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横行V-Y推进皮瓣修复同侧趾腓侧皮瓣供区

来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应用趾横行V-Y推进皮瓣修复同侧趾腓侧皮瓣供区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手外科对20例患者的趾腓侧皮瓣的供区采用趾横行V-Y推进皮瓣修复,其中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33(18~52)岁。先将趾腓侧皮瓣供区缝合缩小创面,剩余创面的横行宽度0.4~1.6 cm,创面的面积为0.5 cm×0.8 cm~1.6 cm×1.8 cm。随后采用同侧趾横行V-Y推进皮瓣修复缩小的创面。V-Y皮瓣横行推进距离0.2~0.8 cm,皮瓣切取的面积为1.0 cm×1.4 cm~1.8 cm×2.4 cm。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7月,随访内容包括:V-Y推进皮瓣成活情况,切口有无感染,皮瓣外形、质地、纹理及感觉,皮瓣及趾有无疼痛,供区趾及皮瓣对冷耐受性,供区趾及皮瓣瘢痕情况,供区趾外观、感觉及屈伸功能,供区趾有无特殊不适以及是否影响行走等功能。

结果

术后随访12~18(平均14)个月, 趾横行V-Y推进皮瓣全部成活, 趾供区切口无感染,切口I期愈合。皮瓣外形、纹理及质地与对侧趾相同位置皮肤接近, 趾横行V-Y推进皮瓣及供区趾TPD均为4~7 mm。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皮瓣对冷的耐受性平均为0.3分,供区趾对冷的耐受性平均为0.6分。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VSS)评价皮瓣的瘢痕平均为0.2分,供区趾瘢痕平均为1.2分。供区趾外观与对侧趾外观无明显差别,V-Y推进皮瓣及供区趾均无疼痛等不适,所有病例供区足部行走、跑步、跳跃、踮脚时均无影响。

结论

采用趾横行V-Y推进皮瓣修复同侧小面积趾腓侧皮瓣供区,可获得满意的修复外形及功能,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眼黄斑微血管结构和黄斑色素密度(MPOD)的变化,初步分析其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单眼RVO继发ME(RVO-ME)患者62例6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3例33只眼,女性29例29只眼;年龄(58.30±12.15)岁。其出现症状至就诊时病程(12.29±7.65)d。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以及MPOD检测。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B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近视患者视盘旁萎缩弧(PPA)和视盘周围脉络膜血管指数(CVI),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横断面临床研究。2021年9~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就诊的近视患者281例281只眼纳入研究,均以右眼为受试眼。其中,男性135例135只眼,女性146例146只眼;年龄(28.18±5.78)岁;等效球镜度数(SE)(-5.13±2.33)D。根据SE,将患眼分为低度近视组(A组,-3.00D
目的观察骨形成蛋白4(BMP4)对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中糖酵解水平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将体外培养的hRMEC分为正常组、4-羟基壬烯醛(HNE)组(4-HNE组)、4-HNE BMP4处理组(BMP4组)。4-HNE组细胞培养基中加入10μmmol/L4-HNE;BMP4组细胞培养基中加入10μmmol/L4-HNE刺激6h后,再加入100ng/ml重组人BMP4。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噻唑蓝比色法检测4-HNE对细胞生存力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
眼内肿瘤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其不仅损害患者视力,甚至还可危及患者生命。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或多种治疗方法联合。近年来随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已有较多研究证实抗VEGF药物在眼内肿瘤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在治疗眼内肿瘤的疗效方面,抗VEGF药物联合其他方法治疗脉络膜转移癌和视网膜母细胞瘤预后较好,而对葡萄膜黑色素瘤的治疗效果仍存在一定争议;在治疗眼内肿瘤并发症方面,抗VEGF药物对脉络膜骨瘤继发性病变及
经典的Hippo通路通过激酶反应导致下游效应分子Hippo-Yes相关蛋白(Yap)和转录共激活因子(Taz)丝氨酸位点的磷酸化,从而在促进细胞增生、控制细胞极性、改变细胞骨架、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和细胞接触抑制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研究表明,Yap/Taz会影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进展过程,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发病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开辟了新的前景。探索Yap/Taz的分子机制为未来研究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纤维化疾
Müller细胞是视网膜的神经胶质细胞,其主要突起横跨视网膜内界膜(ILM)和外界膜,维持视网膜光感受器和神经元的功能与代谢。Müller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与黄斑裂孔(MH)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Müller细胞从牵引力、蛋白质等方面参与MH的形成和恢复过程,其形态和生物学功能也影响着MH的转归。目前MH的治疗方式以玻璃体切除联合ILM剥除手术为主,其中Müller细胞在不同分期MH的ILM剥除手术后发挥着双重作用。在视网膜损伤后Müller细胞潜在的重新获得祖细胞样状态并再生神经元的能力使其成为当前的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