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来“演”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ongyu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信息窗1”的第二课时.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认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梯形、组合图形的面积及六年级圆的面积与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 可见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但知识和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图形的转化、公式的推导会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学具的实际操作,学会用割补拼摆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 其中发现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能正确地运用是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教学难点.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启发诱导法、观察发现法、讲授法、实验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亲历知识的发现、迁移、应用的过程,使整个教学遵循由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经历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准备硬纸板做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各几个,剪刀;学生准备平行四边形、剪刀、三角板、直尺.
  为凸显本节课设计理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拟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上课伊始,呈现学校美丽的校园和学生一起欣赏,最后出示两个平行四边形的花坛,请学生观察,哪个面积大?很可能学生的说法不一,这时让他们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比较办法,学生可能会说先计算面积,再来比较. 于是老师顺势给出这两个图形的有关数据,让学生算一算面积各是多少,结果无法确定,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无法通过计算来比较两个花坛面积的大小,出现了问题冲突,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操作探究,获取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用数格的方法初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先让学生回忆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然后利用数方格的方法探究. 我会采用让学生独学、群学、展示的方法来学习格子图,让他们看一看、数一数、填一填、比一比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交流后,再进行验证. 这里让学生知道猜想必须经过验证才能使人信服,为下一步的探究铺路,同时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联想与猜测能力.
  之后是操作验证,让学生来“演”!首先让学生想一想已经学会用公式算什么图形的面积了,接下来让学生尝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时学生已经跃跃欲试,在小组合作中开展剪、拼活动,动手之后全班交流演示:学生可能会说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画一条高,沿高剪下,变成三角形和梯形,把它们拼在一起;也有学生会分成两个梯形,然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我会提问为什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明确之后总结,刚才这个探究的过程在数学上叫作转化,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很好地应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全过程,为下一环节建立联系、推导公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教会学生解题的方法.
  三、建立联系,推导公式
  通过解决四个问题,再用多媒体播放,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乘高,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最后回归课本,自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字母表示式. 这个环节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观感性到理性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解决了问题,发展了能力.
  四、练习达标,内化新知
  练习是有效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也是检测目标达成的有效手段之一,本节课围绕目标设计了三层次的目标检测练习.
  基本题:解决导课部分的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使学生能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重点,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变式题:选择平行四边形对应的底和高求面积,避免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综合题:想一想,一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它的底和高可能是几?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五、反思总结,自主建构
  在这个环节中设计让学生谈收获,让学生再次获得成功的喜悦,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有个完整的印象,深化新知.
  整节课我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地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发生、迁移、应用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建构的过程中学会整理,学会提升,学生反思,学会学习.
其他文献
【摘要】线性规划问题是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内容,本文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求解的常规方法入手,探究3个决策變量条件下常规方法的可行性.在简单线性规划问题求解的基础上,以Lingo环境为例设计操作步骤并编写程序,寻求同一问题的最优解.最后,对Lingo环境下的求解给出评价.  【关键词】线性规划,最优解,整数规划,Lingo
【摘要】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快乐获得知识,在新课程理念下,笔者认为,小学数学的快乐教学法应该在于教师的乐教与学生的乐学这二者统一.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快乐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善学、乐学、爱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 苏霍姆林斯基;乐见;乐学;乐创;乐练;乐练  根据在本校随机抽取学生,做了一份关于《小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摘要】 通过适当的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重要的数学课程目标. 为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诱思中获取经验,在反思中生成经验,在批判中再认经验,在变化中内化经验,在操作中概括经验,有效地达成了数学课程目标.  【关键词】 思维;原初经验;再认性经验;概括性经验  学生数学素质结构的形成与优化过程,存在于学生的主动性数学活动过程中,并以丰富的条理化的数学活动经验为
【摘要】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这三个显著的学科特点,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都感觉到非常困难.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成绩也越来越不理想,慢慢地转变为了数学学困生.本文结合笔者六年的家教经验和三年的教学经验,以初中数学学困生为例,从他们的自身实际和数学学科特点出发,分析了听(课堂听讲)、看(课后看知识分析和例题讲解)、练(做适当的练习题)这样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不妨给学生一个自我探究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不断的摸索,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组合作学习在
【摘要】 合作学习模式一直如磁石般吸引着我们,对于它的诸多妙处我们可以一一道来,但在实践中却问题层出,其主要问题便是有形式而无实效. 如何让“合作学习”真正带给课堂高效呢?  【关键词】 合作;数学;教学反思  笔者曾开设一节公开课,课题为“同底数幂的除法”,现回顾课堂,实录两个片段如下:  片段一:典例讲解:  (1)(-xy)4 ÷ (-xy);(2)(a - 2)6 ÷ (2 - a)5;(
【摘要】 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本文笔者从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目的的要求、新课导入注意的问题和新课导入类型的策略三大方面进行了阐述. 并着重阐述了导入的四种策略:巧设疑窦,创设 “愤”、“悱”情境;巧用旧知,创造“启”、“发”氛围;巧借道具,构建“愉”、“悦”情感;巧变常规,实现“师”、“生”互动.  【关键词】 新课导入;
【摘要】高中数学这门课程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决定成败的因素之一是一线数学教师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开展教学.应该说新教材的内容编排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因此,教师要正视教材的变化.通过正确处理教材,全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教材;新课标;课堂  我们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现,新教材的编写更加注重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但是,我国的高
【摘要】 数学试卷,是教师考查教学活动、学习活动等方面效果的有效抓手和重要载体. 试卷讲析,试卷讲解的提升环节. 教师在试卷讲析活动上,要在讲析方式做足文章,做优效果. 本文作者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当前初中数学试卷讲析活动的开展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试卷讲析;教学活动;探析  教师教学活动效能的高低、学生学习活动效果的好坏,需要教师借助于科学、合理、有效的考量手段,进行深入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数学的重要分支——应用数学,包括数学向其他学科的渗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从而了解更多的数学常识及数学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应用数学;渗透;独立学科;计算数学  数学的广泛渗透与应用是它一贯的特点,但在数学史上,数学的应用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步入20世纪,数学迎来了发展的新前景——应用数学时代,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数学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范围,向其他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