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进入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实现教学优化,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6-0109-01
根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实践,笔者的体会是:首先,教师要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原则;其次,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
一、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原则
1、要根据学习对象的学习特点。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图画、动画、声频、视频等教学媒体,生动具体、直观形象,具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功能。通过信息技术,用多种媒体呈现学习材料,可以使学习过程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动机。但是,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阶段,切不可因为滥用使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丧失思维能力的训练机会。
2、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阅读文本,倾听对话,感悟思想,体会情感,揣摩表达,积累语言,表达运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切教学手段都是服从于此的。因此,在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两者关系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主体,信息技术是为优化教学服务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调动学生的感官多方面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上来。
3、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运用信息技术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为目的的,因此必须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切忌盲目性。没有哪一种教学手段是万能的,只有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利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手段,才是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也不例外。
4、要注意多种媒体使用的综合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尽可能把音与像、动与静、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多种感知材料,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与运用能力。信息技术只是多种媒体的一部分,语文教学中,黑板、粉笔、实物、纸质的挂图和图片等传统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术媒体应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整合使用,以充分发挥媒体促进教学的作用。
5、要精心设计教学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的同时,变革自己的教学设计行为。备课时,教师要系统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设计教学媒体。将教学媒体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成为教学方案的要目。
二、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落实,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的支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常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即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和创设语文学习所必须的情境进行教学。或播放故事,或配乐朗读,或呈现图形图像,或观看动画,或观看视频等。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图形图像,图文结合,使学生直观感知课文的情境。句段理解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用动画、视频等再现文本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雷雨》的起始阶段,笔者播放视频,让学生边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动机。为使学生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笔者再次让学生观看视频剪辑:屏幕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学生观看视频剪辑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满天”是什么意思?2.“黑沉沉”写出了乌云怎么样的变化?3.“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4.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感到怎样?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场景,品词析句。
2、模拟教学法。即利用各种媒体,模拟文本内容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教学。小学语文课文里的常识性说明文,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积累不足,根据课文的文本难以理解一些科学性知识。如果用多媒体模拟,学生就可以身临其境,从而解决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科学小品文《琥珀》时,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难点,笔者利用从网上下载的教学课件(包括琥珀的样子、远古时代的环境、苍蝇和蜘蛛的行动及巧合、松脂球变成化石的经过、发现的过程等若干个小模块)开展教学,如点击“松林与海水”课件,便会出现地壳变化使海水淹没松林的场景,并可以清楚地看见水下的松树如何慢慢腐烂,松脂球脱落出来,一齐深埋在淤泥里的情景。
3、课前预习法。即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并接受辅导。“精读课文”教学之前,笔者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学习有关的资料。课上,安排学生交流作者的生平、作品等文学常识和课文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介绍等。有些课文,涉及到社会、环境、历史、军事等学科的知识,学生对这样的课文非常感兴趣。如,在教学《南京长江大桥》一课,为什么建造长江大桥?大桥有多长?是谁设计的?什么时候建造的?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却是大多数学生希望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来了,笔者根据学生的需要,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了有关资料。
4、技能指导法。即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学生的语文技能进行指导。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指导,可以提高训练效果。如,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录音,组织学生进行听话、记忆、复述等活动,可以训练、指导学生的“听”“说”等技能。可以通过播放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可以利用大屏幕呈现阅读材料,进行拓展阅读训练;呈现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书写过程,指导学生学习笔顺、分析字形和书写汉字等。可以用媒体呈现同题佳作,供学生借鉴,实现习作指导;将学生的作文展现出来,组织学生进行评改训练,实现作文修改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尝试,与此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本人将以此要求为目标,继续探索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新形式、新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6-0109-01
根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实践,笔者的体会是:首先,教师要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原则;其次,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
一、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原则
1、要根据学习对象的学习特点。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图画、动画、声频、视频等教学媒体,生动具体、直观形象,具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功能。通过信息技术,用多种媒体呈现学习材料,可以使学习过程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动机。但是,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阶段,切不可因为滥用使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丧失思维能力的训练机会。
2、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阅读文本,倾听对话,感悟思想,体会情感,揣摩表达,积累语言,表达运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切教学手段都是服从于此的。因此,在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两者关系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主体,信息技术是为优化教学服务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调动学生的感官多方面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上来。
3、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运用信息技术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为目的的,因此必须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切忌盲目性。没有哪一种教学手段是万能的,只有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利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手段,才是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也不例外。
4、要注意多种媒体使用的综合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尽可能把音与像、动与静、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多种感知材料,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与运用能力。信息技术只是多种媒体的一部分,语文教学中,黑板、粉笔、实物、纸质的挂图和图片等传统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术媒体应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整合使用,以充分发挥媒体促进教学的作用。
5、要精心设计教学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的同时,变革自己的教学设计行为。备课时,教师要系统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设计教学媒体。将教学媒体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成为教学方案的要目。
二、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落实,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的支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常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即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和创设语文学习所必须的情境进行教学。或播放故事,或配乐朗读,或呈现图形图像,或观看动画,或观看视频等。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图形图像,图文结合,使学生直观感知课文的情境。句段理解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用动画、视频等再现文本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雷雨》的起始阶段,笔者播放视频,让学生边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动机。为使学生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笔者再次让学生观看视频剪辑:屏幕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学生观看视频剪辑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满天”是什么意思?2.“黑沉沉”写出了乌云怎么样的变化?3.“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4.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感到怎样?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场景,品词析句。
2、模拟教学法。即利用各种媒体,模拟文本内容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教学。小学语文课文里的常识性说明文,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积累不足,根据课文的文本难以理解一些科学性知识。如果用多媒体模拟,学生就可以身临其境,从而解决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科学小品文《琥珀》时,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难点,笔者利用从网上下载的教学课件(包括琥珀的样子、远古时代的环境、苍蝇和蜘蛛的行动及巧合、松脂球变成化石的经过、发现的过程等若干个小模块)开展教学,如点击“松林与海水”课件,便会出现地壳变化使海水淹没松林的场景,并可以清楚地看见水下的松树如何慢慢腐烂,松脂球脱落出来,一齐深埋在淤泥里的情景。
3、课前预习法。即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并接受辅导。“精读课文”教学之前,笔者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学习有关的资料。课上,安排学生交流作者的生平、作品等文学常识和课文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介绍等。有些课文,涉及到社会、环境、历史、军事等学科的知识,学生对这样的课文非常感兴趣。如,在教学《南京长江大桥》一课,为什么建造长江大桥?大桥有多长?是谁设计的?什么时候建造的?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却是大多数学生希望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来了,笔者根据学生的需要,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了有关资料。
4、技能指导法。即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学生的语文技能进行指导。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指导,可以提高训练效果。如,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录音,组织学生进行听话、记忆、复述等活动,可以训练、指导学生的“听”“说”等技能。可以通过播放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可以利用大屏幕呈现阅读材料,进行拓展阅读训练;呈现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书写过程,指导学生学习笔顺、分析字形和书写汉字等。可以用媒体呈现同题佳作,供学生借鉴,实现习作指导;将学生的作文展现出来,组织学生进行评改训练,实现作文修改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尝试,与此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本人将以此要求为目标,继续探索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新形式、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