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录,浮世绘,教科书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432466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官场小说与其说是一种文学类型,不如说是一种文学销售类型,即一种“上架建议”。1999年,王跃文出版了以官场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国画》,反响强烈,三月内重印五次。“官场小说”,由此成为“官场题材小说”的总称。尽管当年《国画》五次印刷之后,停止印行(2010年再版),以《国画》为代表的官场小说却在盗版、跟风和网络阅读的推动下,迅速流行,畅销不衰。时至今日,冠以“官场小说”之名的作品,泥沙俱下,泛滥成灾。这类小说数量巨大,质量低下,绝大多数不值得批评,也经不起批评。可是,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官场小说配得上一场深刻的反思与批评。
  官场小说继承了“改革小说”与“反腐小说”的题材,并将其缩小为以官场为舞台、以官员为主角、以官场内外生态与官场哲学为内容的又一种类型小说。官场小说的类型小说属性,可以追溯到它的远祖“谴责小说”。类型小说注重读者的娱乐感受(可读性),是通俗小说的基本存在方式。官场小说的“通俗”出身,既为它流行、畅销种下善因,也让它不得不吞下“文学价值存疑”的苦果。
  官场小说的吸引力,源于“官场”。官场既是一个真实的时空场域,由权力架构中人与人的关系构成,又是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想象的异邦”,充斥着权力、阴谋、交易、仕途传奇和众所周知的“潜规则”。老百姓对官场有着特别的兴趣,街谈巷议从来不缺乏官场内容。由来已久的“官本位”价值取向,现实社会中日益凸显的“官本位”现象,官场中人遥远而神秘的生存状态,更促使大众热衷于关注、谈论、想象官场。官场小说的出现,恰好缓解了大众的“官场饥渴”。一种类型小说有了数以亿计的读者,书商和作者蜂拥而至,也就不在话下了。
  不透明的官场生态,远离老百姓的生活经验,一方面为作者发挥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又成为读者消费文学、了解官场、认识社会的窗口。
  官场小说的读者,一分为二:一为猎奇者,二为学习者。猎奇者,满足于小说描绘的遥远而神秘的官场生活。对他们来说,内容是真实的还是妖魔化的,无关紧要。受猎奇者的影响,产生了一批打着“反腐败”的旗号描写腐败、打着“扫黑”的旗号描写黑社会的官场小说。这类小说的作者为了增加“可读性”,自然不惜以妖魔化官场为代价。学习者分官场外与官场内。他们阅读官场小说的目的基本一致,即学习官场生存法则。不同的是,场外学习者将其视为“官场求职指南”,官场中人将其视为“官场进阶宝典”。为什么他们要到官场小说中学习官场生存法则呢?盖因官场运作,除了面上形形色色的规章、制度、文件,更重要的是,底下玄之又玄的“潜规则”。因此,官场小说作者倾向于用作品注释官场潜规则。书中人物的言语、行动和遭际,不是社会环境、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性格使然,而是官场潜规则的一条又一条注脚。猎奇者推动官场小说成为“官场浮世绘”,学习者推动官场小说成为“官场教科书”。
  大多数官场小说的作者为分畅销小说一杯羹而写作,执著于“权势、金钱与美女”的演绎,立意难以超出官场“黄与黑”的范畴。这类作品,客观上反映了现实、讽刺了世态,有时却不免过度想象,不着边际。由于作者无法提升把握社会现象的广度和深度,缺乏批判精神和反思意识;对官场内外个体存在的解读与反思,对官场及周边人群道德困境的了解与表达,更是芳踪难觅;加之技巧幼稚(平铺直叙的自然主义或现实主义)、结构臃肿、文字拖沓(大量作品,以网络连载积累人气,之后才正式出版),致使这类小说难入批评家的法眼,一股脑儿被扫进“消费文学”的字纸篓。
  当然,也有少量官场小说出类拔萃,得以进入批评领域,占据严肃文学的一席之地。这类小说,往往能够通过宏大的历史背景、具体的社会事件、主人公的宦海沉浮以及具有道德意味的反思,表现出“对中国当代生活认真而清醒的检讨”。这就意味着,作者必须深入地观察社会万象,细致地触摸生活肌理,“对时下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有着足够的或充分的认识”。在表现手法上,则继承和发展了“讽刺和人道的写实主义的传统”。(见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作者中译本序》,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
  
  二
  
  阎真的《沧浪之水》(2001),是此类官场小说的代表作。区别于“浮世绘”、“教科书”,不妨称之为“官场启示录”。
  面对自己无法逃避又难以抉择的官场,主人公池大为经历了一场“心灵的焦灼”。清浊难辨的沧浪之水对池大为的洗礼,是知识分子灵魂蜕变、存在异化的隐喻。小说的启示在于,它巨细靡遗地表现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面对功利与良知的无奈与挣扎。开篇,池大为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本薄薄的小书——《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结尾,他在父亲的坟头将这本书付之一炬。此时,他已经背弃了生命的原则,成了一个随波逐流的虚无主义者。池大为烧毁的,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接力传递似的传统。
  池大为在现实生活的催逼和导师晏之鹤的指导之下,抛弃信仰,倒向虚拟的尊严和现实的利益。一方面,他从“人”变成了曾经不齿的“猪人”和“狗人”;另一方面,通过消解自我,他放弃对知识分子身份的坚守,实现了从坐冷板凳的科员到卫生厅厅长的跨越式成长。作者通过池大为与马垂张、晏之鶴、妻子董柳的现实对话,以及与父亲、自我和儿子一波的虚拟对话,将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沧浪之水》与一般意义上的官场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常闪过“新写实小说”的影子,让人联想到刘震云的《官场》。小说集《官场》(1992),收录了《单位》、《一地鸡毛》、《头人》、《官场》、《官人》五篇小说。《单位》和《一地鸡毛》的主人公都是小林。《单位》写某机关分福利、入党、民意测验、人事变化、明争暗斗之类琐碎的事情,表现了小林从狂放不羁的“新来的大学生”到“踏实多了”的小伙子的成长。小林进入单位,也就进入了一个巨大的权力关系网。为了提高待遇,改善生活质量,小林不得不弯下腰、低下头,为升了副局长的老张刷马桶,认真地扮演追求进步的小科员的角色。《一地鸡毛》中,小林陷入了鸡毛蒜皮的家庭生活的泥潭。琐碎的生活背后,是权力关系的阴影:老婆调单位要送礼,老家来人要招待,孩子进幼儿园要求人,卖鸭子碰上办公室的处长老关,帮查水表的瘸老头办批文收一个微波炉,孩子在幼儿园要给老师孝敬“炭火”……连查水表的瘸老头,都要在小林面前显示自己的权威。严酷的生活现实给小林上了启蒙课,逼迫他成长起来。两篇小说中,都有一个无名的人物,“新来的大学生”。读者可以预见,“新来的大学生”一定会像池大为、小林一样在碰壁后觉悟,“追求进步”,向权力关系网中寻找自己的 位置。“新来的大学生”、小林、副局长老张,构成了一个成长的序列。
  池大为们、小林们对抗现实压迫和社会潮流的努力,注定会以失败告终。但是,读者对此一定会给予“同情的理解”。因为,这些作品通过纤毫毕现的生活细节,深入讨论了个体在权力关系网中的生存危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伦理道德困境以及如何在顺应潮流的同时维护人的尊严等问题,了解到这一层的读者,自然不难对池大为和小林的无奈和无助感同身受,对他们的选择,寄予同情和宽恕。
  
  三
  
  官场小说的基本模式是成长小说。主人公立志“追求进步”,通过官场内外生活的一项又一项考验,完成对官场、人生的领悟。在叙事策略上,小说往往通过规则与潜规则的对立与冲突,向主人公施压,为“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人物的成长有时是主动选择的(如《国画》中的朱怀镜),有时是受生存困境的逼迫而“被成长”(如阎真《沧浪之水》中的池大为)。“被成长”型人物要实现成长,通常会经历从被动到主动的调整,发生一场精神革命。
  总体而言,优秀的官场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往往表现为通过克服巨大的精神危机,实现思想、性格的发展。一般的官场小说中,成长则往往被简化为职级的提升、生存状态的改善和行为方式的转变。
  黄晓阳的《二号首长》(2011)正式出版之前,在“新浪读书”连载,点击率超过3700万,官场商战类小说热门排行第一。小说描写失意的机关报记者唐小舟突然接到省委办公厅一纸调令,成了省委书记赵德良的秘书,俗称“二号首长”,通过他从省委书记秘书、综合一处处长到扫黑联络员的成长,展现江南省官场的高层生态。唐小舟也从个人成长中,领悟官场三味,总结出一条又一条“官经”。小说全名《当官是一门技术活:二号首长》,顾名思义,唐小舟的官场进阶路,将被作者“动作分解”,形成一套当官“技术要领”,或称“官场哲学”。由此可见,《二号首长》正是“教科书”式官场小说。相信“常感弱者之无助屈辱,从此洗脚上岸,静心入世,惊悟结构体系之要害:当官是一门技术活,对智商情商的要求以及智慧谋略的运用,超过世上任何一门学问。惜技益精而时不再,于是写成官场小说,与同道者锵锵而行”(见《作者简介》)的作者对此并无异议。
  与《沧浪之水》一类的官场小说相比,《二号首长》缺乏对社会巨变中个体存在的反思。首先,这反应了时代思潮的转变。“神马都是浮云”的虚无主义主导了社会,面对不公,人们不再愤怒,“潜规则”成了公开的秘密。唐小舟明知妻子谷瑞丹与人有染,也有机会捉奸在床,可是,痛苦和愤怒之余,他的思考竟是如此功利:“现在是一个畸形的时代,你睡了别人的老婆,人家说你有本事,你的老婆被别人睡了,人家说你窝囊。……真地把这事闹开了,说不定,反倒让他们扯下了最后一块遮羞布,更加无所顾忌……至于眼前这件事,也只有一种处理方法,忍。”(p7)其次,这是“教科书”式官场小说的通病。这类小说着力于官场ABC,重点是将“官场哲学”掺进故事情节,从中看不到批判和反思自不必大惊小怪。与池大为不同,唐小舟从“传媒王子”到“二号首长”的身份转变,堪称实时切换。“一号首长”赵德良说,“有一个心理调节过程。我也经历过这个过程,很清楚那时的失落。”(p17)唐小舟做的第一件事,却是向资深秘书肖斯言取经。唐小舟毫不费力地接受了所有的官场规则与潜规则,步入官场,成了“政治动物”。
  与堪称“官场浮世绘”的《国画》相比,《二号首长》又缺少对官场中心及边缘生态的全景式呈现。《国画》里面,朱怀镜同时扮演五种角色:在皮市长、柳秘书长面前,他是谦卑、乖觉的下属;在方明远、张天奇面前,他是有热情、肯帮忙的同僚;在雷拂尘、裴大年面前,他是领导的红人;在香妹、玉琴面前,他是负责任的丈夫和负疚的情人;在李明溪、曾俚面前,他又多少表露出“槛外”之思。小说在情节设置、叙事手法方面颇多争议,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主人公朱怀镜形象丰满,体现了“艺术的真实”。正因为如此,朱怀镜成为官场小说的经典形象。《二号首长》定位为“官场教科书”,人物难免提线木偶的遭遇。既然唐小舟只是有关官场的抽象观念的化身,就很难表现出个性和生命力。唐小舟目睹和参与的官场内的明争暗斗,是为了让作者抛出“官场哲学”;官场外唐小舟的家庭生活和情感经历,又完全处于权力网络笼罩之下,既不能为小说提供社会生活的背景,也不能使唐小舟单薄的形象变得立体。这可以归因于小说网络连载的写作形式,即作者一边写一边接受读者的批评。作者坦言,网友对唐小舟官场外的生活,并无兴趣。(见《和新浪写手的网络对话》)
  小说第十六章,赵德良主动提出要送唐小舟一幅字。“写来写去,就写一句俗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p283)这幅字基本可以验出《二号首长》中“官场哲学”的成色。唐小舟的官场启蒙老师是形形色色一群人。“老板”赵德良的一言一行都是唐小舟取法的对象。对于这位老师,“唐小舟觉得,这个人表面上看上去显得文弱,甚至有些迂腐,实际上,他的内心深处,有一股巨大的力量。这股力量,既不是权力给他的,也不是个人人格魅力形成的,而是一种知识的积累。用市井的话说,那是善于权术,用官场的话说,那是政治智慧。用唐小舟自己的理解,这就是控制权力的能力,就是王道。”(p337)肖斯言教给他当秘书的经验,16个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小心为上,谨言慎行”(p36);老友黎兆平让他了解官场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送礼的学问;东涟市委书记吉戎菲给他讲“权力平衡”(p420)……连不起眼的孔思琴,也对他发表了一通“权力结构件”的理论。当然,更多的“官场哲学”,来自唐小舟个人的领悟:“官场的本质是什么?说起来非常简单,那就是权力平衡。”(p63)“官场之中,永远有两种人:一种是官,一种是吏。……严格区分,只有党政一把手是官,其余的,全都是吏。”(p171)“和领导说话,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情。”(p212)“中国官场文化几千年,研究的其实就是两件事:控制和反控制。”(p273)“玩官场,就要阴谋阳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p273)“权力控制力,其实也就是官场洗牌的能力”(p320)“中国的官场實行的是伯乐制。”(p355)“权术其实是权力平衡的最高境界。”(p409)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其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官是世界上最难的一件事,也是最需要智慧的一件事。”(p421)小说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官场体系,贩卖的“官场哲学”,不过是一些陈词滥调。然而,作者通过唐小舟的“动作示范”,通过大量的细节和不厌其烦的剖析,使《二号首长》成为“教科书”式官场小说的代表作。
  今天,“官场教科书”已然成为官场小说的主流,大行其道于天下。这实在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就像王跃文在《(国画)十年记》中反思的那样:“我听不少年轻朋友说,他们大学或研究生毕业的时候,老师郑重建议他们读《国画》。我闻之暗觉悲凉。中国古代的君子,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必读之书是《论语》,他们相信半部《论语》足以治天下。若生逢乱世,想要出人头地,便只读《战国策》和《孙子兵法》之类,乱世中要生存下来,非用策与计不可的。然而策或计越用得多,人心便愈加险恶狡诈。中国人却偏要把心机曲折美化,叫做‘城府深’,或曰‘心思缜密’。策或者计,确都可用。但人若把不择手段只求成功的策或计当做信仰,那是非常可怕的。我常想,中国的年轻人现在能够信仰什么?什么可以作为他们的生活教义?捡数之下,似觉一片荒寒。……如果年轻人涉世之初真的必读《国画》,我愿诅咒它速朽!”吊诡的是,《国画》非但没有速朽,还兴冲冲地一连推出两个版本: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的“修订版”和华文出版社的“珍藏精装版”。
  
  作者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 袁剑)
其他文献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核心,开展“嵌入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老年护理实践教学模式,认为这种教学模式符合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并能促进养老机构的发展,实现了学校教育
我国出版社每年出版近40万种图书,但是称得上精品的传世之作实在寥寥可数。罗成琰先生新著《文心墨韵——历代小品文手札与赏析》(以下简称《文心墨韵》),是近来出版的为数不多的堪称精品的图书之一。本书不张扬、不奢华,却自有一股打动人心的审美力量在,而全书所传达出的人生境界,更让人有所悟、有所思、有所获。    一、“文心墨韵”有天下之大美    一曰重温经典的发现之美。  近年来,我国出版界解读国学经典
某天,我经过一家商店,发现了一个精致的盒子。哇!好漂亮的盒子!我的心顿时痒痒了起来。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盒子竟然要50块钱!太贵了!不买!可没走
著名的“戴利统计”值得所有信仰进步、相信无限进步说的人深思。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等人通过严肃和科学的统计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上所有必不可少的资源统统加在一起,只能够支撑目前全球人口百分之十八的人以当今美国人的生活水准生存。    进步的观念,[英]约翰伯瑞,范祥涛译,三联书店,2005  进步的幻象,[法]乔治索雷尔,吕文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在过去两百年内对大众和个人事务产生影响
FX2N系列PLC的功能指令主要用于数据的传送、运算、变换及程序控制,其功能比较抽象。在高职院校传统的PLC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功能指令难以掌握。利用PLC软件GXDeveloper和
中西语言诗学基本问题比较研究  赵奎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赵奎英教授的著作《中西语言诗学基本问题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从统观中西语言哲学的高度,对中西诗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比较分析,内容宏富、体系完备,并且针对语言诗学中的盲区和难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诸多学术难题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提出了诸如广义的“语言诗学”;“名”与“逻各斯”的
2010年上半年,中国数字化出版市场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最为明显的数据统计来自于2009年数字化出版总产出达到799.4亿元人民币,首次超过书报刊等传统出版物的总产值。不可否认,目前的数字出版产值包括网游部分,但不应忽视,其中,手机出版的营业收入已超过传统的网络游戏,占数字出版全部营业收入的24.2%,位居首位,数字化出版趋势已无可质疑。  是不是中国将要进入一个数字图书时代了呢?是否传统出版业已
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促进教育逐步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和个别化。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教学
辛亥:摇晃的中国  张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各种纪念活动、特刊、纪念刊和专号铺天盖地而来,这几年喧喧嚷嚷的“民国热”和“民国范”更是高温不下,图书出版市场也是重磅出击,一片繁荣景象,辛亥题材的书籍琳琅满目,为读者营造出怀旧和想象的恰当氛围。  张鸣的这本《辛亥:摇晃的中国》(以下简称《辛亥》)作为“辛亥年打头阵的辛亥之书”自然备受瞩目。不同于过去传统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