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早在戏曲的孕育阶段就拥有了初见雏形的丑角行当。虽然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戏曲剧种,每个剧种也沿着各自的道路发展,加入了不同的行当,而丑角可以说是所有剧种的主要行当,可以看出其鲜明的个性。黄梅戏是我国的重要剧种,而黄梅戏当中的丑行极具特殊性,和其他剧种有着不少差异,凸显了黄梅戏的独特表演魅力。本文将重点就黄梅戏丑行进行分析,为黄梅戏的未来发展打下一定基础。
关键词:黄梅戏 丑行 个性特征
丑角是我国戏剧的程序化行当,通常情况下扮演滑稽和插科打诨的角色,起到营造喜剧效果和增加表演活泼性的作用。丑角是极受观众喜爱的喜剧人物,在戏剧当中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黄梅戏当中的丑行表现出了个性化特征,因此值得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便加深对丑角行当的认识,增强对黄梅戏艺术魅力的认知,为黄梅戏的长远发展和行当完善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黄梅戏丑角主要类型与涉及曲目
黄梅戏是产生、发展于农村的一种地方剧种,可以说,大部分演员都是农民,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能够表现的对象与具体的呈现形式。受此影响,在黄梅戏发展的初期,必不可少的主题就是反映农民的实际生活,把处于社会下层之人的生活情状表现出来。黄梅戏剧目当中的人物,当然其中包括丑角均为布衣乡民。比方说经典黄梅戏剧目《打豆腐》当中的王小六、《钓蛤蟆》里面的杨三笑均是如此。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彩婆子”也可以归入丑行中。黄梅戏表演者来自于农民群体,并未受过规范的科班训练,相关基本功比较缺乏,但表演的是他们熟悉又有特殊情感的生活,因而形成了质朴自然和极富生活气息的表演风格,得到了观众的喜爱与认可。
黄梅戏的早期发展阶段特别是初步形成时期处在一个比较狭小的圈子中,观赏对象比较固定,黄梅戏剧目也是比较固定的,比方说《打豆腐》《瞎子闹店》《钓蛤蟆》《卖斗罗》等。随着黄梅戏的进一步发展,其逐步与兄弟剧种加强沟通互动,取长补短,互相借鉴。之后,黄梅戏剧目创作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局面,而黄梅戏丑角系明显增加,除了坚持发展黄梅戏中的特色丑行之外,也在逐步丰富其他的丑行种类。比方说,官衣丑的《挑女婿》,老丑的《喜荣归》,武丑的《双下山》等。
二、黄梅戏丑角表演特征
在论及戏曲行当表演特征时,必须认识到表演特征和剧种形成条件及环境关系緊密。黄梅戏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康熙时期,和我们所熟知的汉剧、徽剧等几乎在同样的时期。但是有一点是极为不同的,那就是黄梅戏长时间在偏远山村地区发展,所处的环境非常封闭。表演的是农民自行创作的简单、短小的剧目,由农民自己表演。但是他们没有基本功,也没有学习过传统戏曲的一些程式化内容,使得黄梅戏没有受到其他剧种影响,形成了和传统剧种完全相反的表演特征与风格,那就是质朴自然、贴近生活。黄梅戏的丑行在表演特征的表现上是最为突出的。戏剧丑行表演的显著功能就是呈现滑稽的表演,提高整体的喜剧效果。而在对丑行进行界定时,凭借的主要特征就是渲染喜剧效果。传统戏剧中的丑角是用外在滑稽动作来表现喜剧,具备程式化特征,而黄梅戏丑角则用朴实自然的表演来达到喜剧呈现效果,给人一种自然生动的观看感受。
三、黄梅戏丑角表演者要具备的表演能力
黄梅戏丑角表演者要把剧目的特色以及个性表演出来,需具备较强的表演能力,而这里所说的表演能力并非是加入大量复杂和难度高超的动作以及技巧,而是用质朴自然的表演赢得观众的欣赏与肯定,因为这才是黄梅戏丑行的独特性所在。下面以黄梅戏《双下山》为例谈黄梅戏丑角表演者要磨练和发展的几项表演能力:第一,准确应用表达人物情态的语言。小和尚初遇小尼姑时二人非常拘谨,于是用谈论天气打破僵局,而在语言表达当中没有加入任何动作,只是用没话找话的自然状态完成表演就可以让观众会心一笑。第二,细腻刻画人物细节。表演者需要把人物情感变化的细节表现出来,突出情感转变,让整个人物有血有肉十分丰满,自然可以赢得观众的笑声。第三,有效表达内心真实情感。小和尚在与小尼姑相处时,常常用朴实关切的话语让人感受到其中的真挚情谊,表现出关怀的情感,这样哪怕是其中没有加入过多滑稽可笑的动作也能够让观众开怀大笑。
行当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先是从性格化表演当中进行积累,之后又回归性格化表演,经历了形象塑造到行业汇聚再到形象塑造的一个创新发展过程。黄梅戏行当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起初只有极少的行当到伴随时间的发展开始不断增多。现如今行当意识淡化的情况非常明显,影响了黄梅戏行当艺术特色的展现与丰富,本文着重对黄梅戏丑行这一主要行当进行分析,主要是呼唤行当意识回归,提高黄梅戏对新时代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小泉.黄梅戏丑行[J].戏曲研究,2014(05).
[2]陈瑞云.“丑”——浅谈戏曲“丑”角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13(05).
(作者简介:张恒,男,大专,再芬黄梅艺术剧院,中级,研究方向:黄梅戏丑行)(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关键词:黄梅戏 丑行 个性特征
丑角是我国戏剧的程序化行当,通常情况下扮演滑稽和插科打诨的角色,起到营造喜剧效果和增加表演活泼性的作用。丑角是极受观众喜爱的喜剧人物,在戏剧当中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黄梅戏当中的丑行表现出了个性化特征,因此值得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便加深对丑角行当的认识,增强对黄梅戏艺术魅力的认知,为黄梅戏的长远发展和行当完善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黄梅戏丑角主要类型与涉及曲目
黄梅戏是产生、发展于农村的一种地方剧种,可以说,大部分演员都是农民,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能够表现的对象与具体的呈现形式。受此影响,在黄梅戏发展的初期,必不可少的主题就是反映农民的实际生活,把处于社会下层之人的生活情状表现出来。黄梅戏剧目当中的人物,当然其中包括丑角均为布衣乡民。比方说经典黄梅戏剧目《打豆腐》当中的王小六、《钓蛤蟆》里面的杨三笑均是如此。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彩婆子”也可以归入丑行中。黄梅戏表演者来自于农民群体,并未受过规范的科班训练,相关基本功比较缺乏,但表演的是他们熟悉又有特殊情感的生活,因而形成了质朴自然和极富生活气息的表演风格,得到了观众的喜爱与认可。
黄梅戏的早期发展阶段特别是初步形成时期处在一个比较狭小的圈子中,观赏对象比较固定,黄梅戏剧目也是比较固定的,比方说《打豆腐》《瞎子闹店》《钓蛤蟆》《卖斗罗》等。随着黄梅戏的进一步发展,其逐步与兄弟剧种加强沟通互动,取长补短,互相借鉴。之后,黄梅戏剧目创作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局面,而黄梅戏丑角系明显增加,除了坚持发展黄梅戏中的特色丑行之外,也在逐步丰富其他的丑行种类。比方说,官衣丑的《挑女婿》,老丑的《喜荣归》,武丑的《双下山》等。
二、黄梅戏丑角表演特征
在论及戏曲行当表演特征时,必须认识到表演特征和剧种形成条件及环境关系緊密。黄梅戏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康熙时期,和我们所熟知的汉剧、徽剧等几乎在同样的时期。但是有一点是极为不同的,那就是黄梅戏长时间在偏远山村地区发展,所处的环境非常封闭。表演的是农民自行创作的简单、短小的剧目,由农民自己表演。但是他们没有基本功,也没有学习过传统戏曲的一些程式化内容,使得黄梅戏没有受到其他剧种影响,形成了和传统剧种完全相反的表演特征与风格,那就是质朴自然、贴近生活。黄梅戏的丑行在表演特征的表现上是最为突出的。戏剧丑行表演的显著功能就是呈现滑稽的表演,提高整体的喜剧效果。而在对丑行进行界定时,凭借的主要特征就是渲染喜剧效果。传统戏剧中的丑角是用外在滑稽动作来表现喜剧,具备程式化特征,而黄梅戏丑角则用朴实自然的表演来达到喜剧呈现效果,给人一种自然生动的观看感受。
三、黄梅戏丑角表演者要具备的表演能力
黄梅戏丑角表演者要把剧目的特色以及个性表演出来,需具备较强的表演能力,而这里所说的表演能力并非是加入大量复杂和难度高超的动作以及技巧,而是用质朴自然的表演赢得观众的欣赏与肯定,因为这才是黄梅戏丑行的独特性所在。下面以黄梅戏《双下山》为例谈黄梅戏丑角表演者要磨练和发展的几项表演能力:第一,准确应用表达人物情态的语言。小和尚初遇小尼姑时二人非常拘谨,于是用谈论天气打破僵局,而在语言表达当中没有加入任何动作,只是用没话找话的自然状态完成表演就可以让观众会心一笑。第二,细腻刻画人物细节。表演者需要把人物情感变化的细节表现出来,突出情感转变,让整个人物有血有肉十分丰满,自然可以赢得观众的笑声。第三,有效表达内心真实情感。小和尚在与小尼姑相处时,常常用朴实关切的话语让人感受到其中的真挚情谊,表现出关怀的情感,这样哪怕是其中没有加入过多滑稽可笑的动作也能够让观众开怀大笑。
行当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先是从性格化表演当中进行积累,之后又回归性格化表演,经历了形象塑造到行业汇聚再到形象塑造的一个创新发展过程。黄梅戏行当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起初只有极少的行当到伴随时间的发展开始不断增多。现如今行当意识淡化的情况非常明显,影响了黄梅戏行当艺术特色的展现与丰富,本文着重对黄梅戏丑行这一主要行当进行分析,主要是呼唤行当意识回归,提高黄梅戏对新时代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小泉.黄梅戏丑行[J].戏曲研究,2014(05).
[2]陈瑞云.“丑”——浅谈戏曲“丑”角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13(05).
(作者简介:张恒,男,大专,再芬黄梅艺术剧院,中级,研究方向:黄梅戏丑行)(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