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吴大羽是中国抽象绘画的先驱,对中国传统哲学、诗歌颇有研究,造就了其油画在形式语言上臻于意象之境。本文用“大象无形”的观点来略述吴大羽较为纯粹的绘画图式。他的图式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形体,单纯的色彩,却给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大象无形和吴大羽的抽象绘画都是以人的感受和情感为出发点,以内在的“心象”取代外在的“物象”,两者均以简约而不简单的形式反映丰富的内涵,让观者感受这种“无形”之美。
关键词:吴大羽;大象无形;抽象
1978年至1988年间,吴大羽已近耄耋之年,身体也异常衰弱,但这期间却是吴大羽抽象绘画创作的高峰期,即闵希文在他回忆吴大羽先生的文章中所称的其晚年的“辉煌十年”。吴大羽晚期作品被吴冠中认为,“是一种印象,是感受的捕获,是西方的抽象,是中国的意象……”。可以说,他的后期作品是我们理解吴大羽抽象艺术的关键。
一、 意境之美
吴大羽,又名吴待,江苏宜兴人,中国油画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以及第一代抽象绘画的代表人物。他一生笔耕不息,据统计,他存世的文稿多达五十多万字,绘画作品也有二千五百幅之多,给中国艺术界遗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说“我用宏观入微观,苦思接物之心,从事心手眼活动,夺人所未悟,刱人所为睹,行吾作业。”。“我把天地为画框,点染心胸,可以把示寸衷,佈须芥,指划去来。”他拒绝把艺术变为工具或商品,坚持探索艺术的本体,坚持“艺术是物我交接瞬间难以形容的美感”、“艺术是人与天之间的活动”、“艺术是灵魂创造形式”(均为吴大羽语)……这是他一生从未改变的信念。他将抽象的技巧融入到对个人化的东方意蕴的追求中,创造出一种独特而又纯粹的美感,这就是他给吴冠中的信中所表述的:“示露到人眼目的,祇能限于隐晦的势象,这势象之美,冰清月结,含着不具形质的重感,比诸建筑的体式而抽象之……”。其笔触之书写性,线条之刚劲强毅或灵动婉转,色彩之纯粹,寥寥几笔便能绘画出一幅耐人寻味的作品,有着中国画的朦胧美与意境美。
从色彩上看,他晚期作品中意象色彩表现最为明显,主观意识强烈,尤其偏爱蓝色,对蓝色的运用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闵希文说过:“羽师最爱用普蓝,这颜色本是画家的禁忌的,但到了羽师画上却是得心应手,获得了擂鼓巨响的效果,震动着观者的心灵。”在油画作品中,每一幅大概都有普蓝的影子,或铺底,或勾勒,或塑造。他绘画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过程,似乎都在使用蓝色。如《风景(绿色谱韵)》、《公园的早晨》、《滂沱》、《伏案少女》等作品,可以看出其对蓝色不同的手法运用,掌控能力之娴熟。每幅作品中,使用蓝色的面积是不一样的,但或多或少都能体现出画者对蓝色的挚爱,在《色草》(图一)中,蓝色占据了大部分面积,画面主体无具体形象,也无明显的体积、阴影和明暗,有的只是在蓝色调里面“色与色的跳跃,花与叶的拥抱”,虽状写瓶花,但却能脱略形迹,直接感于人的心灵。某些形象可辨或不可辨,却更能增加想象力。我们可以看出,吴大羽冲破物象表象色彩的枷锁,使自身情感在画面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强烈的表现了气韵之生动、色韵之磅礴、形态之动感。
在笔触运用上,更是“随气成形,莫逆万变”,有书法狂草中的“天马行空”之感。他的书法造诣很高,这使得他对抽象油画有着不一样的领会,对抽象油画的探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吴大羽力图在油画创作中融入中国书法的笔墨精神并吸收文人水墨画和传统书法的笔线笔触,大胆突破,使其油画更具东方韵味。他本人曾对丘瑞敏谈起:“马克西达夫、苏派用笔比较概念,而中国画很重气韵,中国人在油画上也该讲笔韵。”如在《花之舞》(图二)这幅画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画有中国画里笔韵感觉,起笔到收笔都肯定有力,枯湿并举,流畅点染,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多样节奏和韵律。再如《谱韵》、《京韵》、《无题》中,线的运用在如此众多的不同对比中,取得了整体的和谐与协调,这不仅使主题意境得到了淋漓
尽致的表达,同时也引人入胜。“在这个瞬间,吴先生一定承载了一种不凡的活力。这些画清明透亮,带着飞白,带着笔痕,带着绘画本然的种种不周,带着生命的真率之气,拼缀着一个生动的世界。”这样的艺术感染,达到了所谓的“意到天难问,图成笔未知”的高度境界了。可见,艺术的美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自然美,也是画者对外部世界的一种纯粹感情的美,一种“美在天上,有如云朵,落入心目,一经剪裁,著根成艺”的意境美。
二、“心象”之悟
释家云:一切惟心造。吴大羽甚是感悟之深。他在绘画上是趋于“大象无形”的,从其眼中之像到心中之象,“象生意端,形造笔下”,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思想认为“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这正好与吴大羽的绘画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吴大羽对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深刻的领会,从佛家的“依空理论”、道家的“大象无形”等思想中去发现抽象的本意,在人生位置社会边缘化的过程中,将越来越多的时间沉浸在思考中,体察一花一世界的奥秘,升华自己的艺术思想,并创造出一幅幅具有东方精神的油画作品。
在真正的艺术中,任何作品都发端于感情。吴大羽先生的抽象作品都是他内在的声响,心象的反映,精神的实体,不是对自然的模仿和生搬硬套,而是以艺术形态的方式来表现他对事物的强烈感受。他曾对陶永白一再强调过“画画是属于感觉,由感觉达到思维。”“眼睛的作用,由心所支配,从感觉出发,离开了心的发动,光凭眼睛是画不出东西的。”其晚年的绘画作品中取消了抽象与具象的界限,作品的图式也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形体,简单到没有空间感但其实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形状,不似之似,似而不似,令观者感受到一种“道是无形却有形”的美。“无形”并不代表是没有形状,它可能是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形态,甚至是超越我们想象的形态,它并不是虚无的,更不是虚幻的,是超越一切形式的形式,是心与神的归宿。齐白石先生曾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强调“意”的表达,“不求形似”,只是“取其意气所到”。如《滂沱》(图三)是画者对窗面临此情此景时的抒怀之作。描绘的是其心中的“象”,当窗外的景色在大雨的淋漓下,已成了一片依稀朦胧的情景,模糊难辨,房耶?树耶?街耶?……似是而非,所有物象的形体与色彩,都出现了难以想象的奇特变化,虚实相生,笔触自由,笔与笔的之间又贯连着、衔接着一种气韵,色块也更为随意,随机生发,落笔不悔,物我交融。在《独行》画面中也可以感受到画者心为主宰,然”形“之于笔墨的驾驭。虽寥寥数笔,却记录下了画者心灵的跳动,瞬息的感觉以及无法抑制的生命力勃发的一刹那。周围的青黑色大笔触,落笔有力,情绪爆发明显,画者似不加思考,只想借助手中笔墨的书写,浇胸中之块垒,笔尽其用,笔尽其意,但觉痛快,不以似芦似麻而较真,不追求“去画物的外形,需要的是超脱”。实则就是他在绘画里所表达的那样,是写其神,写其心也。他认为:“对形体的恭顺,无益于掌握形象,美的出现在形象和心象之间。”他的绘画完全摒弃了传统绘画的造型语言,寓情与画,注重表现畫者的内心世界。画幅上还留下了不少白底,看似随意,无所用心,实则追求“有”、“无”并存,物我同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很显然,这和老子美学思想中“大象无形”是一样的,有感而发,不逆于心,不拘泥于物象,心随意动,体现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心境。而心境的体会,既不是靠形象本体来描绘,也不是靠画面本身来突出,而是一种情感的体会,意味的揣摩。
三、结语
吴大羽的艺术思想理念非茫茫然依样画芦,而是接近于自在精神,追求其“艺术的真实”。他尊重自身的情感,从个人感受出发,抒发个人内心世界,创作“心灵的作品”。 他的绘画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纯粹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吴冠中.吴大羽——被遗忘,被发现的星[J].美术观察,1996.
[3]宗白华.意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吴大羽.谈艺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吴大羽;大象无形;抽象
1978年至1988年间,吴大羽已近耄耋之年,身体也异常衰弱,但这期间却是吴大羽抽象绘画创作的高峰期,即闵希文在他回忆吴大羽先生的文章中所称的其晚年的“辉煌十年”。吴大羽晚期作品被吴冠中认为,“是一种印象,是感受的捕获,是西方的抽象,是中国的意象……”。可以说,他的后期作品是我们理解吴大羽抽象艺术的关键。
一、 意境之美
吴大羽,又名吴待,江苏宜兴人,中国油画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以及第一代抽象绘画的代表人物。他一生笔耕不息,据统计,他存世的文稿多达五十多万字,绘画作品也有二千五百幅之多,给中国艺术界遗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说“我用宏观入微观,苦思接物之心,从事心手眼活动,夺人所未悟,刱人所为睹,行吾作业。”。“我把天地为画框,点染心胸,可以把示寸衷,佈须芥,指划去来。”他拒绝把艺术变为工具或商品,坚持探索艺术的本体,坚持“艺术是物我交接瞬间难以形容的美感”、“艺术是人与天之间的活动”、“艺术是灵魂创造形式”(均为吴大羽语)……这是他一生从未改变的信念。他将抽象的技巧融入到对个人化的东方意蕴的追求中,创造出一种独特而又纯粹的美感,这就是他给吴冠中的信中所表述的:“示露到人眼目的,祇能限于隐晦的势象,这势象之美,冰清月结,含着不具形质的重感,比诸建筑的体式而抽象之……”。其笔触之书写性,线条之刚劲强毅或灵动婉转,色彩之纯粹,寥寥几笔便能绘画出一幅耐人寻味的作品,有着中国画的朦胧美与意境美。
从色彩上看,他晚期作品中意象色彩表现最为明显,主观意识强烈,尤其偏爱蓝色,对蓝色的运用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闵希文说过:“羽师最爱用普蓝,这颜色本是画家的禁忌的,但到了羽师画上却是得心应手,获得了擂鼓巨响的效果,震动着观者的心灵。”在油画作品中,每一幅大概都有普蓝的影子,或铺底,或勾勒,或塑造。他绘画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过程,似乎都在使用蓝色。如《风景(绿色谱韵)》、《公园的早晨》、《滂沱》、《伏案少女》等作品,可以看出其对蓝色不同的手法运用,掌控能力之娴熟。每幅作品中,使用蓝色的面积是不一样的,但或多或少都能体现出画者对蓝色的挚爱,在《色草》(图一)中,蓝色占据了大部分面积,画面主体无具体形象,也无明显的体积、阴影和明暗,有的只是在蓝色调里面“色与色的跳跃,花与叶的拥抱”,虽状写瓶花,但却能脱略形迹,直接感于人的心灵。某些形象可辨或不可辨,却更能增加想象力。我们可以看出,吴大羽冲破物象表象色彩的枷锁,使自身情感在画面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强烈的表现了气韵之生动、色韵之磅礴、形态之动感。
在笔触运用上,更是“随气成形,莫逆万变”,有书法狂草中的“天马行空”之感。他的书法造诣很高,这使得他对抽象油画有着不一样的领会,对抽象油画的探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吴大羽力图在油画创作中融入中国书法的笔墨精神并吸收文人水墨画和传统书法的笔线笔触,大胆突破,使其油画更具东方韵味。他本人曾对丘瑞敏谈起:“马克西达夫、苏派用笔比较概念,而中国画很重气韵,中国人在油画上也该讲笔韵。”如在《花之舞》(图二)这幅画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画有中国画里笔韵感觉,起笔到收笔都肯定有力,枯湿并举,流畅点染,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多样节奏和韵律。再如《谱韵》、《京韵》、《无题》中,线的运用在如此众多的不同对比中,取得了整体的和谐与协调,这不仅使主题意境得到了淋漓
尽致的表达,同时也引人入胜。“在这个瞬间,吴先生一定承载了一种不凡的活力。这些画清明透亮,带着飞白,带着笔痕,带着绘画本然的种种不周,带着生命的真率之气,拼缀着一个生动的世界。”这样的艺术感染,达到了所谓的“意到天难问,图成笔未知”的高度境界了。可见,艺术的美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自然美,也是画者对外部世界的一种纯粹感情的美,一种“美在天上,有如云朵,落入心目,一经剪裁,著根成艺”的意境美。
二、“心象”之悟
释家云:一切惟心造。吴大羽甚是感悟之深。他在绘画上是趋于“大象无形”的,从其眼中之像到心中之象,“象生意端,形造笔下”,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思想认为“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这正好与吴大羽的绘画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吴大羽对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深刻的领会,从佛家的“依空理论”、道家的“大象无形”等思想中去发现抽象的本意,在人生位置社会边缘化的过程中,将越来越多的时间沉浸在思考中,体察一花一世界的奥秘,升华自己的艺术思想,并创造出一幅幅具有东方精神的油画作品。
在真正的艺术中,任何作品都发端于感情。吴大羽先生的抽象作品都是他内在的声响,心象的反映,精神的实体,不是对自然的模仿和生搬硬套,而是以艺术形态的方式来表现他对事物的强烈感受。他曾对陶永白一再强调过“画画是属于感觉,由感觉达到思维。”“眼睛的作用,由心所支配,从感觉出发,离开了心的发动,光凭眼睛是画不出东西的。”其晚年的绘画作品中取消了抽象与具象的界限,作品的图式也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形体,简单到没有空间感但其实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形状,不似之似,似而不似,令观者感受到一种“道是无形却有形”的美。“无形”并不代表是没有形状,它可能是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形态,甚至是超越我们想象的形态,它并不是虚无的,更不是虚幻的,是超越一切形式的形式,是心与神的归宿。齐白石先生曾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强调“意”的表达,“不求形似”,只是“取其意气所到”。如《滂沱》(图三)是画者对窗面临此情此景时的抒怀之作。描绘的是其心中的“象”,当窗外的景色在大雨的淋漓下,已成了一片依稀朦胧的情景,模糊难辨,房耶?树耶?街耶?……似是而非,所有物象的形体与色彩,都出现了难以想象的奇特变化,虚实相生,笔触自由,笔与笔的之间又贯连着、衔接着一种气韵,色块也更为随意,随机生发,落笔不悔,物我交融。在《独行》画面中也可以感受到画者心为主宰,然”形“之于笔墨的驾驭。虽寥寥数笔,却记录下了画者心灵的跳动,瞬息的感觉以及无法抑制的生命力勃发的一刹那。周围的青黑色大笔触,落笔有力,情绪爆发明显,画者似不加思考,只想借助手中笔墨的书写,浇胸中之块垒,笔尽其用,笔尽其意,但觉痛快,不以似芦似麻而较真,不追求“去画物的外形,需要的是超脱”。实则就是他在绘画里所表达的那样,是写其神,写其心也。他认为:“对形体的恭顺,无益于掌握形象,美的出现在形象和心象之间。”他的绘画完全摒弃了传统绘画的造型语言,寓情与画,注重表现畫者的内心世界。画幅上还留下了不少白底,看似随意,无所用心,实则追求“有”、“无”并存,物我同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很显然,这和老子美学思想中“大象无形”是一样的,有感而发,不逆于心,不拘泥于物象,心随意动,体现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心境。而心境的体会,既不是靠形象本体来描绘,也不是靠画面本身来突出,而是一种情感的体会,意味的揣摩。
三、结语
吴大羽的艺术思想理念非茫茫然依样画芦,而是接近于自在精神,追求其“艺术的真实”。他尊重自身的情感,从个人感受出发,抒发个人内心世界,创作“心灵的作品”。 他的绘画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纯粹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吴冠中.吴大羽——被遗忘,被发现的星[J].美术观察,1996.
[3]宗白华.意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吴大羽.谈艺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