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基层医院的医生,首先应该了解脑卒中的概念及相关的危险因素与病因,并清楚地认识到脑卒中对公众、家庭、社会的危害;其次要清楚脑卒中的诊疗流程;第三,要熟悉脑卒中的症状;第四,懂得如何鉴别突发神经功能缺损的疾病,并能对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可能的性质(出血性卒中或缺血性卒中)及病变部位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有了这些知识,早期识别脑卒中是可以做到的。
脑卒中的概念
脑血管病是血管源性病变导致脑部疾病的总称,血管源性病变包括脑动脉系统及脑静脉系统病变。脑卒中是脑血管病一个亚型,也称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主要是因为“突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
一、“突发”指神经功能缺损发生突然,患者或家属能说出发病的具体时刻(精确到小时,甚至分钟)。
二、“血液循环障碍”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大脑里面的血管破裂出血,血肿压迫脑组织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另一种是脑血管堵塞或严重狭窄后导致大脑灌注下降(脑供血不足),最后造成大脑缺血、缺氧而引起脑组织坏死,导致神经功能缺损。
三、“神经功能缺损”是指大脑病变导致高级皮层功能、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的缺损。高级皮层功能缺损可出现意识障碍、言语不能、糊涂等症状;运动功能缺损包括出现肢体瘫痪、面瘫、眼球活动障碍(复视)、吞咽困难、走路不稳等症状;感觉功能缺损包括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
四、脑卒中后还可以出现一些非定位症状,如严重的眩晕、头晕、头痛等。
脑卒中的危害
在我国,脑卒中已排在致死疾病第一位。其高发病率(每年新发病例约200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每年死于脑卒中超过150万)、高致残率(约75—80%有不同程度残疾,其中重度残疾超过40%)、高复发率(约有1/4至1/3可能在2~5年内复发)及年轻化趋势已经严重危害我国公众的生活质量,也大大增加了家庭及社会的经济与照顾负担。目前,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因此,早期识别脑卒中显得极其重要。
早期识别脑卒中
脑卒中的早期识别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首次脑卒中之前,对脑卒中风险进行评估,这是为了防止首次脑卒中发生,对脑卒中高风险人群采取相应医疗措施,又称为一级预防。另一方面是针对突发的神经功能缺损,应及时鉴别,尽早识别出是脑卒中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突发神经功能缺损。对已发脑卒中的患者积极治疗,并寻找病因,为了防止脑卒中再次发生而采取的医疗行为称为脑卒中的二级预防。而在脑卒中急性期采取积极的康复等综合治疗称为脑卒中的三级预防(改善脑卒中患者预后)。
脑卒中诊断流程
第一,判断突发神经功能缺损是否为脑卒中引起,重点要做好鉴别诊断。如在急性期,应该检查快速血糖,以排除低血糖导致的偏瘫等。
第二,判断脑卒中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仅根据临床症状,可能会将20%左右的脑出血误诊为脑梗死。因此,应该尽可能将患者转到可以行头部CT检查的医院进行CT检查。
第三,如果是脑梗死,应该判断是否有溶栓的指征。
第四,寻找脑卒中的可能病因,针对病因安排脑卒中的诊疗计划。
第五,针对脑卒中患者尽早开始二级预防,并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以改善预后,防止复发。
脑卒中早期症状
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往往没有受到患者或家属的重视,因而没有被紧急送到医院,最终延误治疗,导致不良预后。特别是脑梗死的患者,由于其最有效的溶栓治疗要求在发病后3~6小时之内开始,“时间就是大脑”,所以无论是患者、家属,还是基层医生,均应该尽早识别脑卒中,并及时送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诊治。
脑卒中早期识别,在基层医院或家里只能首先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即症状进行识别。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特点均包含三要素,首先是“突然”,其次是“神经功能缺损”,最后是“血液循环障碍”。其中“神经功能缺损”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全脑受损害症状(非局灶定位症状):头痛、头晕,神志不清(例如迷糊或昏迷不醒);局灶脑损害症状:脑的某一部位出血或梗死后出现的相应神经功能缺损后的表现。
上述症状有时单独出现,有时同时出现多个。一旦突然出现上述症状,必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或就近紧急送到有条件的医院救治。不要因为找家人商量或不理会而延误治疗。
脑卒中早期鉴别
突然发生的神经功能缺损,有时也可以不是因为血液循环障碍所致。因此,将怀疑脑卒中的患者送到有条件的医院之前,基层医生应该对这些患者尽可能做一些鉴别诊断的工作。
第一,详细询问病史,可以明确具体的发病时间;了解瘫痪是否由癫痫后遗留的神经功能缺损造成;了解是否有癔症等精神心理异常病史;了解是否有药物中毒史等。
第二,通过神经系统查体,对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可能的病变血管(前循环或后循环)进行初步判断,为指导进一步的诊治提供第一手临床资料。
第三,常规血液学检查包括快速血糖以排除低血糖;血氧饱和度检查、心电图检查以除外心肺原因导致的头晕、晕厥等。
脑卒中的概念
脑血管病是血管源性病变导致脑部疾病的总称,血管源性病变包括脑动脉系统及脑静脉系统病变。脑卒中是脑血管病一个亚型,也称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主要是因为“突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
一、“突发”指神经功能缺损发生突然,患者或家属能说出发病的具体时刻(精确到小时,甚至分钟)。
二、“血液循环障碍”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大脑里面的血管破裂出血,血肿压迫脑组织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另一种是脑血管堵塞或严重狭窄后导致大脑灌注下降(脑供血不足),最后造成大脑缺血、缺氧而引起脑组织坏死,导致神经功能缺损。
三、“神经功能缺损”是指大脑病变导致高级皮层功能、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的缺损。高级皮层功能缺损可出现意识障碍、言语不能、糊涂等症状;运动功能缺损包括出现肢体瘫痪、面瘫、眼球活动障碍(复视)、吞咽困难、走路不稳等症状;感觉功能缺损包括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
四、脑卒中后还可以出现一些非定位症状,如严重的眩晕、头晕、头痛等。
脑卒中的危害
在我国,脑卒中已排在致死疾病第一位。其高发病率(每年新发病例约200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每年死于脑卒中超过150万)、高致残率(约75—80%有不同程度残疾,其中重度残疾超过40%)、高复发率(约有1/4至1/3可能在2~5年内复发)及年轻化趋势已经严重危害我国公众的生活质量,也大大增加了家庭及社会的经济与照顾负担。目前,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因此,早期识别脑卒中显得极其重要。
早期识别脑卒中
脑卒中的早期识别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首次脑卒中之前,对脑卒中风险进行评估,这是为了防止首次脑卒中发生,对脑卒中高风险人群采取相应医疗措施,又称为一级预防。另一方面是针对突发的神经功能缺损,应及时鉴别,尽早识别出是脑卒中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突发神经功能缺损。对已发脑卒中的患者积极治疗,并寻找病因,为了防止脑卒中再次发生而采取的医疗行为称为脑卒中的二级预防。而在脑卒中急性期采取积极的康复等综合治疗称为脑卒中的三级预防(改善脑卒中患者预后)。
脑卒中诊断流程
第一,判断突发神经功能缺损是否为脑卒中引起,重点要做好鉴别诊断。如在急性期,应该检查快速血糖,以排除低血糖导致的偏瘫等。
第二,判断脑卒中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仅根据临床症状,可能会将20%左右的脑出血误诊为脑梗死。因此,应该尽可能将患者转到可以行头部CT检查的医院进行CT检查。
第三,如果是脑梗死,应该判断是否有溶栓的指征。
第四,寻找脑卒中的可能病因,针对病因安排脑卒中的诊疗计划。
第五,针对脑卒中患者尽早开始二级预防,并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以改善预后,防止复发。
脑卒中早期症状
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往往没有受到患者或家属的重视,因而没有被紧急送到医院,最终延误治疗,导致不良预后。特别是脑梗死的患者,由于其最有效的溶栓治疗要求在发病后3~6小时之内开始,“时间就是大脑”,所以无论是患者、家属,还是基层医生,均应该尽早识别脑卒中,并及时送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诊治。
脑卒中早期识别,在基层医院或家里只能首先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即症状进行识别。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特点均包含三要素,首先是“突然”,其次是“神经功能缺损”,最后是“血液循环障碍”。其中“神经功能缺损”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全脑受损害症状(非局灶定位症状):头痛、头晕,神志不清(例如迷糊或昏迷不醒);局灶脑损害症状:脑的某一部位出血或梗死后出现的相应神经功能缺损后的表现。
上述症状有时单独出现,有时同时出现多个。一旦突然出现上述症状,必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或就近紧急送到有条件的医院救治。不要因为找家人商量或不理会而延误治疗。
脑卒中早期鉴别
突然发生的神经功能缺损,有时也可以不是因为血液循环障碍所致。因此,将怀疑脑卒中的患者送到有条件的医院之前,基层医生应该对这些患者尽可能做一些鉴别诊断的工作。
第一,详细询问病史,可以明确具体的发病时间;了解瘫痪是否由癫痫后遗留的神经功能缺损造成;了解是否有癔症等精神心理异常病史;了解是否有药物中毒史等。
第二,通过神经系统查体,对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可能的病变血管(前循环或后循环)进行初步判断,为指导进一步的诊治提供第一手临床资料。
第三,常规血液学检查包括快速血糖以排除低血糖;血氧饱和度检查、心电图检查以除外心肺原因导致的头晕、晕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