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主要原因除了受到全球范围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学生的综合技能不过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分析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以寻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技能,并最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最后,提供一些笔者通过常年积累,有较好效果的实践经验,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大学生就业力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技能;就业力;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可迁移技能
一、引言
“尽管我们常常谴责人类不了解自己的缺点,但恐怕也很少有人了解自己的长处。”这是心理学家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一句名言。是的,当今的大学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学生比比皆是:
学生甲:他的困惑是不知道自己究竟擅长什么,能做什么。对于找工作他没有什么信心,因为他压根不知道该怎么找,也不觉得自己能有什么优势或长处会被用人单位看上。再说,如果能幸运地找到一份工作,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胜任。
学生乙:他是计算机的学生,他觉得现在会计算机的人太多了,自己仅掌握这样一个优势也许不会有太大的竞争力。还有,将来从事的工作大概只有有限的几个行业,如程序员等,择业面太窄。如果将来从事的工作与计算机关系不是很大,那就需要一些其他的技能,可他也不知道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技能才可以帮助他找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
学生丙:对自己在专业方面的能力不是很自信,也不打算今后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但对于非本专业的领域,他有没有足够的信心能做得比人家专业出身的人更好。况且,如果浪费四年的专业学习,他也会觉得很有挫折感。对于前途,他感到很茫然。
这样的学生,也许在大学生中间不在少数。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就业难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事实,而大学生在校园内、在求职中出现的这些困惑,造成了就业困难。而“你有什么样的能力?”是每个人在求职时都会被问到的问题,不管这个问题是否被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能力,是用人单位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最需要证明的。怎样发现、培养和表现自己的能力,从而在劳动市场中拥有竞争力,是非常关键的。
二、技能与生涯发展
在个人技能的认识上,有不少心理学家都进行过全面、深入的探索,比较成熟的是两位心理学家:辛迪•梵和理查德•鲍尔斯(Sindey Fine & Richard Bolles)提出的观点,他们将“技能”分成三类: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
1.知识技能
知识技能是指那些需要通过教育或者培训才能获得的特别的知识或技能,也就是个人所学习的科目,所懂得的知识。比如,你是否掌握计算机编程、英语、会计等知识。知识技能一般是不可以迁移的,也就是说他们是一些特殊的语汇、程序及学科内容,必须经过有意义的、专门的培训才能掌握。他们常常与我们的专业学习或工作内容直接相关。
2.自我管理技能
自我管理技能经常被看作个性品质而非技能。因为他们被用来描述或说明人具有的某些特征。它涉及个体在不同环境下如何管理自己;是勇于创新,还是循规蹈矩,是认真还是敷衍了事,能否在压力下保持镇定,是否对工作有热情是否自信等。良好的自我管理技能能够帮助人更好地适应环境、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它也被称为“适应性技能”。
3.可迁移技能
可迁移技能就是一个人会做的事。比如设计、计算、分析、决策、维修、编程和教学等。可迁移技能的特征是他们可以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工作之外得到发展,却可以迁移应用于不同的工作当中去。可迁移技能也是个人最能持续运用和最能够依靠的技能。
笔者认为,当代在校大学生过分夸大了“知识技能”的影响力,即往往更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的培养!
首先,“知识技能”并非只有通过正式的专业教育才能获得,除了学校课程、课外培训、专业会议、讲座、研讨班、自学和资格认证考试等方式都可以帮助个人获得知识技能。据笔者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公司,例如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第一年对新员工的培训,就是针对非专业学生补充财会基础。由此可见,即使是跨专业从事的职业,其专业技能也可以在就职后的培训中获得。而当前的状况是知识技能的重要性被夸大,以至于许多学生在校期间选修很多的课程,在校外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并考取一大堆认证。他们在简历中大篇幅的列举学习成绩、获得的证书、拿到的奖学金等,这一切,无非只证明了个人的知识技能,殊不知一堆互不相干的知识技能堆砌在简历上,只能给人以庞杂的感觉,不能让招聘人员明白他们与所应聘的职位之间有多大的关系。
其次,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的培养不可忽视。事实证明,对这二者的忽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就业难。据笔者调查,大多数企业注重的并非学习成绩,而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就是我们常说的“复合型人才”,即注重技能的组合。根据调查的反馈可以得出:大学生通常不缺乏知识技能,但常常缺少敬业精神、沟通能力等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的培养。
最后,注重对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的培养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知识技能的培养。知识技能的运用,都是建立在可迁移技能基础之上的。例如,你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也就是说你的知识技能是计算机科学,但你将怎样运用它呢?是“教授”计算机,还是“维护”计算机,或是“编写”计算机程序?这些加引号的都是“可迁移技能”,以前从没有正式当过教师,但有过家教,在课堂讨论中当过主讲人等经历,你已经具有了“教学”技能,当你把“教学”技能与“计算机科学”知识结合在一起时,你就可以应聘相关职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求职过程中,你尽管从没从事过某个职务,但只要你实际上具备这个职务所要求的种种技能,你就可以证明你有资格有能力去从事它。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专业的学生常常感到苦恼,因为他们所学的专业似乎不如计算机、金融等专业实用。事实上,人文专业的学习除了使他们具备一些专业知识外,也使他们掌握了许多可迁移技能,如:沟通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人际关系技能、研究技能等。而与知识技能相比,可迁移技能是无所谓更新换代的。可以说,可迁移技能是个人最能持续运用和最能够依靠的技能。
三、大学教育应注重综合技能培养
首先,应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技能,尤其是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这对于个人摆脱对能力的狭隘认识、树立自信,在求职面试中胜出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类似的理论并不深遂,关键在于教师经常性地引导。其次,可以利用各种形式,让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主动意识到培养综合技能的重要性及培养技能的方法。笔者在学生工作岗位奋战多年,探索出一些有效的实践经验,在此抛砖引玉,为提高大学生综合技能,提高大学生就业力提供一些思路:
1.学生参加一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
在初入大学时,大学生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要不要参加社团活动?还是只要埋头学习就行?事实往往走两个极端:或者参与大量的社团,或者一心学习,不参与任何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而适当地参与一些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提高综合技能,是很有帮助的。在实践中,大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缺点,还可以在实践中,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听取他人反馈,来更恰当、客观地评价自己。
2.“心理班会”,让学生在团体辅导中主动收益
笔者在所在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中长期、定期开展“心理班会”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心理班会”活动是一种创新的形式,班会上,可以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把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带进班级,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让每位同学投入其中。在团体内的人际交往中体验自己、感受他人,调整自身对学习、工作、生活的态度,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会新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综合技能。事实证明,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往往可以主动地学习,大多摆脱了对自己狭隘的认识,并且树立了自信。
3.面试及专家讲座
邀请职场专家、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部门主管等相关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到,应该注重培养哪些技能。这些模拟的面试活动,尤其是来自企业一线的人力资源部门主管,能带来最新、最实用的面试技巧及方法,给同学以最直观、最深刻的教育。在活动中,不仅接受“面试”的同学能感觉到技能的提升,模拟的考官同学,也能站在考官的角度审视面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当然模拟面试少不了具有专业技能的指导教师或专家的专业指导。通过模拟面试,学生客观地了解自己的缺点,体验面试的氛围,可谓一举多得。
其次,仅仅对于自身具备的技能有很好的了解仍然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了解这些技能可以在什么样职业中得到应用,以及自己心仪的职业在技能方面有什么样的要求。因此,在要求学生树立就业理想的同时,还需要掌握探索职业技能要求的途径和方法。
最后,需要根据职业的技能要求培养和发展个人技能。了解职业的技能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技能是多种多样的,技能的发展和培养需要相当的时间,而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在大学生活中要将有限的时间花费在一些什么样的活动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希望达到的职业生涯目标和它所要求的技能。只有当我们明确了目标职业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技能时,我们才能够提早准备,明确自己需要重点发展哪些技能,并通过校内外的各种课程和实践活动来培养这些技能,从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过好大学生活,到求职应聘的时候才能够做到有信心,有实力。
对大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要能够从技能的角度去看待职业和自己,并且在简历和面试中反映出自己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可以说,大学时代的学习决不能是局限于书本知识和应试的学习,而必须是培养和发展各方面技能的广义的“学习”。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技能;就业力;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可迁移技能
一、引言
“尽管我们常常谴责人类不了解自己的缺点,但恐怕也很少有人了解自己的长处。”这是心理学家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一句名言。是的,当今的大学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学生比比皆是:
学生甲:他的困惑是不知道自己究竟擅长什么,能做什么。对于找工作他没有什么信心,因为他压根不知道该怎么找,也不觉得自己能有什么优势或长处会被用人单位看上。再说,如果能幸运地找到一份工作,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胜任。
学生乙:他是计算机的学生,他觉得现在会计算机的人太多了,自己仅掌握这样一个优势也许不会有太大的竞争力。还有,将来从事的工作大概只有有限的几个行业,如程序员等,择业面太窄。如果将来从事的工作与计算机关系不是很大,那就需要一些其他的技能,可他也不知道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技能才可以帮助他找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
学生丙:对自己在专业方面的能力不是很自信,也不打算今后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但对于非本专业的领域,他有没有足够的信心能做得比人家专业出身的人更好。况且,如果浪费四年的专业学习,他也会觉得很有挫折感。对于前途,他感到很茫然。
这样的学生,也许在大学生中间不在少数。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就业难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事实,而大学生在校园内、在求职中出现的这些困惑,造成了就业困难。而“你有什么样的能力?”是每个人在求职时都会被问到的问题,不管这个问题是否被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能力,是用人单位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最需要证明的。怎样发现、培养和表现自己的能力,从而在劳动市场中拥有竞争力,是非常关键的。
二、技能与生涯发展
在个人技能的认识上,有不少心理学家都进行过全面、深入的探索,比较成熟的是两位心理学家:辛迪•梵和理查德•鲍尔斯(Sindey Fine & Richard Bolles)提出的观点,他们将“技能”分成三类: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
1.知识技能
知识技能是指那些需要通过教育或者培训才能获得的特别的知识或技能,也就是个人所学习的科目,所懂得的知识。比如,你是否掌握计算机编程、英语、会计等知识。知识技能一般是不可以迁移的,也就是说他们是一些特殊的语汇、程序及学科内容,必须经过有意义的、专门的培训才能掌握。他们常常与我们的专业学习或工作内容直接相关。
2.自我管理技能
自我管理技能经常被看作个性品质而非技能。因为他们被用来描述或说明人具有的某些特征。它涉及个体在不同环境下如何管理自己;是勇于创新,还是循规蹈矩,是认真还是敷衍了事,能否在压力下保持镇定,是否对工作有热情是否自信等。良好的自我管理技能能够帮助人更好地适应环境、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它也被称为“适应性技能”。
3.可迁移技能
可迁移技能就是一个人会做的事。比如设计、计算、分析、决策、维修、编程和教学等。可迁移技能的特征是他们可以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工作之外得到发展,却可以迁移应用于不同的工作当中去。可迁移技能也是个人最能持续运用和最能够依靠的技能。
笔者认为,当代在校大学生过分夸大了“知识技能”的影响力,即往往更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的培养!
首先,“知识技能”并非只有通过正式的专业教育才能获得,除了学校课程、课外培训、专业会议、讲座、研讨班、自学和资格认证考试等方式都可以帮助个人获得知识技能。据笔者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公司,例如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第一年对新员工的培训,就是针对非专业学生补充财会基础。由此可见,即使是跨专业从事的职业,其专业技能也可以在就职后的培训中获得。而当前的状况是知识技能的重要性被夸大,以至于许多学生在校期间选修很多的课程,在校外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并考取一大堆认证。他们在简历中大篇幅的列举学习成绩、获得的证书、拿到的奖学金等,这一切,无非只证明了个人的知识技能,殊不知一堆互不相干的知识技能堆砌在简历上,只能给人以庞杂的感觉,不能让招聘人员明白他们与所应聘的职位之间有多大的关系。
其次,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的培养不可忽视。事实证明,对这二者的忽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就业难。据笔者调查,大多数企业注重的并非学习成绩,而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就是我们常说的“复合型人才”,即注重技能的组合。根据调查的反馈可以得出:大学生通常不缺乏知识技能,但常常缺少敬业精神、沟通能力等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的培养。
最后,注重对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的培养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知识技能的培养。知识技能的运用,都是建立在可迁移技能基础之上的。例如,你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也就是说你的知识技能是计算机科学,但你将怎样运用它呢?是“教授”计算机,还是“维护”计算机,或是“编写”计算机程序?这些加引号的都是“可迁移技能”,以前从没有正式当过教师,但有过家教,在课堂讨论中当过主讲人等经历,你已经具有了“教学”技能,当你把“教学”技能与“计算机科学”知识结合在一起时,你就可以应聘相关职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求职过程中,你尽管从没从事过某个职务,但只要你实际上具备这个职务所要求的种种技能,你就可以证明你有资格有能力去从事它。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专业的学生常常感到苦恼,因为他们所学的专业似乎不如计算机、金融等专业实用。事实上,人文专业的学习除了使他们具备一些专业知识外,也使他们掌握了许多可迁移技能,如:沟通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人际关系技能、研究技能等。而与知识技能相比,可迁移技能是无所谓更新换代的。可以说,可迁移技能是个人最能持续运用和最能够依靠的技能。
三、大学教育应注重综合技能培养
首先,应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技能,尤其是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这对于个人摆脱对能力的狭隘认识、树立自信,在求职面试中胜出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类似的理论并不深遂,关键在于教师经常性地引导。其次,可以利用各种形式,让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主动意识到培养综合技能的重要性及培养技能的方法。笔者在学生工作岗位奋战多年,探索出一些有效的实践经验,在此抛砖引玉,为提高大学生综合技能,提高大学生就业力提供一些思路:
1.学生参加一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
在初入大学时,大学生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要不要参加社团活动?还是只要埋头学习就行?事实往往走两个极端:或者参与大量的社团,或者一心学习,不参与任何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而适当地参与一些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提高综合技能,是很有帮助的。在实践中,大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缺点,还可以在实践中,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听取他人反馈,来更恰当、客观地评价自己。
2.“心理班会”,让学生在团体辅导中主动收益
笔者在所在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中长期、定期开展“心理班会”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心理班会”活动是一种创新的形式,班会上,可以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把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带进班级,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让每位同学投入其中。在团体内的人际交往中体验自己、感受他人,调整自身对学习、工作、生活的态度,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会新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综合技能。事实证明,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往往可以主动地学习,大多摆脱了对自己狭隘的认识,并且树立了自信。
3.面试及专家讲座
邀请职场专家、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部门主管等相关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到,应该注重培养哪些技能。这些模拟的面试活动,尤其是来自企业一线的人力资源部门主管,能带来最新、最实用的面试技巧及方法,给同学以最直观、最深刻的教育。在活动中,不仅接受“面试”的同学能感觉到技能的提升,模拟的考官同学,也能站在考官的角度审视面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当然模拟面试少不了具有专业技能的指导教师或专家的专业指导。通过模拟面试,学生客观地了解自己的缺点,体验面试的氛围,可谓一举多得。
其次,仅仅对于自身具备的技能有很好的了解仍然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了解这些技能可以在什么样职业中得到应用,以及自己心仪的职业在技能方面有什么样的要求。因此,在要求学生树立就业理想的同时,还需要掌握探索职业技能要求的途径和方法。
最后,需要根据职业的技能要求培养和发展个人技能。了解职业的技能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技能是多种多样的,技能的发展和培养需要相当的时间,而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在大学生活中要将有限的时间花费在一些什么样的活动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希望达到的职业生涯目标和它所要求的技能。只有当我们明确了目标职业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技能时,我们才能够提早准备,明确自己需要重点发展哪些技能,并通过校内外的各种课程和实践活动来培养这些技能,从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过好大学生活,到求职应聘的时候才能够做到有信心,有实力。
对大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要能够从技能的角度去看待职业和自己,并且在简历和面试中反映出自己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可以说,大学时代的学习决不能是局限于书本知识和应试的学习,而必须是培养和发展各方面技能的广义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