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遗忘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z741335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今年8期《星星诗》栏目中,发表了晓角的诗歌《三天过完十六岁》和诗人竹无心关于这首诗的评论。2020年9月,在晓角17岁生日来临之际,她终于拥有了校园里属于自己的书桌。
  我今年十七岁,个子很高,脸上青春痘长得厉害,所以我很早就不再照镜子了。现在我住在政府的扶贫砖瓦房里,每天和父母下地干活,也干家务。读书、听歌、养狗,有时发表文章,现在的我平静而充实。
  按我们这儿的说法论,我今年其实是十八岁。十八岁,人生之节点,十八岁以后,未来的日子会怎么样,我极少去想。而这节点以前的生活,也就是我的童年、过去,却会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电影一样,一帧一帧,活灵活现。
  我是个边缘人。出生时父亲已经四十九岁,母亲三十六岁。母亲是多年的精神病人,她年轻时因为没考上高中而抑郁,继而精神错乱,然后彻底疯狂,拖累了我外公外婆很多年,而他们也不过是农民。
  我们家是村里特别穷的几户之一。三间土坯危房,因为母亲很少干家务,家里脏乱得不行,我邋遢得像小猪,睡在炕头的垃圾堆里。当时还健康的外婆农闲时步行十里山路,赶来為我们拆洗被褥衣服,做大扫除。父母常常打架,闹“离婚”,父亲痛恨母亲的懒惰和无理取闹(她常年吃药控制精神)。“这个凑合人家,趁早拆散了吧!”这是我童年听得最多的话,我经常无助、绝望。但幸好我和母亲偶尔会去外婆那儿住几天,那里的生活规律、健康而温暖,是幼小的我的天堂。
  穷、懒、荒芜催生了戾气,极大的戾气,我整个童年都在和这种戾气搏斗。它大量体现在我父母身上,每天每年,从无休止,让我痛不欲生。然而时间长了我的戾气也开始越来越大,我的家就彻底变成互相伤害的地方,堪称野蛮的地方。我如夹缝中的困兽,想改变这一切却没有任何办法,在一次要求上学失败时我险些自杀。但幸好,这一切之外,我很早就遇到了文学。
  因为家庭特殊,我没有接受过任何系统教育,我是在家人(尤其外公、母亲)的帮助下自学识字的。我并不觉得自己生来对文字敏感,但我从小就喜欢“胡思乱想”。八岁时外公送了我一本《唐诗三百首》(后来发现那是本盗版的),他让我每天背一首下来。其中很多句子我印象深刻,比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又比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都直击着我的感情、我的内心。这是我最早接触的文学。
  随着年龄增长,我对文字的需求越来越大,不论好坏也不知道好坏,找到就看下去。我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幻想着,它像一条河,是文字让想像的水流动,所以我的精神世界很丰富,和现实生活几乎对立。我在现实中遇到了好事或坏事,都会“跑”到脑海中和那里我想象出来的人分享,甚至在脑子里排成一幕戏,妙趣横生,自得其乐。成长、文字,变更着的现实经历,让我脑子里的世界得以更新、发展。
  后来政府的扶贫政策来了,我们家的生活好了起来,家里有了一部手机。电子书这个神奇的东西让我真正开始了大量阅读,萧红、莫言、余华、王小波、鲁迅、贾平凹,他们是我的星光。沉浸式的阅读让我彻底醒来,我的精神世界总算膨胀到现实中了,我无比想得到一个属于我的“答案”。
  “我”到底属于哪个群体?正常的孩子?活不下去的边缘人?农民?疯子?都是,又不是,我生来就“不上不下”。我父母属于哪个群体?边缘人,他们当然是边缘人。我又该怎样改变这种氛围?这种找不到自我认同的痛苦相当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我总算会思考未来该怎么办了。不夸张地说,那些时间我是“乍生乍死”的,我总算“醒了”,是文学让我醒了,而醒了后四周空无一人。
  所以我只能写,这只有我自己知道、感受的特殊人生,不能在时光中生发,最后又被我自己遗忘。我的写作起初是纯发泄式的,每天一篇或者一段,想到什么写什么,像洪水像惨呼,写了我从来不看,也烂到没法看,但日复一日的习惯竟真的对我的精神起了很好的作用。我十几岁,我的心灵“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提笔乱写,是我唯一可依附的木板。
  写得久了,我会梦想像鲁迅萧红那样用这些元素来创作,但我不试就知道不可能。其实至今我的写作都没有技巧,全靠灵感,只能靠灵感,也只会靠灵感。灵光一现的灵感。
  是这些灵感救了我,也是写作和文学救了我,让我得以尽量记录自己已经过去的、只有我知道的这十七年的人生。“我是路上的长生天,一步出生,一步死亡,一步彷徨”,这就是我所书写的一切,是对我自己的救赎。
  十七岁,我并不觉得未来的自己真的会成为一个诗人,甚至不敢肯定会不会永远写下去,但,我佩服现在的自己。
其他文献
耿立是一名颇具思想深度和硬度的散文作家,但是这组散文却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呼吸和视觉感受。这组散文有诗一样的意境,所谓的诗意之美,未必是靠多么精彩的字词来构筑,最难得的是以最平凡的语句营造出特有的意蕴。水井、月亮、青蛙、池塘、晚霞、露珠、麻雀,这是乡间最常见的琐碎的事物,但是,也是最本真的生活。所以,它们是看似琐屑的珠玑。这组散文给我们提供的是创新的写作思路和阅读感觉。|井里的月亮|  秋天的夜里,
不去寻春,何得见春?古人有诗云:“尽日寻春不见春”,然而笔锋一转,归来时却见“春在枝头已十分”,便终是寻得了春。可见,没有寻找的艰难过程,何来最终的成果呢?  寻春是如此,人生亦该如此。追寻的过程对于我们十分重要。高中生活便是追梦的过程,所以应树立好志向——“没有梦想,何必远方”,固然如此,但“没有追寻,何谈梦想”?  “成功的花儿,必然淋遍了牺牲的血雨。”任何成果的背后都少不了努力,这个道理在古
角野荣子,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1935 年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她最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作品是《魔女宅急便》系列——1989年,动画导演宫崎骏将其改编成了同名电影。2018年角野荣子荣获国际安徒生奖,评审团对她的评价是:她的作品具有强大、自由的想象力,充满幽默感和对青少年读者情感的洞察力,使她成为一个结合了卓越的文学品质和可读性的作家。本文节选自《魔女宅急便》。  嘘——嘘——好像是
这当儿,旅客眼前展开一片平原,广袤无垠,被一道连绵不断的冈峦切断。那些小山互相挤紧,争先恐后地探出头来,合成一片高地,在道路右边伸展出去,直到地平线消失在淡紫色的远方。车子往前走了又走,却无论如何也看不清平原从哪儿开的头,到哪儿为止……太阳已经从城市后面探出头来,正悄悄地、不慌不忙地干它的活儿。起初他们前面,远远的,在天地相接的地方,靠近一些小坟和远远看去像是摇着胳膊的小人一样的风车的地方,有一道
沉 着  古来功名,无不在锣鼓声中隐隐然寂寞。  色衰爱弛的,是美人心事;尚能饭否?是将相块垒。然而,我们难道不能在名缰利锁之中做脱巾独步的逸士;在仓皇岁月中扬鞭,做誓死无悔的轻骑!  等到老来,且让我沉剑埋名,独与绿杉野屋惺惺相看。如果你仍爱策马高游,倒不妨择一个日闲气清的节令,与我对弈;我当卷袖煮茶,捻须鏖战,似当年战场。  兵卒已尽,将帅相逢,吾仍有下一步棋。  典 雅  春风好媒妁,说动一
《百年孤独》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一本难啃的殿堂级经典  如果中国有哪家书店里没有《百年孤独》,大概类似于超市不卖矿泉水。  但读过《百年孤独》的人,有大半会直呼“晦涩难懂”,坚持10页就缴械投降。只有那些作家、学者、文艺青年,一个劲儿地褒扬。这让普通人不得不怀疑:我们读的是同一本《百年孤独》吗?  《纽约时报》曾赞誉“《
相较于其他家禽,鹅不宜亲近,但我打小就偏爱它,及至中年,爱得格外深切。  第一次读到骆宾王的《咏鹅》,我就认定这位早慧的才子一定特别喜欢鹅,要不然,七岁的孩子怎么能吟出那首流传千古的名作来。雏鹅甚是可爱,通体黄毛,间或杂以灰黑几种颜色,摸起来毛茸茸的。成鹅依然逗人喜爱,块头肥硕,白衣胜雪,尤其走起路来,一跩一跩,派头十足。鹅嗓门高爽,声大音隆,就连扇扇翅膀,也是一副大大咧咧的模样,到哪儿都动静不小
化学悠久的历史,千百万次实验  总结定律公式,是世界的诠释  化学神奇的历史,每颗原子都是故事  呜喔……  磷在夜空化作一道光,门捷列夫见微知彰  七横十八纵族列周行,氢锂钠钾铷铯钫  喔……  质子中子  喔……  核外电子  喔……  结构决定性质  氢 氦 锂 铍 硼 碳 氮 氧  氟 氖 钠 镁 铝 硅 磷 硫  氯 氩 钾 钙 钪 钛 钒 铬  锰 铁 钴 镍 铜 锌 镓 锗  砷 硒
有一把刀,虽然刀身没有生锈,也没有卷刃,但相形之下,刀鞘却很脏。  要说为什么脏,只因为它被毫不介意地扔在路旁的草丛里了。这把刀被扔在这样的地方,为什么?因为它是一把不幸的刀。  一名远游装束的年轻人走了过来。一位擦肩而过的老人打招呼道:“你到哪里去?”  “待在这样偏僻的乡村里,势必平平淡淡地了此一生。我要到京城去,大干一场,一定要捞到地位、声誉和富贵给大家瞧瞧。”  “能那么顺利吗?”  “当
将经典放于手边,常读常新。  人是一种奇怪的生物,最容易遗忘,一二百年过去就感到遥不可及了,认为那时的书也十分老旧。追逐国内外最新的流行物,以新为好。  艺术恰恰相反,它们并不是越新越好,而要依赖时间的检验和甄别。时下的艺术经过时间之水的冲刷,至少过去一个世纪才会凸显出来。  精神和艺术的历史,一二百年真的不算長,也不过历经两三代人。我们遗忘了十九世纪前后的那些经典,更不要说再早一些的,多么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