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娃也是家暴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ngth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25日是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
  对孩子来说,父母是最亲密的人。但,越亲密越控制,孩子往往更容易成为家暴的受害者。为人父母,当然希望全力教育好孩子。但父母拥有爱的本能,并不代表知道如何去爱孩子。
  我们特别刊发本文,让更多人认识到语言暴力的危害,对语言暴力说“不”,让孩子在安全、宽容、充满爱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永远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是的,语言是有生命的,积极鼓励的语言带给孩子力量和信心,负面打击的语言则会伤害孩子,让他们的成长充满阴影。
  但是,这些话你是否觉得似曾相识:“你怎么这么笨”“你真是烂泥扶不上墙”“我真后悔把你生出来”“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并没有殴打孩子,只是用语言来责骂他,又不是伤害他的身体,还能让孩子受到教育,这有什么问题?其实,与拳打脚踢相比,语言暴力也是家庭暴力的一种,并且更为普遍。一项家庭关系调查报告显示,38.1%的家长有过恐吓、威胁孩子的经历。2016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首次对家庭暴力的范畴予以法律形式明确,“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均属家庭暴力。
  不仅如此,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经历家庭语言暴力的孩子在情绪上遭受的创伤,和身体上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是相同级别的。哈佛医学院研究发现,语言暴力最容易影响大脑的区域是胼胝体(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的区域)、海马回(记忆处理储存的区域)和前额叶(负责认知、情绪、疼痛和行为管理的区域)。也就是说,如果在童年遭受过父母语言暴力的孩子,智力发展会被限制,情绪容易不稳定,会容易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哪些属于语言暴力?
  1.辱骂、诋毁、侮辱、咒骂。比如,你太笨了,你是个坏孩子。
  2.间接批评。比如,向配偶贬低孩子。你没有直接斥责孩子,并不代表孩子没有听到、受到伤害。
  3.拒绝或威胁弃养。比如,我希望你从来没有出生过,我应该把你送去领养。这样的言语会让孩子觉得在这个家庭不被需要。
  4.威胁身体伤害。比如,再哭我就打死你,或者对孩子大吼大叫。哈佛大学研究表明,经常对孩子吼叫的父母最有可能经常打孩子。
  5.替罪羊理论。比如,就是因为你太笨导致你的妹妹受伤了。这样的言语会让孩子认为自己不应该快乐,而且是个坏人。
  6.讽刺。当孩子把果汁洒到了地上,说一句嘲讽的话“你真聪明”,也许是一种避免直接批评的方式,但孩子是有洞察力的,会明白你在贬低他。
  7.盲目比较。“你太差劲了,比你的同学差多了。”父母总拿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希望自己的孩子向优秀的同龄人学习。但是盲目的比较会导致孩子不自信,产生逆反心理,也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有些以爱为名说出的言语、着急之时的情绪发泄,会给孩子带来痛苦和伤害。
  如何才能避免对孩子实施语言暴力?美国儿科学会专家建议使用“重新思考”的方法来帮助父母控制情绪。
  首先是了解自己的情绪。能够适当表达、认清情绪,体验和感知自己的情绪状态;
  其次是與孩子共情。与孩子共情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适应他们的身体和情感需求,理解和尊重他们的个性,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真正的兴趣等;
  第三是换个角度考虑问题。父母都愿意把最好的奉献给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龙成凤。当你因为孩子没有达到目标时,不要一味批评,应该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当前的问题上;
  第四是倾听孩子在说什么。当孩子还是婴儿时,你一定很愿意聆听他们的哭声,努力猜测他们所表达的真实意图。当孩子长大了,他们可以直接表达心声了,你何不像以前一样,全心全意地认真聆听呢?
  有时候愤怒不可避免,特别是孩子做错事时,你可以愤怒,但不能将愤怒转嫁给孩子,你需要做的是释放爱的力量,蹲下身子与孩子讲话,给孩子应有的关爱。你会发现,孩子对你更加信任,更加接受你所说的话。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你的语言,决定着孩子的一生。
  编辑 王淑娟 623358414@qq.com
其他文献
“重写文学史”的口号已经提出三十多年,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客观地说,还远远不够。这样说不是故作惊人之语,也不是蓄意挑剔,实在是因为现今通行的各类现代文学史,虽然数量繁多却难免大同小异,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根本上说是学术话语体系单一。在一种话语体系下,文学史家们学术视野狭窄,而且文学批评和价值标准严重同质化,无论史的见解还是文学的见地都差强人意,所以尽管主编们不停地变换形式
期刊
不是一天两天了,我对游记写作充满了焦虑;不是一年两年了,我对游记写作充满了期待。焦虑是从电视的普及开始的,荧屏上风光片、名胜片一亮相,便后来居上,盛气凌人,以一家独大的气势,试图将上千年来积淀出的游记华光比衬得黯然失色。手机的普及,随拍、自拍的流行,更让游记处境窘迫。是呀,再美妙的文字,面对逼真的實景、多彩的颜色,也无法接受挑战,游记似乎只能屈居人下,甘拜下风。果然,我的焦虑无休止延伸,报纸副刊与
期刊
今年第一期我们刊发了赵凤兰老师对叶廷芳先生的长篇访谈,这一期我们却在纪念叶先生了。对于叶先生的离去,连近两年和叶先生有深度交往的赵凤兰,都感到意外(“我显然高估了他自然生命的韧度,以为他的身体会像他的精神一样强大,怎奈生命无常、世事难料”)。而我对叶先生的印象,还停留在那篇访谈里,在那篇完成于去年的访谈中,我看到的是叶先生不亚于年轻学人的思想力和批判力,更是一位八旬老人的生命力。在这样的印象中,我
期刊
太阳疲倦了  他今天跑得太快太远了;  小鸟厌倦了,  他们唱的歌曲太多太多了;  蜜蜂和蝴蝶也累了,  因为他们的小翅膀啊  這一天飞过太多的花园了。  疲倦人们把昏沉的头脑  放在温暖舒适的床上。  太阳拉下金色的眼罩  藏在天空下睡觉,  那些鸟儿、蜜蜂和蝴蝶  也都藏进了花丛和树梢,  一切都安静得像小老鼠那样,  要到明天早上,爸爸才会来叫。  所以杰弗里,欧文,菲利斯,还有你,  也要
期刊
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今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克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期刊
“双减”之后,我们的家长和孩子将何去何从?  有人说,“双减双减”,校内加,校外减,最终减了个“寂寞”;有人说,“双减”后,从此可以轻松快乐地做个“学渣”了;有人说,“双减”就是要大家集体躺平……  真是如此?否也!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真正理解教育精髓的家长,反而会利用好这样的机会弯道超车。  而弯道超车的方式,就是找准孩子的兴趣点,用兴趣擎举起成长的旗帜。一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积
期刊
“双减”时代,如何加强对孩子的学习指导,笔者提出如下三堂课,供家长朋友参考,并求教于大方之家。第一课:提高生活能力  学习问题,首先是生活问题。从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自主决策和自我管理能力,这是无数学霸成功的第一条经验。  我的朋友张老师,在儿子七岁时,从外省落户苏州生活。节假日里,张老师总带儿子坐公交车满城闲逛,熟悉姑苏城里城外。一两年后,他让儿子骑自行车出行,穿行于苏州的大街小巷
期刊
有人以为,“双减”后学生负担减轻,家长也可以“躺平”了;还有人以为,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孩子的家庭作业都在学校完成了,家长就可以对孩子不闻不问,从此心安理得地做一个甩手掌柜。如果这样理解,那就真的错了。  “双减”之下,这些事家长不能减:示范  在这里,需要大家厘清一个概念:没有书面家庭作业≠没有家庭作业。老师们通常会布置一些口头作业,比如,读读课文,看看课外书,背背古诗文。这些都是很弹性的学习任务
期刊
軒轩:  爸爸人在外地,心里很牵挂你。  从你妈妈口中得知,“双减”政策实施后,你们的家庭作业少了、考试少了,在学校完成作业后,回家你就看电视、玩手机,奶奶和妈妈劝你,你根本不听。你的学习状态让爸爸忧心不已,思考再三以这种方式跟你沟通一二。  也许在你眼中,学习是辛苦的,有背不完的书,做不完的作业,学不完的知识。不可否认,学习确实很辛苦,但是爸爸作为过来人告诉你,不学习的人生更苦。  也许你会用“
期刊
订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想杜绝孩子沉迷手机,就要制订手机使用规则,规范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长、浏览内容等。需要提醒的是,规则要全家人一起讨论形成,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就愿意去遵守,并能学会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规则里要明确规定手机使用的时间和次数,如吃饭、写作业、走路、睡觉前等时间点上不可以使用手机,节假日玩手机不超过1个小时等;规定手机使用的地点,设立家庭“停机场”,上网课也要在“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