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巴黎“中国精品刺绣艺术展”开幕现场,蔡民强凝望着自己团队历时三年精心制作的绣品,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当初的诺言在耳边回响:“这一辈子剩下的时间必须做三件事,第一,用作品记录中国刺绣最高技艺,第二,在有生之年留下一批传世之作,第三,在2020年以前,到国际大都市举办展览,让中国刺绣艺术震撼世界!”
《北京时尚》:您是如何开始做潮绣的?
蔡民强:上世纪的1975年,我当时23岁,从度过五年知青时光的海南岛回到家乡潮州,我当时获得了那个年代难得的知青返城机会,怀揣着儿时的梦想,进入广东陶瓷学校就读彩绘艺术专业;1977年毕业,分配到国营潮州市刺绣厂工作。和我一同进厂的,是一起到海南下乡、一起进陶瓷学校读书的知青战友、老乡、同学李春亮。那时候,我们俩还不知道,彼此的命运已从此因为刺绣事业绑定在一起。
1977年进入潮绣厂时,我从事高精绣品的研制工作,花了几年功夫,潜心搜集整理出潮绣技艺200多种针法,并一一记载和论述形成详实文稿,李春亮则专心从事刺绣研究和设计。那个时候,我一天到晚在绣架旁边蹲着,认真地看绣工们飞针走线,有时候看得入神,竟不知天色已经昏暗。在不断的学习积累中,我记录了厚厚的一沓手稿,对一百多种刺绣针法,早已烂熟于胸。当时参与制作的潮绣“九龙屏风”还有幸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从技术员起步,到业务骨干、再到管理层,我和李春亮的步伐一直交织相随:1984年起我担任刺绣分厂厂长,李春亮担任剧服分厂厂长,1989年又分别担任潮绣厂厂长、副厂长,随后的1992年改制为广东潮绣集团、1993年更名广东名瑞集团,时至今天,李春亮一直担当我的左臂右膀。
《北京时尚》:从“潮州刺绣”到“中国刺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蔡民强:我当时一心扑在刺绣研究上,同时也亲眼见证了刺绣艺术的发展变化。我发现,随着现代经济繁荣发展,信息传播更加快捷,交通条件日趋便利,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推动全国各大绣种逐渐“去派别化”,实现交织融合。比如说,蜀绣融入苏绣技艺、粤绣进入湖南绣制、苏绣也学习潮绣的立体垫高、乱针不再是一幅作品的全部,垫金绣也不再是潮绣专利,名瑞中国刺绣研究中心正演绎“去派别化”,各种技法和针法已不是中国各地方的绣种固有;乱针不再是一幅作品的全部,乱平相结合,作品更加生动活泼……新的刺绣形式正在不断涌现。各种技法和针法,已经不是哪个绣种所固有,而是全国各地刺绣行业共同的财富。
2012年初,放下企业,我们决心实现心中的梦想。我们从各绣区数百个手工刺绣坊中,挑选出几十位有想法、悟性高的巧手绣匠,亲力亲为出题材、制画稿、组材料、定绣色、提针法,指导他们研究创作刺绣精品,经逐渐淘汰形成十来个固定研究点。在这期间,我心中的信念日益坚定:要博采各大绣种之特长,把中国刺绣的最高技艺用一批艺术精品记录下来,为刺绣艺术发扬光大贡献力量。
要打破传统粤绣、苏绣等“门户”“派别”局限,提出“中国刺绣”的概念。我们希望留存下来,走向世界的,不是某一方面的绣种,而是中国刺绣的集大成者。
《北京时尚》:此次展览中,为何选用名家大师的经典画作作为底稿?可以和我们特别介绍一两副作品吗?
蔡民强:以针为笔,以线代色,对这些艺术作品进行了“二次创作”,借助刺绣艺术独有的韵味魅力,填补原作笔触反映不到、色彩变化不足的空白,我们想赋予原作新的艺术价值。
如清朝著名宫廷画家袁江的《阿房宫》及徐里的《四壁观音》、陈克永的《大壑腾云》等,都是我们本次展览上的代表之作。对这些艺术作品,首先要认真揣摩画理画意,然后根据不同的物象、质感、层次、虚实等,严密地思考、认真地布置丝路针法、线条粗细、色彩过渡,绣工们则根据要求分工协作。
在材料上,我们选择的是细逾发丝的绣线,绣品远观栩栩如生,近看纤毫毕现,感染力扑面而来。如绣品《恬静的世界》,让观众仿佛置身山涧幽谷,泉水涓涓,流淌不息,走近端详,溪边岩石纹理细腻,倒影清晰,几乎跟高清照片一模一样。《维摩演教图》,我视它为珍宝,来之不易,材料采用的是一丝、1/16丝甚至1/32丝的丝绒线相结合绣制而成,绣工用最轻软的绣花针,小心翼翼在绣架上飞针,绣出线描都不能完成的图案,参观者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绣工的运针走势。
《大壑腾云》则开创了用大山水画于刺绣的先河,创作这幅绣品时,我们投入了大量的心血。由于原画是1995年创作的,当时画家没有留下底稿或照片,画册受当时印刷条件限制,颜色并不真实。为了校正颜色,我把画家的色碟搬到绣架前,通过沾色逐一确定绣线颜色。画册图稿缩小,有的模糊不清,我们便分段研究,定出刺绣方法,力求重现原作天高地阔的恢弘境界。《大壑腾云》是家喻户晓的佳作,该如何运用刺绣形式,在重现原画精髓的同时,为观众带来新的感受?经过深入思考,我在绣制过程中彻底改变了原画的笔法,使用乱针左右斜绣的方式,使漫山红遍的景象层叠有方、明暗错乱,为原画添光增辉,这让画家陈克永都赞叹:“你们让画作呈现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北京时尚》:在展览中,还有近来国内新人热捧的褂裙,可以简单和我们讲一讲褂裙的故事吗?
蔡民强:褂裙过去传统的称呼为金银线褂裙,是刺绣产品中一个独特的品种,源于清末,是婚庆中的高档礼服。清末民初大户人家的闺女出嫁,“满地花密地绣”银地是新娘妆,“散花疏丝绣”红地为伴娘妆。“后来又有龙凤图案,意从吹箫引凤,龙凤呈祥而来,逐渐地大多用龙凤图案了。褂裙的绣法分好多种类,有平绣、卜心绣、疏丝绣、密云绣四种绣法,而且穿戴也很有讲究。比如,红色的平绣、卜心、疏丝、密云褂裙是新娘穿的。
解放前,国内没有刺绣工厂,只有以家庭作坊为主的绣坊,绣庄。结婚的褂裙基本是按需定制的,没有统一的尺寸、款式和图案标准。1955年国内公私合营,凡有绣坊、绣庄的城市都将它们合并为集体所有制的刺绣厂,以广东、湖南、浙江、江苏为多。由于解放后国内的经济和社会变革,褂裙这种中国特色是婚庆礼服在婚礼上已经踪影全无了。
1958年,香港专门做礼服的经销商带着一些褂裙的绣片和资料到汕头丝绸进出口公司,指定要潮州市潮绣厂(现在的广东名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整理设计稿件和进行批量生产。经过几个月的商讨和审稿,最后总结历史资料,定下平绣、卜心、疏丝、密云这四个种类的一批稿件,一直生产至今。
《北京时尚》:做刺绣是一直以来的梦想吗?
蔡民强:艺术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我们经常北上南下穿梭在各个刺绣作坊之间,指导技术,检查进度。许多个日子里,在晨光微启时便直奔机场,下机后转乘高铁或汽车,到达第一个刺绣工区,讲评后又驱车数百公里,连夜进驻第二个点,第二天一早又出现在绣花棚前。有一次深夜赶路,我们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爆胎了,真吓人。当时的情景,我还记忆犹新。我们放下一切专心研究创作,不是为了把绣品当作商品,而是把绣品当成艺术品来研究、提升。我们只希望做出最好的精品,让刺绣技艺得到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走上新的台阶。此次巴黎之行,我们要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世界关注‘中国刺绣’这一文化瑰宝!
《北京时尚》:您是如何开始做潮绣的?
蔡民强:上世纪的1975年,我当时23岁,从度过五年知青时光的海南岛回到家乡潮州,我当时获得了那个年代难得的知青返城机会,怀揣着儿时的梦想,进入广东陶瓷学校就读彩绘艺术专业;1977年毕业,分配到国营潮州市刺绣厂工作。和我一同进厂的,是一起到海南下乡、一起进陶瓷学校读书的知青战友、老乡、同学李春亮。那时候,我们俩还不知道,彼此的命运已从此因为刺绣事业绑定在一起。
1977年进入潮绣厂时,我从事高精绣品的研制工作,花了几年功夫,潜心搜集整理出潮绣技艺200多种针法,并一一记载和论述形成详实文稿,李春亮则专心从事刺绣研究和设计。那个时候,我一天到晚在绣架旁边蹲着,认真地看绣工们飞针走线,有时候看得入神,竟不知天色已经昏暗。在不断的学习积累中,我记录了厚厚的一沓手稿,对一百多种刺绣针法,早已烂熟于胸。当时参与制作的潮绣“九龙屏风”还有幸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从技术员起步,到业务骨干、再到管理层,我和李春亮的步伐一直交织相随:1984年起我担任刺绣分厂厂长,李春亮担任剧服分厂厂长,1989年又分别担任潮绣厂厂长、副厂长,随后的1992年改制为广东潮绣集团、1993年更名广东名瑞集团,时至今天,李春亮一直担当我的左臂右膀。
《北京时尚》:从“潮州刺绣”到“中国刺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蔡民强:我当时一心扑在刺绣研究上,同时也亲眼见证了刺绣艺术的发展变化。我发现,随着现代经济繁荣发展,信息传播更加快捷,交通条件日趋便利,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推动全国各大绣种逐渐“去派别化”,实现交织融合。比如说,蜀绣融入苏绣技艺、粤绣进入湖南绣制、苏绣也学习潮绣的立体垫高、乱针不再是一幅作品的全部,垫金绣也不再是潮绣专利,名瑞中国刺绣研究中心正演绎“去派别化”,各种技法和针法已不是中国各地方的绣种固有;乱针不再是一幅作品的全部,乱平相结合,作品更加生动活泼……新的刺绣形式正在不断涌现。各种技法和针法,已经不是哪个绣种所固有,而是全国各地刺绣行业共同的财富。
2012年初,放下企业,我们决心实现心中的梦想。我们从各绣区数百个手工刺绣坊中,挑选出几十位有想法、悟性高的巧手绣匠,亲力亲为出题材、制画稿、组材料、定绣色、提针法,指导他们研究创作刺绣精品,经逐渐淘汰形成十来个固定研究点。在这期间,我心中的信念日益坚定:要博采各大绣种之特长,把中国刺绣的最高技艺用一批艺术精品记录下来,为刺绣艺术发扬光大贡献力量。
要打破传统粤绣、苏绣等“门户”“派别”局限,提出“中国刺绣”的概念。我们希望留存下来,走向世界的,不是某一方面的绣种,而是中国刺绣的集大成者。
《北京时尚》:此次展览中,为何选用名家大师的经典画作作为底稿?可以和我们特别介绍一两副作品吗?
蔡民强:以针为笔,以线代色,对这些艺术作品进行了“二次创作”,借助刺绣艺术独有的韵味魅力,填补原作笔触反映不到、色彩变化不足的空白,我们想赋予原作新的艺术价值。
如清朝著名宫廷画家袁江的《阿房宫》及徐里的《四壁观音》、陈克永的《大壑腾云》等,都是我们本次展览上的代表之作。对这些艺术作品,首先要认真揣摩画理画意,然后根据不同的物象、质感、层次、虚实等,严密地思考、认真地布置丝路针法、线条粗细、色彩过渡,绣工们则根据要求分工协作。
在材料上,我们选择的是细逾发丝的绣线,绣品远观栩栩如生,近看纤毫毕现,感染力扑面而来。如绣品《恬静的世界》,让观众仿佛置身山涧幽谷,泉水涓涓,流淌不息,走近端详,溪边岩石纹理细腻,倒影清晰,几乎跟高清照片一模一样。《维摩演教图》,我视它为珍宝,来之不易,材料采用的是一丝、1/16丝甚至1/32丝的丝绒线相结合绣制而成,绣工用最轻软的绣花针,小心翼翼在绣架上飞针,绣出线描都不能完成的图案,参观者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绣工的运针走势。
《大壑腾云》则开创了用大山水画于刺绣的先河,创作这幅绣品时,我们投入了大量的心血。由于原画是1995年创作的,当时画家没有留下底稿或照片,画册受当时印刷条件限制,颜色并不真实。为了校正颜色,我把画家的色碟搬到绣架前,通过沾色逐一确定绣线颜色。画册图稿缩小,有的模糊不清,我们便分段研究,定出刺绣方法,力求重现原作天高地阔的恢弘境界。《大壑腾云》是家喻户晓的佳作,该如何运用刺绣形式,在重现原画精髓的同时,为观众带来新的感受?经过深入思考,我在绣制过程中彻底改变了原画的笔法,使用乱针左右斜绣的方式,使漫山红遍的景象层叠有方、明暗错乱,为原画添光增辉,这让画家陈克永都赞叹:“你们让画作呈现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北京时尚》:在展览中,还有近来国内新人热捧的褂裙,可以简单和我们讲一讲褂裙的故事吗?
蔡民强:褂裙过去传统的称呼为金银线褂裙,是刺绣产品中一个独特的品种,源于清末,是婚庆中的高档礼服。清末民初大户人家的闺女出嫁,“满地花密地绣”银地是新娘妆,“散花疏丝绣”红地为伴娘妆。“后来又有龙凤图案,意从吹箫引凤,龙凤呈祥而来,逐渐地大多用龙凤图案了。褂裙的绣法分好多种类,有平绣、卜心绣、疏丝绣、密云绣四种绣法,而且穿戴也很有讲究。比如,红色的平绣、卜心、疏丝、密云褂裙是新娘穿的。
解放前,国内没有刺绣工厂,只有以家庭作坊为主的绣坊,绣庄。结婚的褂裙基本是按需定制的,没有统一的尺寸、款式和图案标准。1955年国内公私合营,凡有绣坊、绣庄的城市都将它们合并为集体所有制的刺绣厂,以广东、湖南、浙江、江苏为多。由于解放后国内的经济和社会变革,褂裙这种中国特色是婚庆礼服在婚礼上已经踪影全无了。
1958年,香港专门做礼服的经销商带着一些褂裙的绣片和资料到汕头丝绸进出口公司,指定要潮州市潮绣厂(现在的广东名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整理设计稿件和进行批量生产。经过几个月的商讨和审稿,最后总结历史资料,定下平绣、卜心、疏丝、密云这四个种类的一批稿件,一直生产至今。
《北京时尚》:做刺绣是一直以来的梦想吗?
蔡民强:艺术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我们经常北上南下穿梭在各个刺绣作坊之间,指导技术,检查进度。许多个日子里,在晨光微启时便直奔机场,下机后转乘高铁或汽车,到达第一个刺绣工区,讲评后又驱车数百公里,连夜进驻第二个点,第二天一早又出现在绣花棚前。有一次深夜赶路,我们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爆胎了,真吓人。当时的情景,我还记忆犹新。我们放下一切专心研究创作,不是为了把绣品当作商品,而是把绣品当成艺术品来研究、提升。我们只希望做出最好的精品,让刺绣技艺得到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走上新的台阶。此次巴黎之行,我们要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世界关注‘中国刺绣’这一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