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摄影更真实,让摄影报道更贴近生活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jiang_doc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报道摄影指的是以组图来讲述完整故事的新闻报道方式,其具有题材故事性强、后期制作版面语言丰富、社会影响力大的特征。从单图语言到组图逻辑,摄影在保持其直观真实的基础属性上,报道摄影延伸出更广义的深度,更有趣的故事性,以及更贴近大众生活的特性。
  【关键词】:摄影的直观性;报道摄影;图像后期
  先来了解一下赵超构先生,他不仅在中国晚报界,而且在整个新闻界,都是一位耳熟能详的泰斗式人物。他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著名的评论家、杂文家和社会活动家。作为记者,他生命不息,笔耕不止,一生写下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六大本《赵超构文集》收入了其中的精彩篇章。特别是他34岁时随中外记者团赴延安采写的长篇通讯《延安一月》,传诵至今,影响深广,被誉为中国人写的《西行漫记》。作为评论家和杂文家,他从步入新闻界开始,就以如椽之笔,写下了一篇篇追求真理、鞭挞邪恶、针砭时弊、歌颂光明的新闻评论。尤其是他后期撰写的“林放式杂文”,不仅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作为社会活动家,他多年在中央和上海的民盟兼职,并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一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诤友,与我们党肝胆相照,风雨同舟。而更加弥足珍贵的是,赵超构先生在从事晚报领导工作的40多年中,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逐步提出并形成了赵超构办报思想。赵超构先生认为晚报就应该发表一些常识的、切实的、平凡的报道和论说。这样的报风,“为民分忧,与民同乐,跟千家万户同结善缘”;他还提出新闻稿件要“短、广、软”的三字经,至今,仍为新闻工作者奉为圭臬。而以赵超构先生名字命名的“赵超构新闻奖”更成为中国晚报界的最高奖项。
  再来看看什么是报道摄影,报道摄影指的是以组图来讲述完整故事的新闻报道方式,具有题材故事性强、后期制作版面语言丰富、社会影响力大的特征。因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报道摄影的深度和生活化是显而易见的,在读图时代,报道摄影成为深度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名新闻摄影工作者,如何在日常报道摄影中体现赵超构先生的新闻理念,在保持真实性的基础上,如何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具有故事性、趣味性,值得我们不断探索。
  专业化要求,是报道摄影真实性的前提,也是进行深度报道的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然器虽利,工亦有技在身。现代报道摄影的发展首先体现在极强的专业性上。报道摄影并不是会按快门就能做好的,它是摄影者扎实的摄影业务根基和新闻意识的结合体;是图片编辑高度的洞察力和文字能力、版面设计能力的结合体,是摄影
  记者和图片编辑思想发生碰撞后产生的火花。
  摄影记者的专业化。摄影记者要能够出色运用光线、景别、构图、拍摄角度等对报道内容进行完美的表现。在景别上,要用特写突出主人公的真情实感,要用中景交待主人公生活与工作的现场环境,要用全景延伸主人公的活动空间和主题内涵;在拍摄角度上,要用平视
  画面赋予原汁原味的镜头感,要用仰拍画面展现主人公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要用俯拍画面体现主人公丰富的情感世界。拍摄专题,最忌讳事先不做充分的案头准备,见到拍摄对象就咔嚓咔嚓按快门,按完快门就走,回到办公室才绞尽脑汁地找主题,配文字。
  对报道摄影的要求是:专题选定后,先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做好采访拍摄方案,做好主打照片的构想,做好每一个画面的预想;然后到主人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先与之交谈,拉近情感,使其面对记者的镜头不局促,不拘束,能够无视镜头的存在而言行自然;通过与
  主人公的交谈,记者要随时调整和补充拍摄方案,并通过对现场环境的仔细观察,选取那些能够很好地烘托主题的构图元素做背景,捕捉主人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真情實感。这样拍摄的画面,才能打动读者,换句话说,只有摄影记者被打动了,拍出的画面才能引起读者共鸣。如此专业而深入的工作,没有过硬的理论基础和长期实践,是无法做到的。
  图片编辑的专业化。后期制作,也是做好专题、体现报道深度的重要环节。这里有一个很重要而又简单易行的判断标准:如果图片编辑和摄影记者所选出的主打照片是同一张,就说明摄影记者的这组照片拍得比较成功,因为图片编辑是第一读者。然后就是“看图说话”,图片编辑应根据专题的主题制作标题和文字说明。标题应是简洁生动、富有美感和具备视觉美感的;说明分总说明和分说明,总说明交待主题、主人公概况和事件背景,分说明进一步强化主题,这里的重要原则是:与单幅的新闻摄影报道不同的是,图片故事的每一幅画面其实就是一个情节,文字尤其是分说明是对每一幅画面的深度解读,是对方寸画面有限信息含量的补充,是对主人公情感世界的延伸,是从多个侧面对主题的烘托与提升,文字不能游离于画面,要与画面内容相契合,版面设计应以故事情节为序,从开头照片到结束照片一气呵成。
  例如获得2012年度“赵超构新闻奖”(图片类)一等奖,由李青拍摄的《“我的这十年”》 ,经过连续追踪拍摄,通过六组“小人物”真情倾诉,用图片见证了家与国,十年来的年代变迁。这组报道中编辑根据摄影记者的感受和故事主题、记者提供的多个画面,以新旧图片对比的形式,点中主题、浓缩时空、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这个环节中,图片编辑拥有众多角色中的一个——读者,是第一个被打动的读者,正是由于这份打动,才能够进一步构思、布局、配文字,整个编辑制作环节从读者出发,贴近读者,直通读者心灵。
  以情动人,影像是时光片段与人的直接交流,贴近生活是报道摄影的情感源泉
  报道摄影的题材是那些具有时代特征、反映时代发展主流、事迹生动、对社会有典范和指导意义的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同时,也是深入生活,挖掘基层普通人物的典型事件和典型瞬间的典型报道。因此,报道摄影能够更贴近读者,更能引起读者共鸣。
  贴近读者的故事性。报道摄影的报道空间宽广,时间较长,一个摄影专题往往拍摄较长时间,能够全景式展示出新闻人物或事件的发展历程,以生动的摄影语言讲述“咱读者喜欢看的故事”,每一个情节都以画面道来,既娓娓耐看,又能够一目了然,于轻松中收到良好   的新闻阅读效果。例如,燕赵晚报记者张海强获得2012年度“赵超构新闻奖”(图片类)一等奖、全国晚报优秀新闻照片人物类金奖的作品《袖珍夫妻 永不分“梨”》,记者用2年的时间跟随主人公的生活,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故事性强,与读者的生活息息相关,引起读者阅读兴趣,跟着画面和文字一起走进深度感动的境界。
  真实直观的新闻性。报道摄影具有真实性、形象性强的优势和直观性、现场可证性、画面永久性等特征,让读者从画面中受到鼓舞、教益和启示,能够担负起以形象记录历史的任务,并且其史料的真实可信程度,是许多媒介所无法达到的。例如获得2015年度“赵超构新闻奖”(摄影类)一等奖,由李青拍摄的《男子寻短抱女沉湖 民警消防合力营救》,面对现场突发事件,现场记者在抓住解救瞬间这一关键时刻的同时,完整记录下事发现场周边的事与物,以及时间跨度上事件进展。整个报道在给读者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又如一幅幅活动的时间片段,让观者产生即时的代入感。
  图文兼具的生动性。报道摄影往往以较大的版面篇幅、生动的文字、鲜活的背景资料,以及细密的图片编辑思想,来完成深度报道。在摄影报道中,要求摄影记者用图片讲述的故事是完整的,所配的文字简练而生动。在编辑思想上,图片编辑要能够运用故事顺序、大标
  题、图片大小等充分体现出图片故事的内涵和意义,提升摄影报道的主题思想和深度。例如获得全国晚报优秀新闻照片铜奖的李志华的《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第一考”》一組图片故事,当读者看到画面,那份艰辛、那份亲切便深入内心,产生共鸣,深化了宣传效果。
  发展历程,报道摄影在深度报道中重要地位的一步步证实
  人类用摄影传达情感只有170年的历史,人类用图片报道新闻的历史更短,人类用报道摄影进行深度报道的历史短之又短:能够为人津津乐道、在摄影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报道摄影是1936年美国《生活》杂志创刊号上由尤金·史密斯拍摄的《乡村医生》,作者用组照
  的方式,记录了一个乡村医生的工作,主打照片主人公端着一杯咖啡,略显疲惫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显示出报道摄影在深度报道上的重要作用,并由此奠定了报道摄影在深度报道上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在中国,运用报道摄影较早和成功的要属浙江日报老摄影记者徐永辉,他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用50年时间跟踪拍摄一户农民家庭所发生的变化,鲜明的故事性折射出报道摄影深度报道的力量。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北京、上海、山东、广东等地的报刊上开始大量地出现用报道摄影做深度报道的新闻实践。90年代中期,由人民摄影报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的雅各布森报道摄影研讨班,第一次将国外优秀的图片编辑请到中国来为新闻摄影人完整地展示了国外优秀报道摄影作品及其编辑思想。至此,中国报道摄影开始了大发展,各类各级平面媒体都在推陈出新,频繁使用报道摄影进行深度报道,有效地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许多报纸还设立了固定的版面,定期刊发报道摄影作品。
  如今,新媒体的时代,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但无论媒体终端怎么形式多样,但更贴近生活,更便于阅读,更尊重人性的报道理念是不变的。只有向赵超构先生不断地学习才能在读图时代,使报道摄影越来越自觉地担当起深度报道的责任,不遗余力地为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做出更多的贡献。
其他文献
【摘要】: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但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发学生学习心智,而且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校园学习氛围,使得学生能够在舒适的学习环境中不断的调整自身的学习状态,以高度的学习热情积极的参与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中。中职学校是我国以培养职业型人才为主的学校,相对于高中来说它的生源来源比较广、且质量较低,大多数学生都是因为不想学习或者是成绩达不到当地中考分数线,所以才会选择到中职学
期刊
【摘要】:本文从舞蹈创作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托举的概念认识进行简要概述,再通过托举动作在舞蹈作品中创作的作用及托举动作在编创中灵感酝酿、灵感碰撞、情感激发等方面进行统一的论述,得出托举动作在舞蹈作品创作中重要的意义,它为舞蹈的呈现丰富了空间,增强了舞台表演的表现力,使得舞蹈作品的内涵得以提升,为作品的形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托举;舞台表演;编创  引言  舞蹈是综合的艺术,它的舞台呈现
期刊
【摘要】: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而现代平面设计很多元素大多来自国外,如何将这两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好设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优秀的文化和艺术设计也许是扎根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设计。而民族文化也或许可以成为一种元素,体现我们国家民族的精神风范和内涵。  【关键词】:民族元素;平面;民族文化;创新  一、少数民族元素与平面设计的关系  
期刊
【摘要】:随着人们之间交流方式的转变,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疏远,人情味更淡。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人,这一属性决定了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要考虑人的因素,更要考虑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因此,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需要考虑人情化的因素,为人们提供能够更加亲近交往的空间,也让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关键词】:人情化要素;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  一、引言  城市作为一个国家
期刊
“墙”一个实际的建筑物,它区分空间也创造空间,它在区分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距离感,让墙里的人显得更孤独,墙外的人更渴望。而一个女性对于“墙”的体会如何,当一个女人站在墙边,低眉俯首,她是渴望墙外的自由,还是惧怕墙外的改变。在匈牙利的女艺术家Lili Qrszag的绘画中,墙成为了艺术家作品中一个显著的符号,被多次运用,空无一物,洁净而规则的墙面上只有砖石的纹理,一个女性在规矩的近乎洁癖的墙壁之前,静
期刊
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  ——黑格尔  引言:自电影诞生伊始,人类便试图通过在音像塑造的虚拟世界里创造出现实人类社会中所没有或尚未有论据发生的景象或事件。尤其是起源于人类科技发展进步的电影技术,也一直以一种表面客观实则主观的心态去描写其母体--也就是科技本身给人类带来进步与发展的同时对于现状与未来不可知的隐忧。而灾难电影作为分析人与自然和科技这两者的二律背反、抑或
期刊
【摘要】:国家对“三农”、“最后一公里”等问题越来越关注,创办一些优秀的电视农业节目迫在眉睫。优秀的电视农业节目能够促进农业传播和推广,对于加深理解三农政策、施展农业信息化技术、反映当下农村社会的舆情、普及农业基础知识、帮扶农民奔小康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很多农业电视节目偏于为农民提供“雪中送炭”的智力支持,而忽视了受众对更新、包装、精品等“锦上添花”方面的需求。电视农业节目需要“接地气儿”,也
期刊
【摘要】:《奇葩说》是“爱奇艺”自制的一档辨论类综艺节目,自2013年播出以来已经走过四季。节目风格活泼兼具智慧与娱乐特性深受广大青年网民的欢迎。奇葩议员们犀利膽大的辩论风格与幽默创新的包装形式相辅相成,共同奠定活泼智慧的节目基调。跃动的字幕,搞笑的音效等元素为本该严肃的辩论节目增添娱乐属性,满足受众的娱乐诉求。  关键词 花式字幕;片头设计;娱乐属性;多机位画面  一、花式字幕助力节目新样式  
期刊
【摘要】:电影一个记录的符号,一个宣传的工具,一种文化的象征。而电影节,作为其评选的舞台,传播的载体除了进行其文化评比之外,也必然和其政治文化,意识形态有着解不开的联系。戛纳电影节一个国家政治力量较量的产物。  【关键词】:电影;符号;政治活动  电影的诞生也注定了不可能只是铁板一块的艺术本身,而必定掺杂了国族想象、意识形态、时政潮流的“谍影重重”法国戛纳电影节的诞生是基于对德国人企图利用电影作为
期刊
【摘要】:伴随着人们对于影视文化深入了解的需求和亲身体会的愿望愈加强烈,影视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成为不然,影视文化旅游产业应运而生。涿州影视城通过《三国演义》声名大噪,但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将通过分析涿州影视文化旅游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而研究国内同类影视城的问题,并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和对策,以谋求国内影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影视旅游;对策研究;可持续发展  一、影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