黑砖砌边的小门,面前那群峰跌宕,洞龛幽深,池水花木相映衬的仙境便徐徐展开。
  ——学生习作《游瞻园》
  对园林艺术的欣赏,由于有了明确的鉴赏方法和角度,文字便有了充实的内容,不仅展现了园林艺术之美,还承载着发现的惊喜和诗意的美感。而将对园林艺术的鉴赏运用到具体的写作过程,学生不仅体察出园林艺术的精妙,丰富了文章的表达内容,还能产生文章独特巧妙的构思。
  2.创造出文章独特巧妙的构思
  扬州个园,这座清代扬州盐商宅邸私家园林,以遍植青竹而名,以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而胜,行人游园,犹如穿行在四季变换的中国山水画中。把握这样的园林艺术构思,学生的作文行文也便能抓住四季假山的不同特点,以“走过四季”为线索来安排全文的层次,描绘出个园独特的艺术创造。如:
  春山的奇石数样,为十二生肖兽的模样,隐于几根翠竹、芍药之间,或卧或立,嬉戏之态皆有,活泼蓬勃。
  夏山中间为一巨大水池,池岸曲折,高低起伏,有嶙峋岩石数件,散落于池水之中。池中有碧荷点点,高低交错,如平静水面上再次涌起的千层碧浪,湖后依假山,乱石堆叠,旁伴巨木一柱,顶天立地,与石山相依相衬,此景实乃夏日激情,壮不可言之势。
  秋园无它,唯有一平低的黄石山,片石道道,上生秋草数丛。山上有矮亭一座,低矮的亭檐向四面伸开,努力向下,去感受大地的气息。坐观亭上,秋园枫木,微风拂动,秋叶起舞,回旋于地面之上,微微作声,宛如衷曲奏起。
  入冬更简,素石白雕,静卧园中一隅,在阳光挥洒下,泛着淡淡的银光,又见碧竹几株,不为冬日之风所动。透过竹叶间隙,又见花墙一堵,竹叶依旧。原来,春天又已近在咫尺,恍惚间,我竟走过了四季。
  ——学生习作《个园行》
  此时学生鉴赏园内的奇石不再无从切入,而是可以结合四季的不同特点感知古人对自然哲学的理解,从中既赏得山水的外观形胜,更赏得内在理趣。文字多了几分内敛和深沉,且构思巧妙,借鉴个园四季的主题和构思,使文章的构思与园林的艺术构思巧妙地统一。
  二、追溯园林历史文化,写出丰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中国园林风景洵美,百看不厌,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有历史文化底蕴。文物古迹,可丰富其文化内容,使游人产生更多的兴会和联想。
  1.了解相应的园林文化
  园林之名的由来就值得探究。引导学生结合汉字的意义、园林内容、主人的情趣、园林设计的背景等去探究园林名称的由来,可发现更多的文化内涵。
  例如,瞻园为何取名为“瞻”?有学生说:“瞻者,仰也。或许瞻园的设计者在取名时希望此园能带给游览者仰慕之感。”因此,他的文章便围绕仰慕之情展开。而有学生经过考证,认为瞻园有欧阳修诗词“瞻望玉堂,如在天上”的意境,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他的文章便从诗与画的角度来诠释这种超凡脱俗的人间仙境。
  又如,留园为何以“留”为名?笔者引导学生探究徐泰时造园时的境遇,发现“生而颖异”“文独称善”的徐泰时当时挂冠回乡,不问世事,“益治园圃”。学生领悟,兴许这样命名,就是为了让拥有这座园林的人的心灵能够永远休憩在这美丽的净土中,自成一片天地,远离外界的喧嚣烦扰。“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也许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徐泰时创造了留园。   再如“逐月楼”,顾名思义,是古人赏月的地方。楼前靠水是高高的戏台,可以想象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戏台上的伶人咿咿呀呀地唱,身后水上泛起圈圈涟漪,水中倒影与岸上燈火交相辉映,一草一木都笼罩在诗意的光晕里。
  2.引用古代诗赋
  引用诗句是增加文章文化底蕴的一个常用方法。数百年前文人墨客在此地吟出的佳句,既高度浓缩园林的艺术之美,又抒发了诗人的即兴之感。
  如西溪高庄楹联上的对联“斯室雅斯境幽斯庄古,其艺精其学博其遇殊”,高度概括了高庄这座园林的特点和帝师高士奇的人格风范。写作时引用这副对联便能作为全文提纲挈领的中心句。全文的构思围绕园林与人物精神的相互濡养,把握“雅”“幽”“古”的园林特征和高士奇“艺精”“学博”“遇殊”的人物特征,就能写出内涵丰富、重点突出的好文章。
  3.联系人物与典故
  中国园林随处可见历代名人雅士游踪、石刻、书画、传说等遗存,几乎每一座保留至今的园林都浸润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抒发着文人墨客的赞美和感喟。在作文中适当联系和思考,能拓展文章的内涵。如:
  鼋门楼上郭沫若的“太湖绝佳处”,准望亭上刘海粟的“鹿顶迎晖”和“中华游圣”徐霞客的铜像……让鼋头渚充满了历史人文情怀。它们在这一片秀美灵动、风景如画的净土上静静沉淀。
  自然山水、江南园林、历史文韵在这颗太湖之滨的明珠得到融合与升华。鼋头渚,是我心之所向的桃花源。……无锡鼋头渚,何日更重游?
  —— 学生习作《无锡鼋头渚》
  三、体察和感悟园林精神,获得独特而有价值的审美认识
  园林艺术家创作时首先会对环境与景物所表达的情意做详细的体察。心有所得,才开始立意设计,进而规划布局、剪裁景物,传达他们心中的园林精神。我们对园林要善于体察和感悟,思索繁复景象之中内蕴的园林精神,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在园林精神的立意引领之下,语言文字不再如风中柳絮漫无目的,而是承载丰厚的内涵,呈现出作者独到而深刻的审美认识,亦能初步展现园林意境之美。
  以习作《红楼艺文苑》为例。学生走入红楼艺文苑如诗如画的园林布局中,看枯黄的芦苇掩映着墙外的红墙小楼;看梅树上的花簇拥成团,一点雪白在枝头,浅黄色的花蕊撑起一滴晶莹的露珠;看黝黑的树枝将天空分割成一块块不规则的形状;看远处白色的花朵已然融入蓝天上漂浮的云朵中,虚幻地向天边飞去。他自然联想到《红楼梦》中语:“争似仙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重回原点,抬头见那方匾额“红楼艺文苑”,又一次联想到曹雪芹先生称“红楼”为“梦”,想必园林设计者亦是此想法,游览一圈回到原点,万事不改,只是多了一份理解与享受,倒真如梦初醒一般。
  探究园林精神,走入独特的园林意境中,联系古今,让我们仿佛隔着时空与先人对话,而深层次的思考亦将园林精神烙印心灵,无法割舍。
  园林艺术探究鉴赏活动,帮助学生突破了在描绘园林的写作过程中辞不尽意的表达困境,让语言文字与客观情景达到统一,追求文美意丰的文学境界。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
其他文献
有虚有实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照的一个基本原则。八大山人画鱼不画水,却可以让观者感受到“水何澹澹”;古人画梅不画雪,却依然可以生动地呈现雪的洁白,这就是绘画中所谓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诗歌这种古老的文学样式通过最凝练的方式来刻画社会生活、抒写人类情感,更加讲究“物外之象”或“言外之意”,因此也就更加注重虚实手法的运用,以丰富诗歌的内容、拓展诗歌的意境、强化诗歌情感的表达。  我们试比
期刊
一、命题价值导向和语文学科特色鲜明——凸显“立德树人”“以文化人”  语文学科贴近现实生活,着重培养学生适应时代要求和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必须要引导学生涵养家国情怀,拓展国际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二、突出时代精神,发掘传统文化中的育人要素——着重考查考生家国情怀和传统文化素养  学生应具备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下書写中国文化、表达中国精神的能力,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三、作文材料选择,着重
期刊
语文课堂的深层引动,是师生对美的沉浸赏味、对情的深层触碰、对理的深度认知。语文课堂要想深层触动学生的情思,深层引动学生寻探,要靠教师深谙于胸的厚实储备和引动策略。如此,课堂才会丰盈有致。  一、远瞻:深层引动的厚实储备  1.角色,教师的深度认知  语文课堂如穿密匝的林间小道,有时如履坦途,有时需斩荆棘,有时遇水设桥,有时碰沟铺路,有时还遇雷霆暴雨,一番辛劳跋涉后才柳暗花明。斩棘、设桥、铺路、躲雨
期刊
在教育部教材局的直接领导下,遵循新课标精神重新组织编写的自小学以至高中的统编语文新教材已经编就,大部分业已投入使用,少数册次也已送审而即将投入使用。根据使用过程中一线师生的反馈意见看,绝大多数褒奖了教材取得的成效,肯定了编写组的贡献;少数对教材的不足提出的改进意见,也多是中肯而切合教学实际的,值得编写组认真思考并加以改进;同时还有少数意见的出现属于对编写体例不够熟悉,这就需要对相关问题进行解说释疑
期刊
平时作文,未必要全批全改,尽量不要精批细改,甚至不一定要改。语文教师不要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不要煞费苦心地把自己锻造成批改作文的机器。作文教学长期低效,教师也要从批改方式上找找原因。  “每学期大作文不少于6篇”,一些学生视为苦事,因为怕写,难写好;一些语文教师也视为苦事,因为要批改,很伤神。我特别理解这些教师的苦衷,写作非一日之功,学生作文水准不高、辅导见效慢,教师不但很难等到“好作文”,甚至也不
期刊
在中国当代文学格局中,江苏文学大省的地位毋庸置疑。可以说,这是诸种因素合力的结果,比如作家的公众影响力和作家间的代际传递,比如文学政策和文学制度,比如文学教育和民众的审美素养,等等。其中,江苏作家在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国家级文学奖项中的获奖数,也是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  以短篇小说为例,鲁迅文学奖至今已颁七届。除了第一届六篇,第三届四篇,其余均为五篇,共三十五篇。江苏省除
期刊
近年来,温州中考语文卷(以下简称“温州卷”)以其先进的理念、厚重的内涵、科学的体系、鲜明的特点广受好评。出于新旧教材过渡的考虑,2019年温州卷并未刻意在形式上做突破和创新,全卷看似平实,但紧扣统编教材,同时吸收内化了先进的测评理念,研析这套试卷对教学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聚焦统编时代的教学变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相较以往,统编教材的
期刊
在整个五言诗发展史中,《古诗十九首》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素有“五言之冠冕”之称。  本文援引陈几叟的“月落万川,处处皆圆”为题,意在说明《古诗十九首》对于后代五言诗发展的文学意义、历史意义与思想意义,正犹如一轮明月,横亘古今,尤见未来。  一、乾坤一螺寄  1.见微知著  《古诗十九首》中少有奇异物象抑或是罕见之景,然而细腻的描写与抒怀中自有丰富的意涵与情感,正如张叔夏在《清平乐
期刊
叙事作品,尤其是叙事散文,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及写作教学的重点。将指向明确的叙事学知识植入实际的读写教学中,无疑是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  一、布雷蒙的叙事序列图谱  敘事作品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每个事件都具有自身的叙事功能,功能与功能之间有着逻辑关联。为更好地探索叙事作品的深层结构,法国著名叙事学家布雷蒙提出了“叙事序列”的概念,并将“叙事序列”分为“基本序列”和“复合序列”两种。布雷蒙提出的“复
期刊
“言为心声,题为文眼”,强调了标题在一篇文章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一个好的题目不仅能令文章纲举目张,而且能更准确和生动地表情达意。标题一方面凝结着作者的独特用心,另一方面又联系着读者,成为他们感受、理解作者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有必要重视标题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利用标题做点文章。  標题是一篇文章的精要所在,有着很强的概括性、形象性,因此,合理地发掘课文标题中隐含的语义,梳理作者在课文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