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肾”同源是明代著名医家李中梓首先提出,他根据《内经》理论,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著名的“乙癸同源,肝肾同治”的理论观点。肝肾两脏,对人体起着重要的作用,女子以肝为先天,男子以肾为先天,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同时肝血、肾精又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肝血有赖于肾精的滋养,肾精得肝血而充足,所以称肝肾同源;又因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肝血的滋养,故又称“精血同源”。肝肾的这种关系使得两脏不仅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
“肝肾同源”的生理表现。
肝肾的生理功能决定了二者关系密切。从五脏的角度看,二者存在母子关系,即肾水生肝木,古人又称“水能涵木”。肾水充足,木得滋荣,则其功能正常;肾水不足,不能涵术时,则肝阳偏亢,引起疾病。如张景岳言:“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子肝母肾也,有子母而相离哉?故肝肾之气充则精彩光明,肝肾之气衰则昏蒙眩晕。”
从三焦的角度分析,肝肾两脏位居下焦,同司相火。朱丹溪在《相火论》中曰:“相火居于肝肾两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说明肝肾为相火之发源地,均为生命活动之源泉。肝有火则血不寒,足以司气机之升,尽疏泄之职,任将军之官,肾有火方能助脾运化,助肺纳气,主生殖。可见人之所以有生命力,无不赖于相火之运动。
从先后天的角度看,二者可以说同为先天。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而妇女以血为主,血的贮藏和调节作用在肝,肝职无失,则血海充盈,月事依时下,方能生育,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二者关系正如傅青主云:“肝肾之气舒而精通,肝肾之精旺而水利。”除此之外,有人认为由于肝肾同源,血液化生与肝肾的关系较为密切,其认为化生血液的本源和原动力在于肾而非脾,肝脏是血液化生之所,主司血液功能的化生和量的调节。可见肝肾同源对维持人体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肝肾同源”的病理表现。
肝血不足,肾精亏损所致的病理异常相互交叉影响,当肾虚精亏时则肝无血藏,肝虚血少则精无所生,两者互生互损,同盛同衰,休戚相关。如在临床上,因肾阴虚或肾精亏损,可累积或导致肝阴或肝血的亏损。若肝阴虚或肝血虚耗,也可累积或导致肾阴虚或肾精的虚损,从而形成肝肾阴虚的病理。相火需要肝肾阴精潜育,若水不生木,则肝血亏损,肝阴不足则肝阳偏亢,或相火亢盛。不仅如此,肝肾亏虚,精血不足,可导致心脉失养,冲任失养,头目失养,筋骨失养及肌肤失养等一系列临床病证,这些都是以肝肾同源为基础产生的。
“肝肾同源”的现代研究。
由于肝肾两脏具有特殊的“精血同源”及多种生理病理联系,现代医学对其生理病理机制进行了一些研究。如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提示了补肾的中药可以明显增高生理性肾虚老龄大鼠肝细胞DNA的甲基化水平,可以提高基因的稳定性,维持正常基因的表达,延缓衰老基因的启动。对于肝肾同源于何处,虽说历来都有“肝肾同源于精血”的认识,但对其研究,目前尚处于理论探讨和临床观察阶段,对其实质尚没有深层次机制的实验研究。李瀚等建立“肝肾精血亏虚”大鼠动物模型,可用于研究“肝肾同源”“精血互生”的机理。现代医学对生命规律的认识逐渐由整体器官水平向细胞分子乃至基因水平发展。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机体各细胞、器官、系统的功能不仅依靠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而且有赖于免疫系统的参予,神经内分泌免疫(NEI)三大系统在自身保持协调平衡的同时,完成对内环境稳态等的调节整合。任小巧等则认为中医肝-肾间复杂的生理病理联系体现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的内涵,则认为中医之肝肾学说相当于现代医学之NEI学说。而李瀚在《内经》:“肾生骨髓,髓生肝”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对肝肾本质的研究。将“肝肾同源于精血的认识推进到”肝肾同源于脑”“肝肾同源于丘脑-垂体-肝轴“肝肾同源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小结“肝肾同源”是古人在临床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的中医理论,它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整体观念的思想。为了使中医的理论为大家所接受,也为了说明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我们有必要借助于现代医学乃至科学技术去研究它的本质,从而能够使更多的人利用它更好地为中医服务。
“肝肾同源”的生理表现。
肝肾的生理功能决定了二者关系密切。从五脏的角度看,二者存在母子关系,即肾水生肝木,古人又称“水能涵木”。肾水充足,木得滋荣,则其功能正常;肾水不足,不能涵术时,则肝阳偏亢,引起疾病。如张景岳言:“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子肝母肾也,有子母而相离哉?故肝肾之气充则精彩光明,肝肾之气衰则昏蒙眩晕。”
从三焦的角度分析,肝肾两脏位居下焦,同司相火。朱丹溪在《相火论》中曰:“相火居于肝肾两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说明肝肾为相火之发源地,均为生命活动之源泉。肝有火则血不寒,足以司气机之升,尽疏泄之职,任将军之官,肾有火方能助脾运化,助肺纳气,主生殖。可见人之所以有生命力,无不赖于相火之运动。
从先后天的角度看,二者可以说同为先天。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而妇女以血为主,血的贮藏和调节作用在肝,肝职无失,则血海充盈,月事依时下,方能生育,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二者关系正如傅青主云:“肝肾之气舒而精通,肝肾之精旺而水利。”除此之外,有人认为由于肝肾同源,血液化生与肝肾的关系较为密切,其认为化生血液的本源和原动力在于肾而非脾,肝脏是血液化生之所,主司血液功能的化生和量的调节。可见肝肾同源对维持人体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肝肾同源”的病理表现。
肝血不足,肾精亏损所致的病理异常相互交叉影响,当肾虚精亏时则肝无血藏,肝虚血少则精无所生,两者互生互损,同盛同衰,休戚相关。如在临床上,因肾阴虚或肾精亏损,可累积或导致肝阴或肝血的亏损。若肝阴虚或肝血虚耗,也可累积或导致肾阴虚或肾精的虚损,从而形成肝肾阴虚的病理。相火需要肝肾阴精潜育,若水不生木,则肝血亏损,肝阴不足则肝阳偏亢,或相火亢盛。不仅如此,肝肾亏虚,精血不足,可导致心脉失养,冲任失养,头目失养,筋骨失养及肌肤失养等一系列临床病证,这些都是以肝肾同源为基础产生的。
“肝肾同源”的现代研究。
由于肝肾两脏具有特殊的“精血同源”及多种生理病理联系,现代医学对其生理病理机制进行了一些研究。如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提示了补肾的中药可以明显增高生理性肾虚老龄大鼠肝细胞DNA的甲基化水平,可以提高基因的稳定性,维持正常基因的表达,延缓衰老基因的启动。对于肝肾同源于何处,虽说历来都有“肝肾同源于精血”的认识,但对其研究,目前尚处于理论探讨和临床观察阶段,对其实质尚没有深层次机制的实验研究。李瀚等建立“肝肾精血亏虚”大鼠动物模型,可用于研究“肝肾同源”“精血互生”的机理。现代医学对生命规律的认识逐渐由整体器官水平向细胞分子乃至基因水平发展。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机体各细胞、器官、系统的功能不仅依靠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而且有赖于免疫系统的参予,神经内分泌免疫(NEI)三大系统在自身保持协调平衡的同时,完成对内环境稳态等的调节整合。任小巧等则认为中医肝-肾间复杂的生理病理联系体现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的内涵,则认为中医之肝肾学说相当于现代医学之NEI学说。而李瀚在《内经》:“肾生骨髓,髓生肝”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对肝肾本质的研究。将“肝肾同源于精血的认识推进到”肝肾同源于脑”“肝肾同源于丘脑-垂体-肝轴“肝肾同源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小结“肝肾同源”是古人在临床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的中医理论,它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整体观念的思想。为了使中医的理论为大家所接受,也为了说明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我们有必要借助于现代医学乃至科学技术去研究它的本质,从而能够使更多的人利用它更好地为中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