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遭遇危机,你该去该留?

来源 :销售与市场·成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p16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工作不是做慈善,不需要耍帅玩哥们义气一帮到底;做工作也不是过家家,不能够一时兴起便甩手走人。遭遇企业危机,究竟该留下来患难与共,还是提早走人另谋下家?不止是“辞职”两个字这么简单。
  如今,大大小小的企业遭遇危机的新闻时常闯入我们眼中。身为一线员工,往往会成为企业危机冲击波最直接的感受者,市场的质疑、渠道的动摇、竞争对手的“趁火打劫”……难免让一线员工陷入不知何去何从的困惑。
  若企业在危机之下并未改变业绩目标,员工只能应声而上,不少人无法忍受此等压力,只能选择离职。当企业遭遇危机时,我们只能选择退却吗?
  危机,就是危险中带着机遇。如何判定危机发生后的行为,就是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
  危机逃离指数
  如果出现企业危机,我们首先要判定危机是否是核心且致命,也就是说,是否到了非走不可的地步。跳槽或离职是一个成本极高的商业活动,它将让你付出的是:重新适应另一种文化,组织全新的企业社交网络,甚至需要花上几年让企业能够信任你。除此之外,才是收入的增幅。
  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优势,有的是渠道掌握度,有些是产品强势,有的完全依靠原有品牌力。真正的危机就是触碰到了企业的核心优势,当然,像三鹿奶粉那样的质量、诚信危机就要另眼相待了。在此不可能对所有企业都评头论足,我们还是按照一般情况为大家分析一下企业的各种危机及其危机指数:
  产品危机:☆☆
  如何判断危机的危害指数,最好的办法就是查阅历史销售数据。高管可以说假话,文件也可以捏造,但数据永远都是真实可靠的。企业生命就和雷蒙德·弗农先生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样,同样存在高速成长期及衰退期。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企业的销售额每年都有增长。这个增长是真实的吗?这需要我们认真探索一个品类真实的业绩,拿一个案例与大家共勉:
  我原来就职于某民营上市企业,该企业从事休闲食品的生产与销售,每年业绩增长30%以上,看上去一切完美。将其主营产品拿出来才发现,如果按照销售金额来算,的确是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主要还是由于近几年原料、运输等成本上升,带动产品销售价格上升所造成的。如果将分析角度从金额换成产品销售重量,公司的主营产品销售重量没有增长反而有所下降,且每年保持4%左右的下降比例。大家可以到超市去看看,有很多食品包装的重量都下降了。
  这就是典型的企业产品危机,是由于产品品类老化引起的,比如消费者厌倦了此类产品,或者替代品类出现,改变了购物者的消费趋势。对于此种危机,企业只需要开发新产品就可以弥补,实在脑子没灵感无法开发新品类,也可以去抄去模仿。
  此时的企业危机指数为☆☆。如果你在这种企业就职,所遭遇的这些问题都是暂时的,没必要大动干戈离职而去。别忘了,离职成本是很高的。
  企业文化危机:☆☆☆
  一个公司通常会形成以老板为核心的价值观,也就是说,看公司中层就知道老板是贱人还是圣人。一家企业的成长及发展最为决定性的就是企业文化,即老板做人的原则,人若贱得过分了,在危机时就没人帮忙。
  能成为老板的人,绝对都有一技之长。在企业创建之初,团队凝聚力绝对顶呱呱,但在不同环境中人是会变的。老板可能不再关注基层事务,或者经过其他人士的指点改变了某些价值观,管理层也会随老板观念的改变而调整。
  当一家企业出现企业文化危机时,我的建议是先观望。当公司内部抱怨太多时,老板或高层总会收到一些信息,他们会逐步开始调整,以达到企业内部的和谐状态。放心吧,老板们绝对不是吃素的,能撑起如此一大片家业,内部协调功力绝对是一等一的。所以,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待时机,时机成熟时或许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回报。
  渠道危机:☆☆☆☆
  在国内,渠道是不可或缺的营销中坚力量。我们不可能像沃尔玛那样自建渠道,所以渠道就成了企业服务的第一要素。
  渠道危机绝对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很多经销商长期忍受企业的各种“压迫”,会由于某导火索事件引发积怨爆发,造成连锁反应。这种危机如果处理不当,绝对堪称企业的致命毒瘤。
  处理此类危机一定要够快,对已经离去的经销商不必再过多投入精力,将重点放在现有的客户上。最好的办法就是召开客户与公司高层的见面会,大家坦诚布公地将原有的问题摆在桌面上,能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给出替代方案。之后便是问题解决的落实,能否真正挽回渠道信任,还要依靠执行力。
  如果三个月后企业仍没动静,该犯的错照犯,问题不但没给解决,还天天逼着一线人员开发新客户,这就是典型的忽悠型企业。这些企业先忽悠老客户平息众怨,再忽悠新客户进入圈套。连客户都敢忽悠,更何况一个小职员,忽悠你那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这样的企业还是乘早溜之大吉吧!
  品牌危机:☆☆☆☆☆
  说白话点,品牌危机就是品牌被消费者排斥,原有品牌述求被消费者淡忘,差异化卖点被同质化。出现这种危机的企业往往是超大型企业,比如黑莓手机,原本他们引以为豪的众多功能,如今几百块的山寨手机都可以轻松拥有。
  不管是技术发展,还是人为原因,产品的核心价值被覆盖,陷入品牌述求遗失的危机中,往往不可逆转,转败为胜的几率微乎其微。对于此类企业,请尽早做好离职准备,因为在以后的日子里,裁员、减薪等很可能是家常便饭,与其被别人炒掉还不如提前选择好下家。
  分析数据,认清形势
  企业遭遇危机时,通常会几种危机并发,渗透在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身为员工,在此时究竟是走是留,还要分析以下几种数据,认清当下形势:
  第一数据:行业平均值
  如果整个行业都是一片哀鸿,进入了低迷的衰退,那说明是行业整体问题。此时容易出现由产品引发的危机,谁先找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谁就能超越竞争对手。
  黎明前的夜晚是最黑暗的,谁能找到金钥匙谁就能熬过去。只要还在这个行业内干,就请安顿下来,心平气和地寻找机遇,协助企业渡过难关。
  第二数据:企业生命周期
  除产品外,企业同样有生命周期。我们通过企业的整体业绩增长率,可以知道企业处于哪个成长阶段。   如果每年的业绩增长率高于45%,那么这家企业正处在成长期。这样的企业可是宝贝疙瘩,现在受点委屈没什么,未来的发展才重要,好好留下来吧。
  如果在25%左右,说明企业已迈入成熟期。这样的企业一般机制比较齐全,在没有新项目拓展的情况下能够保证恒稳运营,上述危机肯定也会存在一两种,但还未到致命程度。一般情况下,此类企业是学习与养老的不二选择。
  如果增长率低于10%,可要小心了。一般来讲,此类企业危机重重,个别危机很可能伤筋动骨,但是走是留,还要更加具体地针对很多项目进行分析。
  第三数据:员工流失率
  通过观察人员流失率,能知道企业文化危机目前处于什么程度,这是一个绝对真实有效的指标。
  对于业绩增长在25%左右的企业,如果员工流失率在5%左右,说明企业文化属于稳定型。同时也表明企业福利待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公司内部竞争不大,处处呈现一片和谐态势。
  多数企业的员工流失率在15%左右,如果超过25%,各位请打起十二倍的警惕,这类公司正步入企业文化危机之中。抛开企业业绩不佳不说,若公司业绩较为平稳,出现如此高的员工流失率,唯一的解释就是企业文化出了问题。比如老板仍使用十几年前的用人观,不适应对80后、90后的管理模式等。对此,大家需要静观其变,审时度势后再行决议。
  若流失率超过35%,问题可能出在企业的诚信上。对于打工仔而言,最为简单的理解就是,给你高工资的承诺,但无论如何都无法拿到,典型的忽悠型,千万别上当!
  第四数据:客户满意度
  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与品牌有直接关系,平时做业务下市场时,我们可能也会听到消费者的种种评价,但或许并不客观。要想得到客观公正的消费者满意度数据,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调查过程,或者选择第三方公司完成,在此就不再多提。
  经销商有别于消费者,他们既得依靠厂家得以发展,同时又要提防市场做大后被厂家分解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经销商做事说话都绝对小心,因此要了解他们对公司的满意度,绝对不能使用问卷式调查。
  要想了解市场真实的一面,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市场拜访和点对点的现场沟通,只有这样,客户才会滔滔不绝地向你诉说甚至投诉公司的某些不是。当然,对于某些大客户,可能需要你有比较高的级别,否则他们只会把你当成一个过客,什么都不会告诉你。
  在一场企业危机中,自己究竟是走是留,以上的方法只是参考,最关键的还要看自己的抗压能力如何、心理素质怎样以及是否有危机处理意识等。职场有风险,跳槽需谨慎,决定之前,最好对自己及供职的企业做一个公正的判定。
  (编辑:吴明)
其他文献
要想成单,销售当然会紧盯采购,使尽浑身解数,但是,在采购的眼中,你是那几种“笨销售”吗?  笔者从事采购工作数年,遇见的销售没有一千也有八百。这么多人中,总有那么几种让人“无语凝噎”的销售使我印象深刻。  不听话或者太听话  不把采购的话当回事不行,太把采购的话当回事更不行。这两个极端做法都有可能让你失去与采购合作的机会。  1.不把采购的话当回事不行  身在采购部,每天电话、上门推荐产品的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