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需要一点灵感的。的确,只要灵感一来,学生写作就会思如泉涌、妙笔生花。然而灵感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许多的学生写不出文章时总会以一句“没有灵感”来搪塞教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灵感呢?笔者认为,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厚积才能薄发。教师要激活学生的灵感思维,就必须为灵感思维构建起一座厚实的思维信息资源库。
如何构建起一座厚实的思维信息资源库呢?
近年来,本人尝试利用“四问式”审题法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指导学生不断构建写作的信息资源库,收效颇为显著。
一、什么是“四问式”审题法
“四问”即审题时按事物发展规律对作文话题提出“是什么”、“谁”、“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四问式”审题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围绕这四个问题对作文话题展开发散思维,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的联想、想象,通过多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全面地思考这些问题。如以“魅力”的话题为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魅力是什么?”“谁有魅力?”“为什么要有魅力?…‘怎么样才能有魅力?”等问题。
二、例谈“四问式”审题法
以“魅力”为例,以“四问式”审题法进行审题。
问题一:魅力是什么?
教师可提示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很容易得出答案:魅力是俊俏的外表,是非凡的气度,是过人的实力,是内涵的外显……
当然,这不是作为教师的我最终想要的答案,接着我会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化虚为实”、“化虚为诗”、“化虚为虚”等具体方法,让学生继续把答案丰富化。
1.化虚为实法
所谓化虚为实就是将抽象的话题具象化,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法以具体的人、事、境来再现画面,也可以通过比喻等修辞手法使之形象化。
如:魅力是那令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回眸一笑,魅力是大兵压境时的从容镇定,魅力是那坚持正义慷慨赴死的义无反顾,魅力是苏轼的乐观向上,魅力是雷锋叔叔的无私奉献……
2.化虚为诗法
所谓化虚为诗就是将作文话题与古诗词名句或名人名言联系在一起,以诗的形式来阐释作文话题。如魅力是庄子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魅力是陶潜的“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魅力是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魅力是苏轼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3.化虚为虚法
所谓化虚为虚就是用另外一个或几个相类似的概念来阐释不太好表述的话题。
如魅力是自信是自强,是乐观是大度,是爱心是奉献,是个性是张扬,是大智若愚,是桀骜不羁……
问题二:谁有魅力?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进行侧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训练。另外,我又将“谁”具体化为“人”、“物”、“意”三类来让学生进行归类。
1.人
指导学生将具体的人分门别类,一一列举。
如感动中国人物钟期荣夫妇、李丽、谢延信有魅力,李白、陶渊明有魅力,鲁迅、余秋雨有魅力,周恩来、邓小平有魅力,居里夫人、霍金有魅力,林黛玉、王昭君有魅力,刘德华、周杰伦有魅力,贝克汉姆、罗纳尔迪尼奥、姚明、刘翔有魅力。
这些人物中,有的是社会道德模范,有的是古代诗人,有的是现代作家,有的是政治伟人,有的是科学巨匠,有的是文艺界大腕,有的是体育界明星……通过这么一整理,学生以后在看到其他话题时,就能很自然地利用侧向思维,相应地找到不同领域的不同人的事例了。同时他们还可以利用逆向思维,找到相反的情形,如魅力四射的赵薇身着日本国旗服没有魅力,外表英俊的汪精卫投靠日本,沦为汉奸没有魅力……
2.物
我会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联想和想象,物和人原本就是相关联的,进行发散思维时,可以是由物及人也可以是由人及物。以物人文在议论文中是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以物言志在散文中用的是象征手法,以物引文则是用了比兴的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都是文章出采的重要砝码。
如从梅兰竹菊莲有魅力,可以联想到“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社会国家意识形态
由人到物,再到社会意识形态,思维的发散就会层层深入,这样构思文章,文章的深度就自然会显现出来。
如文学、艺术、舞蹈、绘画、诗歌、戏剧的魅力,奥运的魅力,中国的魅力……
问题三:为什么要有魅力?
这个问题并不太好回答,或者说,回答某些问题的意义并不是太大。对于不太好回答的问题,一方面,我要求学生不要钻牛角尖,另一方面,我会指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转为更实际或更方便回答的问题。如“人为什么要有魅力”也许不好回答,转为“你为什么喜欢有魅力的人”也许就好回答了。
问题四:怎么样才能有魅力?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已隐含在前面的问题当中,只要学生善于归类,答案自然就有了。
如诗歌因含蓄、激情、浪漫而独具魅力,奥运会因悠久的历史、因自强不息的精神、因传播和平友谊而富于魅力。
这些答案整理出来之后,我再要求学生对应着每个答案找一个事例。如自信——罗丹,曾经3次考不进艺术学院,但他自信自己会成功,最后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艺术家;豁达——苏轼,面对仕途不顺豁达乐观的事例
三、“四问式”审题法的思维优势
1.“四问式”审题法可以让学生将审题模式化
不管拿到什么作文题目,学生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审题,这样就使审题更为目标化、具体化,避免了审题的漫无边际、漫无目的。学生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思考,能很快在某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上得到一个答案或几个答案。这样,学生写作就再无“缺灵感”之说。换句话说,学生完全可以找到不需灵感的灵感。
2.“四问式”审题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平时的写作中,不断利用这样的质疑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将会使学生养成“思考全面,选择最佳”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学生的思维发散了,灵感自然也就容易来了。四个问题在考场中学生并不可能一一去回答,但是在平时写作前,我都会要求学生将作文话题进行全面的、发散的审视,寻找更多的答案。比如,“发展特长”的话题,我要求学生不要满足于能回答“四问”中的某一个问题,而是要全面地理解各个问题,如“什么才算真正的特长?”“为什么要发展特长?”“怎样发展特长?”“发展特长时应该注意什么?”等。后面这几个问题理解好了,回答好了,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前面“谁有特长”的问题,有助于把从“谁”这个角度立意的作文写得更好。
3.“四问式”审题法可以促进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
亚里士多德说过:“如果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假如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交换一下,每个人都有了两种思想。”学生随堂完成作文后,我会安排一节课来让学生进行交流,以达到思维的碰撞。交流主要是对“四问”的理解,学生的答案当然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通过交流,很多学生原先的想法得到了修正、补充和提高。通过这样的交流,作文底子差的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信,因为他们也有了自己的理解;作文底子好的学生审题的思路将更为开阔,思考问题将更深入透彻。这样的训练日复一日后,学生在考场作文中就可以轻松审题、轻松作文了。
“四问式”审题法只是审题的第一个步骤,这个步骤做好了,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能写出成功的美文。但是,这个步骤完成了,学生的思维将更大限度地得以激活,得以发散。如此,教师就为学生的写作铺就了一条通向灵感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沈红,灵感思维与作文教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4).
(责任编辑刘 宇 帆)
如何构建起一座厚实的思维信息资源库呢?
近年来,本人尝试利用“四问式”审题法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指导学生不断构建写作的信息资源库,收效颇为显著。
一、什么是“四问式”审题法
“四问”即审题时按事物发展规律对作文话题提出“是什么”、“谁”、“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四问式”审题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围绕这四个问题对作文话题展开发散思维,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的联想、想象,通过多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全面地思考这些问题。如以“魅力”的话题为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魅力是什么?”“谁有魅力?”“为什么要有魅力?…‘怎么样才能有魅力?”等问题。
二、例谈“四问式”审题法
以“魅力”为例,以“四问式”审题法进行审题。
问题一:魅力是什么?
教师可提示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很容易得出答案:魅力是俊俏的外表,是非凡的气度,是过人的实力,是内涵的外显……
当然,这不是作为教师的我最终想要的答案,接着我会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化虚为实”、“化虚为诗”、“化虚为虚”等具体方法,让学生继续把答案丰富化。
1.化虚为实法
所谓化虚为实就是将抽象的话题具象化,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法以具体的人、事、境来再现画面,也可以通过比喻等修辞手法使之形象化。
如:魅力是那令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回眸一笑,魅力是大兵压境时的从容镇定,魅力是那坚持正义慷慨赴死的义无反顾,魅力是苏轼的乐观向上,魅力是雷锋叔叔的无私奉献……
2.化虚为诗法
所谓化虚为诗就是将作文话题与古诗词名句或名人名言联系在一起,以诗的形式来阐释作文话题。如魅力是庄子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魅力是陶潜的“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魅力是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魅力是苏轼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3.化虚为虚法
所谓化虚为虚就是用另外一个或几个相类似的概念来阐释不太好表述的话题。
如魅力是自信是自强,是乐观是大度,是爱心是奉献,是个性是张扬,是大智若愚,是桀骜不羁……
问题二:谁有魅力?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进行侧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训练。另外,我又将“谁”具体化为“人”、“物”、“意”三类来让学生进行归类。
1.人
指导学生将具体的人分门别类,一一列举。
如感动中国人物钟期荣夫妇、李丽、谢延信有魅力,李白、陶渊明有魅力,鲁迅、余秋雨有魅力,周恩来、邓小平有魅力,居里夫人、霍金有魅力,林黛玉、王昭君有魅力,刘德华、周杰伦有魅力,贝克汉姆、罗纳尔迪尼奥、姚明、刘翔有魅力。
这些人物中,有的是社会道德模范,有的是古代诗人,有的是现代作家,有的是政治伟人,有的是科学巨匠,有的是文艺界大腕,有的是体育界明星……通过这么一整理,学生以后在看到其他话题时,就能很自然地利用侧向思维,相应地找到不同领域的不同人的事例了。同时他们还可以利用逆向思维,找到相反的情形,如魅力四射的赵薇身着日本国旗服没有魅力,外表英俊的汪精卫投靠日本,沦为汉奸没有魅力……
2.物
我会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联想和想象,物和人原本就是相关联的,进行发散思维时,可以是由物及人也可以是由人及物。以物人文在议论文中是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以物言志在散文中用的是象征手法,以物引文则是用了比兴的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都是文章出采的重要砝码。
如从梅兰竹菊莲有魅力,可以联想到“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社会国家意识形态
由人到物,再到社会意识形态,思维的发散就会层层深入,这样构思文章,文章的深度就自然会显现出来。
如文学、艺术、舞蹈、绘画、诗歌、戏剧的魅力,奥运的魅力,中国的魅力……
问题三:为什么要有魅力?
这个问题并不太好回答,或者说,回答某些问题的意义并不是太大。对于不太好回答的问题,一方面,我要求学生不要钻牛角尖,另一方面,我会指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转为更实际或更方便回答的问题。如“人为什么要有魅力”也许不好回答,转为“你为什么喜欢有魅力的人”也许就好回答了。
问题四:怎么样才能有魅力?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已隐含在前面的问题当中,只要学生善于归类,答案自然就有了。
如诗歌因含蓄、激情、浪漫而独具魅力,奥运会因悠久的历史、因自强不息的精神、因传播和平友谊而富于魅力。
这些答案整理出来之后,我再要求学生对应着每个答案找一个事例。如自信——罗丹,曾经3次考不进艺术学院,但他自信自己会成功,最后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艺术家;豁达——苏轼,面对仕途不顺豁达乐观的事例
三、“四问式”审题法的思维优势
1.“四问式”审题法可以让学生将审题模式化
不管拿到什么作文题目,学生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审题,这样就使审题更为目标化、具体化,避免了审题的漫无边际、漫无目的。学生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思考,能很快在某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上得到一个答案或几个答案。这样,学生写作就再无“缺灵感”之说。换句话说,学生完全可以找到不需灵感的灵感。
2.“四问式”审题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平时的写作中,不断利用这样的质疑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将会使学生养成“思考全面,选择最佳”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学生的思维发散了,灵感自然也就容易来了。四个问题在考场中学生并不可能一一去回答,但是在平时写作前,我都会要求学生将作文话题进行全面的、发散的审视,寻找更多的答案。比如,“发展特长”的话题,我要求学生不要满足于能回答“四问”中的某一个问题,而是要全面地理解各个问题,如“什么才算真正的特长?”“为什么要发展特长?”“怎样发展特长?”“发展特长时应该注意什么?”等。后面这几个问题理解好了,回答好了,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前面“谁有特长”的问题,有助于把从“谁”这个角度立意的作文写得更好。
3.“四问式”审题法可以促进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
亚里士多德说过:“如果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假如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交换一下,每个人都有了两种思想。”学生随堂完成作文后,我会安排一节课来让学生进行交流,以达到思维的碰撞。交流主要是对“四问”的理解,学生的答案当然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通过交流,很多学生原先的想法得到了修正、补充和提高。通过这样的交流,作文底子差的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信,因为他们也有了自己的理解;作文底子好的学生审题的思路将更为开阔,思考问题将更深入透彻。这样的训练日复一日后,学生在考场作文中就可以轻松审题、轻松作文了。
“四问式”审题法只是审题的第一个步骤,这个步骤做好了,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能写出成功的美文。但是,这个步骤完成了,学生的思维将更大限度地得以激活,得以发散。如此,教师就为学生的写作铺就了一条通向灵感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沈红,灵感思维与作文教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4).
(责任编辑刘 宇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