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石资源.石文化巡游》专题系列之五:石鼓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821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长江第一湾”谜之由来
  
  1956年,笔者在昆明理工大学(原昆明工学院)地质普查专业学习,温杰史教授讲到了河流地质作用的“袭夺现象”时,就以“石鼓长江第一湾”为例说道:从石鼓及滇西北金沙江水系的河谷分布形态特征来看,金沙江河谷在平面上呈现出“V”或“N”字形的反常突变现象。早在30年代就有中外学者依据滇西一带地图上的金沙江南北急转的特殊形态,提出了金沙江石鼓一带可能有“河流袭夺现象”的推测和议论。并语重心长地讲:“老一辈地质工作者未能在那一带仔细考察,找出真凭实据来证明这一世界级‘袭夺现象’的存在,希望在座的未来地质工作者们能有机会完成这一任务”。
  导师忠言寄托的场景,几十年来常在脑海浮现,鞭策着我们对很多有趣的疑点不断思考,行程中习惯性地向车窗外观察,近年又反复地在大范围数字图像上来回搜索[图1]
  
  二、心有余而力不足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弹指一挥间。退休后才回到家乡昆明,虽然最近10多年来笔者已到过石鼓一带10多次,但都是来去匆匆,没有条件进行大范围的调研,“世纪之谜”看来又要留给下一代去深解了。现仅借此《石鼓长江第一湾》的撰稿机会,畅谈一下对石鼓金沙江“河流袭夺现象”进行解谜的方方面面。
  
  三、迟迟而晚到的行动
  
  虽然没有什么“大发现”、“新成果”,但有幸参与了“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考察,以及热衷于滇西北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寻石探索之旅,促使近年更多地关注电子时代卫星图像等技术资料的学习、运用;从“太空”纵观云南“金沙江袭夺现象”的卫星数字影像,找一些有意义的依据和突破点。也顺便从另一侧面共同学习一下推今及古的现实主义原理,及其在自然界和玩石实践中的运用方法[图2]。
  
  四、工作中的最大难点
  
  由于这一精彩而复杂的“河流袭夺”演变过程是在几百万年乃至上千万年前发生的,当时的江河改道遗迹的重要证据,已经被后来的长期地质作用破坏、改造或掩盖。所以在上个世纪虽然曾有不少学者到过石鼓现场观察,但因其主观思路的局限性和客观的技术条件(卫星数字化影像技术条件)限制,都未能突破认识的“框框”或找到“直接”的证据。所以从上个世纪初就提出来的“金沙江石鼓袭夺之谜”至今仍未彻底解开,甚或已被遗忘,从而成了世界“跨世纪之谜”。
  
  五、相关问题的解释
  
  1、石鼓及其以北的早期金沙江,在几百万年乃至一千多万年以前,可能是古老的礼社江一元江一红河的上游[图3]。也有个别人认为仅从现代地形上看更像是袭夺了澜沧江支流——漾濞江的上游。
  2、处于东部海拔较低的另一条“大河”由于雨量充沛,加之滇中隆起而使江水坡降加大,促使其向西部的源头发生强烈的“下蚀作用”和“向源侵蚀作用”;
  3、由于“东部大河”源头地势受到强烈下切而不断变低,东西两条江的分水岭不断向西移动;百万年过去了,使得东部大河源头的地势,相对于石鼓的早期金沙江(古礼社江-元江的上游)一带的地势变低了很多。
  4、海拔较低的“东部大河”源头区,袭夺了石鼓一带的金沙江;水往低处流,从而出现了石鼓东部的支流河段发生倒流,转而向东北方向流去,并由此使得石鼓以南的礼社江一元江的上游水量大减甚至断流。
  5、袭夺事件之后,造成了礼社江一元江的河流地质作用彻底减弱、促使河谷萎缩、干枯乃至趋于消失[图4]。
  6、与此同时从石鼓向东流的“大河”,获得了金沙江的主体水量而更加活跃,最终形成金沙江的流向出现了南北转折的异常形态也可能正是这条“东部大河”因为“河流袭夺”而明显获得了丰盈水量的新生活力,才给了后来的金沙江具有切开玉龙一哈巴两大雪山,造就了虎跳峡这一世界奇观的机会和魅力[图4]。
  
  六、令人费解的难题
  
  前人在对石鼓长江第一湾的“袭夺现象”寻根探究时,都首先遇到一个习惯性的问题:即从河谷之间的空间位置、形态上来看,“曾在这一带发生过规模宏大的袭夺现象”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是必然的!
  但当具体入手研究时,首先就碰到了3个难解之谜:
  1、当今石鼓的江水面海拔1818m,而在石鼓南面是一大片高出江面800m的槽状山地,虽然其中有一条近南北向的槽状洼地很可能就是古河谷,但其海拔2600m的最高地段,势必会“挡住了”古河道向南流的去路;
  2、只有石鼓东侧几千米处的南岸,才有一道向南延伸的槽状洼地可能是古河床之所在;这条洼地为何向东偏离石鼓[图5];
  3、南面的洼地里,虽然发育有连续的槽状谷地[图6],但很少发现相应古河床遗留下来的,有规模的“古卵石层”或“古河漫滩沉积层”。
  正因为出现这3个与结论看似“矛盾”的问题,使得大多数研究者无从下手而作罢,放弃了研究。故使之成为“跨世纪未解之谜”。
  
  七、石鼓一带袭夺现象的解谜
  
  以上3个与结论看似有矛盾的问题,乍看确实难解。但只要以历史的眼光,应用“推今及古”的“地质历史比较法”的辩证观点,把视点放到几百万年前去推演史前的地质、地貌变迁,就不难发现:
  1、几百万年前的石鼓在发生袭夺事件时,谷底的海拔标高要比现在高出1000m以上(因为当今虎跳峡谷底的水面比起玉龙雪山来,已经被流水切深4000m);正因为袭夺事件发生后,石鼓以南的原有河谷不再受到水流的侵蚀,就被“高悬”在海拔2200m以上的剑川、洱源一带[图7]。所以,不能简单地以袭夺现象已发生了几百万年后的现代地形“疑点”来堵塞深入研究的思路。
  2、关于被袭夺的古河床洼地向石鼓东面偏移的原因,也是需要考虑几百万年来这个地质历史变迁的因素;即在石鼓一带发育了南北方向及东北方向的几条大型断裂带,河谷位置总与大型断裂有关,在几百万年的河流侵蚀改造过程中,除了受构造因素控制外,也要受到岩性及古地形、古地貌的叠加控制,所以理想化的位置与具体的古河床位置之间,就难免会出现偏移;还是一句话:对河谷来说,别淡忘了几百万年的漫长变迁改造作用。
  3、关于南面的槽形洼地里,尚未发现有规模的古河床遗留下来的“古卵石层”或“古河漫滩沉积层”。这个问题很简单,新近纪以来的滇西横断山及滇中一带,是著名新构造运动的强烈上升隆起剥蚀区,普遍遭受着长期的强大剥蚀作用,经过几百万年以来的剥蚀与变迁,能保存下来的古河床遗迹寥寥无几。人们在研究之始就被前面两个疑问难住了,也就不想再去追索古河床的遗迹了。笔者几经大范围古河床沿线乘车考察,仅在南涧县城附近谷地的山坡上,发现大面积厚度较大的已经半胶结的古河床砾石层,这也许就是古代“礼社江一元江”的杰作吧。
  
  八、初步结论
  
  随着卫星技术及数字化图像处理的高科技手段的推广应用,有力地支撑了以下结论:
  1、石鼓长江第一湾一带,世界著名的“金沙江河流袭夺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世界上规模显赫的巨型“河流袭夺”范例[图4、图5]。
  2、石鼓袭夺事件,实质上是古长江的古上游源头,在数百万年前袭夺了古元江在石鼓以北的河水,从而成倍地加强了金沙江的侵蚀切割能力。
  3、在“袭夺现象”发生以前,石鼓以北的原始而古老的金沙江,是原始礼社江一元江的上游;
  4、古元江在石鼓以南到礼社江一带残留的河谷地貌痕迹,在卫星影像上仍明显可辨,仍可连成自北而南的完整一线[图6]。
  5、石鼓到礼社江之间“原来的古河段”路线,是由石鼓向南方流经剑川-洱源-洱海-下关-弥渡-南涧-礼社江一线而流入元江[图4、图5、图8];
  6、在深入分析石鼓东北面120km外的金沙江另一个“南北急转向”的水洛河入口地段时,同样有可能是另外一个与“石鼓袭夺事件”密切相关的主要袭夺点[图2、图4]。而且这里的袭夺事件发生得更早一些。
  7、简单从地图上容易认为:石鼓被袭夺的古河流好似当今的漾濞江上游,从现代漾濞江河谷向上游延伸,更容易与石鼓相连接[图3],仅只是袭夺了澜沧江的一条支流。但笔者认为这仅仅是地形及位置的巧合而已。
  显然笔者的初步总结,仅是解开“世纪之谜”的开始,但必须强调:要以历史的眼光,应用“推今及古”的“地质历史比较法”的辩证观点,把视点放到几百万年前,再去综合判断,推演史前的地质、地貌变迁,才能深入地揭露“石鼓袭夺”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样才有成功的把握!
  其实,“河流袭夺”的特殊现象,在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及新构造活动强烈的升降地带,还可能会发现好几个地段,只不过其演变机制及过程比较奇特而有趣,能引导人们善于用推今及古的历史辩证法去思考和辨明是非;“袭夺改道、河水倒流”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才引得人们特别关注和好奇。
  


  


  

其他文献
玉润的戈壁石,圆柱形,中空一侧还绕出了几近弧形的把儿,覆上瓷质的沙漠漆,一只杯子便跃然眼前了——杯沿处竟然还有一唇形的凹口,表达着它走过的岁月。  杯子,日用器皿,不仅可以用来盛水、酒等饮品,也寓意“一辈子”,不仅实用,还可做礼物赠人而拥有如此极具历史感的石杯,难道不是拥有了一辈子的幸福、愉悦吗?  收藏:秦民荣
期刊
五月的北京春光明媚、鲜花拥簇,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中国收藏家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于2011年5月24日在北京铁道大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港、澳、台的157名代表出席了大会。  应邀出席大会的领导有:国家文物局人事教育司司长侯菊坤,副司长周明,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段光群,文博专家沈庆林、杨伯达,黄新中将,纪海亮将军,侯菊坤代表国家文物局向大会致词。  大会由中国收藏家协会第
期刊
奇石源于自然,浑然天成,不经人为修饰但却具有广泛的艺术性,这是赏石区别于其他艺术品的特征赏石是人与自然、人与艺术对话交流的一个窗口。赏石独树一帜的风彩、天工神作的品行已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据相关数据显示,现今赏石收藏人士已远远超过1000万人,然而主流认同的赏石往往还局限在古典赏石范畴。当代赏石被主流人群认知的程度相对较弱,这大概要归结于这两种赏石活动的历史长短:古典赏石的历史已有上
期刊
温润腻滑的淡蓝色玛瑙,透着沉静、淡泊;斑驳的底部的灰白色似乎又预示着一份尘世喧嚣。  同为玛瑙却表现为不同的颜色和状态蓝色部分凸起的半圆出落成头,柔软的身形一展慵懒、率性之态。不必细究人之原型、袋出何处,他的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便教人一看破、放下、随缘、自在之乐……  收藏:孙建强
期刊
首届中国·洛阳赏石文化艺术节暨交易会在隆重、热烈、震撼中开幕;在舒心、愉快、共赢中完美闭幕。  2011年4月16日上午10点,首届中国·洛阳赏石文化艺术节暨交易会在洛阳市花卉中心隆重开幕,这是中国观赏石协会和洛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次盛会。国土资源部原部长、中国观赏石协会名誉会长宋瑞祥,河南省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叶冬松,国土资源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寿嘉华,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河南省
期刊
在“卖石难”成为商家口头禅的今天,“买石难”的声音也在奇石市场中同时响起。  在中国的奇石市场中,不仅“卖石”是一个变化莫测的话题,如果除去奇石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其实“买石”也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虽然待购者手握重金掌握着主动权,然而你要什么样的奇石、所要的奇石又在哪里、以及奇石的真伪等现实情况,都会成为困扰买石者的一道遭难题。    难在不了解市场    奇石市场虽說许多城市都有。可是一个购
期刊
那年三月去香格里拉,人都说不是好时候。一枝花没有,一片绿没有。干草高高探起,遍野的赭石色,天空灰沉,牦牛在大地上缓慢地行走,反刍。我站在牛粪堆垒的矮墙边,觉得自己是如此幸运,见到了这片大地的筋骨。  土地裸裎的本色,才是最真实的美。就像一个人,无论男女,就一件白衬衫,这样也好看,才是真好看;就像一盆清炖鸡汤,一匙盐下去,鲜香就来了。  “乱花渐欲迷人眼”,也好,架构就小了;淡妆浓抹,也好,气象就淡
期刊
编者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品位不断提高,对家居装饰也越来越讲究。奇石作为一种文化,与家居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奇石装点家居渐渐成为一种潮流,旨在体现一个家庭的文化气息和生活情趣。上一期文蛀先生向我们介绍了欧式家具与奇石的搭配,本期的奇石艺术与家居文化,李祖佑先生又有哪些观点?    奇石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古蜀人就发现了它的美,把它作为最珍贵的礼物敬献
期刊
本刊讯(记者许静)为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繁荣发展观赏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观赏石文化向社会层面的延伸,“第二届全国女石友联谊会暨广西观赏石协会女子专业委员会揭牌仪式”于2011年6月1日在山水相依的柳州隆重举行。此次盛会由中国观赏石协会和广西观赏石协会联合主办,柳州市园林局、广西华地工贸中心、柳州信义德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承办,并得到了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柳州市人民政府、柳州市文化局
期刊
台湾早期玩赏雅石深受日本影响,所有信息都是直接或间接翻印日本的赏石理念,老一辈的石友对此观念根深蒂固、坚信不移。日本赏石理念有几项重点,首先是石色要深,而且越黑越好,才能产生寂寥的感觉(寂寥是一种孤单寂寞的感觉),进入冥想的境界,如此才能体会置身其中的意境,所以日本赏石注重心神合一的禅境。记得新万仁制药的林董健在的时候,当时他是春秋雅石会会长,叉身兼国际爱石会会长,而第一届爱石展就在板桥文化中心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