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信息窗1”的第二课时.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认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梯形、组合图形的面积及六年级圆的面积与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 可见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但知识和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图形的转化、公式的推导会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学具的实际操作,学会用割补拼摆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 其中发现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能正确地运用是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教学难点.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启发诱导法、观察发现法、讲授法、实验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亲历知识的发现、迁移、应用的过程,使整个教学遵循由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经历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准备硬纸板做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各几个,剪刀;学生准备平行四边形、剪刀、三角板、直尺.
为凸显本节课设计理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拟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上课伊始,呈现学校美丽的校园和学生一起欣赏,最后出示两个平行四边形的花坛,请学生观察,哪个面积大?很可能学生的说法不一,这时让他们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比较办法,学生可能会说先计算面积,再来比较. 于是老师顺势给出这两个图形的有关数据,让学生算一算面积各是多少,结果无法确定,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无法通过计算来比较两个花坛面积的大小,出现了问题冲突,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操作探究,获取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用数格的方法初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先让学生回忆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然后利用数方格的方法探究. 我会采用让学生独学、群学、展示的方法来学习格子图,让他们看一看、数一数、填一填、比一比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交流后,再进行验证. 这里让学生知道猜想必须经过验证才能使人信服,为下一步的探究铺路,同时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联想与猜测能力.
之后是操作验证,让学生来“演”!首先让学生想一想已经学会用公式算什么图形的面积了,接下来让学生尝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时学生已经跃跃欲试,在小组合作中开展剪、拼活动,动手之后全班交流演示:学生可能会说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画一条高,沿高剪下,变成三角形和梯形,把它们拼在一起;也有学生会分成两个梯形,然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我会提问为什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明确之后总结,刚才这个探究的过程在数学上叫作转化,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很好地应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全过程,为下一环节建立联系、推导公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教会学生解题的方法.
三、建立联系,推导公式
通过解决四个问题,再用多媒体播放,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乘高,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最后回归课本,自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字母表示式. 这个环节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观感性到理性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解决了问题,发展了能力.
四、练习达标,内化新知
练习是有效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也是检测目标达成的有效手段之一,本节课围绕目标设计了三层次的目标检测练习.
基本题:解决导课部分的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使学生能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重点,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变式题:选择平行四边形对应的底和高求面积,避免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综合题:想一想,一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它的底和高可能是几?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五、反思总结,自主建构
在这个环节中设计让学生谈收获,让学生再次获得成功的喜悦,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有个完整的印象,深化新知.
整节课我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地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发生、迁移、应用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建构的过程中学会整理,学会提升,学生反思,学会学习.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但知识和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图形的转化、公式的推导会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学具的实际操作,学会用割补拼摆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 其中发现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能正确地运用是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教学难点.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启发诱导法、观察发现法、讲授法、实验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亲历知识的发现、迁移、应用的过程,使整个教学遵循由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经历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准备硬纸板做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各几个,剪刀;学生准备平行四边形、剪刀、三角板、直尺.
为凸显本节课设计理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拟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上课伊始,呈现学校美丽的校园和学生一起欣赏,最后出示两个平行四边形的花坛,请学生观察,哪个面积大?很可能学生的说法不一,这时让他们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比较办法,学生可能会说先计算面积,再来比较. 于是老师顺势给出这两个图形的有关数据,让学生算一算面积各是多少,结果无法确定,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无法通过计算来比较两个花坛面积的大小,出现了问题冲突,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操作探究,获取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用数格的方法初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先让学生回忆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然后利用数方格的方法探究. 我会采用让学生独学、群学、展示的方法来学习格子图,让他们看一看、数一数、填一填、比一比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交流后,再进行验证. 这里让学生知道猜想必须经过验证才能使人信服,为下一步的探究铺路,同时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联想与猜测能力.
之后是操作验证,让学生来“演”!首先让学生想一想已经学会用公式算什么图形的面积了,接下来让学生尝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时学生已经跃跃欲试,在小组合作中开展剪、拼活动,动手之后全班交流演示:学生可能会说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画一条高,沿高剪下,变成三角形和梯形,把它们拼在一起;也有学生会分成两个梯形,然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我会提问为什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明确之后总结,刚才这个探究的过程在数学上叫作转化,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很好地应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全过程,为下一环节建立联系、推导公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教会学生解题的方法.
三、建立联系,推导公式
通过解决四个问题,再用多媒体播放,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乘高,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最后回归课本,自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字母表示式. 这个环节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观感性到理性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解决了问题,发展了能力.
四、练习达标,内化新知
练习是有效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也是检测目标达成的有效手段之一,本节课围绕目标设计了三层次的目标检测练习.
基本题:解决导课部分的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使学生能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重点,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变式题:选择平行四边形对应的底和高求面积,避免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综合题:想一想,一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它的底和高可能是几?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五、反思总结,自主建构
在这个环节中设计让学生谈收获,让学生再次获得成功的喜悦,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有个完整的印象,深化新知.
整节课我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地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发生、迁移、应用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建构的过程中学会整理,学会提升,学生反思,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