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筝教学中的内心听觉是指每个教学者在演奏时对于乐曲的个人理解和内心表象,是一种不依赖音响,仅凭记忆表象和思维而准确地构成内心音乐意象的能力。内心听觉在古筝教学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内心听觉的培养来自于技术训练、色彩感受、意蕴提升、角色扮演和身临其境。
关键词:音乐教育;古筝教学;内心听觉
一、内心听觉是对乐曲的个人理解和内心表象
在一般器乐演奏中,乐感、触感、气感这三者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乐者在演奏中对乐曲的感悟、对触感的运用以及对气感的控制,对创造性地再现曲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所要追求的意境至关重要。
古筝教学中的内心听觉是指每个教学者在演奏时对于乐曲的个人理解和内心表象,是一种不依赖音响,仅凭积极表象和思维而准确地构成内心音乐意象的能力。旋律性和声性是内心听觉的两种表现形式。内心听觉的旋律性是演奏者对所演奏曲目旋律进行想象和认识的能力,内心听觉的和声性是演奏者对和声与复调音乐作品的想象认识能力,凡是在一线从事古筝教学的教师都应该具备这两种能力。
二、内心听觉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
中国自古以来崇文尚乐,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既然是抒发内心,那么演奏中对于每个音的感悟就尤为重要,需要古筝演奏者依靠自己的内心听觉对其进行细腻的处理,来诠释自己的内心,表现出不一样的韵味。
内心听觉在古筝教学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内心听觉是古筝教学者赖以从事音乐创作和教学的重要条件。舒曼在《音乐家生活守则》中写道:“如果你在钢琴上找到一个小小的旋律,这固然是件可喜的事,可是你如果不乞灵于乐器而在你的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个旋律,那你就应当格外高兴——因为这表明你内心的音乐思维已在萌芽了。手指应当做头脑所希望做的事,而不应当于此相反,头脑跟随着手指的动作来思想。”
古筝教学中,教师在做示范的时候,要做到内心听觉与外部听觉的合二为一或者是相互映衬,两者必须紧密相连,要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每一个音落下时都不是简单的弹出,而是需要用外部听觉来判断自己的音准,同时运用内心听觉去感知下一个音的高低和长短。但现实汇总,很多古筝教学者由于内心听觉能力较差,导致不能快速、准确地进行视奏。所以说,培养内心听觉是古筝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如果没有内心听觉,古筝教学就会是一潭死水,完全落入应试教育的俗套,背离音乐原有的育人和陶冶人的功能。因此,专业的古筝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内心听觉的意义,主动培养自身的内心听觉。
三、内心听觉的培养方法
(一)内心听觉的培养来自于技术训练
培养和发展古筝演奏者的内心听觉能力,需要以敏锐的音乐听觉和优异的音乐作保证,以广博的文化素养为底蕴,精确把握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提高音乐的表现力。这就需要牢固而全面的技术作为支持。
古筝演奏的技术如果从其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在前期先是简单但单手弹奏,发展到后来就是复杂的双手弹奏;从演奏技巧上看,先是单一的弹拨按弦,发展到后来就变成按颤揉推。传统技法自由的特点固然需要坚持,但现代的演奏技法也各有特色且变化多端,极大地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无论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哀怨,还是慷慨激昂、高歌猛进的豪情,都可以由古筝淋漓尽致地加以表现。所谓“轻拂宛如行云流水,重扫势若山崩海啸”,正是当今筝乐演奏的生动反映。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筝曲目的题材会日益广泛,古筝的演奏技法必将随之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筝曲的表现手段也将会更加丰富。在此情况下,古筝教学就不能按兵不动、原地踏步,必须站在时代的潮头更加重视技术的训练,把纯熟的演奏技术当做培养内心听觉的前提和基础。
(二)内心听觉的培养来自于意蕴提升
所谓古筝教学中的“意蕴”,就是指在教学中强调的意境和个人感觉。《乐记》所云:“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它的意思是说,感情与生俱来,出于人的本性,但它的具体表现没有常态,有或哀或乐或喜或怒的种种可能。接触了外物,内在的感情便会激动起来,并作出反映,于是一定的爱乐喜怒便显露出来。这便是“感于物而动”。既然是“感于物”,那么就会有意蕴的体现,而意蕴的表现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正是内心听觉提升的途径。每一位古筝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都应该在意蕴提升上下功夫,否则内心听觉的培养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三)内心听觉的培养来自于色彩感受
古筝音乐的色彩无非分为冷、暖、明、暗四种,故而古筝教学中内心听觉的培养就要根据音乐本身的曲风特征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念来酝酿内心的情绪。一般来说,冷的色彩略显哀怨,暖的色彩就會相对平稳。例如曲目《闹元宵》的色调是暖色、欢快的,作者吸收了富于浓郁地方特色的河南民间音调,并与其独特的演奏技巧结合起来,以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描绘出一幅人们欢度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引子”清新明朗,一开始就将《闹元宵》“闹”的意境呈现了出来;“第一段”吸取河南民间吹打乐的某些音调加以糅合而成。平稳流畅、优美如歌的旋律,好像是人们在过元宵佳节时相互畅叙往事的愉快生活;“第二段”是乐曲的主体部分。作者把从豫剧、曲剧、越调等河南地方戏曲中吸取的素材融会贯通起来,使得曲调活泼谐趣、跌宕起伏;“第三段”为了与“引子”的强烈情绪相呼应,作者又吸取了河南曲子中动力性的节奏,将乐曲推向高潮,犹如滚滚的浪涛,表达了人们满怀喜悦的心情。总之,古筝教师在教学中演奏曲目时要主动感受不同曲目的色彩基调,通过对不同色彩的感受逐步提高自己的内心听觉能力。
四、结语
古筝教学与其他乐器教学一样不同于一般的文化知识传授,从素质要求来说也区别于一般的教师,其中内心听觉的培养是古筝教学者必备的素质之一。古筝教学中如果注重内心听觉的培养,其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因此,古筝教学中教师应该主动培养自己的内心听觉,积极探索内心听觉的培养方法,为艺术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舒曼.音乐家生活守则[J].小演奏家,2004(08).
[2]李晶.以古筝演奏为例释“内心听觉”[J].文艺争鸣,2010(5x):155-156.
关键词:音乐教育;古筝教学;内心听觉
一、内心听觉是对乐曲的个人理解和内心表象
在一般器乐演奏中,乐感、触感、气感这三者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乐者在演奏中对乐曲的感悟、对触感的运用以及对气感的控制,对创造性地再现曲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所要追求的意境至关重要。
古筝教学中的内心听觉是指每个教学者在演奏时对于乐曲的个人理解和内心表象,是一种不依赖音响,仅凭积极表象和思维而准确地构成内心音乐意象的能力。旋律性和声性是内心听觉的两种表现形式。内心听觉的旋律性是演奏者对所演奏曲目旋律进行想象和认识的能力,内心听觉的和声性是演奏者对和声与复调音乐作品的想象认识能力,凡是在一线从事古筝教学的教师都应该具备这两种能力。
二、内心听觉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
中国自古以来崇文尚乐,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既然是抒发内心,那么演奏中对于每个音的感悟就尤为重要,需要古筝演奏者依靠自己的内心听觉对其进行细腻的处理,来诠释自己的内心,表现出不一样的韵味。
内心听觉在古筝教学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内心听觉是古筝教学者赖以从事音乐创作和教学的重要条件。舒曼在《音乐家生活守则》中写道:“如果你在钢琴上找到一个小小的旋律,这固然是件可喜的事,可是你如果不乞灵于乐器而在你的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个旋律,那你就应当格外高兴——因为这表明你内心的音乐思维已在萌芽了。手指应当做头脑所希望做的事,而不应当于此相反,头脑跟随着手指的动作来思想。”
古筝教学中,教师在做示范的时候,要做到内心听觉与外部听觉的合二为一或者是相互映衬,两者必须紧密相连,要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每一个音落下时都不是简单的弹出,而是需要用外部听觉来判断自己的音准,同时运用内心听觉去感知下一个音的高低和长短。但现实汇总,很多古筝教学者由于内心听觉能力较差,导致不能快速、准确地进行视奏。所以说,培养内心听觉是古筝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如果没有内心听觉,古筝教学就会是一潭死水,完全落入应试教育的俗套,背离音乐原有的育人和陶冶人的功能。因此,专业的古筝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内心听觉的意义,主动培养自身的内心听觉。
三、内心听觉的培养方法
(一)内心听觉的培养来自于技术训练
培养和发展古筝演奏者的内心听觉能力,需要以敏锐的音乐听觉和优异的音乐作保证,以广博的文化素养为底蕴,精确把握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提高音乐的表现力。这就需要牢固而全面的技术作为支持。
古筝演奏的技术如果从其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在前期先是简单但单手弹奏,发展到后来就是复杂的双手弹奏;从演奏技巧上看,先是单一的弹拨按弦,发展到后来就变成按颤揉推。传统技法自由的特点固然需要坚持,但现代的演奏技法也各有特色且变化多端,极大地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无论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哀怨,还是慷慨激昂、高歌猛进的豪情,都可以由古筝淋漓尽致地加以表现。所谓“轻拂宛如行云流水,重扫势若山崩海啸”,正是当今筝乐演奏的生动反映。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筝曲目的题材会日益广泛,古筝的演奏技法必将随之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筝曲的表现手段也将会更加丰富。在此情况下,古筝教学就不能按兵不动、原地踏步,必须站在时代的潮头更加重视技术的训练,把纯熟的演奏技术当做培养内心听觉的前提和基础。
(二)内心听觉的培养来自于意蕴提升
所谓古筝教学中的“意蕴”,就是指在教学中强调的意境和个人感觉。《乐记》所云:“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它的意思是说,感情与生俱来,出于人的本性,但它的具体表现没有常态,有或哀或乐或喜或怒的种种可能。接触了外物,内在的感情便会激动起来,并作出反映,于是一定的爱乐喜怒便显露出来。这便是“感于物而动”。既然是“感于物”,那么就会有意蕴的体现,而意蕴的表现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正是内心听觉提升的途径。每一位古筝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都应该在意蕴提升上下功夫,否则内心听觉的培养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三)内心听觉的培养来自于色彩感受
古筝音乐的色彩无非分为冷、暖、明、暗四种,故而古筝教学中内心听觉的培养就要根据音乐本身的曲风特征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念来酝酿内心的情绪。一般来说,冷的色彩略显哀怨,暖的色彩就會相对平稳。例如曲目《闹元宵》的色调是暖色、欢快的,作者吸收了富于浓郁地方特色的河南民间音调,并与其独特的演奏技巧结合起来,以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描绘出一幅人们欢度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引子”清新明朗,一开始就将《闹元宵》“闹”的意境呈现了出来;“第一段”吸取河南民间吹打乐的某些音调加以糅合而成。平稳流畅、优美如歌的旋律,好像是人们在过元宵佳节时相互畅叙往事的愉快生活;“第二段”是乐曲的主体部分。作者把从豫剧、曲剧、越调等河南地方戏曲中吸取的素材融会贯通起来,使得曲调活泼谐趣、跌宕起伏;“第三段”为了与“引子”的强烈情绪相呼应,作者又吸取了河南曲子中动力性的节奏,将乐曲推向高潮,犹如滚滚的浪涛,表达了人们满怀喜悦的心情。总之,古筝教师在教学中演奏曲目时要主动感受不同曲目的色彩基调,通过对不同色彩的感受逐步提高自己的内心听觉能力。
四、结语
古筝教学与其他乐器教学一样不同于一般的文化知识传授,从素质要求来说也区别于一般的教师,其中内心听觉的培养是古筝教学者必备的素质之一。古筝教学中如果注重内心听觉的培养,其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因此,古筝教学中教师应该主动培养自己的内心听觉,积极探索内心听觉的培养方法,为艺术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舒曼.音乐家生活守则[J].小演奏家,2004(08).
[2]李晶.以古筝演奏为例释“内心听觉”[J].文艺争鸣,2010(5x):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