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医改”正在大力推广和普及社区医院,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但目前,比起综合大医院的门庭若市,社区医院仍显得较为清静。本期继续连载《生命时报》赴美记者团特别走访当地社区医院的报道,希望本文能为中国社区医院的建设提供借鉴。
在美国,人们通常不会大老远地去教学医院凑热闹,而会放心地到社区医院看病。因为他们的社区医院,“小”但并不“弱”,而且医疗水平和公立医院没任何差别。这自然避免了“大医院爆满、社区医院冷清”的尴尬局面。
一位在两国工作的护士谈中美医院不同
在该院从事了15年护理工作的郑女士,曾在国内某医院做过19年护士。她从一个普通护士的视角,讲述了她眼里中美医院的不同。
微笑服务。在美国的医院,只要一进门,就会有人迎上前来问你需要什么帮助。不管是导医、门诊,还是医生护士,人人面带笑容,且有问必答。
照顾周到。一般来说,在普通病房,一名护士照顾4个病人,而在特需病房仅照顾2位。患者一进到急诊科,就会有护士先从头到脚帮他检查一遍。孕妇病房的医疗器械十分齐全,孕妇不用出屋,就可以在这里生孩子。
郑女士身旁有个带轮子的流动工作台,用来放置电脑和医疗器械等。她说,护士的工作台只能在病床周围,不能擅自离岗,否则要受处罚。医院要求医护人员和探视者进病房前必须戴上手套,并在每个病房门口都设置了装一次性手套的盒子。患者和探视者的厕所也是分开的,既保证了卫生,又能避免交叉感染。医院还要求探视者不能把鲜花和食物带进病房,以防病人过敏。
责任护理。郑女士说,国外医院与国内的最大区别是:分工明确,制度严格。美国社区医院病房里没有值班医生,病人全部交给护士管理。在美国,护士对患者的护理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在社区医院里,很多老年患者都伴有抑郁,护士要随时掌握他们的病情变化和心理状况,第一时间提醒医生和家属,直接参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
管理严格。在美国,即使医学院校毕业,也不能进入护理行业,必须要通过全国护士执照考试。就算是医院里的清洁工,也要考取执照才能上岗。医生或者护士即便是拿到了执照,也不是一劳永逸,每年医院还要经过技术考核,淘汰制度很严格。美国医院对药物的管理也非常严格。护士给患者取药,一般都要经过扫描,取过哪些药,电脑里都会留有记录。有的药直接放在机器里,只有按指纹才能取出。
下午2-4点不许大声说话
美国的社区医院不仅提供门诊服务,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也可以在这里住院休养。患者休养康复期间,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在圣盖博医院,每天上午的9点到10点是探视病人时间,亲朋好友可以在这段时间来探视病人。每名患者一次仅限两名探视者,如果有小孩来,必须有大人陪同,以防孩子吵闹,影响他人休息。此外,为了保障病人的休息质量,医院还把每天下午的2点到4点定为“休息时段”,要求工作中的医护人员要保持最小音量;患者不交谈、不活动,尽量回房午休;除特殊情况,不允许探视。
美国医院里的静是常态,并非只有在“休息时段”才安静有序。在走廊里,有一个像红绿灯一样的装置,那是“噪音警示灯”。当周围环境十分安静时,绿灯会亮起;黄灯亮是警告噪音已接近警戒线;红色亮则表示环境十分嘈杂,不利于病人休养。
墙上摆满健康教育手册
与综合医院主要负责诊治疾病不同,社区医院需要担负起全面管理居民健康的职责。据该院公共关系部主任柯萨娜介绍,来社区医院就诊的人,除了头疼脑热的小毛病,数量最多是老人和孕妇,所以他们在健康教育方面也相应地在这两类人群上投入了更多精力。
医院的走廊每隔不远处就能看见一个固定在墙上的小书架,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健康科普手册,十分醒目。这些小册子主要分三类,一类是医院针对患者常见病情制作的科普材料,如“疼痛控制”手册,虽然只有3页,内容却生动全面。打开册子,首先看到鼓励患者“几乎所有疼痛都可以被控制” 的黑体字。之后为患者提示了看医生时应该描述的“哪里疼”、“怎样疼”以及“有多疼”。单就“怎样疼”这项,就告诉患者应该用“灼痛、酸痛、扯痛、抽痛、刀刺般的痛”等词汇来准确描述,好让医生能更准确地了解病情。册子还包括怎样选择止痛药,可以减轻疼痛的非药物方法等,解决了患者的不少困惑和疑问。还有一类是医院近期举办活动的通知,如针对某类疾病开展的讲座和课程。另外一类是与医院有合作关系的家庭护理机构、老人护理所等的宣传材料。
医院还会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健康讲座,宣传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知识。居民在讲座上可以跟医师面对面交流,提出自己的问题,医师都会当场解答。
上门服务患者
社区医院立足于居民区,是公众健康的第一把关人,也是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医疗机构。这就要求社区医院的服务必须细致周到,才能更好地帮助居民。
医院走廊里,有一个由多国语言组成的公告板,上面印有医院的24小时服务热线,并告诉患者拥有向医生索取疾病相关资料的权利以及每一名语言不通的患者,都能享受到医院提供的免费翻译服务。并告知公众如果对门诊或者住院服务不满意,应分别拨打什么电话进行投诉。
医院定期为行动不便或离家较远的患者送药和营养品。还与长期护理中心和老人看护机构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上门服务。
在美国,人们通常不会大老远地去教学医院凑热闹,而会放心地到社区医院看病。因为他们的社区医院,“小”但并不“弱”,而且医疗水平和公立医院没任何差别。这自然避免了“大医院爆满、社区医院冷清”的尴尬局面。
一位在两国工作的护士谈中美医院不同
在该院从事了15年护理工作的郑女士,曾在国内某医院做过19年护士。她从一个普通护士的视角,讲述了她眼里中美医院的不同。
微笑服务。在美国的医院,只要一进门,就会有人迎上前来问你需要什么帮助。不管是导医、门诊,还是医生护士,人人面带笑容,且有问必答。
照顾周到。一般来说,在普通病房,一名护士照顾4个病人,而在特需病房仅照顾2位。患者一进到急诊科,就会有护士先从头到脚帮他检查一遍。孕妇病房的医疗器械十分齐全,孕妇不用出屋,就可以在这里生孩子。
郑女士身旁有个带轮子的流动工作台,用来放置电脑和医疗器械等。她说,护士的工作台只能在病床周围,不能擅自离岗,否则要受处罚。医院要求医护人员和探视者进病房前必须戴上手套,并在每个病房门口都设置了装一次性手套的盒子。患者和探视者的厕所也是分开的,既保证了卫生,又能避免交叉感染。医院还要求探视者不能把鲜花和食物带进病房,以防病人过敏。
责任护理。郑女士说,国外医院与国内的最大区别是:分工明确,制度严格。美国社区医院病房里没有值班医生,病人全部交给护士管理。在美国,护士对患者的护理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在社区医院里,很多老年患者都伴有抑郁,护士要随时掌握他们的病情变化和心理状况,第一时间提醒医生和家属,直接参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
管理严格。在美国,即使医学院校毕业,也不能进入护理行业,必须要通过全国护士执照考试。就算是医院里的清洁工,也要考取执照才能上岗。医生或者护士即便是拿到了执照,也不是一劳永逸,每年医院还要经过技术考核,淘汰制度很严格。美国医院对药物的管理也非常严格。护士给患者取药,一般都要经过扫描,取过哪些药,电脑里都会留有记录。有的药直接放在机器里,只有按指纹才能取出。
下午2-4点不许大声说话
美国的社区医院不仅提供门诊服务,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也可以在这里住院休养。患者休养康复期间,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在圣盖博医院,每天上午的9点到10点是探视病人时间,亲朋好友可以在这段时间来探视病人。每名患者一次仅限两名探视者,如果有小孩来,必须有大人陪同,以防孩子吵闹,影响他人休息。此外,为了保障病人的休息质量,医院还把每天下午的2点到4点定为“休息时段”,要求工作中的医护人员要保持最小音量;患者不交谈、不活动,尽量回房午休;除特殊情况,不允许探视。
美国医院里的静是常态,并非只有在“休息时段”才安静有序。在走廊里,有一个像红绿灯一样的装置,那是“噪音警示灯”。当周围环境十分安静时,绿灯会亮起;黄灯亮是警告噪音已接近警戒线;红色亮则表示环境十分嘈杂,不利于病人休养。
墙上摆满健康教育手册
与综合医院主要负责诊治疾病不同,社区医院需要担负起全面管理居民健康的职责。据该院公共关系部主任柯萨娜介绍,来社区医院就诊的人,除了头疼脑热的小毛病,数量最多是老人和孕妇,所以他们在健康教育方面也相应地在这两类人群上投入了更多精力。
医院的走廊每隔不远处就能看见一个固定在墙上的小书架,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健康科普手册,十分醒目。这些小册子主要分三类,一类是医院针对患者常见病情制作的科普材料,如“疼痛控制”手册,虽然只有3页,内容却生动全面。打开册子,首先看到鼓励患者“几乎所有疼痛都可以被控制” 的黑体字。之后为患者提示了看医生时应该描述的“哪里疼”、“怎样疼”以及“有多疼”。单就“怎样疼”这项,就告诉患者应该用“灼痛、酸痛、扯痛、抽痛、刀刺般的痛”等词汇来准确描述,好让医生能更准确地了解病情。册子还包括怎样选择止痛药,可以减轻疼痛的非药物方法等,解决了患者的不少困惑和疑问。还有一类是医院近期举办活动的通知,如针对某类疾病开展的讲座和课程。另外一类是与医院有合作关系的家庭护理机构、老人护理所等的宣传材料。
医院还会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健康讲座,宣传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知识。居民在讲座上可以跟医师面对面交流,提出自己的问题,医师都会当场解答。
上门服务患者
社区医院立足于居民区,是公众健康的第一把关人,也是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医疗机构。这就要求社区医院的服务必须细致周到,才能更好地帮助居民。
医院走廊里,有一个由多国语言组成的公告板,上面印有医院的24小时服务热线,并告诉患者拥有向医生索取疾病相关资料的权利以及每一名语言不通的患者,都能享受到医院提供的免费翻译服务。并告知公众如果对门诊或者住院服务不满意,应分别拨打什么电话进行投诉。
医院定期为行动不便或离家较远的患者送药和营养品。还与长期护理中心和老人看护机构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上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