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共选修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有助学生于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实践精神及增强综合能力。高等院校开设旅游类公共选修课应重视学生需求,结合其他各学科知识讲授旅游地理及文化知识,采取互动教学、实践教学等手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国家旅游地理 公共选修课 农林知识 互动教学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b)-0091-02
公共选修课又称全校选修课,是高校基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跨专业课程。公选课的开设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实践能力及提高综合能力。近年来,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及休假制度的改革,使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时尚,也成为了向往“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高校学生中的热门话题。华南农业大学先开设了《国家旅游地理》、《世界遗产概论》、《旅游饭店管理》等数十门旅游类公选课程。林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自2007年春季开设了《国家旅游地理》公共选修课,旨在面向全校学生传授各个国家的旅游地理及文化知识。7个学期以来,累计选修人数已经达到了800余人次,选课学生几乎分布在学校所有院系。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中展开了对《国家旅游地理》的教学改革及实践工作。
1 对学生选课动机及需求的调查
公选课作为学分组成的一部分,很多学校都规定了对公选课选修学分的规定,因此会出现学生选课动机不正,以获得学分为目的的行为。为了摸清学生选课动机,我们连续四个学期对765名学生的选课动机进行了调查,见表1。
在调查中发现,在选修《国家旅游地理》公选课的学生中,以学习旅游地理知识,扩宽视野为目的的学生占到81%,这说明选修的绝大多数学生是抱着学习知识的目的而来。而且有85.6%的学生希望能够学习旅游知识,为将来旅游活动做准备,说明具有旅游兴趣的学生也占到了大多数,这为今后的课程教学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有部分学生坦承是为了学分而来,因此,在每学期的第一堂课,我们都会明确告诉学生本课的主要讲授内容与考核方式,强调此门课程并不是只要出勤就能获取学分,而重要的是使你能够运用所学到的旅游地理知识来实现自己的旅游活动,并要求进行讨论、实践及严格的期终考核。目的就是让学生重视课程知识的学习,端正学习态度。
《国家旅游地理》课时为32学时,要在短时间内向学生讲授内容量大,知识点多的世界旅游资源,介绍各国的自然风景、民风民俗及主要旅游路线,必然要求在内容选择上要精益求益,针对学生需求有的放矢。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调查中发现,相对国外的旅游资源,学生对我国各地都具有怎样的旅游资源及当地的独特民俗更感兴趣。因此,我们自2008年在教学中加大了中国旅游地理部分的比重,从原有的16学时增加到20学时。而且重点向学生介绍学校所在片区,即华南区域的旅游资源及旅游路线介绍。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另一方面则对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旅游活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针对国外的旅游地理知识,则是选取学生兴趣比例较高的例如韩国济洲岛、意大利古罗马、美国黄石国家森林公园等典型的旅游资源进行讲解。
2 重视学科特点,灵活讲授课堂内容
旅游知识具有综合性与交叉性,因此,要注重所在院校的学科特点来开展旅游知识教学。华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林学科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农林学科中农学、林学、生态学等知识占了较大比重,如何将这些知识与旅游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的蔓延,使人们对生态旅游,特别是农业旅游、森林旅游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此,我们根据这一现象,首先向学生讲解当代人的旅游需求已经由传统的温暖阳光(sun)、蓝色大海(sea)和惬意沙滩(sand)组成的海滨日光浴(简称“3S”)转向“3N”,即走进自然(nature)环境,体验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ostalgia)情结,最终使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自然天堂(nirvana)的博大精深。人们所向往的自然环境,主要是以森林、农田为依托。从而引导学生找到了旅游知识与农林知识的结合点。接着讲解世界各地的农林业旅游资源及森林文化。例如,向学生介绍我国南方地区典型的桑基农业,不仅是一种耕作方式,也可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而观光农场,观光菜园、体验农业旅游等受到城市居民的异常欢迎。张家界、九寨沟等森林公园,既是世界级的旅游景点,也成为我国现代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像四川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新疆的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等,既是保护濒危物种及生物多样性的场所,也是著名的旅游地。在教学内容中,特别增加了例如中国十大最美森林、探索中国十大神秘自然保护区等专题讲座。
通过这一措施,既使学生了解到农林知识与旅游资源的结合,认识到农林业的功能广泛性,增强他们的专业自信心。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从而对本课程的内容更感兴趣。
因此,开设旅游类公选课程应重视所在高校的学科特点,结合专业特色讲授旅游知识,例如,工业类高校可以讲授工业旅游相关知识,商业财经类院校可以结合商务旅游知识进行旅游知识的介绍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旅游知识的综合性和丰富性。
3 互动教学,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公选课的学生来自于各院系,与老师及其他同学基本上都是初次接触,往往对课堂教学采取“远观”的姿态,如不引导他们参与课堂教学,会形成学生“独来独往“的心态,而且造成成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因此,互动教学非常重要。为了与学生良好互动,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实践。
3.1 公共邮箱
高校学生绝大多数都能熟练使用互联网,因此,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开设一个专门的公共邮箱。可将课件及参考资料上传,方便学生学习,也可通过邮箱向学生发放教学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所需。更可将公共邮箱作为一个探讨国家旅游地理知识的园地。例如,经常会有同学在邮箱中留言,想到某地旅游,应该怎么设计自己的旅游路线?许多登陆邮箱的同学都会为询问者献计献策,展开讨论,从而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3.2 运用问题讨论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作为大学素质教育重要手段之一的公选课课堂,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下,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根据高校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尝试的特点,运用了以“精讲—设问—讨论—小结”及“自学—提问—讨论—总结”两种模式为基础的问题讨论教学法。
针对某地的旅游地理资源如何进行评价与开发等教学知识性较强的内容,可运用“精讲—设问—讨论—小结”的模式。首先通过老师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浓缩讲解,简明扼要地将知识结构和内在逻辑系统呈现给学生,再将精心设计的问题交由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分组交流,教师评价小结。例如,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可在教师进行了国内外旅游资源评价系统和开发模式的深入讲解后,提出“少数民族地区应不应该开发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会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怎样的正面及负面效果”、“你认为应该如何进行旅游开发?”等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而对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学生比较熟悉的国家和地区,可运用“自学—提问—讨论—总结”的模式,让学生先自学,然后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并总结各地的旅游资源特色,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通过问题讨论教学法的运用,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了解,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 运用互位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公选课学时短,内容多,很容易形成教师为了完整讲授课程内容而“一堂言“的情况,学生被动式学习,难以融入课堂中,而课堂气氛也枯燥无味。
我们尝试了将教学内容中的某些章节让学生来讲述的互位教学法。高校学校来自不同的地域,在讲述中国旅游地理部分的课程时,先根据课前的调查,将来自相同省区的同学进行分组,布置讲述任务,让同组学生共同备课,分工合作,来讲授自己家乡的旅游地理。学生对于这一能够展示自己家乡的机会,往往表现都比较积极。接受任务的同学还运用自己拍摄和收集的第一手资料来向大家展示自己家乡的旅游景点、民族文化特设及衣食住行风俗。在课堂上,同学们见到过贵州省同学展示的苗族传统银饰品,听到了由湖南同学演唱的原汁原味的土家族山歌,试穿了来自内蒙的同学展示的蒙古族传统服装。通过互位学习法,让学生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充分发挥了主动性。
3.4 实践教学,学以致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特别是旅游类知识,更加强调“学以致用”,避免停留在“表面文章”。尽管公选课的学生来自于各个院系,难以统一进行实习实践,但是,在《国家旅游地理》的学习中,我们也对学生提出了实践要求。学习成绩由参观15%+实践15%+设计PPT20%+考试50%构成。
首先,我们充分利用农林院校特有的树木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教学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前往参观,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农林类旅游资源的魅力。参观后上交实习报告,占期末成绩15%。其次,在每个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们对学生提出要求,在本学期中,必须去进行一次旅游活动,并写下旅游感受并附上自己在景点拍摄的照片,作为课程作业上交,占总成绩的15%。此外,让学生分组来设计“广东省森林公园专题游”、“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探索游”等专题旅游线路。鼓励学生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并设专题时间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作品展示与评比,旅游线路设计的成绩占到期末成绩的20%。
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与实践精神,将旅游地理知识学以致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旅游资源的实地考察与旅游线路的设计与展示中。
4 结语
公共选修课已经成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满足学生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高等院校中开设的旅游类公选课程,必须注重所在院校学科特点,融汇各学科相关知识加以讲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重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善于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所需并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并且要认识到教学改革和实践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努力及不懈的坚持。
参考文献
[1] 肖桂清.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与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3):71~73.
[2] 赵飞,吴志才,王小娟.大学公选课《旅游文化》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07(6):122~123.
[3] 叶延琼,章家恩,秦钟,等.公共选修课《聚落地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东科技,2009(6):113~114.
[4] 夏丽.浅谈政治理论课中的互动教学[J].青年科学,2009(9):197.
关键词:国家旅游地理 公共选修课 农林知识 互动教学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b)-0091-02
公共选修课又称全校选修课,是高校基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跨专业课程。公选课的开设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实践能力及提高综合能力。近年来,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及休假制度的改革,使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时尚,也成为了向往“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高校学生中的热门话题。华南农业大学先开设了《国家旅游地理》、《世界遗产概论》、《旅游饭店管理》等数十门旅游类公选课程。林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自2007年春季开设了《国家旅游地理》公共选修课,旨在面向全校学生传授各个国家的旅游地理及文化知识。7个学期以来,累计选修人数已经达到了800余人次,选课学生几乎分布在学校所有院系。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中展开了对《国家旅游地理》的教学改革及实践工作。
1 对学生选课动机及需求的调查
公选课作为学分组成的一部分,很多学校都规定了对公选课选修学分的规定,因此会出现学生选课动机不正,以获得学分为目的的行为。为了摸清学生选课动机,我们连续四个学期对765名学生的选课动机进行了调查,见表1。
在调查中发现,在选修《国家旅游地理》公选课的学生中,以学习旅游地理知识,扩宽视野为目的的学生占到81%,这说明选修的绝大多数学生是抱着学习知识的目的而来。而且有85.6%的学生希望能够学习旅游知识,为将来旅游活动做准备,说明具有旅游兴趣的学生也占到了大多数,这为今后的课程教学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有部分学生坦承是为了学分而来,因此,在每学期的第一堂课,我们都会明确告诉学生本课的主要讲授内容与考核方式,强调此门课程并不是只要出勤就能获取学分,而重要的是使你能够运用所学到的旅游地理知识来实现自己的旅游活动,并要求进行讨论、实践及严格的期终考核。目的就是让学生重视课程知识的学习,端正学习态度。
《国家旅游地理》课时为32学时,要在短时间内向学生讲授内容量大,知识点多的世界旅游资源,介绍各国的自然风景、民风民俗及主要旅游路线,必然要求在内容选择上要精益求益,针对学生需求有的放矢。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调查中发现,相对国外的旅游资源,学生对我国各地都具有怎样的旅游资源及当地的独特民俗更感兴趣。因此,我们自2008年在教学中加大了中国旅游地理部分的比重,从原有的16学时增加到20学时。而且重点向学生介绍学校所在片区,即华南区域的旅游资源及旅游路线介绍。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另一方面则对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旅游活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针对国外的旅游地理知识,则是选取学生兴趣比例较高的例如韩国济洲岛、意大利古罗马、美国黄石国家森林公园等典型的旅游资源进行讲解。
2 重视学科特点,灵活讲授课堂内容
旅游知识具有综合性与交叉性,因此,要注重所在院校的学科特点来开展旅游知识教学。华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林学科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农林学科中农学、林学、生态学等知识占了较大比重,如何将这些知识与旅游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的蔓延,使人们对生态旅游,特别是农业旅游、森林旅游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此,我们根据这一现象,首先向学生讲解当代人的旅游需求已经由传统的温暖阳光(sun)、蓝色大海(sea)和惬意沙滩(sand)组成的海滨日光浴(简称“3S”)转向“3N”,即走进自然(nature)环境,体验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ostalgia)情结,最终使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自然天堂(nirvana)的博大精深。人们所向往的自然环境,主要是以森林、农田为依托。从而引导学生找到了旅游知识与农林知识的结合点。接着讲解世界各地的农林业旅游资源及森林文化。例如,向学生介绍我国南方地区典型的桑基农业,不仅是一种耕作方式,也可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而观光农场,观光菜园、体验农业旅游等受到城市居民的异常欢迎。张家界、九寨沟等森林公园,既是世界级的旅游景点,也成为我国现代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像四川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新疆的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等,既是保护濒危物种及生物多样性的场所,也是著名的旅游地。在教学内容中,特别增加了例如中国十大最美森林、探索中国十大神秘自然保护区等专题讲座。
通过这一措施,既使学生了解到农林知识与旅游资源的结合,认识到农林业的功能广泛性,增强他们的专业自信心。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从而对本课程的内容更感兴趣。
因此,开设旅游类公选课程应重视所在高校的学科特点,结合专业特色讲授旅游知识,例如,工业类高校可以讲授工业旅游相关知识,商业财经类院校可以结合商务旅游知识进行旅游知识的介绍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旅游知识的综合性和丰富性。
3 互动教学,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公选课的学生来自于各院系,与老师及其他同学基本上都是初次接触,往往对课堂教学采取“远观”的姿态,如不引导他们参与课堂教学,会形成学生“独来独往“的心态,而且造成成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因此,互动教学非常重要。为了与学生良好互动,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实践。
3.1 公共邮箱
高校学生绝大多数都能熟练使用互联网,因此,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开设一个专门的公共邮箱。可将课件及参考资料上传,方便学生学习,也可通过邮箱向学生发放教学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所需。更可将公共邮箱作为一个探讨国家旅游地理知识的园地。例如,经常会有同学在邮箱中留言,想到某地旅游,应该怎么设计自己的旅游路线?许多登陆邮箱的同学都会为询问者献计献策,展开讨论,从而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3.2 运用问题讨论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作为大学素质教育重要手段之一的公选课课堂,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下,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根据高校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尝试的特点,运用了以“精讲—设问—讨论—小结”及“自学—提问—讨论—总结”两种模式为基础的问题讨论教学法。
针对某地的旅游地理资源如何进行评价与开发等教学知识性较强的内容,可运用“精讲—设问—讨论—小结”的模式。首先通过老师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浓缩讲解,简明扼要地将知识结构和内在逻辑系统呈现给学生,再将精心设计的问题交由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分组交流,教师评价小结。例如,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可在教师进行了国内外旅游资源评价系统和开发模式的深入讲解后,提出“少数民族地区应不应该开发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会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怎样的正面及负面效果”、“你认为应该如何进行旅游开发?”等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而对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学生比较熟悉的国家和地区,可运用“自学—提问—讨论—总结”的模式,让学生先自学,然后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并总结各地的旅游资源特色,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通过问题讨论教学法的运用,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了解,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 运用互位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公选课学时短,内容多,很容易形成教师为了完整讲授课程内容而“一堂言“的情况,学生被动式学习,难以融入课堂中,而课堂气氛也枯燥无味。
我们尝试了将教学内容中的某些章节让学生来讲述的互位教学法。高校学校来自不同的地域,在讲述中国旅游地理部分的课程时,先根据课前的调查,将来自相同省区的同学进行分组,布置讲述任务,让同组学生共同备课,分工合作,来讲授自己家乡的旅游地理。学生对于这一能够展示自己家乡的机会,往往表现都比较积极。接受任务的同学还运用自己拍摄和收集的第一手资料来向大家展示自己家乡的旅游景点、民族文化特设及衣食住行风俗。在课堂上,同学们见到过贵州省同学展示的苗族传统银饰品,听到了由湖南同学演唱的原汁原味的土家族山歌,试穿了来自内蒙的同学展示的蒙古族传统服装。通过互位学习法,让学生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充分发挥了主动性。
3.4 实践教学,学以致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特别是旅游类知识,更加强调“学以致用”,避免停留在“表面文章”。尽管公选课的学生来自于各个院系,难以统一进行实习实践,但是,在《国家旅游地理》的学习中,我们也对学生提出了实践要求。学习成绩由参观15%+实践15%+设计PPT20%+考试50%构成。
首先,我们充分利用农林院校特有的树木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教学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前往参观,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农林类旅游资源的魅力。参观后上交实习报告,占期末成绩15%。其次,在每个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们对学生提出要求,在本学期中,必须去进行一次旅游活动,并写下旅游感受并附上自己在景点拍摄的照片,作为课程作业上交,占总成绩的15%。此外,让学生分组来设计“广东省森林公园专题游”、“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探索游”等专题旅游线路。鼓励学生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并设专题时间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作品展示与评比,旅游线路设计的成绩占到期末成绩的20%。
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与实践精神,将旅游地理知识学以致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旅游资源的实地考察与旅游线路的设计与展示中。
4 结语
公共选修课已经成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满足学生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高等院校中开设的旅游类公选课程,必须注重所在院校学科特点,融汇各学科相关知识加以讲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重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善于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所需并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并且要认识到教学改革和实践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努力及不懈的坚持。
参考文献
[1] 肖桂清.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与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3):71~73.
[2] 赵飞,吴志才,王小娟.大学公选课《旅游文化》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07(6):122~123.
[3] 叶延琼,章家恩,秦钟,等.公共选修课《聚落地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东科技,2009(6):113~114.
[4] 夏丽.浅谈政治理论课中的互动教学[J].青年科学,2009(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