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据是各项决策的重要依据,大至国家、 民族的未来前程,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真实的数据才有意义,才有价值。虚假的数字必然带来错误的决策。
在乡村走访,与干部群众交流,总是习惯性地了解一些各个乡、村面上的的统计数据,以此来大概推断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情况。一次在好友家乡的座谈对话,关于数据的看法出乎意料。
问:“你们全村、全镇的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多少?”
答:“是想听我们掌握的数据,还是听统计上报的数据?”
问:“怎么?两方面数据有什么不同?”
答:“我们估计的数据可能不那么精确,但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你可以到农户实地看一看。”
问:“上报的数据是统计出来的,不是更加准确吗?”
答:“上报的一些数据是根据不同的要求而上报的,能够准确吗?”
问:“那你就把你认为哪些是准确的数据说出来我听听,知道几个说几个。”
答:“不知道。”
问:“村里的总人口是多少?劳动力是多少?耕地面积是多少?这些数据总该基本准确吧?”
答:“也不一定。比如人口,不符合计划生育超生的,计生委统计时你不敢上报吧。再比如耕地面积,分田到户时往往根据土地的特点,打折扣计算承包面积,加上所侵占的公共沟、渠、路的面积,有的承包土地证上的耕地面积基本是实际耕地面积的一半。劳动力数量上报统计局、农工办、农委的也不一样。”
到当地的一家企业走访。这是该乡的龙头企业之一。这个企业上年实际开票销售1.3亿元,上报的销售是14亿元,虚报了10多倍。相应的产值、利税、利润也存在着较大幅度的虚报。企业是有口难言。过去是企业上报到统计部门,统计部门汇总上报,最终的上报数据是按照全年的目标任务数,平均到每个月,再加一点上报。现在虽然是企业直报了,但领导要求有小幅增长总不能不答应吧,因为企业的融资、项目、问题协调等方方面面都还需要领导的关心、关照。于是企业只能闭着眼睛上报,按照要求上报。
在乡村里,数据的不真实是一种真实的状态,人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有这样一句调侃的话比较流行,“领导需要多高,增幅就有多高;上级需要多大,数据就有多大。”因此,在乡村对数据的不信任是一种普遍现象,不相信数据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不管是谁拿数据说事,众人都会嗤之以鼻。
沿海某个发达省份的一个经济欠发达县,几年前“根据上级领导的要求”,提出了“三个一百”的招商引资目标,即全年要有一百个三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竣工,一百个三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开工,一百个三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签约,并决定“以招商引资的实绩评价使用干部”。不要说按照一比五、一比三的投入产出的常规比例,即使按照一比一,也要有三百个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剔除市场影响的因素,打个对折,新增一百五十个亿元企业总该有吧?可去看看,难觅踪影。但领导晋升了,领导的政治资本、经济利益、社会地位捞了盆满钵满。
乡村里畸形数据的产生,根本在利益。按照数据评价使用干部成为凭实绩用干部的实际操作版,数据关系干部的晋升前途;在按照数据评价地方现状成为上级领导和工作人员最简单的办公室版的工作方法时,数据关系地方争取项目资金的多少。当数据与统计上报数据的人和地方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时,谁又能保证靠道德就能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呢。
由此推想,将乡村的数据统计,乃至所有不涉密、可公开、要公开的数据统计都让第三方有资质的职能机构来完成,这些数据的信任度会大大提高。
在乡村走访,与干部群众交流,总是习惯性地了解一些各个乡、村面上的的统计数据,以此来大概推断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情况。一次在好友家乡的座谈对话,关于数据的看法出乎意料。
问:“你们全村、全镇的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多少?”
答:“是想听我们掌握的数据,还是听统计上报的数据?”
问:“怎么?两方面数据有什么不同?”
答:“我们估计的数据可能不那么精确,但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你可以到农户实地看一看。”
问:“上报的数据是统计出来的,不是更加准确吗?”
答:“上报的一些数据是根据不同的要求而上报的,能够准确吗?”
问:“那你就把你认为哪些是准确的数据说出来我听听,知道几个说几个。”
答:“不知道。”
问:“村里的总人口是多少?劳动力是多少?耕地面积是多少?这些数据总该基本准确吧?”
答:“也不一定。比如人口,不符合计划生育超生的,计生委统计时你不敢上报吧。再比如耕地面积,分田到户时往往根据土地的特点,打折扣计算承包面积,加上所侵占的公共沟、渠、路的面积,有的承包土地证上的耕地面积基本是实际耕地面积的一半。劳动力数量上报统计局、农工办、农委的也不一样。”
到当地的一家企业走访。这是该乡的龙头企业之一。这个企业上年实际开票销售1.3亿元,上报的销售是14亿元,虚报了10多倍。相应的产值、利税、利润也存在着较大幅度的虚报。企业是有口难言。过去是企业上报到统计部门,统计部门汇总上报,最终的上报数据是按照全年的目标任务数,平均到每个月,再加一点上报。现在虽然是企业直报了,但领导要求有小幅增长总不能不答应吧,因为企业的融资、项目、问题协调等方方面面都还需要领导的关心、关照。于是企业只能闭着眼睛上报,按照要求上报。
在乡村里,数据的不真实是一种真实的状态,人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有这样一句调侃的话比较流行,“领导需要多高,增幅就有多高;上级需要多大,数据就有多大。”因此,在乡村对数据的不信任是一种普遍现象,不相信数据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不管是谁拿数据说事,众人都会嗤之以鼻。
沿海某个发达省份的一个经济欠发达县,几年前“根据上级领导的要求”,提出了“三个一百”的招商引资目标,即全年要有一百个三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竣工,一百个三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开工,一百个三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签约,并决定“以招商引资的实绩评价使用干部”。不要说按照一比五、一比三的投入产出的常规比例,即使按照一比一,也要有三百个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剔除市场影响的因素,打个对折,新增一百五十个亿元企业总该有吧?可去看看,难觅踪影。但领导晋升了,领导的政治资本、经济利益、社会地位捞了盆满钵满。
乡村里畸形数据的产生,根本在利益。按照数据评价使用干部成为凭实绩用干部的实际操作版,数据关系干部的晋升前途;在按照数据评价地方现状成为上级领导和工作人员最简单的办公室版的工作方法时,数据关系地方争取项目资金的多少。当数据与统计上报数据的人和地方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时,谁又能保证靠道德就能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呢。
由此推想,将乡村的数据统计,乃至所有不涉密、可公开、要公开的数据统计都让第三方有资质的职能机构来完成,这些数据的信任度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