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语文课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pj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教材尽管经过多次调整,删减了一些繁难篇目,增补了不少时代气息很浓的美文,教学内容也做了更科学更合理整合,另也开辟了一些新的课程目标,更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但因高考语文试题题型的规律性,高中语文教学已没了语文性,取而代之的是理科化了答题策略的的探讨,答题方式的建模,语文课堂不再生动形象,颐养性情,它是那么的枯燥乏味,这种功利性的语文课堂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它甚至比“之乎者也”更糟糕,我们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结果只能是高耗低效,培养的不是有个性的有主见的有创意的人才,而是塑造的一批僵化的没有思想的“模仿秀”。与新课程提出的“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背道而驰。
  我们应遵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还语文课堂一个本真的面貌,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趣味盎然。变革教学方式是必须的,我们在坚决摒弃古代的“传授式”的同时,更不能被今天的表面实用的“建模”蒙蔽了双眼。回到原点,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综合分析学生知识的积累,学习能力、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分层次分类别,精选学习内容,开设创造性课程(表演课、讲演课、讨论课、自我设计课、推测课、假设课、发散思维训练课等)。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关注时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规划人生,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讲透讲明白固然不失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其实我们却不知觉地在良好的敬业精神引领下充当了扼杀学生个性的刽子手。课堂是造就人才的舞台,而不是埋葬天才的坟墓。所以那种死教书,教死书的传道式教学方法其结局必然是死路一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给学生空间时间学习、消化、提升,让他们学一点他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教会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讨论。这样的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才能真正杜绝表面虚假繁荣的伪合作,才是有效的合作。
  其实“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叶圣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我们可以教给他们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而学生却可以因此多学,让他们因此可以少些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些快乐和坚实的进步。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尤需解放自己,解放学生,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语文课的教学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基础题和文言翻译,让他们自己去查阅工具书;对文本的阅读,让他们自己去悟;作文教学,去掉条条框框,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体验生活,书写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理解让他们自己去思想。想不明白后再让他们讨论,在合作中寻找答案,在合作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另外不妨搞些“群众”运动,发挥优秀学生的传帮带的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俗语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更何况我们远不止三个臭皮匠。目前,不少老师将学生分成固定的4人小组或6人小组,这不是太恰当的做法。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各种因素进步速度不同,另有性格因素、性别因素、兴趣差异、知识面差异等,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自由组合,可以是小合作,也可以是大合作,不要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乱”点没关系。只有自由灵活的课堂合作学生才能真正学到“阅读种种的书”的真本领。
  当然合作还包括师生的合作。“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两千年前孔子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可见教师只是“解惑”者,即学生学习的启蒙者、促进者。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被学习者,老师的讲解必须抓住火候,而且还要及时hold住,留点“雾里看花”的境界让学生自己去悟。有效的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
  如果我们把学生比喻成花草,那么学生现有的知识就是土壤,土壤有其自己的特征,我们就得去研究土壤的成分,看看它缺什么,补给它急需的养分,不能瞎补,明明缺钙你却补碘,易得大脖子病。学生也一样,你必须了解学生知识板块的缺陷的具体位置,查明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非智力因素,如需要、动机、态度、目标期望、归因、态度与价值观、自我效能感、习得性无力感等,然后根据学生的需要去选择合理的内容、合理的方式。世界上没有一种适合所有同学的同一种教学方式,因为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尤其是在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很多的今天,无视学生个性,机械地搬用所谓先进的活动单教学模式的结局必然是失败的。智慧的老师总是把活动单与学生的个性揉捏得很好,既让学生动了起来,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特长,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們不要苛求所有的学生智商情商都很高,芸芸众生智商一般的是主流,我们的学生甚至就有智障的,还有些偏才怪才。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翻译过来就应是“有教育则没有类别”,也就是:人在教育之前是有差别的,有贫富、贤愚等差别,但是教育之后就没有了这些差别。人本“习相远也”,但又“性相近也”所以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基于此陶先生提出了“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当今的指挥奇才舟舟、智障钢琴神童冯鑫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今天,教育成为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教育的艺术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我们无权歧视任何一位有权接受教育的公民,更不可以“把他们赶跑”。我们必须去“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我们能做的就是面对不同的学生,不简单地划一行事,区分层次,研究个性,注意因人施教,以自己的智慧和耐心努力叩开每一扇心灵之门,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特长。   因材施教,语出《论语·为政》,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它原是孔子的教学方式。“材”即“资质”之意,在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后人又派生出许多新的含义,如:“因性而教”“因龄而教”等,但我认为今天的“材”,还应包含教学内容。今天语文学习要了解的不再仅限于课本知识,他们要学的内容庞大而复杂,我们不苛求所有的学生都会弹钢琴,也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去造原子弹。因此,我们要因人而选取更合适的教学内容。
  管理出效益,一个管理能力强的老师,教育教学效果肯定不错。“管理”是一门艺术,要把握好度。太严了,师生距离远,学生畏惧老师,影响学习效果。太松了,学生自由散漫,同样影响学习效果。所以“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我们不能放羊式管理,不能学生爱怎样就怎样。课前,要充分给时间学生预习,不懂的知识点要形成问题单,老师要花时间去研究问题单,将学生的问题归类处理,寻找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课堂上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问题单上的难题,可以先提供帮助或方法,然后鼓励学生举一反三,要尽一切可能让学动起来,还要参与学生的活动。对学生的错误结论要作出明确的准确的判决,对性格内向型的、依赖型的同学要及时给予鼓励。要让我们的学生喜欢学习,喜欢同别人尤其喜欢同教师一起学习,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质和量。
  其次老师要提高自身素养。“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美好的未来。”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要强,如果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能够吃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需要,就会在精讲巧练的基础上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康发展。组织教学的能力要强,简洁生动的描述、直观形象的点拨、深入浅出的比喻、灵活有序的互动,有时甚至教師恰如其分地一扬眉、一扫视、一顿挫、一挥手,都会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起到积极作用。
  自身素养不仅指知识素养,还有职业素养。要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学生的某个缺点而否定他的优点,即不能“管中窥豹”,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我们的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形成刻板印象,要了解和分析每个学生的特殊性的和发展性。对学生的期待必须是科学合理的,过高了学生也会由此而产生无力感,过低了学生会放弃一切努力或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导致学习与品行倒退。
  最后教师要有的稳定的心理特点。稳定的心理特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直接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教师的心境、激情影响课堂的心理气氛和学生的行为效能,教师不良心理特点如焦虑、冷漠、偏心、情绪不稳定等对课堂学习效果直接产生消极影响。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学生都会明察秋毫,教师良好的心理特点不仅能让学生更加信服和崇拜你,还会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的激情,探索的欲望和创造精神,对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刘翠华,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