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相伴成长

来源 :中华家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BLLFB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小升初时,当大部分家长为了孩子的升学忙得焦头烂额时,我们家却提前收到了全市重点中学的录取通知,身边的朋友都羡慕我有一个优秀的女儿。其实大部分孩子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可是同样经过小学六年的教育,差别怎么就出来了呢?关键一点就是家长不能做“甩手掌柜”,要给孩子打好扎实的基础,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我女儿比较粗心,在生活中她上卫生间会忘了关灯,带伞去学校经常是空手回家……但是她背诵课文,一般只读三五遍就会了,这得益于我对她记忆力的训练。从女儿上幼儿园开始,我就会经常用手拍一组节奏,然后让孩子按照这个节奏拍一遍,如果孩子完成得好,就加大节奏的复杂度。我还经常跟孩子玩“一分钟记忆”,在桌子上排列5~10样东西,如纸巾、打火机、书本等,给孩子一分钟时间记忆,再复述。如果完成得好,还可以加大难度,问:“纸巾的左边是什么?”“书本在什么东西的右边?”孩子长大了,这些成了“小儿科”,我就用扑克牌、符号、文字等代替,简便可行。很多家长都会在睡前给孩子讲故事,我也讲,但我多做了一步。每次讲完故事,我会问她几个问题,全部答对了还有奖呢!这样做促进孩子更加认真地听、卖力地记,在回答问题时口头表达能力还得到了训练,一举多得。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语数的学习仍然是重中之重。在语文方面,可以说是“一文定乾坤”。一二年级,我一定要认真检查孩子的写话作业,给孩子提出修改的建议,说这样修改的目的、好处,并让孩子重新修改、查正。因为有了家长的指导,孩子的习作经常被老师表扬并在班上朗读,这对于孩子来说,是无上的光荣,从而也激发了她写作的热情。孩子上了三年级,要求的字数增多了,这时我就让孩子先把文章的提纲口述一遍,母女达成共识后动笔。有了前三年的训练,到了中高年级,对于写作,那就是“小菜一碟”了。孩子上四年级后,我给她开了博客,因为有博友的来访、评论、少儿博客首页推荐,给了孩子源源不断的写作动力。而关注报刊杂志的征稿,又让孩子有了一个个新的挑战。写稿、投稿、发稿,我和孩子乐此不疲。开博三年多,已发博文300余篇,是一笔非常了不起的成长财富。
  语文和数学是学习的两条腿。孩子的数学基础不错,但是对较难的题有点“感冒”,常常是“知难而退”,不肯去多花时间思考。为此,每个暑假,我都有針对性地买回习题,进行集中训练。数学的训练不在数量上,而是类型,要善于引导孩子发现规律和方法,这才是学好数学的关键。遇到不会的难题,我会在网上QQ群里求助。讲到QQ群,我建议每个家长都加个育儿群,经常交流育儿的困惑,从群友那儿学习到的育儿方法是非常好的,而且他们没有专家那样高不可攀。
  我们可以不是优秀的父母,但我们应该争取让我们的孩子是优秀的。让孩子做好每天的学习,掌握好小学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小升初也可以从容面对。所以,让我们与孩子相伴成长,尽情享受美妙的亲子乐趣吧。
其他文献
这是一组来自国外的获奖儿童文学作品,它们不仅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更有对儿童天性释放和心灵成长的真实写照。想要了解和理解孩子和童年,就和孩子一起阅读它们吧!  书名:捣蛋鬼日记  作者:(意)万巴  出版单位:山东美术出版社  《捣蛋鬼日记》是一本令全世界的读者读后目瞪口呆的小说,同时也是在意大利深受孩子和家长喜爱的书。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也是作者意大利作家万巴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主人公加尼诺用日
<正>复方苯甲酸软膏的主要成分是苯甲酸和水杨酸,其含量测定国内制剂手册多采用中和法测定两酸的总量,该法不能有效地控制两酸各自的含量。本文用系数倍率法测定了软膏中苯甲
目的:为临床提供大剂量苯巴比妥中毒患者血药浓度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介绍一例进行中毒药物测定的患者,报告并解释其抢救过程血药浓度与相应的临床症状。结果:中毒患者在血药
作业本高过头,再架着两只胳膊够着本去写作业。不知道为什么,我13岁的儿子康桥偏偏就是这种写法!不记得我说过他多少次了,可越是提醒他注意写字姿势,熊孩子越把翘在桌子上的腿抬得老高,还总是一堆话等在那:你可真磨叽!你更年期提前了吧?  为了让这位辛苦的学生能多点睡觉时间,我每次都会尽可能地帮他分担——挤好牙膏、要穿的衣服放在床边、鞋尖朝外摆好,就差伺候他穿到脚上。尽管如此,康桥每天还是踩着上课铃进教室
2014年9月,北京市教委启动了“北京高校和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美育体育工作”活动,目的是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增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完善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  目前,首批20所高校和140所小学参与了这项活动,国家大剧院、北京京剧院、国家芭蕾舞团等社会力量也参与到这项工作当中来。北京市教委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做的这套“文化大餐”是否能切实有效地解决学生课外艺术培训和课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