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寿山石的艺术瑰丽而丰富多彩。艺术,其实是个相当陌生的词汇,尤其在寿山石雕刻这个行业,艺术通常是技术的一种雅称。在艺术理念中,常以“一相抵九工”为标杆,意味着在寿山石的雕刻中,认真品味原石的材质、形状、纹路乃是一个雕刻师首先要做和至关重要的。然后才能因石而构思,在石原本的材质中去构思出艺术的创作。这就考验一个雕刻师的艺术表现力。其次才是开始雕刻,来凸显雕刻师的技艺。技艺与艺术表现力,两者不可或缺,相辅相成,历史上有名的寿山石艺术家无不是两者皆登峰造极。
对于寿山石的艺术创作,在建国初期,流水化的寿山石生产模式,导致了其艺术表现方式的单一,虽不同寿山石的表现题材、形式不同,但对石的处理、雕刻技法却都统一。在这个行业中被忽视的是什么,正是个性化。个性化是个涵盖很广的词汇,甚至于技术特点也包含在内。所谓“工艺工艺,无工哪有艺?”要区分个性与技术之间的区别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换个角度来看作品就可以了:所谓优秀的寿山石作品,指的是那些很容易与观赏者产生某种共鸣的作品,这种共鸣是基于包括雕工在內种种不同的“形式”所共同达成的。这种“形式”我称之为审美观,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审美观,在艺术中它不是通过学习,而是通过日积月累的个性化诉求而来,是纯粹的精神产物。故任何一个以模仿前人作品为最终目的的雕刻者,都无法成为雕刻家。独立的审美观是雕刻者与雕刻家的分水岭。
经过数百年雕匠们的经验累积,寿山石雕刻衍生出独有的雕刻理念,这是介于技术与艺术的中间产物。早在清早期,寿山石雕刻巨匠杨玉璇就提出了“审曲面势”的雕刻法,但所见未多也未能上手,故不敢妄自揣测。虽然在实际运用中,仍多是以巧助工这样的形式,但隐约中有升华至审美的高度,并许多经典之例多暗含惜石如金之意。至于现代的寿山石雕刻理念则更为深入,提高到了审美观与个性化的两个高度,具体表现在四个层面:1.略作雕琢,以体现原石之美;2.适应石质,以体现造型之美;3.利用巧色,化解瑕疵,以体现智慧之美;4.石无常势,雕无常形,形势合一成就孤品孤例。从技术角度来看,这四个层面由易渐难。从审美角度来看,它们并没有难易之分,最终都是为了将审美观完整的体现在作品上。与此同时,个性也摆脱雕刻形态的束缚,形成了一种顽固的价值观:注重个性的雕刻者们,仿佛与石头之间有种建立了某种纽带式的关系。他们从不拒绝有瑕疵的石头,并视传统意义上的完整美为一种暴力。材质的客观局限性催生了他们的潜力,从而诞生了正常情况永远不会出现的艺术精品。
笔者把寿山石看作凝练的山。何为“凝练的山”?笔者认为,石取之于山,便兼而有山的神形精髓。好的雕刻师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这种形神的美学,为之去粗取精,添砖加瓦。山有千万,石也各异,因此能够创作的题材如大江大浪,但每一块石,都有它独到的美,如何去表现,或者说完美地挖掘,并用我们雕刻师的工艺去衬托、凸显这种美,是千古以来无数雕刻师孜孜不倦的追求。
雕刻过程中,应该尽量地去表现石材中的“山形”,以小见大,用一块小小的石头,来表现整座山的恢弘。笔者把这种艺术理念称之为“以石见山”。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观赏图1的“以石见山”。 先看“因材施艺”是否恰当。寿山石雕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泽,雕刻出造型和色泽相适应的作品。我们在鉴赏和选购寿山石雕作品时要看雕刻艺人在“因材施艺”方面的独到功力。看其是否充分利用石质、石形、石色、石纹来确定相应的题材与造型,而不是牵强附会。该石,纹理拥簇,能够表现山的狭隘和险峻。所以在石中凿出陡峭的山路,配以人物、树的造型,凸显在山中艰难行路的生活情景。顺着石头的纹理而作,浑然天成,与石之精髓融为一体。
图2的作品《日影远岫映翠屏》表现了山平却陡。翠屏说的是整石平坦,若一马平川。作品特意剖出石的平整面,完整展示了石的色彩、纹理、材质。而在石的褶皱、勾缝上发挥艺术想象,见缝插针般地进行创作。每一处都显出不同的山里人家的生活情景,并相辅相成,仿佛整个山村都被包揽其中,更显得有人味,山与人构成自然和谐的生活美景。
寿山石有宝石类的光泽气质,在雕刻中亦要凸显其润玉之美。因寿山石绚丽多彩、质地可人,加上长久的历史文化熏陶,使其有种类宝石的气质。即便是毫无雕琢的石料,也具价值并有昂贵的价格。另一方面寿山石雕刻传承悠久自成一系,无论钮件、摆件、玩件无不别具一格,极富玩味。宝石属性与艺术属性相互交融,形成了寿山石雕刻作品特有的魅力。
如今的寿山石文化已经凸显出了时代精神,就是个性化和创新。因为个性的诞生,使每个雕刻师都赋予了寿山石独特的情感,而寿山石便如带有生命般凝聚着雕刻师的艺术气息。个性的需求促进了创新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时代,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寿山石佳作,而寿山石的艺术生命也更加的勃发。我们每一个雕刻师都能借以寿山石来汇聚艺术长河,用我们各自的特色构成“百花齐放”的繁荣之景。
作者简介:
林远艳,福州工艺美术学校。
对于寿山石的艺术创作,在建国初期,流水化的寿山石生产模式,导致了其艺术表现方式的单一,虽不同寿山石的表现题材、形式不同,但对石的处理、雕刻技法却都统一。在这个行业中被忽视的是什么,正是个性化。个性化是个涵盖很广的词汇,甚至于技术特点也包含在内。所谓“工艺工艺,无工哪有艺?”要区分个性与技术之间的区别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换个角度来看作品就可以了:所谓优秀的寿山石作品,指的是那些很容易与观赏者产生某种共鸣的作品,这种共鸣是基于包括雕工在內种种不同的“形式”所共同达成的。这种“形式”我称之为审美观,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审美观,在艺术中它不是通过学习,而是通过日积月累的个性化诉求而来,是纯粹的精神产物。故任何一个以模仿前人作品为最终目的的雕刻者,都无法成为雕刻家。独立的审美观是雕刻者与雕刻家的分水岭。
经过数百年雕匠们的经验累积,寿山石雕刻衍生出独有的雕刻理念,这是介于技术与艺术的中间产物。早在清早期,寿山石雕刻巨匠杨玉璇就提出了“审曲面势”的雕刻法,但所见未多也未能上手,故不敢妄自揣测。虽然在实际运用中,仍多是以巧助工这样的形式,但隐约中有升华至审美的高度,并许多经典之例多暗含惜石如金之意。至于现代的寿山石雕刻理念则更为深入,提高到了审美观与个性化的两个高度,具体表现在四个层面:1.略作雕琢,以体现原石之美;2.适应石质,以体现造型之美;3.利用巧色,化解瑕疵,以体现智慧之美;4.石无常势,雕无常形,形势合一成就孤品孤例。从技术角度来看,这四个层面由易渐难。从审美角度来看,它们并没有难易之分,最终都是为了将审美观完整的体现在作品上。与此同时,个性也摆脱雕刻形态的束缚,形成了一种顽固的价值观:注重个性的雕刻者们,仿佛与石头之间有种建立了某种纽带式的关系。他们从不拒绝有瑕疵的石头,并视传统意义上的完整美为一种暴力。材质的客观局限性催生了他们的潜力,从而诞生了正常情况永远不会出现的艺术精品。
笔者把寿山石看作凝练的山。何为“凝练的山”?笔者认为,石取之于山,便兼而有山的神形精髓。好的雕刻师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这种形神的美学,为之去粗取精,添砖加瓦。山有千万,石也各异,因此能够创作的题材如大江大浪,但每一块石,都有它独到的美,如何去表现,或者说完美地挖掘,并用我们雕刻师的工艺去衬托、凸显这种美,是千古以来无数雕刻师孜孜不倦的追求。
雕刻过程中,应该尽量地去表现石材中的“山形”,以小见大,用一块小小的石头,来表现整座山的恢弘。笔者把这种艺术理念称之为“以石见山”。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观赏图1的“以石见山”。 先看“因材施艺”是否恰当。寿山石雕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泽,雕刻出造型和色泽相适应的作品。我们在鉴赏和选购寿山石雕作品时要看雕刻艺人在“因材施艺”方面的独到功力。看其是否充分利用石质、石形、石色、石纹来确定相应的题材与造型,而不是牵强附会。该石,纹理拥簇,能够表现山的狭隘和险峻。所以在石中凿出陡峭的山路,配以人物、树的造型,凸显在山中艰难行路的生活情景。顺着石头的纹理而作,浑然天成,与石之精髓融为一体。
图2的作品《日影远岫映翠屏》表现了山平却陡。翠屏说的是整石平坦,若一马平川。作品特意剖出石的平整面,完整展示了石的色彩、纹理、材质。而在石的褶皱、勾缝上发挥艺术想象,见缝插针般地进行创作。每一处都显出不同的山里人家的生活情景,并相辅相成,仿佛整个山村都被包揽其中,更显得有人味,山与人构成自然和谐的生活美景。
寿山石有宝石类的光泽气质,在雕刻中亦要凸显其润玉之美。因寿山石绚丽多彩、质地可人,加上长久的历史文化熏陶,使其有种类宝石的气质。即便是毫无雕琢的石料,也具价值并有昂贵的价格。另一方面寿山石雕刻传承悠久自成一系,无论钮件、摆件、玩件无不别具一格,极富玩味。宝石属性与艺术属性相互交融,形成了寿山石雕刻作品特有的魅力。
如今的寿山石文化已经凸显出了时代精神,就是个性化和创新。因为个性的诞生,使每个雕刻师都赋予了寿山石独特的情感,而寿山石便如带有生命般凝聚着雕刻师的艺术气息。个性的需求促进了创新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时代,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寿山石佳作,而寿山石的艺术生命也更加的勃发。我们每一个雕刻师都能借以寿山石来汇聚艺术长河,用我们各自的特色构成“百花齐放”的繁荣之景。
作者简介:
林远艳,福州工艺美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