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攻坚战中的中国力量

来源 :科技创新与品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200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首次颁奖,“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陆道培领衔。
  2014年,“移植后白血病复发及移植物抗宿主病新型防治体系建立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黄晓军领衔。
  2018年,“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关键技术建立及推广应用”项目,再登国家科技进步奖榜单,仍是黄晓军领衔。
  三个国家奖,三项白血病攻关重大突破,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暨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以下简称“北大血研所”),而时间推进了33年。
  33年,12000多个日日夜夜,幾代北大血研所人薪火相传、锐意创新,换来了白血病攻坚战中十数次的中国首例、世界首例,成就了北大血研所这个一往无前的先锋团队,更夯实了世界血液病研究中的中国力量。
  有基石,有传承
  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肿瘤。
  但与其他恶性肿瘤能看到实质性器官病变不同,白血病看不见、摸不着。恶性病变的细胞,以自我增生的方式,伴随血液的流动快速摧毁人的各个系统,进而导致全身病变的发生。
  正因看不到、摸不着,所以白血病的发现与命名均晚于其他恶性肿瘤疾病。1827年,第一例白血病患者被发现,20年后才正式被命名。但直到20世纪,科学家们才弄清楚,白血病的发生是由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异常而引起。
  无数科学家投入到白血病的研究中来。
  1946年6月,全球第1例化学药物治疗白血病获得缓解,开辟了白血病治疗的新纪元。
  1956年,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成功执行了第一例人类骨髓移植手术。
  1978年,托马斯正式提出骨髓移植根治白血病的方法。
  ……
  到今天,尽管白血病依然凶险,仍然难治,但却不再令科学家和医生们束手无策。在这漫长、艰辛但却满是希望的攻关过程中,中国科学家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北大血研所更因对世界骨髓移植的贡献举世闻名。
  北大血研所成立于1981年,由著名血液病学家陆道培院士筹建,并出任首任所长。在研究所成立之前,陆道培院士就已经在白血病诊治及骨髓移植方面积累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1964年,他就带领团队在亚洲首先成功开展了异体(同基因)骨髓移植,这也是世界第4例成功案例。
  到1981年,他们更是率先在国内成功进行了异基因骨髓移植并获持久植活,开创了我国异基因骨髓移植事业的先河,促进了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
  以这些研究和成果为基础,血研所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白血病诊治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重点研究方向。围绕这一方向,更多的优秀人才与资源开始凝聚,也有更多的创新成果基于这一平台出现。
  从非血缘异基因骨髓移植,到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到非体外去T造血干细胞移植,再到非体外去T单倍体移植……无一不是顶着“中国首例”“世界首次”的光环而生,而这光环背后的艰辛与压力,却只有研究者本身方能体会。但所有人都能看到的是,北大血研所人每前进一步,都会给恶性血液病人带来无限生的希望。
  2004年,黄晓军接任血研所所长,刘开彦和江滨任副所长,传承血液科几代人的优良传统,锐意进取、务实创新,领导血研所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2018年,在黄晓军所长、刘开彦和张晓辉副所长带领下,新一届血研所核心成员颜霞、许兰平、江倩、常英军、江浩、路瑾、王昱、刘艳荣、石红霞、赖悦云、赵翔宇、陈月等继续传承辉煌,为血研所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有突破,有创新
  2015年,一项被国际上命名为“Bei jingProtocol”即“北京方案”的治疗方案,震惊了世界血液病研究领域。
  这项由黄晓军牵头建立的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体系,被认为填补了国际移植体系空白,为全世界的移植免疫研究领域开辟了新思路。这一成果来自北大血研所。
  所谓“单倍型移植”,即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堂表亲之间的移植,不再像传统要求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6个位点完全相合,只要求HLA配型部分相合。这意味着,白血病患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供者并获得及时救治,也意味着几乎所有白血病患者都可以获得供体。
  众所周知,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的最有效手段。人们同样知道,这种治疗方式长期面临着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配型难以相合,供体难寻。因为“按照传统理论,骨髓移植需要供者和接受者的HLA完全一致。但这种相合的几率在兄弟姐妹之间也只有1/4。”这使很多白血病患者在无尽的等待中丧失了希望与生命。单倍型移植的成功,抹平了这道鸿沟。
  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各国白血病专家就开始研究单倍型移植,2000年开始,黄晓军也开始带领团队“啃”这块“硬骨头”。
  与国外专家大多尝试去除导致排异的T细胞的研究思路不同,黄晓军团队琢磨的是如何控制它。“能不能把T细胞的功能暂时管控起来,让它在早期不产生抗宿主病。等过一段时间它们适应了,我们再把T细胞功能放出来,然后让它慢慢去抗肿瘤、抗感染。”
  确定了这一思路可行,他们就开始闷头干,这一干就是14年。14年间,他们基于自创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免疫耐受,解决了配型、抗排斥、抗感染、复发等环节的诸多难题,突破了单倍型相合移植供者优选原则、优化的感染防治等关键技术,创建了适应不同状态、不同年龄、不同疾病的个性化单倍型相合移植方案,最终形成了原创性的单倍型相合移植体系,让父母和子女、同胞兄妹之间可以任意成为骨髓供者。
  2006年,在血液学国际会议上,北大血研所人用300多个病例向世界宣告:人人都有移植供体的新时代来临!
  而在随后的10余年间,他们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的514例HLA全合同胞移植和685例“北京方案”单倍型移植病例都纳入研究,发现两种类型治疗方式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4%和75%。证明,单倍型移植体系,已经达到与同胞全合、非血缘及脐血相合移植一致的疗效,超过化疗效果,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来源匮乏问题得以解决。   2015年,国际上明确以“Beijing Protocol”即“北京方案”来命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建立的单倍型相合移植体系。
  2016年,世界骨髓移植协会主席推荐“北京方案”作为缺乏相合供者的可靠方案;法国马赛骨髓移植中心主任Didier Blaise教授在《Blood》撰文评价“北京方案”:单倍型移植与同胞全合移植取得一致临床疗效,基本解决了供者来源缺乏的世界性难题,将迎来移植的快速发展。
  “北京方案”还被写入国际骨髓移植权威教材,最新第五版《托马斯造血干细胞移植》,并改变欧美等国骨髓移植协会相关指南共识。
  到目前为止,“北京方案”已推广至我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区百余家主要移植中心,累计移植超过1万例,并被意大利、以色列、日本、韩国、法国等十余个国家移植中心应用,覆盖全球50%以上的同类移植,成为真正造福世界人民的先进技术体系。
  与此同时,单倍体移植技术也在北大血研所的推动下,不断拓展着应用范围——
  2005年,国际首例非体外去T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获得成功;
  2006年,国际首例非体外去T单倍体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获得成功;
  2014年,中国首例非体外去T单倍体移植治疗遗传性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获得成功;
  2015年,中国首例非体外去T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WAS(湿疹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2017年,中国首例单倍体移植治疗遗传性粘多糖病获得成功……
  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地中海贫血……血研所仿佛拿到了攻克血液病的“黄金钥匙”,屡获突破,战无不胜。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耐药研究中获得突破。他们通过口服或静脉砷剂治疗,取得了与化疗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在联合维甲酸治疗后,根治率更达90%以上;而针对非高危APL患者的前瞻临床试验,更实现了“不输液、不化疗、不住院“治愈白血病的效果,创建和推广了家庭治疗新模式;同时,他们还进一步完善了对APL患者砷剂耐药机制的认识,为下一步克服耐药研究提供了靶点。
  有希望,有未来
  转瞬30余年,如今的血研所已经成为国内外血液病研究、治疗的领先之地。
  如今的血研所,已经发展成为亚洲最大、世界前五大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每年可完成各类造血干细胞移植近800例,约占国内同类移植总量的1/4。迄今已完成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近4000例,治疗急、慢性白血病的长期无病生存率平均达70%以上。无论移植数量还是移植质量均居国际领先水平,更建立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复发规范化监测和独特防治体系。
  如今的血研所,已经建成了具有国际水准的、国内领先的血液系統疾病精准诊断中心,能够开展规范化诊断、危险分层以及用于指导疾病预后预测与危险分层治疗(如造血干细胞移植/化疗)的生物标记研发和鉴定等。他们始终紧握团队在国内血液病领域的先发优势,积极推动诊断技术的不断创新与临床治疗的密切相合,所建立的分子生物学诊断平台已达国际标准,其他诸如细胞生物学/多参数流式细胞诊断平台、恶性血液病免疫表型和CD34阳性细胞检测平台、恶性血液病微小残留(MRD)病检测平台、多参数流式细胞术的移植免疫评估平台、血液病理/形态诊断平台,以及细胞遗传学诊断平台、恶性血液病和移植后病原微生物诊断平台等均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相关血液系统疾病的研究、诊断与治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如今的血研所,已经建成了国际水平的血液疾病诊治转化研发平台,他们依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学系、北京大学生命中心、造血干细胞移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细胞治疗北京市工程实验室等平台,整合国际一流的临床和基础医学资源,在多系统交叉合作中天然形成了一流的血液病诊疗转化医学平台,包括:恶性血液病新型分子标记、造血干细胞移植与抗感染免疫、骨髓微环境、CAR-T等细胞治疗、再障贫血等研究平台与造血干细胞移植平台、血液病诊断平台等,并相互渗透、支撑,为新型诊疗技术研发提供创新原动力。
  如今的血研所,拥有医护及科研人员47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1人,副高级职称21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9人,已在经年的锤炼中锻造出了一支创新能力强、研究方向稳定、人才结构合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团队,凝聚了黄晓军、刘开彦、张晓辉、许兰平、江倩、常英军、江浩、路瑾、王昱等一大批临床专家,形成了在骨髓移植、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各种治疗方面的领先水平。
  如今的血研所,已经拥有一支梯队完善、久经考验的护理团队。在科护士长颜霞的带领下,集束化护理模式和精准分层护理的建立形成了完整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护理体系;2篇SCI论文、一项985重点课题、十余项院内基金以及5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的发表为血液护理的科研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护理人才梯队的建立、护理导师制的实施以及30余名专科护士的培养,为护理团队的发展不断输送新鲜血液;而16年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的成功举办、370余名进修护理人员的培养、中国血液护理沟通平台的号召与建立,以及不断在国际上发出的中国声音,更使血研所护理团队迅速确立了国内外血液护理的领先地位。
  如今的血研所,已是教育部及卫生部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临床药品研究基地、211工程临床重点学科;同时,作为首个临床医疗科室,被教育部评为创新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白血病新诊疗方法创新团队、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等等。
  而他们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突出成就,更为他们赢得了包括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
  但他们,以黄晓军为代表的北大血研所人,并没有在荣耀与光环面前止步,更没有在功绩簿下沾沾自喜,他们所心心念念的,仍然只有病人。
  他们非常清楚,万里长征方行数步,恶性血液病仍有非常多的难解之题,他们的病人仍然面临诸多生死考验,他们不敢松懈,他们始终向前!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量不断提高,污泥产量也逐年增长,但“重水轻泥”现象一直存在,污泥无害化处置率依然很低。  据“水十条”目标,我国现有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应于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达标改造,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应于2020年底前达到90%以上。然而,面对年产5000多万吨的污水污泥(以含水率80%计),我国污泥安全处理处置率却只有20%。  当前,污泥处理干化一焚烧处置
期刊
当年那个校办小厂成立的时候,没人想到它能走到今天。  1968年秋,山東郯南劳动大学收到了《关于郯南劳动大学筹建制药厂的报告的批复》,郯南劳大制药厂开始筹建。自此,几个被下放的知识分子拿着地区投资2万块钱,开肩了风雨飘摇年代的创业征程,也种下了“百年药企”的幼苗。  1987年10月25日,郯南制药厂在临沂地区实施首家承包经营试点,30岁的赵志全中标担任厂长,改革与创新之路由此开启。  2018年
期刊
6月30日上午,由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协、大连市人民政府主办,大连市发改委、大连市创业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大连市科协、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承办的2018“创响中国”大连高新区站智能创享未来国际峰会启动仪式在大连世博广场举行,本次活动以“智能·创享·未来”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的创新,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探索人工智能的未来。  大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郝明、国家发改委高技术產业司创业发展处处长霍福鹏
期刊
就社会普遍关注的石墨烯的研发与应用,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科技日报社原社长、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张景安。他就石墨烯研发的意义,石墨烯的产品、产业的地位、创新在石墨烯产业中的作用,以及创新发展的问题,回应了社会的关注。本刊记者整理如下。  石墨烯将引领新材料革命  在新材料应用领域,有“前一百年是硅时代,后一百年是碳时代”之说。应该说,我国对石墨烯的研判是走在比较前面的。早在20多年前,华为创始人
期刊
9月10日,中国科协科学家宣讲十九大精神巡回报告(北京站)暨第21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开幕活动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办。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副部长解欣出席会议并致辞,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作《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宣讲十九大精神》主题报告,并宣布第21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以下简称学术月)开幕。北京市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林,党组成员、副主席孟凡兴、孙晓峰,副主席徐明波出
期刊
为切实落实国家关于京津冀一体化重大布局,充分发挥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科学技术协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作用,提升京津冀地区创业创新活力,促进高新科技向生产力转化,从根本上激发产业活力,8月22日,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在中国科技会堂组织召开了京津冀科学技术协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第四届项目发布和推介会(北京)。  作为京津冀科协成果转化平台,中关村天合转促中心积极响应三地协科提出的需求,通过资
期刊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在科技部及地方科技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己在全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与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在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促進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等方而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协会正在向着服务专业化、品牌国际化、发展绿色化的方向迈进。  当今时代是创新创业最好的时期,全国出现了大批众创空问需要服务。近年来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
期刊
园区科协是科协服务基层创业群体的基本载体,它担负着推动双创、促进科技进步、成果转化的重要任务。位于吉林省会长春的绿园区现代服务业创新创业产业基地是该省第一家成立园区科协的机构。8月24日下午,《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社长宋文芳与记者一行4人,在吉林省科协调宣部负责人和园区科协主席、双创基地总经理郭颖慧的陪同下,来到绿园双创基地进行调研。作为中国科协主管的企业创新工作重要宣传媒体,《科技创新与品牌》
期刊
8月15日下午,“陈坚院士专家工作站签约仪式”在浙江湖州举行,湖州老恒和酿造有限公司、湖州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坚签署《院士合作协议书》,陈坚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揭牌,为湖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又添重要一员。  陈坚院士专家团队还赴湖州老恒和酿造有限公司和湖州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实地考察,查看企业产品、科研实验室,听取企业发展情况介绍,就企业生产技术与产业负责人及科研人
期刊
8月15日-19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电子学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承办的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大会以“共创智慧新动能,共享开放新时代”为主题,由论坛、博览会、大赛、地而无人系统活动四大板块组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全国政协副主
期刊