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在中国网采访时表示:高雅文化在市场上的表现,有几个因素在起作用。一个是全民的阅读素质。一个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对高雅文化的市场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比如有些国家的文化生活就非常丰富、成熟,在地铁、车站这样的公共场合,很多人都在静静的看书。这样,就有对高雅文化有需求的消费者,而出版商也乐于制作这种产品。我们国家的人均阅读量还很低,这方面的提升还是很有必要的。
另一个方面,从出版社来讲,在制定选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行业的“职业化”。我前一阶段就提出一个观点,中国出版行业在近十年来的商业冲击下,形成一种“泛职业化”现象。一个大学毕业生,实习一个月,就可以做编辑,甚至就可以攒书,这个行业的职业门槛太低了。目前很多图书工作室都存在这种情况,这种操作对于行业而言是毁灭性的。一个行业要有具备职业化素质的人才,就好比NBA的职业队员,和街头球手的素质必然是不一样的。出版业要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化的训练,这样才能编出高品质的书。我所说的高品质图书,不仅在学术和文化上有地位,还在商业上有价值。就拿绘本来说,为什么有的能盈利,有的就赔钱?最关键的是能把内容和读者的需求恰当的结合起来,使一些经典的图书仍然可以获得市场的认同,这也应当是出版人最高的追求。
李人凡:
教辅出版的麻烦
广西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李人凡在《出版广角》撰文:在我国,一段时期以来,教辅读物几乎成了跨界的“麻烦制造者”。是非争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表面看来,是利益之争;往深里分析,折射了我国出版界、教育界深层次改革的矛盾所在。
教辅的混乱现象依然“本性难改”,国有和民营的教辅出版从不对等、不公平竞争演变到变相的利益共同体合作,造成了愈演愈烈的原创双缺失——出版社缺少了教辅选题的原创意识和市场开发能力,民营书商缺少了教辅学理的多元化、创意化的渐进性原创意识,缺少了高度自觉的机制性质量保障体系的原发性内生力。
教辅的乱象之根,在于各方都存在逐利动机。出版方更由于国有资产增值和任期目标利润增长的刚性考核,直接导致了片面追求教辅的经济体量和短期效益。从管理学原理和出版改革的路径依赖来剖析,教辅读物的“三个过度”(过度膨胀、过度依赖、过度衰变)和出版的“三慢”(出版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慢、技术进步升级缓慢、人才培养创新的步伐缓慢)现象,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演变?
左健:
战略合作再创大学社新未来
南京大学社社长左健在《中国图书商报》撰文:在各类战略合作中,无论对象是谁,模式怎样,合作方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因此核心的问题就是,在合作方的资源、利益、分工上要保持一个大概的“势均力敌”的平衡状态,尽量能使得合作的收益与各方的期待值相符,甚至超越,才能有相对稳定和长久的合作。比如,我们的民营企业文化产业创意园,为多家民营公司提供了一个深度合作的平台。作为牵头单位和整合方,在管理和服务上应该有一套规范、高效的管理方法。为此,我们为每家民营工作室配了一个我们社内的管理员,负责管理、联络和流程操作、监督以及审读等,将质量管理作为重中之重,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
在与一些科研单位的合作,尤其是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专业性强的合作项目中,我们认为,容易产生的问题是出版社被对方牵着鼻子走。大学出版社身处高校,面对的科研项目、成果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科研成果都适合转化成出版资源。因此,出版社应该要小心遴选,提早介入,提早调研市场,把纯粹的科研成果导向市场化的出版项目。
傅达林:
韩寒胜诉百度是网络著作权保护的开始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军法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傅达林在《京华时报》撰文:网络著作侵权的猖獗与司法积聚的维权能量不够有关。在这个层面上,类似韩寒的诉讼便具有示范与聚合效应。传统的权利形态遇到网络新技术,便会带来诸多权利保护的新课题,著作权更是如此。网络让传统媒介下具有一定经济成本的侵权行为,变成以边际成本为零的方式传播,致使网络著作权侵权现象日益严重,侵权领域也由广域网向局域网延伸。
另外,如果著作权人遭遇网络侵权后不愿诉诸法庭,维权意识淡薄,必将使侵权行为得不到有力的控诉和追究,也很难通过司法个案的纠治向社会传递权利观念。
进一步畅通司法救济渠道,降低诉讼成本,让司法裁断不仅倒逼网络企业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影响网络著作权保护秩序的生成,更凝聚大众对保护著作权的共识,积聚维权的正能量,最终才能让知识产权保护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另一个方面,从出版社来讲,在制定选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行业的“职业化”。我前一阶段就提出一个观点,中国出版行业在近十年来的商业冲击下,形成一种“泛职业化”现象。一个大学毕业生,实习一个月,就可以做编辑,甚至就可以攒书,这个行业的职业门槛太低了。目前很多图书工作室都存在这种情况,这种操作对于行业而言是毁灭性的。一个行业要有具备职业化素质的人才,就好比NBA的职业队员,和街头球手的素质必然是不一样的。出版业要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化的训练,这样才能编出高品质的书。我所说的高品质图书,不仅在学术和文化上有地位,还在商业上有价值。就拿绘本来说,为什么有的能盈利,有的就赔钱?最关键的是能把内容和读者的需求恰当的结合起来,使一些经典的图书仍然可以获得市场的认同,这也应当是出版人最高的追求。
李人凡:
教辅出版的麻烦
广西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李人凡在《出版广角》撰文:在我国,一段时期以来,教辅读物几乎成了跨界的“麻烦制造者”。是非争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表面看来,是利益之争;往深里分析,折射了我国出版界、教育界深层次改革的矛盾所在。
教辅的混乱现象依然“本性难改”,国有和民营的教辅出版从不对等、不公平竞争演变到变相的利益共同体合作,造成了愈演愈烈的原创双缺失——出版社缺少了教辅选题的原创意识和市场开发能力,民营书商缺少了教辅学理的多元化、创意化的渐进性原创意识,缺少了高度自觉的机制性质量保障体系的原发性内生力。
教辅的乱象之根,在于各方都存在逐利动机。出版方更由于国有资产增值和任期目标利润增长的刚性考核,直接导致了片面追求教辅的经济体量和短期效益。从管理学原理和出版改革的路径依赖来剖析,教辅读物的“三个过度”(过度膨胀、过度依赖、过度衰变)和出版的“三慢”(出版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慢、技术进步升级缓慢、人才培养创新的步伐缓慢)现象,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演变?
左健:
战略合作再创大学社新未来
南京大学社社长左健在《中国图书商报》撰文:在各类战略合作中,无论对象是谁,模式怎样,合作方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因此核心的问题就是,在合作方的资源、利益、分工上要保持一个大概的“势均力敌”的平衡状态,尽量能使得合作的收益与各方的期待值相符,甚至超越,才能有相对稳定和长久的合作。比如,我们的民营企业文化产业创意园,为多家民营公司提供了一个深度合作的平台。作为牵头单位和整合方,在管理和服务上应该有一套规范、高效的管理方法。为此,我们为每家民营工作室配了一个我们社内的管理员,负责管理、联络和流程操作、监督以及审读等,将质量管理作为重中之重,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
在与一些科研单位的合作,尤其是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专业性强的合作项目中,我们认为,容易产生的问题是出版社被对方牵着鼻子走。大学出版社身处高校,面对的科研项目、成果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科研成果都适合转化成出版资源。因此,出版社应该要小心遴选,提早介入,提早调研市场,把纯粹的科研成果导向市场化的出版项目。
傅达林:
韩寒胜诉百度是网络著作权保护的开始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军法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傅达林在《京华时报》撰文:网络著作侵权的猖獗与司法积聚的维权能量不够有关。在这个层面上,类似韩寒的诉讼便具有示范与聚合效应。传统的权利形态遇到网络新技术,便会带来诸多权利保护的新课题,著作权更是如此。网络让传统媒介下具有一定经济成本的侵权行为,变成以边际成本为零的方式传播,致使网络著作权侵权现象日益严重,侵权领域也由广域网向局域网延伸。
另外,如果著作权人遭遇网络侵权后不愿诉诸法庭,维权意识淡薄,必将使侵权行为得不到有力的控诉和追究,也很难通过司法个案的纠治向社会传递权利观念。
进一步畅通司法救济渠道,降低诉讼成本,让司法裁断不仅倒逼网络企业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影响网络著作权保护秩序的生成,更凝聚大众对保护著作权的共识,积聚维权的正能量,最终才能让知识产权保护成为一种时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