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三反一”学观察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kyx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要观察。”叶圣陶先生指出:“要阐述事物,必须首先认识它们,了解它们,这惟有下功夫去观察。”观察是人脑通过感官对客观对象的感知活动,是记忆、思维、想象、表述等一系列写作活动的基础。由此看,教会学生观察是作文的第一步。
  如何教会学生观察呢?我们的策略是运用“举三反一”的方法。作文教学中的“举三反一”就是指教学中先给学生提供多个范例,让学生反复阅读,并在老师的点拨讲解下融会贯通,然后让学生独立地有创意地写一篇文章。我们认为:不管儿童在语法结构方面具有多么丰富的创造性,但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成人或其他儿童有意或无意地提供的某些范型,再按他自己的格式加以重新组合或变更。学生对作文范式接触得多了,运用得多了,积累的经验就会多起来,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把握其中的特点,就可驾轻就熟,运用自如,创新才能成为现实。
  举例一、留意细节。大量的写作实践证明,有一些素材正是在某个细节的烛照之下才得以发现的。留意细节,更能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及其表现。留意细节,能使文章具有更丰富、更多元的内涵,甚至有可能获得超乎作者预期的效果。例如,一位同学这样写母亲灯下缝衣的情景:“夜,已经很深了。我一觉醒来,母亲还在灰暗的灯下给我缝补衣裳。穿针——引线,母亲的眼睛贴着衣服,惟恐针线不够细密。突然,母亲的眉一皱,手一颤。原来,细针刺破了母亲的手指。母亲放下针线,捏住被刺破的手指,一会儿又放开手看看,血止住了,母亲又穿针——引线。”这种创意的表达,源自独特的观察。留意细节,就能触摸到那令人眩目的亮点。
  举例二、动静结合。观察属于感知,感知对于新奇变化强度较大的动态性刺激有很大的主动倾向性。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往往又以相对静止的形式存在着,而事物的本质规律往往又在动态过程中才会充分暴露。所以,动静结合的观察更容易准确生动和富有创见。如北宋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佳句,妙就妙在“化静为动”,“闹”字把无声的姿态说成是好像有声音的波动,本来有些抽象的春意瞬时栩栩如生,情趣盎然了。一位学生这样写景:“没有风,杏枝默默地托着它的爱物——红花,默默地给它的爱物输送营养,默默地与它的爱物交流着感情,好禅意呀!突然,一只小鸟飞来,落在树枝上,树枝和它的爱物荡起来,争着与小鸟张扬生命的魅力。”这里的描写,先写静,再写动,静如禅境,动如生命的张扬,动静结合,诗情画意。
  举例三、变换视角。观察视角指的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时所采用的角度。对于同一事物,观察的视角不同,认识和审美感受就不同,美的发现自然也不同。苏东坡有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对同一事物细致的、多角度的、全方位的观察,是对事物客观的、全面的认识。例如,同样是写山路的崎岖,一位同学写道:“这山路,正正宗宗一个‘之’字,如同书法家遒劲有力的挥毫,刻在山的身上。”另一位同学写道:“这山路,犹如一条巨蛇缠绕着山体,吸尽了山的血,吃尽了山的肉,山因此显得枯骨嶙峋。”显然,第一位同学是站在正面观察的,第二位同学是站在侧面观察的,观察点不同,得到的形象就不一样。
  “反一”,即学生独立地描写观察所得。学生在教师“举三”的范例学习中,不仅对观察的概念有了感悟,而且对观察与描写产生兴趣,这样,就主动出击了。例如,一位同学对两位女老师的观察与描写:“张老师:浓眉毛,大眼睛,山鼻子,虎嘴巴,魁梧身子谁也比不了她。王老师:眉如柳叶,眼似丹凤,嘴像樱桃,发同瀑布。她二人若是笑起来,却让你出乎意料:张老师声细而含蓄,王老师声洪又奔放。”这位学生运用比较观察法。世界上难以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有差异。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去发现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异同点,从而获得更加深刻、准确、富有创造性的观察结果,对写作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段描写,从肖像和声音两个方面对老师作了比较,写出了老师的“不同”,很有创意地展示出了清新的艺术形象。
  观察可以增进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和体验,可以获得写作的材料和形象,可以发现别人未发现的美,它是“生活化作文”的基础。要让学生的作文生活化,并让学生“有创意地表达”,首要之事是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陈严,陈鸿儒,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其他文献
以2012年劳动经济研究领域的CNKI期刊论文为计量对象,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别对关键词、高产作者和科研机构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国内劳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