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间商永在,经销商消失。这是我们多年前的判断,现在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千万不要理解成“去中间化”,要理解成中间商渠道职能和角色的变迁。
但即使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去中间化”的论调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美国20世纪20年代,日本20世纪60年代,中国20世纪90年代,都曾经有“批发商多余”的论调,但现实总是无情打脸。
互联网时代,“去中间化”的声音更强了。虽然电商平台创造了to C商业体系,但to B商业一定存在。而且在快消品领域,中间商的份额占比总体而言还是最大的。
但是,中间商的渠道职能和角色从来就在变。
1998年之前,只有批发商,没有经销商(代理商)。批发商位于中心城市(如省会)和货物集散地(如义乌、郑州、临沂等)。
1998年之后,有了省级经销商、市级经销商、县区经销商。2000年之后,县(区)级代理成为主流,深度分销成为主流操作模式。
批发商是“坐商”,经销商(代理商)是“行商”。其差别有两方面:一是配送(到店);二是服务(到终端)。
县(区)小区域代理+深度分销,从此成为中国主流渠道模式。
上述渠道模式,2010年之后在中心城市(省会、地市)已经有变化,快消品头部品牌已经在搞渠道职能分解,比如,有的厂家派团队搞直营,原经销商弱化为配送商(仓储配送)和资金商(融资)。这是初步的渠道职能分解。
2014年,B2B大潮虽然潮起潮落,第三方B2B平台没有形成大势,但催生了厂家内部的B2B系统,部分经销商完成了数字化B2B。
第一轮泡沫,然后是寒冬,第二轮成功。B2B也是这个规律。
2020年的新冠疫情使中国数字化整体提速6年。疫情后再看,渠道数字化已经逐步成为现实,而且呈现三大特点:第一,全链路数字化F2B2b2C;第二,BC一体化;第三,全场景数字化触达。
全链路数字化,表明纵向渠道数字化无死角;全场景数字化触达,表明终端横向数字化无死角;BC一体化,表明B2B已经延伸到B2B2C。
2020年的数字化与2014年的B2B热有重大不同。B2B倾向整体取代经销商,而数字化则涌现了四大专业服务平台。
B2B想去“中间化”,数字化专业服务平台则是赋能机构。
在渠道数字化环境下,传统经销商在渠道承担四大职能,分别是:1.渠道推广和服务;2.订单;3.渠道融资;4.仓储配送。
中国渠道本来就是碎片化的(县区小代理制),经销商又以一己之力承担全部渠道职能(四大职能),其结果就是中国经销商“小而全”,缺乏跨区域和全国性经销商(南方省份还有部分省市级经销商)。
中国渠道是哑铃型结构:品牌商和KA规模大,而中间商规模小。
数字化环境下,崛起一批渠道专业平台服务商。它们不再像原B2B平台一样“去中间化”,而是成为中间商的专业服务平台,并且是全国性机构。目前,有四类渠道专业服务平台。
第一,专业物流仓配服务平台。提供仓储、配送,包括干线物流、城配。提供从品牌商到终端(或to C)的“用户直达”。
仓配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专业物流仓配服务平台有规模优势,提供全国性服务,可以实现中间商“不碰货”的平台服务。目前,to B、to b、to C的仓配物流服务平台都有。
有些新商家,一开始就不碰货,反而聚焦渠道核心职能;有的厂家,直接把物流交给第三方平台,不让业务员有压货的机会。
第二,渠道金融服务平台。快消品行业季节性强,对金融服务需求强烈,但金融行业奉行“规模信用”和“资产信用”。而经销商无规模,缺少固定资产,融资困难。
在数字交易和第三方仓储服务的前提下,就有新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比如,第三方仓单融资;根据数字化交易提供融资。
第三,数字化链路平台。通过数字化实现认知、交易,建立关系。目前,已经实现了全链路、全场景触达、BC一体化。特别是to B部分,数字化订单占比会越来越高。
第四,线下推广服务职能。线上与线下结合,这是营销数字化与零售数字化的重大不同。线上数字化,本质上是营销自动化,通过Martech技术自动分发信息。但线下涉及多方主体,有经销商、二批、终端店、KOC、C端用户。同时,有些工作,如客情,线下更有效;有些推广、认知,体验更有用。特别是在打通三度空间的过程中,“KOC+场景体验+社群运营+网络”已经形成了一套新型操作体系。
传统深分,渠道只有一个运营主体——经销商(代理商);数字化环境下,渠道形成了四大专业服务主体——仓配服务、金融服务、链路平台、运营服务。
渠道专业服务平台,只有符合专业性、规模、跨区域才有优势。这些平台,可以有本地落地的服务商,但一定是跨区域的。没有跨区域,就很难有规模。
承担全渠道职能的经销商(代理商)还能生存多长时间?如果没有新冠疫情,变革总是缓慢的,变革的周期可能長一些。当新冠疫情加速了数字化进程,而且数字化渠道专业服务平台又呈现快速成长之势时,经销商怎么走就是比较急迫的问题了。当然,越是落后地区,变革的进程可能越慢。
新成立的中间商,一步到位,直接成为渠道运营商(服务商),专注线上线下结合的职能,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
传统经销商则可能比较迷茫。迷茫之一,要不要相信渠道变革的趋势;迷茫之二,对渠道数字化变革的速度是否有足够的准备;迷茫之三,应对变革的方法、节奏、进程。
前两个问题是态度问题,后一个问题是方法问题。下面只讲方法问题。
经销商原来承担推广、订单、配送、资金四大职能,未来选择承担哪些职能?我认为有两大选择:
1.选择成为本地化平台商,比如,成为本地的仓配服务商,或者选择成为本地的专业链路平台,比如有的成为托盘商(整合四大平台)。
2.选择承担四项职能中的一项或两项职能。如果选择承担专业职能,必选运营商,其次是资金(与平台合作),最后是链路平台。
一般来说,仓配平台通常是专业第三方承担的。甚至可能出现下列情况:厂家把仓配职能完全从经销商剥离。经销商想做配送也无法做。
千万不要理解成“去中间化”,要理解成中间商渠道职能和角色的变迁。
但即使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去中间化”的论调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美国20世纪20年代,日本20世纪60年代,中国20世纪90年代,都曾经有“批发商多余”的论调,但现实总是无情打脸。
互联网时代,“去中间化”的声音更强了。虽然电商平台创造了to C商业体系,但to B商业一定存在。而且在快消品领域,中间商的份额占比总体而言还是最大的。
但是,中间商的渠道职能和角色从来就在变。
1998年之前,只有批发商,没有经销商(代理商)。批发商位于中心城市(如省会)和货物集散地(如义乌、郑州、临沂等)。
1998年之后,有了省级经销商、市级经销商、县区经销商。2000年之后,县(区)级代理成为主流,深度分销成为主流操作模式。
批发商是“坐商”,经销商(代理商)是“行商”。其差别有两方面:一是配送(到店);二是服务(到终端)。
县(区)小区域代理+深度分销,从此成为中国主流渠道模式。
渠道职能分解
上述渠道模式,2010年之后在中心城市(省会、地市)已经有变化,快消品头部品牌已经在搞渠道职能分解,比如,有的厂家派团队搞直营,原经销商弱化为配送商(仓储配送)和资金商(融资)。这是初步的渠道职能分解。
2014年,B2B大潮虽然潮起潮落,第三方B2B平台没有形成大势,但催生了厂家内部的B2B系统,部分经销商完成了数字化B2B。
第一轮泡沫,然后是寒冬,第二轮成功。B2B也是这个规律。
2020年的新冠疫情使中国数字化整体提速6年。疫情后再看,渠道数字化已经逐步成为现实,而且呈现三大特点:第一,全链路数字化F2B2b2C;第二,BC一体化;第三,全场景数字化触达。
全链路数字化,表明纵向渠道数字化无死角;全场景数字化触达,表明终端横向数字化无死角;BC一体化,表明B2B已经延伸到B2B2C。
2020年的数字化与2014年的B2B热有重大不同。B2B倾向整体取代经销商,而数字化则涌现了四大专业服务平台。
B2B想去“中间化”,数字化专业服务平台则是赋能机构。
渠道专业平台服务商
在渠道数字化环境下,传统经销商在渠道承担四大职能,分别是:1.渠道推广和服务;2.订单;3.渠道融资;4.仓储配送。
中国渠道本来就是碎片化的(县区小代理制),经销商又以一己之力承担全部渠道职能(四大职能),其结果就是中国经销商“小而全”,缺乏跨区域和全国性经销商(南方省份还有部分省市级经销商)。
中国渠道是哑铃型结构:品牌商和KA规模大,而中间商规模小。
数字化环境下,崛起一批渠道专业平台服务商。它们不再像原B2B平台一样“去中间化”,而是成为中间商的专业服务平台,并且是全国性机构。目前,有四类渠道专业服务平台。
第一,专业物流仓配服务平台。提供仓储、配送,包括干线物流、城配。提供从品牌商到终端(或to C)的“用户直达”。
仓配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专业物流仓配服务平台有规模优势,提供全国性服务,可以实现中间商“不碰货”的平台服务。目前,to B、to b、to C的仓配物流服务平台都有。
有些新商家,一开始就不碰货,反而聚焦渠道核心职能;有的厂家,直接把物流交给第三方平台,不让业务员有压货的机会。
第二,渠道金融服务平台。快消品行业季节性强,对金融服务需求强烈,但金融行业奉行“规模信用”和“资产信用”。而经销商无规模,缺少固定资产,融资困难。
在数字交易和第三方仓储服务的前提下,就有新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比如,第三方仓单融资;根据数字化交易提供融资。
第三,数字化链路平台。通过数字化实现认知、交易,建立关系。目前,已经实现了全链路、全场景触达、BC一体化。特别是to B部分,数字化订单占比会越来越高。
第四,线下推广服务职能。线上与线下结合,这是营销数字化与零售数字化的重大不同。线上数字化,本质上是营销自动化,通过Martech技术自动分发信息。但线下涉及多方主体,有经销商、二批、终端店、KOC、C端用户。同时,有些工作,如客情,线下更有效;有些推广、认知,体验更有用。特别是在打通三度空间的过程中,“KOC+场景体验+社群运营+网络”已经形成了一套新型操作体系。
传统深分,渠道只有一个运营主体——经销商(代理商);数字化环境下,渠道形成了四大专业服务主体——仓配服务、金融服务、链路平台、运营服务。
渠道专业服务平台,只有符合专业性、规模、跨区域才有优势。这些平台,可以有本地落地的服务商,但一定是跨区域的。没有跨区域,就很难有规模。
经销商怎么做?
承担全渠道职能的经销商(代理商)还能生存多长时间?如果没有新冠疫情,变革总是缓慢的,变革的周期可能長一些。当新冠疫情加速了数字化进程,而且数字化渠道专业服务平台又呈现快速成长之势时,经销商怎么走就是比较急迫的问题了。当然,越是落后地区,变革的进程可能越慢。
新成立的中间商,一步到位,直接成为渠道运营商(服务商),专注线上线下结合的职能,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
传统经销商则可能比较迷茫。迷茫之一,要不要相信渠道变革的趋势;迷茫之二,对渠道数字化变革的速度是否有足够的准备;迷茫之三,应对变革的方法、节奏、进程。
前两个问题是态度问题,后一个问题是方法问题。下面只讲方法问题。
经销商原来承担推广、订单、配送、资金四大职能,未来选择承担哪些职能?我认为有两大选择:
1.选择成为本地化平台商,比如,成为本地的仓配服务商,或者选择成为本地的专业链路平台,比如有的成为托盘商(整合四大平台)。
2.选择承担四项职能中的一项或两项职能。如果选择承担专业职能,必选运营商,其次是资金(与平台合作),最后是链路平台。
一般来说,仓配平台通常是专业第三方承担的。甚至可能出现下列情况:厂家把仓配职能完全从经销商剥离。经销商想做配送也无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