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汽轮机叶片品种系列多,叶片数量也比较大。叶片锻造工艺条件复杂,设计周期长,设计任务繁重,因此迫切需要降低设计人员的设计强度。由于模锻(模型锻造)是将常温或热态的坯料放入模膛中进行塑性成形的锻造方法,是锻造生产的主要工艺,通常采用模锻工艺来加工叶片。在UG软件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能够快速设计出叶片锻造模具的CAD系统,这对汽轮机叶片锻造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汽轮机叶片;模具;UG/OPEN GRIP;二次开发
中图分类号:TG316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叶片是汽轮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重要零件。汽轮机叶片在火力发电过程中起到关键的能量转换作用,是汽轮机的“心脏 ”。汽轮机中的叶片数量很大,一台汽轮机有数千件大小叶片。据统计,叶片制造的工时约占汽轮机整机的1 /3,工装量占整机的 1 /2左右,成本约占整机的 20% ~25%。
汽轮机叶片,尤其是大叶片主要采用螺旋压力机模锻工艺生产。和航空发动机叶片相比,几何尺寸大,扭曲更为严重,锻造的成形力更大,需要超大型压力机生产。典型的汽轮机叶片结构由叶根、叶身、叶冠 3部分组成[1],如图1所示。
实际工作中设计一套完整的叶片锻件和锻模的过程十分复杂。首先要根据图纸的设计叶片实体模型,接着设计飞边体和毛边槽,最后分模生成叶片锻模 [2]。整个流程如图2所示。
2. 飞边体的设计
本文第1节中讲到当今叶片的锻造通常都是采用模锻进行的,模锻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带毛边槽的开式模鍛和无毛边槽的闭式模锻。后者的最大优点是有利于塑性变形、节省毛边的损耗。但无毛边锻造对锻件坯料体积计算要求十分精确,而且要提高设备吨位,锻模寿命也缩短了。所以目前应用并不广泛,国内外普遍采用带毛边的开式模锻[3]。
采用开式模锻加工叶片,模具型槽周边必须要有毛边槽。由于毛边槽的位置固定,而叶片实体上叶身、叶根和叶冠的位置不在同一平面上,为了将毛边槽和叶片实体连接起来,设计时必须要有一条通道将毛边槽和叶片实体连接起来。这条通道就被称作“飞边”。这样一来,多余的金属材料就可以通过飞边流向毛边槽了。
飞边体的设计是在叶片实体分型面已经设计完成了以后,将分型面沿着一定的方向拉伸一定的距离形成的实体。该叶片的飞边体拉伸方法是:
2.1.叶身处,将进气边处的分型面向+x方向拉伸一定长度,将出气边处的分型面向-x方向拉伸同样的长度,得到飞边体。
2.2.叶根处,叶身与叶根的相交处的余块上的飞边体的生成方法同叶身,是分型面沿着+x或-x方向和叶身拉伸同样的长度;叶根上的飞边体由于分型面有错位,故其生成方法是找到错开处的分型面,将这些分型面沿着-z的方向拉伸上述长度的两倍;将余块上的飞边体和叶根上的飞边体之间的空缺补足;叶根底面上的飞边体是将底面上的分型面沿着-z的方向拉伸一定的长度。
2.3.叶冠处,将叶冠顶面的分型面沿+z方向拉伸一定的长度,再将叶冠与叶身之间的空缺部分补足。
拉伸后的飞边体见图3。
3. 毛边槽的设计
开式模锻的模具型槽周边必需要有毛边槽,其形式及尺寸大小是否合适对锻件成形影响很大。所以,设计模具型槽的另一重要任务是确定毛边槽形式及有关尺寸。
毛边槽的形状尺寸与锻件的形状尺寸有关,甚至与终锻前坯料的体积及形状也有关系。合适的毛边槽形状及尺寸大小,应当是既保证锻件充满成形和能容纳多余金属,还应当使锻模有较长的工作寿命。目前国内外叶片锻件生产厂家,常采用图4所示的毛边槽形式。
毛边槽结构形式是由桥部和仓部组成。以图4所示,h是毛边槽桥部的高度,b是桥部的宽度;毛边槽仓部的高度是h1,宽度是b1。为了在毛边槽内产生足够大的径向阻力,并容纳下所有的多余金属,以及便于切除毛边,毛边槽的桥部高度应小些,宽度大些;仓部的高度和宽度都应适当。本文设计的叶片的毛边槽桥部高度5.5mm,宽度12mm。图4是该叶片设计的毛边槽结构图。
4 .锻模的设计
4.1. 模块的选择
锻锤上或压力机上的叶片锻模多采用镶块式,因为叶片锻模工作寿命不长,用整体结构的锻模,既浪费材料又延长制模周期[4]。有两种镶块型式,如图5-1和图5-2。为了模具制造和使用上的方便,各厂家都将模块的结构和尺寸标准化,表1为某叶片生产公司使用的模块规格。
模具材料一般采用5CrMnMo,4Cr5W2VSi等。其硬度为HRC46~51。图5-1所示模块一侧有4°的斜度,在斜面的上下两侧面留有长条形平面,制造模具时,便于定位。模块装在模座中靠锲铁固紧。这种模块安装调整比较方便,但模具因返修而变薄时需更换锲铁。图5-2所示的模块旁侧不带斜度,而模块两端除抬模孔外,还开有宽24毫米,深8毫米的长槽,上模座有一个舌形销插入槽里,将上模挂位。这种模块返修变薄,不需要更换锲铁,但它安装调整比较麻烦。
4.2. 锻模的造型
锻模造型之前,已经造出了叶片锻件、叶片锻件的毛边槽实体、分模面以及锻模的模块,只要对其做一定的运算,就可以得到锻模的造型,这一部分也是通过程序自动实现的。步骤如下:
4.2.1.将叶片锻件与毛边槽实体做布尔和运算。
4.2.2.按照锻模模块参数建立锻模模块,并使模块的中心位于坐标原点。
4.2.3.在锻模模块中减掉叶片锻件和毛边槽实体。
4.2.4.用分模面将锻模分成上下两个模块。
4.2.5.对上、下模内的型腔边缘转角进行倒圆角,就可得到符合要求的叶片锻模。
用分模面将锻模分开后,锻模的参数都将丢失,需要知道某个参数时,可以用UG的测量功能来获得。 5. 叶片锻模的自动分模程序及运行实例
本文采用的自动分模应用程序名为fanmo.grx,该程序采用UG/OPEN GRIP编程语言,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对不同型号的叶片进行自动分模,本程序通用性强,能够适合各种不同的叶片。图7是该程序的设计流程。具体的运行过程如下:
6. 结论
本文在总结了实际工作中叶片锻件的飞边体的设计过程、毛边槽的设计过程以及锻模的设计过程之后,使用UG/OPEN GRIP编程语言,采用人机交互方式,开发了叶片锻模的自动分模程序。实践证明该程序通用性强,操作简单,大大提高了设计工作的效率,使工程设计人员能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创造性的工作中去,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李湘军,王开全,高新等.汽轮机叶片精密模锻件CAD软件系统研究[J].汽轮机技术,2005,47(4):306-308
Li X J, Wang K Q, Gao X, et al. The research of CAD software system of the precision forgings of turbine blade[J]. Turbine Technology, 2005,47(4):306-308
[2] 蓋超.汽轮机叶片锻造工艺余量自动加放技术的研究[D]. 无锡: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07. 15-60.
Gai C. Research of the technology of automatic designing forging allowance in turbine blade[D]. Wuxi: Jiangnan University, 2007. 15-60.
[3] 张志文.锻造工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3.123-124.
Zhang Z W. Forging technology[M]. Beijing: Machinery Industry Press, 1983. 123-124.
[4] 粟祜.叶片精锻[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4.212-213
Su H. Blade Precision Forging[M]. Beijing: National Defence Industry Press, 1984.212-213.
[5] 张国新.汽轮机大叶片模锻成形工艺[J].模具技术,2004(6):26-30
Zhang G X. The Process of Turbine blade forging formation[J]. Die and Mould Technology, 2004(6):26-30
作者简介:盖超(1978-) 男,江苏无锡人,硕士,讲师,无锡技师学院,模具制造专业课教师,主要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汽轮机叶片;模具;UG/OPEN GRIP;二次开发
中图分类号:TG316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叶片是汽轮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重要零件。汽轮机叶片在火力发电过程中起到关键的能量转换作用,是汽轮机的“心脏 ”。汽轮机中的叶片数量很大,一台汽轮机有数千件大小叶片。据统计,叶片制造的工时约占汽轮机整机的1 /3,工装量占整机的 1 /2左右,成本约占整机的 20% ~25%。
汽轮机叶片,尤其是大叶片主要采用螺旋压力机模锻工艺生产。和航空发动机叶片相比,几何尺寸大,扭曲更为严重,锻造的成形力更大,需要超大型压力机生产。典型的汽轮机叶片结构由叶根、叶身、叶冠 3部分组成[1],如图1所示。
实际工作中设计一套完整的叶片锻件和锻模的过程十分复杂。首先要根据图纸的设计叶片实体模型,接着设计飞边体和毛边槽,最后分模生成叶片锻模 [2]。整个流程如图2所示。
2. 飞边体的设计
本文第1节中讲到当今叶片的锻造通常都是采用模锻进行的,模锻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带毛边槽的开式模鍛和无毛边槽的闭式模锻。后者的最大优点是有利于塑性变形、节省毛边的损耗。但无毛边锻造对锻件坯料体积计算要求十分精确,而且要提高设备吨位,锻模寿命也缩短了。所以目前应用并不广泛,国内外普遍采用带毛边的开式模锻[3]。
采用开式模锻加工叶片,模具型槽周边必须要有毛边槽。由于毛边槽的位置固定,而叶片实体上叶身、叶根和叶冠的位置不在同一平面上,为了将毛边槽和叶片实体连接起来,设计时必须要有一条通道将毛边槽和叶片实体连接起来。这条通道就被称作“飞边”。这样一来,多余的金属材料就可以通过飞边流向毛边槽了。
飞边体的设计是在叶片实体分型面已经设计完成了以后,将分型面沿着一定的方向拉伸一定的距离形成的实体。该叶片的飞边体拉伸方法是:
2.1.叶身处,将进气边处的分型面向+x方向拉伸一定长度,将出气边处的分型面向-x方向拉伸同样的长度,得到飞边体。
2.2.叶根处,叶身与叶根的相交处的余块上的飞边体的生成方法同叶身,是分型面沿着+x或-x方向和叶身拉伸同样的长度;叶根上的飞边体由于分型面有错位,故其生成方法是找到错开处的分型面,将这些分型面沿着-z的方向拉伸上述长度的两倍;将余块上的飞边体和叶根上的飞边体之间的空缺补足;叶根底面上的飞边体是将底面上的分型面沿着-z的方向拉伸一定的长度。
2.3.叶冠处,将叶冠顶面的分型面沿+z方向拉伸一定的长度,再将叶冠与叶身之间的空缺部分补足。
拉伸后的飞边体见图3。
3. 毛边槽的设计
开式模锻的模具型槽周边必需要有毛边槽,其形式及尺寸大小是否合适对锻件成形影响很大。所以,设计模具型槽的另一重要任务是确定毛边槽形式及有关尺寸。
毛边槽的形状尺寸与锻件的形状尺寸有关,甚至与终锻前坯料的体积及形状也有关系。合适的毛边槽形状及尺寸大小,应当是既保证锻件充满成形和能容纳多余金属,还应当使锻模有较长的工作寿命。目前国内外叶片锻件生产厂家,常采用图4所示的毛边槽形式。
毛边槽结构形式是由桥部和仓部组成。以图4所示,h是毛边槽桥部的高度,b是桥部的宽度;毛边槽仓部的高度是h1,宽度是b1。为了在毛边槽内产生足够大的径向阻力,并容纳下所有的多余金属,以及便于切除毛边,毛边槽的桥部高度应小些,宽度大些;仓部的高度和宽度都应适当。本文设计的叶片的毛边槽桥部高度5.5mm,宽度12mm。图4是该叶片设计的毛边槽结构图。
4 .锻模的设计
4.1. 模块的选择
锻锤上或压力机上的叶片锻模多采用镶块式,因为叶片锻模工作寿命不长,用整体结构的锻模,既浪费材料又延长制模周期[4]。有两种镶块型式,如图5-1和图5-2。为了模具制造和使用上的方便,各厂家都将模块的结构和尺寸标准化,表1为某叶片生产公司使用的模块规格。
模具材料一般采用5CrMnMo,4Cr5W2VSi等。其硬度为HRC46~51。图5-1所示模块一侧有4°的斜度,在斜面的上下两侧面留有长条形平面,制造模具时,便于定位。模块装在模座中靠锲铁固紧。这种模块安装调整比较方便,但模具因返修而变薄时需更换锲铁。图5-2所示的模块旁侧不带斜度,而模块两端除抬模孔外,还开有宽24毫米,深8毫米的长槽,上模座有一个舌形销插入槽里,将上模挂位。这种模块返修变薄,不需要更换锲铁,但它安装调整比较麻烦。
4.2. 锻模的造型
锻模造型之前,已经造出了叶片锻件、叶片锻件的毛边槽实体、分模面以及锻模的模块,只要对其做一定的运算,就可以得到锻模的造型,这一部分也是通过程序自动实现的。步骤如下:
4.2.1.将叶片锻件与毛边槽实体做布尔和运算。
4.2.2.按照锻模模块参数建立锻模模块,并使模块的中心位于坐标原点。
4.2.3.在锻模模块中减掉叶片锻件和毛边槽实体。
4.2.4.用分模面将锻模分成上下两个模块。
4.2.5.对上、下模内的型腔边缘转角进行倒圆角,就可得到符合要求的叶片锻模。
用分模面将锻模分开后,锻模的参数都将丢失,需要知道某个参数时,可以用UG的测量功能来获得。 5. 叶片锻模的自动分模程序及运行实例
本文采用的自动分模应用程序名为fanmo.grx,该程序采用UG/OPEN GRIP编程语言,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对不同型号的叶片进行自动分模,本程序通用性强,能够适合各种不同的叶片。图7是该程序的设计流程。具体的运行过程如下:
6. 结论
本文在总结了实际工作中叶片锻件的飞边体的设计过程、毛边槽的设计过程以及锻模的设计过程之后,使用UG/OPEN GRIP编程语言,采用人机交互方式,开发了叶片锻模的自动分模程序。实践证明该程序通用性强,操作简单,大大提高了设计工作的效率,使工程设计人员能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创造性的工作中去,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李湘军,王开全,高新等.汽轮机叶片精密模锻件CAD软件系统研究[J].汽轮机技术,2005,47(4):306-308
Li X J, Wang K Q, Gao X, et al. The research of CAD software system of the precision forgings of turbine blade[J]. Turbine Technology, 2005,47(4):306-308
[2] 蓋超.汽轮机叶片锻造工艺余量自动加放技术的研究[D]. 无锡: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07. 15-60.
Gai C. Research of the technology of automatic designing forging allowance in turbine blade[D]. Wuxi: Jiangnan University, 2007. 15-60.
[3] 张志文.锻造工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3.123-124.
Zhang Z W. Forging technology[M]. Beijing: Machinery Industry Press, 1983. 123-124.
[4] 粟祜.叶片精锻[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4.212-213
Su H. Blade Precision Forging[M]. Beijing: National Defence Industry Press, 1984.212-213.
[5] 张国新.汽轮机大叶片模锻成形工艺[J].模具技术,2004(6):26-30
Zhang G X. The Process of Turbine blade forging formation[J]. Die and Mould Technology, 2004(6):26-30
作者简介:盖超(1978-) 男,江苏无锡人,硕士,讲师,无锡技师学院,模具制造专业课教师,主要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