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稻鱼鸭传统农业模式是贵州省从江县侗族地区普遍采用的水稻种植方式,这种传统的生态农业技术在毫无化学污染的环境中培育出香禾糯,可以说是绿色天然的健康食品。从江县稻鱼鸭传统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蕴含着现代农业所倡导的生态环保、循环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经济、环境和社会价值。本文结合从江县稻鱼鸭系统的面临实际情况和发展机遇,给出了对从江县稻鱼鸭系统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期望通过对稻鱼鸭系统采取保护性开发的模式,形成其长期自我维持的机制,实现其综合价值的最大化和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2
稻鱼鸭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历史悠久,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我国西南山区川蜀一带。千百年后,在贵州、湖南、广西等省的少数民族,尤其是侗族聚居区,依然保持着这样的耕作方式。稻鱼鸭传统农业模式是贵州省从江县侗族地区普遍采用的水稻种植方式,这种传统的生态农业技术以鱼食草、鸭食虫,用鱼鸭粪便作为水稻肥料,在毫无化学污染的环境中培育出香禾糯,可以说是绿色天然的健康食品。稻鱼鸭传统农业生态系统与现代可持续生态农业发展中的理念和技术天然耦合,蕴含着现代农业所倡导的生态环保、循环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由于其突出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贵州省从江县稻鱼鸭系统已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地。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从江县稻鱼鸭系统作为一种活态的农业文化遗产,只有在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这种农耕传统及其蕴含的生态智慧才能得以延续,因此对稻鱼鸭系统应采用一种动态保护的方式,也就是说要在发展中进行保护,以达到可持续利用的最终目的。本文结合从江县稻鱼鸭系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机遇,具体提出了以下思考和对策建议。
一、加强保护力度,挖掘系统价值。
为有效保护从江县侗族地区的稻鱼鸭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黔东南州、从江县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但是工作仍需继续,在新的发展阶段,利用从江县生态立县和稻鱼鸭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地品牌,地理标志等方式开发认证稻鱼鸭系列农副产品,以提高稻鱼鸭种养农户的收入,同时保证稻鱼鸭系统景观的延续。加强对政府公职人员和社区民众的教育、培训和引导,提高公众对稻鱼鸭系统的科学认识、自主和保护意识,并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来。对稻鱼鸭系统的保护可以具体采取以下措施:一方面,充分发掘稻鱼鸭系统的综合价值,进行生态大米、生态蔬菜、生态鱼等产品的认证,提高稻鱼鸭系统的产品产量和质量;还可以利用从江县水稻品种的多样性,通过混合间栽的方式控制水稻病害,不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同时也保护了当地农业生物的多样,对稻鱼鸭系统综合价值的全面认识,是实施保护和利用的前提保证。另一方面,由于从江县传统农业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失是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因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所得往往要高于其务农的收人,直接刺激了农户的行为方式由在家务农变为进城务工,劳动力的转移导致了稻鱼鸭复合种养面积的减少。因此,加强从江县稻米、鱼、鸭,以及其他农副产品的市场营销力度,最大程度地防治农户将水稻田改作其他农业用途,让农户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获取应有的经济收益,这在开展稻鱼鸭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也尤为重要。
二、探索替代产业,发展特色旅游。
从江县的区位特点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特色旅游的条件,是以民族文化为内容、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原汁原味为卖点,适于开展民族风情游、观光休闲游、生态环境游的风景名胜区。近年来,随着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带动,已形成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民族文化旅游点和旅游线,如增冲鼓楼景区、银潭小黄侗寨景区、都柳江景区、岜沙原生苗族村寨都独具地方特点。但从整体上看,旅游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潜力很大。因此,立足于区域特点和优势,对从江县稻鱼鸭系统的采取多功能农业的开发模式,探索替代产业,发展特色旅游,利用农旅一体的产业融合,创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既契合时代要求,发挥民族地区的优势。传统农业中蕴含的农业文明、文化内涵是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因而对从江县稻鱼鸭系统的开发利用,应该依托和凭借其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侗族传统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背景,将农业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和农业遗产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必将成为稻鱼鸭农业生产模式的经济发展新增长点。例如,从江县高增村开办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形式,主食菜品以糯米饭、鱼、鸭为主,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和县内消费者,对农户大力发展稻鱼鸭起到积极推动和激励作用。依托特色旅游,挖掘传统农业文化功能及其价值,把传统农业自然环境为旅游业提供有形载体,人文環境塑造形象载体,将传统农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产品就地消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农村就地扶贫,实现稻鱼鸭系统的产业链条的延长。
三、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为从江县侗族地区稻鱼鸭传统农业系统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包括调查和研究稻鱼鸭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存现状、农业多功能性评估、旅游开发潜力评估、传统资源管理方式的历史变迁及其驱动因素,侗族民族文化与农耕方式的相互作用关系,稻鱼鸭传统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多方参与机制和途径等。例如,对稻鱼鸭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价值的评估,是对稻鱼鸭系统生态环境的功能与价值的肯定,也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不仅可以更好地提高保护意识,而且可以为从江县稻鱼鸭系统的保护筹集资金和物质。构建农业面源污染生态补偿机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农业经济刺激手段和相关政策。通过开展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即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或不良影的生产者、开发者、经营者应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行经济或其它方式的补偿,或者对现在使用农业生态环境资源而丧失未来使用价值进行补偿。通过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可以为稻鱼鸭系统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技术理论支持,同时也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实施提供理论支撑。
四、编制发展规划,做好开发利用。
编制保护和发展规划,是对稻鱼鸭系统实施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保证。通过调整保护区结构,形成核心区、缓冲区、辐射区三级保护体系,核心区重点保护、缓冲区适度开发,辐射区重点开发。制定详细的生态农业规划,在核心区重点保护,发展多功能农业,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在具体的规划实施中,应当根据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明确稻鱼鸭系统的保护区、试点区的范围,全面分析从江县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条件以及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确定具体项目和保护试点的规划实施。在编制发展规划过程中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专家讲座等形式,向当地干部和广大群众普及传统农业重要性和相关技术;保护关系到稻鱼鸭系统传承的相关传统建筑、物种、技术和文艺表现形式等,保护系统内部的文化传承。例如,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积极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业文化;通过设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制度,保护与农业有关的文化传承和创造。并借助国际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等相关组织的指导帮助,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科研单位等在稻鱼鸭系统的动态保护和可持续开发模式上深入研究,合作探讨。制定适合地区发展的管理理念,辅以当地的乡规民约,为从江县稻鱼鸭系统编制好发展规划,做好开发和利用。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稻鱼鸭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价值研究”(编号:13DXS00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琳杰( 1988 - ) ,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大学中国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2
稻鱼鸭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历史悠久,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我国西南山区川蜀一带。千百年后,在贵州、湖南、广西等省的少数民族,尤其是侗族聚居区,依然保持着这样的耕作方式。稻鱼鸭传统农业模式是贵州省从江县侗族地区普遍采用的水稻种植方式,这种传统的生态农业技术以鱼食草、鸭食虫,用鱼鸭粪便作为水稻肥料,在毫无化学污染的环境中培育出香禾糯,可以说是绿色天然的健康食品。稻鱼鸭传统农业生态系统与现代可持续生态农业发展中的理念和技术天然耦合,蕴含着现代农业所倡导的生态环保、循环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由于其突出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贵州省从江县稻鱼鸭系统已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地。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从江县稻鱼鸭系统作为一种活态的农业文化遗产,只有在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这种农耕传统及其蕴含的生态智慧才能得以延续,因此对稻鱼鸭系统应采用一种动态保护的方式,也就是说要在发展中进行保护,以达到可持续利用的最终目的。本文结合从江县稻鱼鸭系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机遇,具体提出了以下思考和对策建议。
一、加强保护力度,挖掘系统价值。
为有效保护从江县侗族地区的稻鱼鸭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黔东南州、从江县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但是工作仍需继续,在新的发展阶段,利用从江县生态立县和稻鱼鸭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地品牌,地理标志等方式开发认证稻鱼鸭系列农副产品,以提高稻鱼鸭种养农户的收入,同时保证稻鱼鸭系统景观的延续。加强对政府公职人员和社区民众的教育、培训和引导,提高公众对稻鱼鸭系统的科学认识、自主和保护意识,并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来。对稻鱼鸭系统的保护可以具体采取以下措施:一方面,充分发掘稻鱼鸭系统的综合价值,进行生态大米、生态蔬菜、生态鱼等产品的认证,提高稻鱼鸭系统的产品产量和质量;还可以利用从江县水稻品种的多样性,通过混合间栽的方式控制水稻病害,不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同时也保护了当地农业生物的多样,对稻鱼鸭系统综合价值的全面认识,是实施保护和利用的前提保证。另一方面,由于从江县传统农业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失是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因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所得往往要高于其务农的收人,直接刺激了农户的行为方式由在家务农变为进城务工,劳动力的转移导致了稻鱼鸭复合种养面积的减少。因此,加强从江县稻米、鱼、鸭,以及其他农副产品的市场营销力度,最大程度地防治农户将水稻田改作其他农业用途,让农户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获取应有的经济收益,这在开展稻鱼鸭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也尤为重要。
二、探索替代产业,发展特色旅游。
从江县的区位特点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特色旅游的条件,是以民族文化为内容、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原汁原味为卖点,适于开展民族风情游、观光休闲游、生态环境游的风景名胜区。近年来,随着区域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带动,已形成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民族文化旅游点和旅游线,如增冲鼓楼景区、银潭小黄侗寨景区、都柳江景区、岜沙原生苗族村寨都独具地方特点。但从整体上看,旅游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潜力很大。因此,立足于区域特点和优势,对从江县稻鱼鸭系统的采取多功能农业的开发模式,探索替代产业,发展特色旅游,利用农旅一体的产业融合,创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既契合时代要求,发挥民族地区的优势。传统农业中蕴含的农业文明、文化内涵是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因而对从江县稻鱼鸭系统的开发利用,应该依托和凭借其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侗族传统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背景,将农业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和农业遗产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必将成为稻鱼鸭农业生产模式的经济发展新增长点。例如,从江县高增村开办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形式,主食菜品以糯米饭、鱼、鸭为主,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和县内消费者,对农户大力发展稻鱼鸭起到积极推动和激励作用。依托特色旅游,挖掘传统农业文化功能及其价值,把传统农业自然环境为旅游业提供有形载体,人文環境塑造形象载体,将传统农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产品就地消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农村就地扶贫,实现稻鱼鸭系统的产业链条的延长。
三、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为从江县侗族地区稻鱼鸭传统农业系统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包括调查和研究稻鱼鸭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存现状、农业多功能性评估、旅游开发潜力评估、传统资源管理方式的历史变迁及其驱动因素,侗族民族文化与农耕方式的相互作用关系,稻鱼鸭传统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多方参与机制和途径等。例如,对稻鱼鸭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价值的评估,是对稻鱼鸭系统生态环境的功能与价值的肯定,也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不仅可以更好地提高保护意识,而且可以为从江县稻鱼鸭系统的保护筹集资金和物质。构建农业面源污染生态补偿机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农业经济刺激手段和相关政策。通过开展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即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或不良影的生产者、开发者、经营者应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行经济或其它方式的补偿,或者对现在使用农业生态环境资源而丧失未来使用价值进行补偿。通过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可以为稻鱼鸭系统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技术理论支持,同时也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实施提供理论支撑。
四、编制发展规划,做好开发利用。
编制保护和发展规划,是对稻鱼鸭系统实施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保证。通过调整保护区结构,形成核心区、缓冲区、辐射区三级保护体系,核心区重点保护、缓冲区适度开发,辐射区重点开发。制定详细的生态农业规划,在核心区重点保护,发展多功能农业,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在具体的规划实施中,应当根据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明确稻鱼鸭系统的保护区、试点区的范围,全面分析从江县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条件以及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确定具体项目和保护试点的规划实施。在编制发展规划过程中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专家讲座等形式,向当地干部和广大群众普及传统农业重要性和相关技术;保护关系到稻鱼鸭系统传承的相关传统建筑、物种、技术和文艺表现形式等,保护系统内部的文化传承。例如,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积极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业文化;通过设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制度,保护与农业有关的文化传承和创造。并借助国际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等相关组织的指导帮助,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科研单位等在稻鱼鸭系统的动态保护和可持续开发模式上深入研究,合作探讨。制定适合地区发展的管理理念,辅以当地的乡规民约,为从江县稻鱼鸭系统编制好发展规划,做好开发和利用。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稻鱼鸭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价值研究”(编号:13DXS00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琳杰( 1988 - ) ,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大学中国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