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春是文学成长的旺季,年轻的心,敏感激越,一缕雨雾也能让其潮湿,一丝涟漪亦能让其荡漾,所以中学生的创作色彩斑斓,异彩纷呈。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是非成败、酸甜苦辣,什么才是我们创作的主流呢?我们和文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该引向何方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学生和老师的看法。
张 兰(学生):写作是我痛苦的呻吟
我已有好几个星期没有回家了,不是不想家,而是我没法面对和父母相处的困惑。如果不出意外,一见面,他们的第一句话一定是:“这个星期考试了没有?考第几?”他们只注重成绩,好像在他们眼里,好的成绩就是他们的优秀女儿。我觉得他们在我面前就像一堵高墙,压得我难以喘息,可是这种痛苦又能向谁倾诉呢?毕竟他们是我的亲生父母。
前天语文自习,老师在班上念我的周记,说我写得很有生活。的确,有家不回的周末我就写周记,我的周记比作文写得好。我讨厌写老师布置的作文,因为我厌恶那些言不由衷的顿悟和故作深沉的感怀;我喜欢写自己的周记,在周记里,我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渲泄我所有的痛苦。记得有位作家曾说过:高兴时我会放声歌唱,痛苦时我才想到写作。我的周记是我痛苦的呻吟,她承载着我所有的痛苦和忧伤。而且我觉得痛苦是一种难以掩饰的生活真实,所以痛苦是写作的前奏,唯有痛苦才能触及灵魂最深处的震撼。
陈小溪(学生):创作是心境的还原
古人说:“言为心声。”创作应该是心境的还原,有什么样的心情,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字。当我高兴时,我的文字就鲜亮明丽,流光溢彩;当我忧伤时,我的文字就云萦雾绕、黯然晦涩。我喜欢随性所致,信马由缰,无须拘泥于某种制式或套法。
王虎(学生):我们的文学应张扬个性
青年时期是最具个性的时代,我们应张扬我们年轻的个性,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不需要我们的生活能得到家长的理解与认同,但我们必须要这样活着,就像街舞一定要配上大腿裤、宽T恤一样,那是个性的需要。
个性是不需要理由的,云去云来,缘起缘止,那是自然的和谐,该哭就不能笑,该笑亦不能哭,何苦要强颜改变。我们的作品也是这样,我们不能按老师的方向一味地去应试赶考,我们应写我们的幻想与追求,不求人人称赞,只求风格独卓。
刘恋(学生):不要亵渎了文字的冰清玉洁
作为新生,我曾十分崇敬地读学长们的文章。我默默地读他们的心事,读其中透着的哀伤、不满、彷徨与无奈,他们发泄得太多。开始的时候,我不懂。我曾多么习惯在云杉树林间的草地上写周记,曾多么醉心于观看鸟儿啄食树上的枇杷,可当长大的重量猛然压在心头,我似乎有一些懂了他们的忧伤、颓废。
喜欢文字的人,是不会用文字来骗人的。那些学长的哀伤,有什么值得指责?然而我亦无意支持他们,更无意效仿他们。在学长们的哀伤与自己的愁闷中,我变得不敢下笔,不敢将自己的心声写出来。几年前我读过一首叫《仰望》的诗,里面有这样一句:“就像我痴心写作,唯恐我的浅薄,亵渎了语言文字的冰清玉洁。”文字的确是用来描述自己的,却不是用来自怨自艾的,文字的更大作用是感动他人,引人思考,促人成长。
田玉波(襄樊五中状元桥文学社编辑):让校园文学充满阳光
我是一所省重点中学校报的编辑老师,每每打开稿箱都能抱回一大摞各式各样的稿件,然而在这一大堆“色彩”斑斓的文稿中,我只能拣出寒伧的几篇可以刊登的文字,面对那些诸如《情殇》《情葬高一下》《你为何舍我而去》等一些早熟的爱情故事和《大漠独剑》《沧海一笑》《古驿恩仇》等一些现代的武侠传奇,以及那些诸如“左右岸”“Raily”“荒原无言”等别致的笔名和那些浸满忧伤的文字,我感到异常的沉重。
我们正处于花一般的岁月,诗一般的季节,我们的生活理应生机勃勃、五彩缤纷,我们的文字理应纯净明丽溢满阳光,但是我看到的更多的却是早熟的忧伤和自弃的颓废。我们过多地在意年轻的青涩、青春的萌动,而忽视了年轻的激越、青春的生机。我们偏执地诱导了创作的目的,仅将它作为一种苦闷的渲泄抑或无聊的自嘲,这实际上是对创作本身的背叛。
我和他们的年龄差距不过十来岁,我根本就没发现过有一种叫代沟的东西横亘在我们中间,但我真的无法理解他们缘何而来的苍老与愁苦。也许是因为我曾生活在望天天蓝、看水水绿的山村,我的青少年生活里有很多美好去咀嚼和回味,而且我的父母亲更严厉要求的是我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不仅仅是那一纸的分数。但现在的学生何曾真切体会过清风明月、水秀山明的闲静与放达,他们眼中充斥的是卡通画、肥皂剧,他们的视线只能放飞到楼檐的边角,所以他们的生活也许就缺乏色彩。而且家长对其教育的高投入高期望又逼迫他们急功近利而屡屡受挫,这样近乎在温室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根本无法正视和承受突如其来的挫折。他们只会放大自己的痛苦,仅仅失去一片绿叶就认为自己损失了整个森林,也就无怪乎他们会有那么多的悲伤。
再者,我以为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使得如今的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他们营养状况和那些成人化电视传媒促使他们生理早熟,然而独生子女特权式的生长环境又让其心理发展失衡,他们关注的只是他们自己,他们狭隘甚而自私,他们认为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应围绕他们运转,一旦有忤逆,他们即难以容忍。
生活面的狭窄和身心发展的失衡,使得现今的学生难以博大和深刻,于是他们的创作要么一厢情愿地去想象一些只能感动自己的爱情童话,并煞有介事地品味其中的缠绵纠葛;要么突发奇想地去经营一个现代版的武侠传奇,浓墨重彩地去描绘那些古道长驿、刀光剑影。我总以为这些似乎背离校园文学的主流,因为我觉得对人的触动而言,源于性灵的情感震撼比苦心经营的情殇拼杀要强烈得多。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校园文学应有义务引导学生从事严肃高雅的创作,要以真事写真情,引导他们从真善美走向博大深刻。我们曾那样的膜拜作家的高雅,只是因为我们低俗地跪着,只要我们的学生能够真切地以我们自己的语言写我们熟知的生活,学会感恩,学会礼让,学会珍惜,我们校园文学一定会欣欣向荣、异彩缤纷。
张 兰(学生):写作是我痛苦的呻吟
我已有好几个星期没有回家了,不是不想家,而是我没法面对和父母相处的困惑。如果不出意外,一见面,他们的第一句话一定是:“这个星期考试了没有?考第几?”他们只注重成绩,好像在他们眼里,好的成绩就是他们的优秀女儿。我觉得他们在我面前就像一堵高墙,压得我难以喘息,可是这种痛苦又能向谁倾诉呢?毕竟他们是我的亲生父母。
前天语文自习,老师在班上念我的周记,说我写得很有生活。的确,有家不回的周末我就写周记,我的周记比作文写得好。我讨厌写老师布置的作文,因为我厌恶那些言不由衷的顿悟和故作深沉的感怀;我喜欢写自己的周记,在周记里,我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渲泄我所有的痛苦。记得有位作家曾说过:高兴时我会放声歌唱,痛苦时我才想到写作。我的周记是我痛苦的呻吟,她承载着我所有的痛苦和忧伤。而且我觉得痛苦是一种难以掩饰的生活真实,所以痛苦是写作的前奏,唯有痛苦才能触及灵魂最深处的震撼。
陈小溪(学生):创作是心境的还原
古人说:“言为心声。”创作应该是心境的还原,有什么样的心情,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字。当我高兴时,我的文字就鲜亮明丽,流光溢彩;当我忧伤时,我的文字就云萦雾绕、黯然晦涩。我喜欢随性所致,信马由缰,无须拘泥于某种制式或套法。
王虎(学生):我们的文学应张扬个性
青年时期是最具个性的时代,我们应张扬我们年轻的个性,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不需要我们的生活能得到家长的理解与认同,但我们必须要这样活着,就像街舞一定要配上大腿裤、宽T恤一样,那是个性的需要。
个性是不需要理由的,云去云来,缘起缘止,那是自然的和谐,该哭就不能笑,该笑亦不能哭,何苦要强颜改变。我们的作品也是这样,我们不能按老师的方向一味地去应试赶考,我们应写我们的幻想与追求,不求人人称赞,只求风格独卓。
刘恋(学生):不要亵渎了文字的冰清玉洁
作为新生,我曾十分崇敬地读学长们的文章。我默默地读他们的心事,读其中透着的哀伤、不满、彷徨与无奈,他们发泄得太多。开始的时候,我不懂。我曾多么习惯在云杉树林间的草地上写周记,曾多么醉心于观看鸟儿啄食树上的枇杷,可当长大的重量猛然压在心头,我似乎有一些懂了他们的忧伤、颓废。
喜欢文字的人,是不会用文字来骗人的。那些学长的哀伤,有什么值得指责?然而我亦无意支持他们,更无意效仿他们。在学长们的哀伤与自己的愁闷中,我变得不敢下笔,不敢将自己的心声写出来。几年前我读过一首叫《仰望》的诗,里面有这样一句:“就像我痴心写作,唯恐我的浅薄,亵渎了语言文字的冰清玉洁。”文字的确是用来描述自己的,却不是用来自怨自艾的,文字的更大作用是感动他人,引人思考,促人成长。
田玉波(襄樊五中状元桥文学社编辑):让校园文学充满阳光
我是一所省重点中学校报的编辑老师,每每打开稿箱都能抱回一大摞各式各样的稿件,然而在这一大堆“色彩”斑斓的文稿中,我只能拣出寒伧的几篇可以刊登的文字,面对那些诸如《情殇》《情葬高一下》《你为何舍我而去》等一些早熟的爱情故事和《大漠独剑》《沧海一笑》《古驿恩仇》等一些现代的武侠传奇,以及那些诸如“左右岸”“Raily”“荒原无言”等别致的笔名和那些浸满忧伤的文字,我感到异常的沉重。
我们正处于花一般的岁月,诗一般的季节,我们的生活理应生机勃勃、五彩缤纷,我们的文字理应纯净明丽溢满阳光,但是我看到的更多的却是早熟的忧伤和自弃的颓废。我们过多地在意年轻的青涩、青春的萌动,而忽视了年轻的激越、青春的生机。我们偏执地诱导了创作的目的,仅将它作为一种苦闷的渲泄抑或无聊的自嘲,这实际上是对创作本身的背叛。
我和他们的年龄差距不过十来岁,我根本就没发现过有一种叫代沟的东西横亘在我们中间,但我真的无法理解他们缘何而来的苍老与愁苦。也许是因为我曾生活在望天天蓝、看水水绿的山村,我的青少年生活里有很多美好去咀嚼和回味,而且我的父母亲更严厉要求的是我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不仅仅是那一纸的分数。但现在的学生何曾真切体会过清风明月、水秀山明的闲静与放达,他们眼中充斥的是卡通画、肥皂剧,他们的视线只能放飞到楼檐的边角,所以他们的生活也许就缺乏色彩。而且家长对其教育的高投入高期望又逼迫他们急功近利而屡屡受挫,这样近乎在温室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根本无法正视和承受突如其来的挫折。他们只会放大自己的痛苦,仅仅失去一片绿叶就认为自己损失了整个森林,也就无怪乎他们会有那么多的悲伤。
再者,我以为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使得如今的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他们营养状况和那些成人化电视传媒促使他们生理早熟,然而独生子女特权式的生长环境又让其心理发展失衡,他们关注的只是他们自己,他们狭隘甚而自私,他们认为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应围绕他们运转,一旦有忤逆,他们即难以容忍。
生活面的狭窄和身心发展的失衡,使得现今的学生难以博大和深刻,于是他们的创作要么一厢情愿地去想象一些只能感动自己的爱情童话,并煞有介事地品味其中的缠绵纠葛;要么突发奇想地去经营一个现代版的武侠传奇,浓墨重彩地去描绘那些古道长驿、刀光剑影。我总以为这些似乎背离校园文学的主流,因为我觉得对人的触动而言,源于性灵的情感震撼比苦心经营的情殇拼杀要强烈得多。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校园文学应有义务引导学生从事严肃高雅的创作,要以真事写真情,引导他们从真善美走向博大深刻。我们曾那样的膜拜作家的高雅,只是因为我们低俗地跪着,只要我们的学生能够真切地以我们自己的语言写我们熟知的生活,学会感恩,学会礼让,学会珍惜,我们校园文学一定会欣欣向荣、异彩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