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之尬,成人之责

来源 :廉政瞭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yougg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 30日,广东湛江某中学,一家企业将10万元奖给了一名12岁女孩。她以620分(理科)的高分一“战”成名,迅速成为网络红人。不少网友抱着唱衰的论调,有人等着“媒体跟踪后续,看她若干年后泯然众人的情形”。
  每年高考,某些天赋秉异少年总会脱颖而出,博得媒体与公众关注。不少人意识到生命应自然舒展,不再盲目地对“人造”神童顶礼膜拜,而现代版的“伤仲永”仍历历在目。
  上世纪80年代初,中科大少年班的干政、宁铂这些曾名噪天下的神童,引起过社会巨大的关注,他们在大学校园滚铁环的画面曾在电视上滚动播出。
  如今,干政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有人说他隐居在安徽老家,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几乎与世隔绝不愿再见任何人。
  宁铂的经历更具有传奇色彩,他2岁半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8岁能熟读《水浒传》。宁铂后来教书育人、结婚生子,最后遁入空门,与当初人们的期望形成鲜明反差。其父不得不离开赣州老家,他说:“不是我自己抬不起头来,是我们整个家族都抬不起头来啊。”
  少年班大多数人并未成为管理者所宣称的“各个领域的‘佼佼者’”,有的人循规蹈矩地完成学业后,进入体制或科研院所,且建树平平。当初培养“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计划,现在看来并未实现。他们被迫接受成人一厢情愿的教育、吹捧、利用,最后却没有按照他人一厢情愿的期望“成功”。背后呈现出来的不单单是教育之痛,亦有人性与时代之悲。
  20世纪20年代,美国也曾出现过神童热。当时,神童受到的追捧堪比电影明星和商业大亨。1926年,美国作家斯通纳将这些小天才集合到一起,创建了当时大名鼎鼎的“天才培养联盟”,她自己的女儿小斯通纳便是其中一员。
  1937年,《纽约客》杂志开始追踪报道那些神童的踪迹,其中之一的数学天才西迪斯住在波士顿贫民街区的烂房子里,“一看到数学公式就恶心”。
  斯通纳的女儿小斯通纳,那个9岁考入斯坦福大学、12岁会说8国语言、常被母亲带着全国宣讲的“奇迹女孩”已离婚数次,生活一团糟。她写文感慨:“亲爱的母亲们,让你们的孩子远离那些所谓的名声,因为这名声很容易就会变成耻辱。如果你有一个健康、快乐、满足的孩子,你就应该感到幸福。”
  美国这股神童热诞生在大萧条之前,物质的繁荣带来观念上的解放,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盛极一时,整个社会盲目乐观,热衷于炒作财富與名人。“天才培养联盟”与其说是神童伊甸园,不如说是投机倒把的商业组织。斯通纳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把神童介绍给土豪资助人,“对于富人们来说,这会是最佳的投资选择。”
  当成人将自己的欲望强加给神童,以教育之名行谋利之实时,这场社会实验注定将以失败告终。在那以后,美国人意识到问题所在,颁布了各种法案保护孩子,用偏激手段揠苗助长的家长可能因“虐待罪”被判刑。
  莫言说:“真正的天才是有顽强的生命力的,犹如大水,淤东流西,湮南涌北。人的可恶就在于,一旦成为父母之后,就忘记被父母压迫的痛苦。”少年班没有孕育出如水之天才,因为他们从未被視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十三四岁便强制接受“少年班管理委员会”的“思想道德教育”,以致他们中不少人心理与人格残缺,于矛盾中痛苦彷徨。
  当然,未来有无限可能,“唱衰”神童的论调有失偏颇。只是,当广东湛江的小女孩夹在企业家与父亲之间,木讷地接过10万元奖金支票时,与教育无关的一些社会命题仍然值得继续讨论,关乎生命的“失格”、尊严的回归。
其他文献
以泡沫镍金属为基体,制备出结构化5A分子筛吸附材料,探讨了焙烧温度、硅/铝溶胶固含量比、5A分子筛原粉固含量对结构化5A分子筛性能的影响。采用SEM、TG、XRD、BET、超声振荡
11月21日,正在桂林考察“青年文明号”船的珠航局局长赖定荣,获悉二航“4—18”船与贫困户秦双富家结成扶贫对子时,当即代表全局职工损款一千元,委托船员代买一条小母牛赠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