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锦添:自我的梦境

来源 :东西南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de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静、儒雅是叶锦添给人的第一印象。
  在这十余年的时间里,从荧幕到舞台,从服装设计到装置艺术,叶锦添游走于各个艺术门类,试图找寻一扇最终通往他内心世界的大门。

一件戏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还在香港理工学院读书的叶锦添参加了一场公开比赛,他一举拿下了绘画和摄影的双料冠军,之后他的作品又被国际会展看中并专门陈列展出。也正是因为在这场比赛中的出色表现,香港电影“怪才”徐克一眼便相中了叶锦添,并通过各種渠道找他,想邀请他加入一部电影的拍摄工作。
  徐克所说的,正是1986年吴宇森执导的电影《英雄本色》。在徐克的力荐下,29岁的叶锦添成为该片的执行美术。在这部电影中,叶锦添为周润发做出了一个风靡一时的经典造型“小马哥”——牙签、西装、风衣和光可鉴人的发型。虽然这只是他踏入影坛的第一份工作,但叶锦添与徐克的邂逅无疑让《英雄本色》锦上添花。
  但这也仅仅是片中的一个人物角色,并没有给叶锦添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就在这时,他遇到了关锦鹏所导演的电影《胭脂扣》。这部影片的剧情,给了他广阔的运作空间:他去百年老店广东堂,寻找过去的花露水和香烟广告,把过去的记忆做进了电影,仿佛重现了另一个时空。就此叶锦添开始真正了解电影美术。
  1990年,他正式做起了美术指导,第一部电影《阿婴》让他第一次获得金马奖“最佳服装造型设计”提名;1993年,叶锦添又凭借电影《诱僧》获得金马奖“最佳美术指导”,并提名金像奖“最佳服装造型设计”。《诱僧》中迷离的空间,阴冷的气息,浓烈的色彩,极致的舞台感,让叶锦添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紧接着,2000年的电影《卧虎藏龙》,让他斩获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
  慢慢地,叶锦添在电影中有了越来越多自己的想法。他从人物造型入手结合影片剧情发展,控制着影片中整体的美学效果,在电影《卧虎藏龙》中,甚至是玉娇龙偷剑的那几个动作,叶锦添都要与武术指导进行反复争论,只为了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在电影《夜宴》的美术指导上,叶锦添在厚重的色彩中,透出华丽的颓废感,衬托剧情的黑暗悲郁。
  从服装设计到美术指导,叶锦添不仅能掌控大场面,也关注小细节,凡是与“美”有关,都有他的影子。他呈现的美既融于电影之中,又独立于电影之外。可一味的做电影让叶锦添逐渐有了一种“被束缚”的感觉,同其他艺术家一样,叶锦添渴望自由地创作,他想要去追逐内心的东西。

一场演出


  当你靠的够近,就会惊讶地发现叶锦添无需别的事情助力,他的力量来自于自己。那些意识的片段,那些通过不同作品发出的声音,像是他全部自我探索的力度。
  《卧虎藏龙》之后的叶锦添,将他的艺术创作从电影延伸到了舞台。他与云门舞集、当代传奇剧场、汉唐乐府、罗伯特·威尔逊、杨丽萍、赖声川、阿库·汉姆等众多知名导演、艺术家有过多次合作。
  2013年,话剧《如梦之梦》启动亚太巡演,演出长达八个小时,观众坐在舞台的中央区,穿越时间与空间,尤如置身于故事之中,与剧中人同喜同悲。那时的叶锦添还在台湾工作,赖声川找到他,两人在一家咖啡馆聊了半个小时。叶锦添在了解了他要表达的世界观和中心思想后,就决定参与其中。



  作为话剧《如梦之梦》的服装造型总监,叶锦添创作了400多套服装,他在时间与空间不断重复变化中,打造出了一个充满爱与感知的梦境。
  在舞台上的叶锦添真正做到了自由的创作。叶锦添曾说,他自己是非常忠于自己的创作的,“就等于说我做每个决定一定是我非常确定的。至于结果怎么样,它是另外一个层次的东西。”在和不同风格导演合作、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中,叶锦添反而能够更明晰自己想要指向的靶心。“在我真正尝试过各种形式,最后所有的形式在我们面前都会无所遁形,我总能看到最原始的东西。而当抓住了这个原始的东西之后,我发现它是无形的。”
  艺术是很难去解释的。就像真正的诗是写给用心聆听的人的,如果什么都解释出来,就毫无神秘可言。在舞台上肆意发挥创作灵感的叶锦添,此时像极了一位诗人,酌笔落字时,月色为之动容,森林挽回孤寂,檐下的飞鸟集群应声,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开始向他靠近。

一种美学


  “新东方主义”美学是叶锦添艺术生涯中绕不开的话题。
  他总结出中国文化里有一种“气韵”。人们对于生命的认知、对宇宙的看法,全都存在于这样一种气韵之中。简单的说,中国风不是毛笔字,不是古诗词,不是汉服旗袍,不是亭台楼阁,而是存在于这些表象中的“魂”。他发现在这股无形的力量里,有很多元素可以经过拆解,随时组成新的东西。
  于是便有了“新东方主义”美学。这是叶锦添通过多年的积累、沉淀之后所创造出的美学思维。他形容自己的作品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再创造,“当我在说‘新东方主义’美学的时候,其实是在跟一个东西竞赛。我这个人刚好是相反的,绝对不会去迎合外国对中国的看法。”他寻求的是一种东方意境与西方比例的完美糅合。2006年,在电影《夜宴》的美术制作中,叶锦添就尝试用一种新的视觉语言去表现古典——影片的造型元素中百分之六十来自中国唐朝服饰,百分之四十来自欧洲古油画。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叶锦添的作品有着独一无二的“现代感”。
  如此带来的强烈颠覆让叶锦添的每一件艺术作品中都有意地贯穿着一种精神内核,如今再次回望之时,他将自己所有的情感拼合粘连,那些曾经散落一地的碎片被某种神秘力量再次聚合,重新带上了“叶锦添式”的美学标签,郑重来到观者面前。   对于这样一位说话温柔,笑容腼腆的艺术大师,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却是一顶永不摘掉的帽子和黑色的外套。黑色是宇宙初始的颜色,也是叶锦添内心流露出的隐秘暗示——这个世界上杂乱的干扰太多,他需要把自己隐藏起来,绚烂的色彩留给作品,单一的黑色留给自己。
  2007年底,从没做过雕塑的叶锦添完成了作品《原欲》:一位少女,眼神空洞,静默地站在那里,流着眼泪。在之后的时间里,叶锦添创作了一系列以Lili为名的装置作品,也是他近年最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作品之一。他带着Lili在不同的国度间穿行,巴黎、伦敦、东京……或是徜徉于大草原,或是混迹于人群,或是孤独地坐在教堂的一角……面对这件作品,每个观者都有不同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又很难通过文字去解释。
  “我的美术到最后可能是一种真理的呈现,它是我对我所知道的世界的反映,因为它不会受这些外在的故事的影响,当你把它摆在那边,它本身就是在诠释着真实世界,这是它好看的原因。”叶锦添总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审视当下世界。他的艺术创作里有对传统美学的重塑,也衍生出了对未来的省思。从影视作品,到舞台设计,再到人偶Lili,叶锦添的作品从具象转而抽象,其间迸发了令人震撼的力量,也让艺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核愈加明晰。叶锦添那些想要突破的自我,大概就藏在他设计的每一件戏服里,藏在每一场的舞台效果里,藏在每一双Lili的眼睛里。

一种自我


  “即使在人来人往之中,有时我仍然会觉得无限孤独,于是改变自己避免过度抽离,当一切形成正常状态时,我至少又可保持沉默,一切悄然变化,难道只有我会在乎突如其来的瞬间所感受到的平静?”这是叶锦添在他的社交媒体上发出的文字。对于观众而言叶锦添是单纯的创作者,但对他个人更像是一位孤独的艺术家。他曾说过,“真正的创造带着苦涩和无限的孤独感,我在那些不断泛起的记忆与自我显现中,逐渐找回自己失落的东西。”
  2018年11月,叶锦添首次在香港举办个人展览:蓝——艺术、服装与记忆。在一片蓝色的海洋之中,展览的最后一个房间里,机器人Lili和孕妇Lili相对而坐。这里展现了叶锦添对未来的思考,他好奇的是那个未知的领域里的一切。在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人工也许能制造新的躯体,但记忆却会穿梭于不同的时空之中,连接宇宙中未知的疆界。
  “关于现在人们穿什么衣服,或者流行什么电影,我其实根本就没兴趣。未来世界已经来了,我关心的是那些没有被看到的问题。”在叶锦添看来,艺术是前沿,是探索,“如何深层看到人本真的状态,是我之后创作的核心,虽然外界可能会有争议,但我觉得艺术就该围绕这些东西。”下意识的,他皱了一下眉,“做艺术本身是要冒险的,成功和认同只是做艺术的奖励。首先艺术本身就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去做的事情,在艺术中追寻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分享给所有人,这个才是艺术家要做的。”
  面对当下的环境,他也曾有过焦虑:“现在处于一个崭新的世纪,一个异样多元的世界,事物的转变异常迅速,人的意识陷入翘首不及与错乱之中,来不及收拾应对从前,新的事物又转瞬即逝,我在这个巨大的运动中,寻找平衡与静止的视觉。”在这过程中,叶锦添通过摄影、写作达到心路经历的回溯。目前他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新书了,“因为最近要写书,感觉睡觉的时间都被‘侵犯’了”,叶锦添说得有些无奈。他承认自己的书很难读,“我看事情的方法不一样,所以观众确实不是那么容易了解。”
  叶锦添是在用一种“奇怪”的方法把他的思想记录下来。“可能就是因为大家都不懂才觉得好玩吧。”他有一个很简单的想法,就是把一个不易被理解的东西做得越来越完善,“因为没有那么多人会去想我在想的事情,就变成了你在做事情的时候没有那么多人理解,所以就一直处在一种很自我的状态里面。”说话之时,分明能感受到一位艺术家的偏执与纠结。
  不想要定型、更不喜欢重复,是艺术家的基本特质,他们唯一不变的是对艺术的执着和热情。在多重身份之间游走的叶锦添,脑海中不断袭来的是创作的灵感。2019年4月13日,《叶锦添:全观》艺术大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叶锦添首次跨界科学,在艺术创作中融入了对生命的意义以及对哲学思考。并提出“精神DNA”的概念,作为其艺术发想的核心,试图讨论在无形的精神世界中,人类情感、记忆的萌发与传承。作为艺术家,叶锦添看重的是艺术与精神交流的关系,他所有艺术作品的精髓都在于达到与观者精神上的共鸣。


2001年,葉锦添凭借《卧虎藏龙》夺得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



  如今,叶锦添已跃出时空之限,追溯世间之源所在,那些盘踞在叶锦添内心深处的思考将在他的艺术作品中一一展现,创作对于叶锦添而言就是在“重组时间”。在他的心里,艺术就是时间与空间的游戏:“所有灵感都在时空之中,时间只是需要我们重新走过一遍,所以你在看到我尽量多往前迈几步,就等于是我搜集到了更多的灵感。”这时的叶锦添像是个走在时间里的孩子,他不断地搜寻着谜底,在这个纷繁杂乱的世界中找到一丝让人为之触动的灵感,可能其他人难以理解,却正是创作者自我的一次次重生。
  (娃娃荐自《时代人物》)
其他文献
最近一两年时间,市场上一下子冒出了几百个电动牙刷品牌。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做过统计,目前仅在京东平台上,品牌数就有424个。2017年和2018年,国内电动牙刷销售额分别达到32亿元和48亿元,同比增长70%、50%。如此庞大的产业,却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没有一个大V,逃得过电动牙刷”  从2019年3月开始,每次打开微博,上海白领林昕(化名)就有一种被电动牙刷广告支配的恐惧。  无论是胸怀世界
期刊
指“能夠立即消解本来很嗨爆的气氛的人”,相当于“冷场王”。 随薪锁欲  指当代人因为自己的薪水太少,没有办法自由地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多被网友用来调侃自己的薪资状态。犒劳肥  总觉得自己生活艰辛楚楚可怜,就想吃点好的来犒劳自己,但犒劳起来事无巨细没完没了,最后演变成找各种理由吃吃吃。屠榜  表示艺人的新专辑或电影一经发行就斩获了各大榜单,排名都在榜首,或者表示其作品占了榜单中的大多数,取得了非常好
期刊
若论人生最富有戏剧性的互联网圈大佬,张朝阳当属其中之一。他的人生属于“高开低走”的典型,前半生风光无限,清华、MIT学霸,信息学博士,有“互联网教父”之称,当他创立的搜狐一战成名之时,马化腾等都还是无名小辈,甚至连马云来搜狐求职都被无情拒绝。  然而成名之后的张朝阳却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线,上综艺、秀瑜伽、跳狐步、拍封面,别家大佬都在上财经版,而他却永远是娱乐版的主角。  “我这么有钱,却这么痛
期刊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至少有1000万心力衰竭患者,但可用于移植的心脏来源不可靠,也很少。  現在这些患者还有另一种选择,就是安装人工心脏。我国自主研制成功一种直径50毫米、厚度26毫米、重量不到180克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名为“中国心”。目前,“中国心”已成功完成临床试验手术4例、人道主义救援手术3例。它不但填补了国内人工心脏领域的空白,更为上千万晚期心力衰竭患者重获新生带来了希望。
期刊
《鲁冰花》《我愿意》《如果爱》……毫不夸张地说,华语地区大多数人都听过姚谦的歌。他与林夕、黄伟文、罗大佑等仙魔级别的同行不一样,他不是俯瞰众生、极尽机妙的圣手,而是以常人视角写尽常人爱恨起落的旁观者,带着温和的关切与悲悯,不刻意超脱,但足够诚实。  不出远门时,姚谦每天从在北京或台北的家中早起,先读一小时《时代》或《卫报》,手冲一壶不加糖和奶的咖啡。近期用的多是他在墨西哥旅游时带回的豆子。  喝咖
期刊
在西方国家,公众人物被当众抗议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很多总统总理级别的大人物,也经常享受被扔鞋、扔西红柿甚至扔臭雞蛋的“礼遇”,当事人也大多以玩笑化解尴尬。不过在我国,人们对这种当众抗议的方式接受度还不高,一方面是因为类似事件在国内并不多见,同时,中国人骨子里很认同“士可杀不可辱”这句话,同时向来有同情弱者的心理,所以,即使是李彦宏这样的争议人物,当他以浑身湿透的受害者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很多人还是给
期刊
近日,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研究发现,观看恐怖片能够加速燃烧卡路里,从而达到减肥效果。同时,恐惧紧张感还会加速体内白细胞循环,从而限制病毒传播,降低患传染病风险。实验结果表明,人们看完《闪灵》后可以消耗184卡路里,相当于步行40分钟。  一部《闪灵》相当于走40分钟,你看还是不看?菠菜提取物確实可提高运动表现  动画片《大力水手》中卡通人物常常通过吃菠菜罐头来增强体力。近日,德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一
期刊
带上一双儿女、一大笔钱,不顾一切地,迪拜王妃出逃了!  据英国媒体爆料,出逃的哈雅王妃是穷得只剩钱的迪拜酋长谢赫·穆罕默德的妻子。而且,此次出逃显然是她精心策划过的——携带3500万欧元(约合2.7亿元人民币)避难德国的同时,提出与丈夫的离婚申请。  另一边,为了追回妻儿,穆罕默德软硬皆施,一会儿写情书示爱妻子,一会儿又放出狠话威逼利诱,引得全世界为之侧目。  能导演出这样一场惊心动魄“出逃”大戏
期刊
近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深化道路运输价格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儿童优惠乘车政策方面拟规定:儿童携带有效身份证件的,以年龄为判定标准,6岁以下的实行免票,6-14岁的执行客票半价优待(参照部分地区对儿童购买游览参观点门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优待政策,将半票上限年龄设定为6-14歲);未携带有效身份证件的,以身高为判定标准,便于旅客出行和经营者执行。  支持,现在的孩子普遍长得高。
期刊
无论是在风投行业还是硅谷初创科技企业的眼里,年仅42岁的马特·科尔勒似乎拥有与希腊神话中弗里吉亚国王Midas一样的超能力:点石成金。  马特·科尔勒,这位现年仅42岁的风险投资家并不是魔法师,无法从帽子里掏出一只兔子,但他所经手的科技企业,往往都能成为明星级公司。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LinkedIn、Instagram、Tinder、Facebook、Dropbox、Domo……其实这些还不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